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新與舊的對話,夯土民居變身國際青年旅社

何崴工作室 》新與舊的對話,夯土民居變身國際青年旅社

位於浙江麗水市這個原本以夯土建造的民居,經過何崴建築師的改造後,成為一個以土木結構為主的二階旅宿,作為許多背包客前來此地旅遊時的青年旅社。保存了既有的外部型態,重新規劃了新的開窗和內部格局,呈現容有自然光與良好景色滯留的透明空間。保留原本土間概念的公領域地面,其餘地面都使用當地產的無垢材作為地板,在現代和傳統間塑造新舊融合的空間氛圍,讓前來此地旅遊的遊客們,有融入在民居村裡的良好體驗。

何崴建築師,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學,同時具有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碩士(Dipl.-Ing. Architektur, University Stuttgart)
以及中央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博士的學位,目前是中國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副教授。何崴認為對於當代華人建築設計師來說,做建築設計的目的首先應回歸至最基本的「對人性的關懷」。擁有多年一線設計經驗的何崴意識到,設計師們在實際操作層面上,存在一個無法回避的重要現實「很多設計師的設計初衷和作品呈現,往往都與使用者的需求相悖」。希望重新回到『如何為使用者服務』這一最根本的態度上,何崴和他的團隊接手了「 西河糧油博物館及村民活動中心項目」 的改建工程,通過投身鄉村建設,他發現生活會讓設計更真實,只有滿足這些真實的需要,建築設計才會真正成為普通人生活中有價值的東西,建築設計師們才能發揮並承擔自己的全部能力和社會責任。「 西河糧油博物館及村民活動中心項目」 同時也獲得了2015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

項目位於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四都鄉平田村。原建築是一座普通夯土民居,二層,土木結構,共約270平米。因為曾經是業主江斌龍爺爺的住所,所以大家將之稱為:爺爺家。設計任務是對這個普通民宅進行改造,賦予它新的使用功能和空間,將之激活。經過與業主、地方政府的商討,我們決定賦予爺爺家一顆年輕的心臟,將之改造成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青年旅社。

為了保持村莊的整體風貌,爺爺家的外部形態被完整的保留下來,幾乎未變,只在二層朝向良好景觀的一面開設了一個長窗,將陽光、空氣和良好的景色引入建築室內。

與謹慎對待外部形態不同,設計對於室內進行較為大膽的改變:一樓,原有建築室內的隔板被拆除,建築從原來的分隔狀態變為一個通透的大空間。這裡將成為青年人交流、休閒的場所,同時也可以為村莊中的村民或者遊客提供歇腳的公共空間。 

二樓,為了保留原空間的「大空間」特質,常規的由固定牆體分隔的模式被否定了;一組「房中房」的空間元素被植入原有土房子中。它們由輕質材料建構、可拆卸、可移動,半透明,以一種輕輕的態度“放入”原有建築相對厚重的內部空間。房中房的實際功能是青旅的居住單元,每個居住單元可容納4-6人。設計特意採用了半透明的陽光板材料作為界面,它可以營造一種柔和的、模糊性的效果,與原有建築剛性的生土材料形成對比。

為了營造更具戲劇性的效果,房中房的表皮上開了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洞口。這些洞口一方面將相對單一的界面變得活躍起來,另一方面為界面內外的使用者提供了相互"窺視"的可能性。房中房還是可以"行走"的建築。構築物底板下安裝有一組萬向輪,年輕人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己推動建築,完成空間的再造。

光是設計中另一個重要元素。照明的邏輯源自於「房中房」的空間邏輯,視線的邏輯則遵循照明的邏輯:白天的光由外向內,通過屋頂的明瓦和大側窗將天然光引入陽光板房,居住者的視線則由內向外,穿過層層洞口遠望群山和村落;夜晚的光由內向外,3000K暖光通過半透明材料的反射、折射照亮整個房間,並向村莊溢散,居住者的視線則由外向內,最終聚焦於陽光板房內部極具現代感的燈光構圖。

柔和的LED線形光源(暖白和彩色)安置在房中房的木構架上,並排佈為自由的構成線條,富於藝術表現力的構圖和可直視的光源和青旅居住者"年輕"的特點相符合。燈與陽光板的位置關係基於足尺模型實驗,遵循「光的方向與陽光板空腔的走向垂直」,被照亮的陽光板肋形成「光柵」疊加在原有的視覺關係之上,賦予居住空間一種全新的半透明視覺體驗。在大多數時間內,天然光、暖白燈光,變化多端的光影效果給人溫馨、模糊和迷幻的感覺;在特定時段開啟一支彩色燈管,會將空間營造成一個富於激情的場所。

 

主持建築師:何崴(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

建築設計團隊:陳龍、李強、陳煌傑、卓俊榕

建築設計公司:何崴工作室/三文建築

照明設計團隊:張昕(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韓曉偉、週軒宇

設計時間:2014年-2015年

完工時間:2015年9月

建築面積:270平米

建築造價:人民幣20萬元

攝影師:何崴 陳龍

 

【撰文:Chris Hsu / 資料提供:何崴工作室 】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工業住宅變身健康宅,用設計營造快適質高的住空間
株式會社能作》高岡百年銅鑄造產業,轉守為攻的品牌創新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