首頁 > 達人堂 > 林祺錦建築師事務所》從旅行磨練自我挑戰,勇於將議題帶入社會討論的建築人

林祺錦建築師事務所》從旅行磨練自我挑戰,勇於將議題帶入社會討論的建築人

美感與實用性,不會因為經費而有所侷限或偏廢,但見識會。

這次見學館編輯團隊來拜訪林祺錦建築師,請他分享作品以及多年來建築旅行的歷程。林祺錦建築師著名作品包括花蓮新城托兒所、澎湖馬公機場計程車鋼棚與青灣仙人掌公園等公共工程,近年來也積極參與演講交流、帶領東南亞建築旅行,希望敞開建築人的專業討論圈,發起大眾討論。

林祺錦表示:「當設計進入顯學的時候,建築人自我要求精進,推廣設計概念,該反映的問題與現象也必需讓大家知道。」

▲林祺錦(Andy)建築師畢業於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2004年創立林祺錦建築師事務所,現在於中國技術學院建築系兼任講師、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助理教授,亦是東南亞建築旅行的帶路達人。

東南亞美感意識,平民生活見高度

走過印度、尼泊爾、泰國、越南、斯里南卡⋯⋯等國家,林祺錦透過不斷重訪關注開發中國家的轉變,也鍾愛南亞、東南亞建築貼近人真正的生活需要,設計順應自然而生。相較之下,「歐美建築受現代主義影響很深,美的思路是追求永恆,永恆就會排除很多事情,呈現抽象與神聖,就好像畫被置放在框架之中,偏離生活性與使用性。」

他舉泰國為例,認為泰國民族本性樂天,擁有愛好鮮豔色澤的天生美感,不加班,今朝有酒今朝醉。大城市國際化程度高,但不盲目仿效西方。儘管貧富差距大,連市場小攤販的POP都相當講究,是設計強國。

「這才是真正的設計之都!美學不囿限在菁英圈,而是存在於平民生活。泰國賣最好的書是deco,雖然賺得少,一瓶鮮花都很要求美感。」

▲林祺錦建築師說,泰國設計的熱情與多元性,來自於他們的文化本質。

▲林祺錦帶領泰國建築旅行,走讀曼谷這城市的設計活力。

▲從學生時期就喜愛建築旅行的林祺錦,很早就到世界各地國家去觀察不同的文化,這些過程讓他累積了充足的養分。

童年感知大開發,親自然空間體驗

花蓮「新城托兒所」是2010年林祺錦與王柏仁建築師共同合作的公共工程設計案,最初因所長心疼當地孩子分散6間鐵皮臨時屋托兒所,希望將孩子聚集在一起照顧,新建物共需6間房間,大、中、小班三個年級約150名學員。新城托兒所佔地300坪,一坪造價連機電約4萬5千元,預算相當拮据,兩位在花蓮出生的建築師設計出與自然和諧、與鄰里相親的托兒所,作品榮獲2010年遠東建築獎入圍與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提名。

林祺錦建築師回想兒時在溪邊山裡奔跑的記憶,以及剛上小學時,因缺乏顏色識別,上課鐘響找不到教室的經驗。他表示,理想的幼兒學習環境不用過度保護,也不一定是多姿多彩的遊樂場,重點是透過親身空間體驗促進感知發展,真正的安全環境也不是建造封閉的高牆,而是鄰里共同看護,高牆式防禦關係冷漠,相互防衛;開放式能促進守望相助,更有警覺性。

▲新城托兒所面朝公園,以基地周圍的百年大榕樹為靈感,取樹下講課之意象設計大屋頂。(©齊柏林)

▲考量花蓮多雨,特別拉長雨遮,讓孩子在雨天可於廊道活動。平坦的天花板也能延伸視覺,增加寬闊感。(©齊柏林)

 ▲教室有三扇可展開90度的香杉木門,採光通風良好,空間無死角。(©齊柏林)

在設計建造階段,林祺錦與王柏仁常常在凌晨三點從台北開車前往巡查,抵達花蓮約早晨六點,他形容黎明時刻的清水斷崖如夢似幻,希望在建築中傳遞畫面。林祺錦崇尚的「美」是展現材料本色,新城托兒所運用磚材、清水模、磨石子、水泥粉刷等材料,清水磚透過反覆高壓燒製產生爆裂,展現凹凸層次;地板黑色的洗石子添加煤渣,豐富視覺感受。林祺錦表示,新城托兒所設定的使用者是原住民小朋友,但空間不一定要加入原住民圖騰,而是用材料直接體現自己,讓歲月感賦予建築物溫厚的表情。

新城托兒所完工後七年,陸續加蓋綠色雨棚、覆蓋鐵皮、陽台外推、吊來貨櫃,並加入翻車魚圖騰、拉上塑膠旗幟裝飾,得獎空間面目全非,讓兩位操刀的建築師認不出自己的作品。林祺錦表示,如今學員數已遠超過原本設定的150人,在設計階段,使用單位就必需知道自己的需求。家長心疼孩子吹風滴雨可以體諒,但也應該避免過度保護,喪失對環境的敏銳觀察、對應能力。生活美學要往下扎根,採用有美學依據的空間與物件才能發揮影響力,培養出美感與個人品味。

 

澎湖風貌研究,設計未來的傳統

2009年林祺錦製作「澎湖風貌美學計畫」,進行「青灣仙人掌公園」設計案,期間常飛往澎湖開會,某次颱風將馬公機場計程車車棚颳飛,促成滯留的林祺錦拿下這個停車場的設計案,而「馬公機場計程車鋼棚」更讓他獲頒Architizer網站A+Awards特別表揚獎與入圍ADA新銳建築獎。

林祺錦表示,澎湖與周圍小島建物都是灰暗調的岩石色系,認同這是當地的傳統色調,應當復舊如舊,但澎湖觀光需求量大,新的建物不妨賦予開心明亮的色彩,以優秀的當代新材料、新技術,打造未來的傳統。

「我們的傳統在一百年前是最創新的設計,現在的我們應該做最新穎的設計,品質夠好,它就是未來的傳統了。做仿舊不新不老、不上不下,它就一定會被淘汰,澎湖需要新樣貌。」

▲馬公機場計程車鋼棚採呼應海洋的風帆造型,鮮豔的紅橙黃色精神抖擻,成為出機場後的第一個焦點。(©林福明)

▲脫開層次的鋼棚屋頂有利通風採光,降低風阻與西曬,並考量澎湖高含鹽量的海風,設定防腐蝕的鋼構材料。(©林福明)

青灣仙人掌公園費時七年完工,總面積18公頃,原為日據時代廢棄的軍營區,整地前遍佈銀合歡,拔除原生植物才發現許多歷史遺跡,林祺錦形容進入營區像古墓奇兵,也從這些重見天日的遺跡看出日本建造工法的真材實料。

在設計階段,林祺錦曾自費到日本靜岡縣參訪「伊豆仙人掌公園」,發現園區還有豢養動物吸引民眾前往參觀,讓他意識到專業經營的重要,必需有讓人有付費參觀的動機,而不光是將澎湖仙人掌置入園區爾爾。

 

▲澎湖青灣仙人掌公園鳥瞰圖。(©林福明)

▲金琥仙人掌公園取金琥仙人掌為造型,利用鋼構與PC板打造唯美透光的半球體,反映仙人掌堅硬多刺、溫暖多肉的本質。(©林福明)

▲大仙人掌花房建築立面拼接膠合集成柚木,外觀呼應玄武岩的柱狀節理。(©林福明)

▲澎湖仙人掌公園的案例也受到國際媒體的關注。

大樓表裡如一,做有榮譽感的住戶

除了公共建築,林祺錦的住宅大樓設計亦有亮眼表現,若干大樓外觀成為城市道路的趣味焦點,譬如剛完工的「政大馥中」以牛奶盒規劃別墅造型,呼應家的形象,橘灰白外觀猶如蛋糕剖面,對比周圍環境的綠意藍天,煥發奕奕神采;位於北投的「北歐風格」住宅大樓,以Nokia貪吃蛇遊戲設計外觀燈光造型,拉出大樓立面的線條感,凸顯都會摩登;「永和懷石」位於道路狹窄的街角,仍舊精心刻畫外觀設計,北面與東側面安排木紋色鋁格柵板,讓住戶在開窗時能保有隱私,同時享受外界光影變化,立面折線砌出洗練的理性架構。

讓林祺錦特別感動的是,「永和懷石」住戶每年都自費請水車清洗外牆,重視維護大樓臉面,相當難能可貴。「這代表他們住在這裡很自豪,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林祺錦說道。

▲除了公共建設的設計案外,近年來林祺錦建築師在住宅大樓部分也有不少好作品。(©林祺錦)

▲「政大馥中」外觀以牛奶盒造型呼應家,橘灰白外觀與自然環境映出鮮明的立體層次。(©林福明)

 

▲「永和懷石」以木紋色鋁格柵板模糊室內外界線,既開放又能保護隱私,俐落的折線與垂直格柵構成摩登外觀。(©林福明)

▲林祺錦建築師同時與我們分享一個進行中的廠辦個案,將業主的企業語彙置入到建物設計裡,非常精彩。

參與圖書交流勸募計畫,推薦好書

「圖書交流勸募計畫」,是見學館編輯團隊於2017年所推出的採訪企劃,我們將陸續採訪國內外多家建築與設計公司,除了介紹更多優秀作品外,也請他們推薦與分享一本外文好書。透過這項計畫的安排,這些募集的出版物將會形成新的共享資源,藉由社群網路提供借閱與交換,為更多空間設計人提供良好的閱讀參考資料。

林祺錦推薦Vo Trong Nghia建築事務所的作品集《Vo Trong Nghia Architects》,他表示,比起歐美日的溫帶國家建築,台灣更適合去看緯度相近、地理氣候相似的東南亞、南亞國家建築。Vo Trong Nghia有留日背景,對國際接觸也很活躍,他立足東南亞,研究竹子如何應用在建築做創新嘗試,拿下許多獎項。

越南建築師Vo Trong Nghia在日本學習建築,畢業於名古屋工業大學、東京大學。2006年創立事務所Vo Trong Nghia Architects,注重將當代美學與現代技術結合價格實惠的當地材料與傳統工藝,研發永續發展的建築設計。作品以使用竹、木等天然材料聞名,2015年設計米蘭世博會越南館,在國際大放異彩。

「台灣建築空間以商業考量為先,容易被商業操作,建造審核很嚴格是因為怕給了之後無法管。大原則講清楚,才能出現彈性與共識。」

「我不悲觀,我們都有往外看,也有站在自己的土地思考台灣需要什麼。比起南亞、東南亞國家,台灣資源其實更豐富,建築師自己到底能帶領業主如何創新、想像,很值得我們省思。」林祺錦說道。

▲林祺錦分享越南建築師Vo Trong Nghia的作品集《Vo Trong Nghia Architects》,圖書共享募集計畫贊助單位「緁能國際」Stanley代表接受贈書。

林祺錦青年時代開啟背包客模式,漢子一身輕便,抓起旅遊書即踏出沒有計畫的旅程。他說,旅途中與人相處最怕矯情,太漂亮會渾身不自在,空間亦是,收得太乾淨就沒有意外,但人活著不是完全沒有意外。談起印度騙術他又好氣又好笑,享受見招拆招,訓練臨場應變能力。

建築人生鬥智、更鬥勇氣,將經驗寫進身體裡,將議題帶入社會討論,唯有在開放的環境中全面冶煉,敞開批判與挑戰,設計才能衝出活路。

林祺錦建築師事務所

林祺錦建築師事務所成立於2004年,致力於既有環境美學與建築空間的整合規劃,藉由設計圖面的創設構成,配合實體模型的操作,體驗空間的任何可能性,是一家充滿活力與創造性的年輕設計事務所。目前業務類型包含單棟住宅、集合住宅、都市更新、公共建築、景觀建築、室內空間等。作品曾獲2010遠東建築獎、2014 A+Awards特別表揚獎,入圍2014 ADA新銳建築獎。

電話:02-66130988

地址:台北市仁愛路二段49號2樓

Facebook:CCL Architects & Planners /林祺錦建築師事務所

【撰文:蔡舒湉/攝影:吳佳容/資料協力:林祺錦】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CONCEPT北歐建築》迷霧森林,都會藝文宅的黑白畫映
Q-LAB》做令納稅人感到驕傲的公共工程,不棄守理想的曾柏庭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