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達人堂 > 【50位傑出建築設計人的追夢故事】廖偉立》築構哲學的建築思想家

【50位傑出建築設計人的追夢故事】廖偉立》築構哲學的建築思想家

導言:“夢想無論怎樣模糊,總潛伏在我們心底,使​​我們的心境永遠得不到寧靜,直到這些夢想成為事實為止。 ”(林語堂)心懷夢想不斷追尋才有可能達到成功的彼岸,去感受達成理想後從心底升騰的自信和滿足。而所謂成功的本質,即是獲得預期的結果,只要預期的事情達成,就是成功。

本次主題選取的建築設計人士,在不同領域均有建樹,一路付出心力,收取不同的成功果實。而我們將回溯他們在開啟成功大門前的經歷,與讀文的各位分享這一路的追夢故事,也一同來探尋能夠沐浴勝利光明的奧秘。

廖偉​​立第一次做建築,是在10歲的時候,那是一間位於苗栗縣通宵鎮後山上的小樹屋。

然而故鄉的山谷、河流,以及當地的傳統工法,並未繼續以顯性形態出現在他的建築設計DNA裡。在隨後的日子裡,台北桃園東眼山上的公共廁所、台中彰化王功橋、 台中忠孝路長老教會……造型強烈的現代作品幫助廖偉立收穫了2004年日本SD Review年度獎、2004年WA中國建築獎佳作、2005年台灣地區建築首獎等獎項。

▲台中彰化王功橋,2003年完工。橋樑的設計細膩考量了人行其間的觀景變化與停留賞景的需求,根據對人的活動和微氣候的考察,以設置隨動線變化的折板來賦予橋型特出的個性,又兼具擋風、遮陽與扶手的功能。

誠然廖偉立不主張“地域主義”的設計,但這位建築師並沒有放棄思索台灣建築的風格特性和文化價值。他沒有遵循以往的設計手法,透過挖掘或採用在地元素來表達對傳統的繼承,而是開拓出另一條道路:為這些生長在寶島上的新建築們,雕刻出屬於台灣島的面孔——前提是,不受束縛的自由設計。

▲今年5月,廖偉立應邀前往中央美術學院進行了“建築宇宙”為主題的演講。

建築本土

在38歲以前,廖偉立的建築職業軌跡與台灣其他建築師並無多少差異,東海大學建築系碩士畢業後,便進入台北知名建築師事務所工作。然而在漸漸發現自己的設計並不屬於都市後,他決然放下一切前往美國南加州建築學院深造,反而促成了建築師的自我剖析。

當導師艾瑞克·歐文·莫斯(Eric Owen Moss)提出以色列博物館的設計課題時,廖偉立的設計思路面對陌生國度產生了一片空白,建築師並沒有陷入靈感枯竭的恐慌,反倒找到了設計的真相:“我做建築的方式,要和土地、歷史、文化這些脈絡結合。要有感情,才能把設計做出來。 ”

▲東眼山廁所概念圖

身處現代建築設計理論和成就最發達的地方,廖偉立卻回頭眺望故鄉之所在,找到設計養分的根源。後來他用罐裝形體設計自導式公廁,利用斜撐柱構架,讓建築沿斜坡從地面中向上生長而出,成功隱藏在東眼山森林遊樂區中。再用足夠的透光通風安排賦予建築謙讓的姿態,建立與自然的對話。

▲東眼山廁所探討了建築在環境中如何以友善存在的姿態為人服務,這也反映了廖偉立的建築態度,他認為建築既然需要建造,那麼建築師就應該積極地協調處理好建築物與自然的關係。

沒有堆疊淺顯可見的本土元素,廖偉立想要探討的,是在空間感中找尋建築物與基地環境、與人的和諧。 “我的建築應該是和我與土地的感情,對生活的理解,家鄉的記憶,我覺得非常有關係。 ”

建築價值

確立設計方向和建築信仰,是每一位建築師在職業長路起點就開始的功課。當建築師開始發問“建築是什麼? ”的時候,注定還將直面“建築師是什麼? ”的疑惑,而廖偉立則給自己設置了“三見”原則:

“第一,要見自己,定義自己,發現自己的才能;第二,見天地,因為你的出生和自然環境維繫在一起;第三,見眾生,做建築,不是在展現自己而已,對時代、社會、環境提供了什麼貢獻,還有要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 ”

▲王功生態景觀橋獲得2004年日本SD Review年度獎、2004年WA中國建築獎佳作、2005年台灣地區建築首獎。著名建築師張永和對這座橋評價:“設計的是一座橋又不止是一座橋,它還是街道,景點,地標,以及休息和進行生態教育的場所。橋的多種用途說明它是一座建築,它的設計自然由建築師來擔任。 ”

修造王功生態景觀橋時,廖偉立把橋樑擴大成場域,在滿足兩岸交通的基本需求之外,折疊橋體,定義形體上的雕塑欣賞性,還延展形成不同的遮擋結構,建構出觀景,娛樂的功能,讓橋樑為當地帶來新的觀光吸引力。 “蓋建築,不僅可以安身,還可以立意。 ”

▲位於台中的救恩堂,構想原型來自於聖經中的諾亞方舟。主要量體採用清水模的厚牆包覆,來表達山的意象,而位於頂層的主堂量體則對應為山頂上的方舟。建築師加長了從室外到室內的中介空間,使人們從室外到室內隨著行走距離的加長,沉澱俗世的心情,而以平靜的心靈與宗教信仰中的神明交談。

建築哲學

在不斷破解自己的過程中,廖偉立準備好迎接前方鋪滿的挫折。

他將“堅持”刻在一塊銅牌上,擺放在桌上自勉;用丘吉爾的話武裝面對失敗的心理:“所謂成功,就是不停地經歷失敗,並且始終保持熱情。 ”;在辦公室牆面上的書寫板上,寫滿了對自己的發問。

在這間形似”stuido”的事務所裡,除了建築設計之外,還有跨領域人士的演講、野地教學融入在地的活動正在發生,廖偉立和同事一起在討論中讓建築長血長肉,也在不斷閱讀書籍讓自己的建築哲學成長起來。

▲事務所團隊照。

他最近正在讀《道德經》,除了正在撰寫閱讀感悟,還為自己建立了一套“建築宇宙”的理論——建築不是單獨的存在,當人類一定要在環境中增添建築時,與其被破壞自然愧疚的所束縛,不如積極建築,讓建築體與環境、社會、人互為一體,形成在地格局系統中的一份子。

▲台北板橋捷運站人行橋

建築理念的演化,同樣在設計裡落下影子。他在台北板橋捷運站設計的人行橋,一改天橋在城市景觀裡的破壞角色,以飛龍的流線造型,在橋內部提供不同生活場景發生的舞台區,將都市的日常包容進這條通行道,進而自然融入人們的生活。

▲台南德光教堂概念圖,可以見證建築師的設計理念正在不斷朝外表簡樸、內核豐富的方向進化。

廖偉​​立一直懷有一股勇氣,願意不斷扒開內心,透過生活的形態,以及生命的起由,在對四周的觀察中把握建築思想的核心。認真、執著,構建和實踐自己的​​理念,孜孜矻矻地設計屬於台灣的建築,建築師的意義,是由他的每一步,堅實而成。

▲收錄廖偉立建築理論的《地理啟蒙》。

受訪人DATA:

廖偉​​立,出生於台灣苗栗縣通霄鎮。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台灣註冊建築師,大陸一級註冊建築師(2009)。

學歷:

美國南加州建築學院碩士(SCI-ARC)

台灣東海大學建築碩士

部分榮譽及獲獎:

2012年第二屆台中市都市空間設計“設計台中”大獎(救恩堂)

2011年建築園冶獎(南瀛天文展示館及風味餐廳)

2010年台灣建築獎 佳作獎 (台中救恩堂)

2010年< /span>第七屆遠東建築獎 入圍 (台中救恩堂)

2010年WA中國建築獎 入圍 (台中救恩堂)

2009年台灣建築獎 佳作獎 (工研院運動休閒活動中心-悠活館)

2009年< /span>台灣建築獎 首獎 (雲林縣勞工中心與老人槌球場新建工程)2007年第八屆台灣傑出建築師設計貢獻獎

2007年國家卓越建設金質獎 (設計規劃類南瀛天文館第一、二期工程)

2006年台灣建築獎 佳作獎 (七股黑琵解說教育中心)

2005年台灣地區建築首獎(王功生態景觀橋)

2004年日本SD Review年度獎(王功生態景觀橋)

2004年WA中國建築獎佳作(王功生態景觀橋)

【編輯:盧佳穎/攝影:陳婧/材料提供:AMBI Studio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老品牌轉型的台灣吉野家新生活概念店
【50位傑出建築設計人的追夢故事】邱文傑》孕育建築師的晚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