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綠饗宴 > 株式會社能作》高岡百年銅鑄造產業,轉守為攻的品牌創新戰略

株式會社能作》高岡百年銅鑄造產業,轉守為攻的品牌創新戰略

創業一百年的「株式會社能作」,是一家大正5年創業、昭和42年成立的會社,十年前還只是高岡地區沒沒無名的銅鑄造代工廠,從事花器、茶道具、佛具等銅製品的製造販賣。而今,「能作」不只成功從代工廠轉型,在東京高級飯店、百貨公司開店,也帶領著富山高岡一帶的傳統產業,走出新的活路。見學館編輯團隊,除了在北投文物館親訪能作社長,更前往日本富山縣高岡市進行現地見學,更深入瞭解這個百年品牌成功轉型的關鍵。

見學館編輯團隊在台灣採訪「能作」社長 - 能作克治,也在八月盛暑遠赴富山「能作」總公司見學,到工廠見證職人的作業。透過能作社長的分享與見學經驗,或許可以給予台灣的傳統工藝和製造業一些挑戰未來的勇氣。 

「より能(よ)い鋳物を、より能(よ)く作る」

從代工廠到世界知名品牌

首次見到能作克治社長,是在北投文物館所舉辦的「日本富山錫器工藝」特展活動上,能作社長以「傳統與革新」為題,分享這個百年企業如何從守護傳統的角色,變身成為向全世界主動進攻的經營哲學。透過企業經營理念的轉變,讓工作者獲得成就與榮耀,進而吸引年輕人投身錫器工藝的生產創作,帶領高岡銅鑄造產業走向另一個世代的機會。

▲能作克治社長在北投文物館以「傳統與革新」為題,分享這個百年企業如何從守護傳統的角色,變身成為向全世界主動進攻的經營哲學。

▲本身是福井出身的能作克治社長,歷經報社攝影師、專業的職人鑄造市、商品開發者到能作企業的管理者等資歷,充分瞭解高岡本地百年工藝轉型的迫切問題。

▲本身家族也與金屬工藝相關的「博森設計」潘龍總監,也把握此次演講會機會向能作社長請益。

富山縣高岡市的銅鑄造產業,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日本的銅器有九成都是出自高岡製造。高岡擅長製作黃銅等銅合金的產品,而創業於1916年的「能作」,一直都是佛教道具、茶具、花瓶等鑄造物的原型工廠。由於高岡鑄造業產業分工非常細,過去能作只做鑄造部分,將做好的木模模型,灌砂做成砂模,再將銅漿灌入砂模中,成形後敲掉砂模,再將尚未磨光的銅器交給打磨工廠、雕金工廠加工,接著送往著色工廠著色,然後由批發商將成品運走至通路進行銷售。對每個環節的工廠來說,根本不知道完成的產品是什麼模樣、賣給了誰,顧客更不可能知道自己買下的銅器是由誰製作的,能作社長說:「因為沒有辦法知道顧客是誰,無法直接面對客戶,但是想知道顧客回饋的意見,所以開始做一些轉型。」

直到時代改變,產業結構與消費需求產生了變化,工廠已經無法再坐等訂單上門。但高岡的產業鏈中有個批發商的角色,為了避免糾紛,也不能跳過批發商全部自己來,因此「能作」是透過展示會的方式,提供客戶客製化的服務,所以「能作」沒有業務部門。

光靠傳統銅器無法讓公司順利延續下去,但改變卻有環境條件的限制,然而一位並非富山出身、更是攝影科系畢業的領導者,如何在幾年的努力後,透過從銷售方式與品項創新兩方面雙管齊下,把「能作」從地方的代工廠,變成了世界知名的銅錫品牌?

▲位於高岡工業區內的製作工場,延續傳統的生型法(ナマガタホウ)從事銅器鑄造,是個經年維持40度左右高溫的工作環境。

▲職人將做好的木模模型,灌砂做成砂模,再將銅漿灌入砂模中,成形後再敲掉砂模,是個日復多次的作業。

▲過去日本的職人工作有所謂的三K(辛苦、骯髒、危險,日文發音都是k開頭),工作環境嚴苛,是年輕人比較抗拒的工作。如何讓工作者感受到成就與驕傲,是能作社長首先克服的課題。

全心全意走自己選擇的路

「続けることは諦めない」

能作克治是福井縣出身,畢業於大阪藝術大學寫真學科,曾擔任報社攝影記者,1985年結婚後進入了岳父的公司「能作」。為了更理解這個產業,他選擇從銅鑄造師傅開始做起,成為領有鑄造技能士(ちゅうぞうぎのうし)資格證書的職人,歷經18年的職人生涯後,才轉為從事商品開發的工作,並於2003年就任社長,開始帶領這家百年公司進行轉型。

由於是學藝術出身、有攝影的經驗,一開始當職人也自己做設計,公司有相關的需求時,也很快就會有靈感。「因為我不是高岡出身,不會像當地人一樣對高岡當地習以為常,而能保持一定的距離,看到更寬廣的事物。」能作克治說。

對於當初從攝影記者到職人、現在更成為經營者,如此強烈的轉折,能作克治以自己的人生觀做了最好的解答:「在選擇人生道路的分岔口時,選了一條路之後,等於是沒有其他的選擇了。也就是要全心全意往選擇的路上走,忘記過去曾經有的選擇,不為自己的選擇而後悔。」

因此「堅持到底不放棄」是能作克治經常用來勉勵自己與員工的座右銘,他說:「日本很多人工作了三年看不到成果就想要放棄,但一旦放棄就全部歸零了。」

但是要能夠堅持到底不放棄的前提必須是享受工作,「如果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就算有很多機會或是好事找上門來,也會無法注意到。但如果喜歡工作,就會去注意到很多的小細節,就可以不斷創造出新的想法。」能作社長是以世界規模的想法去看事情,但行動卻是在地,雖然能作只是高岡的一個小工廠,但不斷想著要走出地方走到世界。

▲前往高岡能作工場進行見學的「北歐CONCEPT」留郁琪總監,對於銅製風鈴的製作細膩,感到非常佩服。

▲能作的風鈴多由黃銅所製成,這也是日本富山縣傳統最古老的傳統工藝之一。由職人手作製作出充滿金屬細緻美感的鍍銀風鈴,隨風發出水晶般悅耳鈴響,並有極富童趣的設計。

▲銅製品要經過多道手作研磨程序,才能成為精細的商品,製作工場內的分工也非常細膩。

對傳統工藝抱持敬意,讓工藝職人感受驕傲

能作轉型的契機是什麼?對於許多人都有的共同疑問,能作克治社長說了一個小故事:

一開始辭掉報社攝影改去當職人大約三年的時候,一對母子來工廠參觀,媽媽指著當時在鑄模的我對小孩說:『你如果不好好唸書,以後就只能作這種工作。』這是讓我非常難忘的記憶。

過去日本的職人工作有所謂的三K(辛苦、骯髒、危險,日文發音都是k開頭)、四k(辛苦、骯髒、危險、低薪),當時正好是日本經濟快速成長的時期,大家都想往都市發展,但是不斷努力之後,最後還是回到故鄉,因此現在情況正在翻轉中,很多人回到富山從事職人的工作。因為過去那個回憶,讓我覺得,看到小朋友參觀時覺得職人的工作很棒,就是最大的力量。

這也是為什麼『能作』要將工廠見學擴大,打造新的園區,要讓更多小孩來參觀,讓他們從小就對地方傳統工藝抱著驕傲與敬意。

一週後,見學館編輯團隊飛往日本富山,我們前往「能作」位於高岡工業區內的工場進行現場見學,在高溫炎熱、塵沙瀰漫的廠房裡,我們看見了許多揮汗工作的職人,夏日超過40度的高溫、沒有空調的廠房環境,這樣嚴苛的工作環境也很難在台灣看到。做為高岡銅鑄造產業鏈的一個重要生產環節,「能作」既有的銅器鑄造流程,是分工相當細膩且高效率的生產規模,不只有年紀較長的職人,也有年輕職人,甚至還有女性,能作的職人平均年齡只有三十五、六歲左右,與我們印象中的傳統產業迥異。

透過顧客對能作技術與產品的評價,以及能作的媒體曝光度,讓職人對於自己的工作也抱著自信與自傲。同時透過開放工廠見學的方式,讓一般大眾直接與職人接觸,能作甚至也會安排職人到直營店直接面對顧客,而不是默默埋首於工廠中而已。不只是「能作」,整個高岡的鑄造業現在有越來愈多年輕人投入。因為「能作」的發展產生了帶頭的作用,形成一種積極的氛圍,年輕人在傳統工藝中看到新的未來,也因此更多傳統產業願意去嘗試新的東西。「能作對於這樣的發展也非常高興、樂見其成。」能作克治說。

為了讓職人們可以感受到來自顧客的讚賞,對自己經手的產品更加有責任感,他們計畫於明年春天把公司與工廠搬遷到新的園區裡,提供更大的空間給見學參觀的人,並讓參觀者可以動手實作,感受鑄造的魅力,這也是一種更直接且更容易感動人的傳承。

▲塑造團隊工作氣氛,以資深同仁帶領年輕者從工作中進行學習,形成一種積極的氛圍,年輕人在傳統工藝中看到新的未來,也因此更多傳統產業願意去嘗試新的東西。

▲能作的職人工作者捨棄傳統的工作服,而以鑄造印象重新設計圖案的黑色T-shirt 作為制服,呈現不同的面貌。

▲能作的職人平均年齡只有三十五、六歲左右,是分工相當細膩且高效率的生產規模,不只有年紀較長的職人,也有年輕職人,甚至還有女性。

▲「能作」生產的銅器種類非常多元,除了傳統的佛具、茶器外,還有各式各樣的船舶銅製識別。

省思產業困境的緣由,邁向技術創新與自我提升

高岡的傳統鑄造業存在著批發商的角色,因此「能作」必須一邊製作批發商下注的訂單,一邊發展自己的品牌。

在不妨礙批發商業務的情況下,能作選擇了不一樣的銷售方式,他們在日本透過直營門市的設立,傳達富山的歷史與技術,「設置門市最大的用意,是在讓顧客更了解產品背後所蘊含的意義。」

由於傳統透過批發商的銷售方式,讓銅器製造者看不到顧客的臉,不知道批發商會把這些商品賣給誰,「偶然一次機會在東京參加展覽,我們展示了手搖鈴,但是完全賣不出去,不過銷售的店員很喜歡這個商品,還建議我們可以做成風鈴,透過這次經驗,我才了解第一線的意見很重要。之後也思考除了銅之外,有沒有其他金屬可以創造出新的活路,那時想到要做餐具,但是銅不能作用來做餐具,於是用高岡的技術,試著用錫來做。」能作社長回憶起當初接觸第一線使用者的回饋。

但是製作錫產品也不是什麼創新的想法,市場上已經有許多產品了,「能作」要靠什麼引起注意?

「錫熔點比較低,製作上比較容易。但是一般的錫器其實是錫鉛合金(Pewter),馬來西亞、斯里蘭卡,或是日本大阪等地生產的,都是這樣的商品。我們想做出差異性,才能走出自己的路,於是想到用百分之百的錫來製作。」

銅器無法直接作為食器使用,而具備抗菌力的錫,不只能夠作為食器、酒器,現在能作更涉足開發錫製醫療用品。

百分之百的錫很軟,以舊式的設計想法,必定是遭遇到很大的困難,當時與「能作」合作的小泉誠設計師建議:「既然錫比較軟,那就做成容易彎折的商品吧?」,於是他們決定在傳統銅鑄造工藝外,再開闢另一條「可彎折的錫產品」之路。

把過去擅長銅鑄造的生型鑄造法,用於開發錫製品,透過鑄銅的砂模方式來製作錫器,這樣的方式進行得並不順利。因為相較於銅的攝氏1100度熔點,錫的熔點只需要231度,不需要像鑄銅那樣的高溫,甚至用一般火爐和鍋具就能夠融化錫原料,因此不再用砂模鑄造,改研發出矽膠鑄模,不僅減少失敗率,也更加有效率。

能作社長表示,很多傳統工藝遇到的困境,都是過度執著過去的製作方式,無法提升產能效率。「如果接到一百件訂單,要等六個月才能做好,這是很花時間又很不合理的事,做一件東西要花這麼多時間,是沒有辦法讓傳統持續下去的。加上能作一直想要將產品推向世界,如果以後接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訂單,要對方等六個月是無法被認同的事,因此若是沒有量產的技術,是贏不過別人的。」

▲由於錫熔點較低不需使用生型法製作,更能有效提高生產效能。「能作」決定改變錫器工藝的製作方法,他們決定在傳統銅鑄造工藝外,再開闢另一條「可彎折的錫產品」之路。

▲越來越多年輕職人投入高岡金屬工藝的保護與傳承,這位24歲的年輕職人正利用矽膠鑄模製作錫製品。

▲這個名為「お月見晩酌セット」的錫製酒器,是「能作」為了今年的中秋所製作的商品,以金箔貼附於杯底,讓人在酒飲時呈現「月見」的趣味效果。

▲「能作」也為伊勢丹新宿本店提供青銅製的復古登燈具,讓這家知名百貨公司的正面玄關燈具,回復1933年開店時的姿態。

▲進行多元製品嘗試的「能作」,也與日本的「Intentionallies」設計公司合作,為HOTEL CLASKA製作錫製照明器具。

創造合作共榮模式,與設計師們利潤拆分

過去能作都是代工訂單,幾乎不需要設計師,但現在為了要做出自己的品牌,他們透過富山本地舉辦的傳統工藝競賽,找到獲獎的小野里奈設計師進行合作,設計出目前相當引人注目的商品「KAGO」系列。除了小野里奈設計師之外,「能作」在東京與其他25位設計師合作,以產品銷售抽成的方式創造出新的共榮模式,「以銷售抽成的方式對於賣得好的商品給予設計師比較多的收入,賣得不好的商品就付少一點,這樣對我們比較沒有負擔,也能刺激設計師進而思考改進作品,做出符合市場需要的設計。」能作社長解釋。

小野里奈設計師是仙台地區出身,從自小耳濡目染的七夕裝飾獲得了靈感,設計出「KAGO」系列。小野設計師表示,縱使大家可能只知道這是能作的商品,而不認識設計者,但能夠有機會讓她創作出自己想做的設計,這讓她覺得非常感激。且雙方從創意發想到製作完成,都是以做出消費者想購買的商品而進行討論,並逐一克服各種困難,這樣的合作方式非常不容易。

可以彎折的錫製品,讓看到的人無不眼睛為之一亮,對金屬的可塑性重新改觀。而攜帶方便、又充滿創意與特色的「KAGO」系列也成為外國人買傳統工藝品的最佳伴手禮。但過去幾乎沒有人願意開發純錫製品,也就代表著開發與製作過程的困難度,如何從傳統工法中跳脫出來、完成可量產的純錫製品,正是能作百年傳統工藝技術底蘊的展現。

▲受邀來台分享設計想法的工藝設計師小野里奈(左)與能作克治社長(中),在八月初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以「富山模式的商品化方法論」為題,與台灣的設計者進行分享。

現在小野里奈除了與能作合作,也與不同縣市的傳統工藝工廠合作,涉獵了不同領域的材質,例如用紙做的花瓶等。透過與小工廠的合作,賦予傳統工藝新的設計感,走出身為設計者的另一條路。

▲這是能作的可彎折錫製容器「KAGO - スクエア - LL」,可依照使用者需求自行彎折成為容器,或再恢復成原貌,是「KAGO」系列相當受到矚目的作品。

▲能作社長為我們展示他的創意,將「KAGO」錫製品變身成為較具深度的花藝容器。

▲這是「KAGO – ダリア – L」,以八角形造型設計成可以承裝水果的容器。

▲一同參與見學的「澄璞設計」莊効澄總監,對於「能作」能將錫器原本的特點變成商品優勢,這樣的思考轉化有助於傳統產業轉型。

▲迎合年輕一代的需求,以錫器製作可以自己折疊的手機座商品,「KAGO -フレックス」的創意設計也令人喜愛。

強化品牌行銷,放眼海外市場

解決了工藝技術與設計來源的問題後,能作面臨的是市場通路的銷售困境。在新商品完成開發上市後,有很長一段期間業績並不好,由於品牌沒有知名度與辨識性,自己也沒有業務部門,光靠經銷商的努力開拓,很難成為消費者購買商品時的重要選項。直到六、七年前業績才開始成長,陸續有媒體知悉而來採訪,知名度慢慢開始打開,能作決定要經營直營門市,直接面對客戶的意見。直營門市人員有機會在銷售時,同時傳達商品背後的產地歷史和技術,這扮演非常重要的關鍵角色,透過媒體宣傳與門市的行銷,陸續讓許多企業開始慢慢注意到「能作」,而有更多合作的機會。

包括與札幌Sapporo啤酒、三得利等知名企業合作時,能作都把握機會,爭取在產品上露出「高岡能作」的文字,這也促使自身品牌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也同時讓日本民眾更認識高岡這個地方的工藝技術與歷史。然而能作的眼光並不侷限在日本,因為中國或歐美其他國家對金屬餐具的接受度更高,於是他們開始思考「能作是否能夠成為世界性的品牌?成為高岡工藝的開路先鋒?」。

過去高岡的產業一直是對日本國內提供服務,地方產業遇到景氣不佳的問題,迫使高岡的產業興起著向外發展的意圖,七年前配合高岡地方政府的計畫,開始藉由參展向海外展示自身的製作能力。透過實際到當地了解各國文化的背景,現在「能作」的錫製食器,已進入了巴黎的高級餐廳和飯店,也為歐美藝術家鑄造作品,展示精良的技術能力。當海外市場的開發經驗逐漸獲得成績後,「能作」也開始將己身這幾年的經驗,透過研修或者分享會與高岡或富山本地的產業進行交流,「能作」不只追求自己的發展,也希望帶動高岡傳統工藝鑄造的提升,甚至透過能作成功創造品牌的經驗,讓日本的傳統產業也能與時俱進,不只繼承傳統,更要為傳統創新。

▲「能作」近年來製造許多錫製食器,能夠淨化水質的錫,做成水杯、啤酒杯或日本酒杯後,喝起來更美味。

▲走出傳統造型的純錫製品,也結合時下受歡迎的動漫人物。哆啦A夢作者藤子・F・不二雄出身於高岡,能作也製作了哆啦A夢的純錫系列。

▲能作社長從海外參展與推廣活動,得知哆啦A夢(DORAEMON)是台灣和其他海外民眾喜愛的漫畫人物,「能作」將開發更多與它有關的商品。

採訪到最後,社長也透露了明年「能作」遷址的計畫,公司與製作工場將遷移至新的場址去,提供更大的見學空間與服務。他們也計畫為高岡地區打造一個年輕新穎的地標,利用眾人熟悉的哆啦A夢(DORAEMON)形象打造一個高達十公尺左右的巨大銅像,同時可以讓小朋友在銅像內部行走,然後從它的百寶袋出口眺望周圍地景。「能作」的廠區內也將設置咖啡館與購物空間,為前來見學參觀者提供輕食服務,也讓大家可以體驗他們製作的錫製食器。藉由新空間的打造與整體規劃,讓在此工作的職人們都有機會看見企業的未來方向,也為他們保留傳統工藝技術而深感榮耀。

株式會社能作

大正5年(1916年)、富山県高岡の地に400年伝わる鋳造技術を用いて仏具製造を開始。高度な技術と用途や製品に応じた鋳造方法、金属材料(錫、真鍮、青銅、アルミ等)を用い、味わいのある製品を生み出している。

創業当時は仏具、茶道具、花器を中心に、近年はテーブルウェアやインテリア商品、建築金物などを通じて伝統工芸品である高岡銅器の魅力を伝え続けている。高岡市熊野町にGALLERY SA-KU(2003年)、日本橋三越本店に「高岡 能作」(2009年)、松屋銀座「能作」に続き、「能作」パレスホテル東京店をオープン(2012年5月17日)。「能」が詰まった味わいのある製品、「作」への好奇心を形にすべく、分野を越えたものづくりに挑戦し続けている。

官網:http://www.nousaku.co.jp

 

【撰文:Frances Wang、Chris Hsu/ 攝影:吳佳容、蔡鴻民 /資料提供:株式會社能作/採訪協力:富山縣駐台北商務協進聯絡處】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何崴工作室 》新與舊的對話,夯土民居變身國際青年旅社
黃明威建築師事務所》回歸建築的本來面目,法鼓山寶雲寺的極簡禪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