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養生宅風格總論》自然有機的空間實現,靜心、修身與養息

養生宅風格總論》自然有機的空間實現,靜心、修身與養息

「養生宅」設計來自於人類對與自然共生的覺察。生命的運轉離不開自然,建築空間的建設則是為生活所誕生的活動,如何讓居住平台變成人與自然取得平衡協調的樞紐,此即空間的「養生」含意。從身體及精神層面的健康角度,探究養生設計之法,表現於以人為本、順應自然及地區性的關照層面,當居住環境具有使人沉澱、靜心的前提,就是設計提供的主動性養生。

 

Studio Mumbai/Copper House II via

養生宅設計 由經典養生專書至建築文化影響說起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養生主》,說明生命的維護有賴於鍛鍊和保養,而隨著歷史演進則發展為結合儒、釋、道、醫等各家學說的文化。在養生觀念裡,應法於陰陽,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此類「自然」、「規律」、「有度」的概念之影響力也延伸至建築藝術發展,例如唐代孫思邈所著《千金翼方.擇地》:「地勢好,亦居者安,非他望也。」描述在建築選址上,要能審度環境,包括對地形、氣候、水質種種考量。

另外南朝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宋代蒲虔貫《保生要錄》、明代高濂《遵生八箋》等養生相關著述,或是詩詞樂曲,都散落著亞洲文化圈中,建築空間對養生目標的要求。為了深入了解養生一事在建築上的表現,因此將從養生史上的興盛時代--清朝,擇出具代表性的養生專書,以其內容詮釋建築的養生關鍵。

a21 studio/a21house via

◎《養身隨筆》法於自然,順應天時地利

「室取向南,乘陽也。」房屋面相南方,順日移軌跡獲得更多的陽光,如此應天地之變而後動的概念,正是《養身隨筆》中建築觀呈現的核心要旨。作者曹庭棟為清代著名的養生家,勤於修身之道,至晚年壽終正寢時享年九十餘歲,而其著作占居不可沒的功勞。所謂「至剛易折,上善若水」亦是此理,藉由對天氣時節、地理環境的觀察紀錄,將自然條件納入生活的考量,延續空間的使用能量,達到天與人和諧平衡。

(Photo credit:Openbox Company)

從亞洲地區的建築形式,也驗證了師法自然的養生空間法則。例如寬敞的合院式造型,可以形成自行調適的小氣候環境,夏天擋開熱暑、納入涼爽南風,冬天能抵禦寒侵、聚集日照,北京四合院即是以此執行空間善養。又如廳井式建築,庭院面積縮小,圍牆高,進深較長,宛如天井般的形式減少太陽直射,又能藉由拔風舒緩悶熱天氣,利於南方氣候的居住養生。

《養身隨筆》中貫穿全書的順應自然之概念,在在回應了養生建築在各地發展的脈絡。裡頭提到:「室前庭院寬大,則舉目開朗,懷抱亦暢。更須樹陰疏布,明暗適宜。如太過逼窒,陽光少而陰氣多,易滋濕蒸入室之弊。北向院小,濕蒸彌甚,坐榻勿近之。」表示生活空間應在自然間,找到平衡的頓點,要有陽光但不能過盛,若不足則會生濕氣,由此讓空間調節人在環境裡的生活。

via

◎《閒情偶寄》凝神靜氣,塑造禪定場域

《閒情偶寄》作者李漁,為著名的戲曲家,更是一位注重養生保健的生活學者,強調以樂頤養,而於〈居室部〉中尤以打造令人「怡然自得」、「靜之以心」的環境為旨。因此書中有:「創造園亭,因地制宜,不拘成見,一榱一桷,必令出自己裁,使經其地、入其室者,如讀湖上笠翁之書,雖乏高才,頗饒別致……」便是透過詩意禪味的空間,來獲得靜氣、寬心的養身體驗。

 via

而禪樣建築最能說明《閒情偶寄》裡描述的寧靜自在。「徑莫便於捷,而又莫妙於迂」即表示走道要有方便的小逕,但是還要有迂迴有致的小道,此便能見於禪樣空間所強調的「山水庭園」、「茶亭」、「迴遊式廊道」之塑造。除了中國禪寺,日本庭園風格亦是此類代表,如「銀閣寺」、「龍安寺」等,其共通特徵為使用沉穩色彩,伴隨綠意、山水或砂石的布局,以此傳遞穩定、平衡與靜謐的氛圍。

▲京都龍安寺以石頭、廊道、矮牆,組成「不多」也「不少」,簡單卻又充滿詩意地的禪樣空間。via

◎養生概念融入建築孵生「與環境共生」概念

當然以自然養生的建築設計,也體現於當代,如「環境共生建築」、「生態建築」、「永續建築」的綠色概念,即闡揚人、空間、自然整體體系的和諧共存精神,呼應養生空間的精隨。而其中又以注重空間與大地關係的比喬伊.杰恩(Bijoy Jain,1965-),較具養生建築的意義指標,其作品反映了結合自然所創造的平衡生活狀態。

 

▲出生於印度孟買,在美國學習建築專業後又回到故鄉創辦個人事務所-孟買工作室(Studio Mumbai),將設計的源頭歸結於地理以及文化雙重意義上的「大地」,以處理建築和自然環境間的關係為設計之基礎,因而由和諧的調性裡營造出溫柔情感。via

對於建築空間他如此表示:「通過視覺、嗅覺等對周遭環境的感受,經營建築設計,最後將變成對人與萬物的一種關懷回饋。」(原文:You develop a relationship via sight, smell and condition, which in turn becomes a way of caring.)比喬伊.杰恩認為「因地制宜」是設計理念與建造方式的出發點,運用當地材料、技術回應自然的型態與人類居住需求,使設計能夠擁有生命的態度(contain life),就能有意識地打造不焦不躁、自然而然的生活環境。

▲內部的園林空間,成為比喬伊.杰恩設計帕里山丘之家(House on Pali Hill)的運轉重心點,如建築的肚臍,乘載連接外部環境的中心樞紐,以ㄈ字型走廊與天井,闢出一塊陽光與陰影錯落有致的生活空間,身體可以在此之間調適狀態,恢復根本的平衡彈性。via

除了自然的特質,《養身隨筆》裡也提到「養靜為攝生首務」,而這正是構築禪定場域的目的,以此使人內省、靜觀自我,達到自癒的效果。日本建築師谷口吉生(Taniguichi Yoshio,1937-)即在低調、樸質的視覺中,完整地表現禪意之於空間的可能,他不但納入自然風景為建築的詩意,更發展出空間前後的層次秩序感,由此營造能夠靜養身心的場域。 

▲谷口吉生位於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以其所擅之方形切割組合創造量體,結合中庭花園,塑造退隱式的生活空間。除此之外,色彩通常選擇代表無性格的灰色,以維持體內動能的穩定,並藉由設計光線在空間裡的轉折進退,促進人對周遭的感觸與靜思。via

▲谷口吉生於東京作品-國立博物館法隆寺寶物館(Gallery of Horyuji Treasures),建築僅以線性組合,但通過陽光、風、水在環境中呈現的層次,而使空間富於深意,對於使用者來說更需要細細品味思考。via

由外入裡 以養生元素打造至上好宅

養生建築以自然有機、禪意養生的居住概念,也在室內設計領域中發酵,形成以「生命」為出發點的「養生」居家風格。養生宅風格設計注重生活基本需求的回歸,由此回應當地自然環境,並以貼近人性使用為設計核心概念,因此在當今物質高度發展的社會中,養生宅室內設計亦將逐漸成為居住的首選。

▲Studio Mumbai/Belavali House via

◎調適陽光,維持空間的生活彈性

由於「人」是感受性的動物,因此住宅必須要能表現自然的變化,特別是被喻為生命源頭的陽光,更是尤為重要。正如比喬伊.杰恩強調人在自然中感受應有的落差,而利用牆體、屋簷、木柵使光影富於層次變化,也可以選擇性開窗引入庭院綠意,隨著光線在空間每一處的轉折,具有不同的明暗表現。

人要能與自然共生,空間必須要具有「乘載」的作用,當屋子能夠因應居住需求調配光線比例,使人們以宜人的方式享受陽光,才是養生宅。位於泰國曼谷的建築公司「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其作品「Prime Nature Residence」即從空間配置、隔板、室內結構上,擷取適量的陽光,讓住宅用有舒適的居住條件,同時與自然間達到平衡共存。

▲《養生隨筆》中:「更須樹陰疏布,明暗適宜。」認為居住空間應隨季節、氣候的陽光照度變化,有適應性的調整,而Prime Nature Residence即詮釋了養生宅中調適陽光的設計要素。(Photo credit:DEPT)

越南「a21 studio」建築設計事務由於位於日照時間長的副熱帶地區,一向擅與陽光為伍,例如在「M11 House」作品中,就展現了對陽光驚人的掌控力。針對基地的位置,運用前後棟建築的高低差及大面積窗戶,引進自然採光又能保有隱私,同時又於頂樓設置格柵搭配玻璃,創造挑高的天井光源,在空間中表現出光線的層次。

▲利用錯落的空間結構,讓光線在家中有深有淺,同時又阻斷外界對屋內窺看的可能性。(Photo credit:a21 studio)

◎完整通風,打造自體代謝循環

自古以來在「通風」就是養生居家的重要環節,《養生隨筆》裡有:「每日清晨,室中洞開窗戶,掃除一遍。雖室本潔靜,勿暫輟,否則漸生故氣。故氣即同鬱蒸之氣,入於口鼻,有損脾肺。」描述通風會影響空氣品質,因此如何讓室內維持空氣循環,便是打造養生宅第二個關鍵。

▲《Houses:Modern Natural/Natural Modern》以來自不同國家的案例,展現在不同氣候下,建築空間如何與自然並存並創造具有永續性的生活方式。via

風在空間內的自然流動,依託於對當地風向變化的掌握,延伸至門窗開放方向以及空間配置,當房子能夠提供空氣自行循環流動,才能具有達到養生標準的新鮮呼吸。在新加坡成立的「Formwerkz Architects」設計事務所,除了強調居住平台對人與自然的連結,於「The Courtyard House」更是以四合院的布局概念,搭配穿孔混凝土牆與木格窗,做到最佳通風。

▲四合院的中空配置,以及外側牆體的通透性,讓風能順時節引入,帶動每一個角落的空氣循環,同時圍繞型牆體,也將「鬧」留在外面,讓「靜」可以在裡面。via

來自日本的建築事務所MOVEDESIGN,也善於構築具有循環氣流動線的養生居所。Living with Sun Light一屋即做了精彩示範,原本有著濕氣過重、光線不足問題,因此在北側及西側,將室內空間界線往後退流出陽台區域,形塑足夠的自然風注入點。而房屋中央位置設計露天庭院,讓清新微風不只從外側陽台竄入,也能從空間中心點對流。由內而外的在住宅裡串聯成自然風安憩所,讓人享受充滿生命力的鮮活好呼吸。

▲方狀的環繞型生活動線以及中央露天花園,製造了空氣對流的可能性,自然風能夠隨意進出,為居住者提供健康的空氣品質。(Photo credit:MOVEDESIGN)

◎庭園綠意,開闢靜心角落

自然使人心境平和,但如何將綠意搬進家裡?《閒情偶寄》裡即以「取景在借」、「尺幅窗」、「無心畫」等方式,讓在室內也能沉浸於自然的環抱,從而修身養息。

而在養生宅的綠意創造上,為了塑造具有穩定、和諧、沉靜特質的空間,其實綠可以不用多,重點在於平衡室內空間的自然性,同時使用棕色等沉色系色彩,營造禪的況味,使人在生活中也能有對生命的領悟。日本事務所Horibe Associates的「摩湯之家」,便從長型基地中,規劃出三小塊庭園區域,使室內增加接觸自然的面積,成為靜養定心的好宅。

▲利用長形的建築特色,不將空間填滿,留出三塊空地,讓「留白」成為生活中最好的休憩、停頓點。(Photo credit:Horibe Associates)

從新加坡開始設立據點的「Ong & Ong」事務所,由於能夠適地適性的打造放鬆的自然住宅,而漸漸成為國際新秀。作品「31 Blair Road Residence」位於新加坡,示範了養生良居的現代風格,在白色背景之下,更凸顯了竹子清新綠意,和木製家具及木棧地板,提升空間裡的養生焦點。

▲在陽台種上竹子,泡一杯茶,享受寧靜時刻。via

養生宅.澄璞設計的有機Design

「空間之於生命的作用,遠勝於表面裝潢。」澄璞設計總監莊効澄,在空間設計領域中歷時多年的沉澱,讓他越發確信設計應追尋在生活中創造價值,因此他帶領著澄璞團隊,以養生宅為起筆的原點,用心構築每一次家的藍圖。除了自作品中實踐養生態度,他也親自走入自然生活、體驗環境的張力,觀察萬物的變化,為有機好宅的創作累積足夠基底。

▲前往「揚生六○師大館」體驗如何用自癒力養生,觀察空間如何在時間中發揮安定的力量。

莊効澄說:「養生宅就是具有生命力的空間,能夠永續場域和人的生活模式。」這是什麼意思呢?空間要有鮮活的力量,必須對陽光、空氣和水在量體內的狀況有精準的掌握,使住宅成為能夠調和人與自然環境的平台。例如引入光線要能「調光」,擋住西曬的同時把陽光導入轉折處,讓室內與自然變化取得最好的互動。

是自然孕育了生命,因此養生也離不開自然,而從「家庭」一詞中也能發現先人對環境的認識,有「庭」才有「家」。如善於結合景觀與建築的第二屆普利茲克獎得主──路易斯.巴拉干表示:「園林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個四季常駐的起居室,在那裡我們可以休憩、進餐、與鄰居們聚會。」但這並不指好宅要有花園,而是意味養生居要能「四季常駐」,莊効澄提到:「人自體內的彈性,也需要透過鍛鍊來維持動能。」這就是有機養生啊!

▲窩村將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徹底融入建築規劃設計,先有對環境的認同才有「住」,莊效澄於此自然生活與現代建築的結合方式,受到深深的感動。

▲他也定期觀覽國際住宅案例,拓增視野,甚至參加《綠•建築家》的「國際專題」企劃,從精選建築設計案中,為讀者細細解讀居住何以養人,而設計又如何成就好宅。

▲北海道高橋牧場的營運理念是,讓萬物休養生息、讓環境有喘息的時間,莊効澄說:「這樣的四季流轉與養生息息相關,就好比「依時吐納」的概念。」跟著大自然的循環,順應天理是很重要的養生觀念。

同時這位養生行者也透過前往各處見習,提升眼界並豐富感受,在「大平窩村」依時吐納,或是前往擁有生態之國美譽的北海道,於「高橋牧場」洞察實踐之法,都是為了藉由行萬里路,深化養生空間美學底蘊。莊効澄更是透過臉書粉絲專業「養生宅」,記錄有感見聞,也將持續與其設計團隊,以「養生」為初心,探詢、鑽研並傳遞有機、自然、健康的設計態度。

澄璞設計

電話:03-317-1256、03-325-4789

地址:桃園縣蘆竹鄉經國路900號5樓

官網:澄璞設計

粉絲團:養生宅

【撰文:黃嘉馨/部分圖片提供:澄璞設計】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D.I.G Architects 事務所》領會自然之意,懸崖中也能長出建築
解密休閒風》氤氳縹緲的山中幽境─雲品溫泉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