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老建築》整修價值,中央飯店與中平路故事館的設計復興
人們喜歡暱稱小孩子叫蘿蔔頭,圓滾滾的四肢同鮮採的白蘿蔔,弧線飽滿、鬆軟清甜。量度產季後的日子,勤儉的客家庄媽媽往往將蘿蔔切成長片,層層搓入粗鹽脫水,再用大石頭鎮壓一夜,隔日吊掛到屋簷託付歲月照看,耕田、養雞、食飯,蘿蔔乾天天夜夜風吹日曬,同生活的柴米油鹽同步醃漬,直到有天容顏也和菜脯一般皴皺,口裡嚼得響脆快意,喉頭甘鹹千迴百轉,才發現所謂的百態人生,原來也就這麼和食物一起老了爾爾。
中壢地區以客家人為主,在經濟發展過程移居不少從中南部到北部打拚的春風少年,近年來更成為東南亞新住民最常落腳的地區。西元1895年,取得臺灣主權的日本人正開始在中壢建立行政區,這段歷史被銘刻在建築裡。見學館編輯團隊走訪甫完成整修的中壢中央飯店,由出身中壢地區的「澄璞設計」總監莊効澄帶領我們走訪「中平路故事館」,由負責整修規劃的林志成建築師為我們分享改造細節,了解中壢地區老建築的復健療程、對比文化與商業項目整修,描摹時代的一角。
▲林志成建築師(左)與「澄璞設計」總監莊効澄(右)合影。
中壢出身的設計師,見證老空間的繁華與蛻變
許多大人物懷抱著學成歸國或事業有成後回家建設鄉里,這種回饋的熱血心態,也表現在中壢出身的設計師「澄璞設計」總監莊効澄身上,莊設計師今年的工作重點是整修中壢老字號商旅「中央飯店」,這間飯店走過半世紀,見證中壢從一個繁華的熱鬧工業城市逐漸衰老的過程,莊設計師結識「中央飯店」老闆,不僅提供寶貴的建議,也親手為飯店空間重新整修設計,希望將這棟老旅社接上時代的大動脈。
▲「澄璞設計」莊効澄設計師主掌中壢中央飯店整修案,宛如整骨師的他,將中央飯店接上時代的血脈,在形式、機能、理念各方面,全盤做了一番檢討。
中壢長大的莊効澄設計師提起「中央飯店」的過往,座落於中壢老商圈的中央飯店半世紀前是中壢地區少有的水泥RC建築,與其他平房相較顯得鶴立雞群,為一代豪宅,歷經租賃給湖南餐館,如今以老字號商務旅館持續經營。
在整修之初,莊設計師先分析中央飯店客源,認為中壢因地理區位鄰近火車站和桃園國際機場,適合瞄準背包客、機場過夜客層量身打造強調「便捷性」與「整潔」的商旅,提供洽公、輕旅行的理想寄宿空間。
▲中壢過去較桃園繁榮,作為往新竹和台北的中繼站,具有濃厚歷史氣息。莊効澄設計師以輕工業風作為設計主軸,取齒輪象徵時間軸,記憶中壢火車站附近的流動感及時代蛻變,讓中央飯店作為旅行起點。
▲在大廳、客房背牆及房號標示上,都可以看見齒輪意象呼應飯店精神。
▲房牌採特殊的鋼材,隨著時間流逝鏽蝕出自己的樣貌。
莊効澄設計師針對老旅店的營運狀態分析:「台灣許多老旅館都面臨共同的轉型困難,譬如同質性旅館相當多,你要如何殺出重圍?傳統旅店面臨最大的問題:第一,不知自己的定位在哪裡,第二,不會運用數位化加強訂房和後台管理,第三,不懂建築法規,第四,不懂環保節能,第五,房屋系統規劃不好,以上種種可以透過設計做好整合串聯。」
「當潛在客戶透過手機或電腦上網查找旅宿時,初步印象還是仰賴照片呈現出的視覺美感,縱使形式上的美觀相當重要,商務旅館必需根據設定的客層,在有限預算內完成設計,不能比照五星級飯店格局。此外,台灣很多傳統旅店都是家族經營,用招呼老客戶方式經營,其實是很吃力的,經營者必需讓客戶知道房間服務的價值性。」莊効澄設計師說道。
▲因應背包客的冒險性格,每間客房都有不同主題,變化豐富新鮮感。
▲擁有悠久歷史的中壢工業區,塑膠加工廠佔據重要一角,抱持這份懷舊概念,在櫃體注入彩色塑膠籃元素,點題地理環境。
▲除了客房空間,衛浴壁磚也有強烈的視覺風格,讓沐浴過程也能賦予感官新鮮感受。
由於施作時飯店亦得同步經營,為避免影響旅客住宿品質,以及有效控制裝修預算,整修工程採方便維修的單元式設計分層施工,主要傢俱採場外製作再現場組裝。莊設計師表示:「營運中施工困難度大,很多東西要先預定好再組裝結合,如此才能增進效率、減少垃圾、降低干擾。」
「飯店設計最困難的是系統整合,因為量體大,從拆除到基礎工程規劃,都要做細密安排,才可以環環相扣,讓工班按表操課。此外,飯店牽涉房卡、監視系統、熱水及電力系統的後台控制,加上動線規劃、法規要求較多,許多結構都要全盤檢討,比設計住家複雜。」
▲經過裝修的中央飯店商旅乾淨整潔、煥然一新,提供新舊客戶耳目一新的感受,符合一般商務旅客及背包客最重視的舒服、方便、視覺設計新鮮感等元素,業績因而更加蒸蒸日上,由此可證商業空間的整修重要性。
文化再興,會見修復古蹟建築師
在整修中央飯店的過程中,莊効澄設計師常常帶著工班在中平路商圈用餐,其中最令莊設計師著迷的是附近的「中平路故事館」,不僅被日式建築、文化展覽館等特色吸引,客家菜餚也吃出一股濃濃的懷舊滋味。在「見學館」的安排下,莊効澄設計師與負責整修「中平路故事館」的林志成建築師進行會談,共同瞭解整修日式老建築的始末。
▲「中平路故事館」座落在中平路商圈巷弄,因為只有一層樓,看起來就像被附近的別墅與高樓包夾。過去為曾任山地課課長的王國治先生與教育局的廖運全先生的員工宿舍,民國99年登錄為歷史建築,102年底進行修繕工程,104年5月開幕,結合餐廳與文物館模式經營。
▲林志成建築師攝於中壢中平路故事館。
「歷史建築或古蹟維修要有資格,不是每個建築師都可以做,又比較瑣碎、耗人力,有興趣踏入的建築師不多。早期台灣比較沒有古蹟維修概念,現在民間團體推動,比較有進步,不會亂拆,我個性草根性,有興趣就做下來了。」
說話的是年近花甲的林志成建築師,蓄著一撮白鬍鬚,講話溫文沈穩,唯有談及精神美德面時,可以看見他額前的髮震了幾下,順著下巴勾起弧度,好像在為這件事蹟讚嘆圈點,歡愉神情中埋著些許莫可奈何的感慨。
林志成建築師多年來耕耘老建築整修案,已完成整修的日式建築除了中平路故事館,還包括新竹新埔國小校長宿舍、新竹影像博物館、台中的市議所,目前手邊正在修建的有雲林虎尾登記所。
▲中平路故事館因門前植有六棵亞歷山大椰子樹,舊稱「六椰屋」。
修舊如舊,保留生活痕跡
由於桃園縣文化局努力保存老房子,從前被違章建築包住的日式雙拼宿舍「六椰屋」才得以重見天日。「六椰屋」名稱來自門前種植的六棵亞歷山大椰子樹,分別入住兩間宿舍的「六椰先生」為曾任山地課課長的王國治先生與教育局的廖運全先生,雙拼宿舍共33坪,是常見的基層職員宿舍。廖王兩家在此生活了四代近60年歲月,屋內展示數量豐富的文物。
「台灣是移民社會,經濟是最重要的,文化歷史次之。一般歷史建築修好,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展覽,這棟比較特別,王家留了很多,這些很重要!我們希望建築物修好不是小人國的建築物,而是保有生活的痕跡,才會知道以前怎麼生活。」林志成建築師說道。
▲餐廳座席一旁有文物展示,圖中為王國治先生與廖運全先生合照。
▲歷史建築中的展示品豐富度,仰賴原屋主念舊保留。
通風、重收納的多功能空間
「中壢移民較多,算新興城市,有很多從鄉下來的百工移民,因為地理位置鄰近火車站,從鄉下來的親戚朋友都會去借住,這個房子很小,一間約16、7坪,一個家庭最多曾經住過11人。」
為什麼塞的下這麼多人?王志成建築師表示,日本人現代化早,擁有多功能彈性空間概念,不強硬制定客廳、臥房,靈活運用活動推拉門伸縮空間大小;雖然天花板較低矮,但日本人不高,加上在家主要都坐著,因此空間感很大。此外,也相當重視收納,日本幾乎每個空間都有一個儲藏室,屋內設有多處儲藏櫃,這些櫃子除了收納物品,也能當作臥房,拉門拉起來,小孩子就像哆拉A夢一樣睡在櫥櫃裡,因此才能面積小,住得多。
「日本人注重家的團聚,喜歡有溫度的感覺,空間採機能性隔閡,空間流通,精神也可以流通。」
▲中平路故事館結合客家餐飲與文物館模式經營,由於古蹟內不得用火,製作餐飲處設在屋外。
▲為保護歷史建築的木地板,進入需脫鞋著襪,首先踏入的是廖家的客廳,此處安排客味茶席。
▲餐食以套餐模式供應粄條、米苔目、菜脯、擂茶等道地客家美食。
▲王家為日式宿舍的展示和體驗空間,廖家以餐飲和文化展售為主,為了連通兩邊空間,在儲藏櫃打開一條參觀廊道。
▲靠近內部的王家空間展示舊時生活痕跡,唯原本全屋地板皆鋪設榻榻米,考量天氣潮濕難以維護,故僅在此區保留榻榻米。
▲廚房地板下方可收納煤球,整修後改成玻璃面板展示儲藏機能。
「日本人是溫帶民族,到台灣來怕熱,因此設計通風良好的屋子,一個房間至少有兩個窗戶,天花板一定會有氣孔通風,建築物一定有格柵排熱空氣,或是架高木地板,透過種種設計應變台灣氣候條件,符合綠建築概念。」
▲從外觀可見設置多處門窗、運用雨淋板及架高地板。
▲「雨淋板」為日式建築建築外觀的重要元素,透過水平排列木板防水及隔熱。中平路故事館的雨淋板原本耗損不嚴重,為了防蟻也重新施作,並將新建物也加上雨淋板,使整體出現一致外觀,最後再噴上保護漆統一新舊木料色澤。
從老空間觀察時代美德
雖然整修老房子必需仔仔細細凝視建築的所有缺點,但林志成建築師卻在「找碴」的過程中,發現一個時代的美德。
「日本人把台灣當作日本國土的一部分,引進很多日本移民,統治50年間為台灣帶來現代化工業基礎,從建築物就能看出現代化與日本人做事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
觀察老建築的屋架,若使用鋼鐵材質,表示在二次大戰前建造,二戰後鋼鐵拿去造具,才改由木頭擔任要角。林志成建築師舉整修「新竹影像博物館」(日據時代為國民戲院,舊稱「新竹市營有樂」,於1933年啟用。)為例,其鋼鐵屋架超過70幾年都沒有生鏽,材質之好令今人赧然!
再將右手指向坐席旁的「凹間」(床の間)說道:「和室空間最重要的是象徵主人藝術品味的『床の間』,這種精神性的空間台灣比較缺乏,類似的表現是可擺放收藏品的電視櫃,但氣度跟掛一幅畫的感覺差很多。」
▲圖片左方為廖家的「凹間」(床の間),凹間是傳統日本住宅一個內凹的角落,起源於用來放置供品的禪宗佛壇,通常飾以畫軸、花藝以營造茶道氛圍,凹間前方的座位被視為上座。
「日式住宅外圍有緣廊,外面一定是花園,想看自然就是坐外面,與外圍有即時接觸,聽雨聲鳥叫蟲鳴,凸顯小空間對生活的要求,現代人都在看坪數,忽略對自然及精神的追求。」
「房子是居所,也是記憶,要從舊看新。」
▲中平路故事館戶外種植桂竹,靠近透天厝背面一側以竹子做的圍牆修飾,營造自然景觀。
▲整修時保留「豬舍」展現客家人勤儉精神,雖然公務員在當時經濟狀況還算不錯,仍然要養豬增加收入。
舊材料新工法的融合之道
整修老房子要先做許多嚴密的調查,例如白蟻侵蝕狀況,以及木頭、牆壁、屋瓦種類等,除了沿襲舊有材料工法,基於現實考量,有時也會加入新元素。
針對材料而言,如木材,檜木時價相當昂貴,整修時僅用料少的窗戶使用台檜木,其他多換成接近的杉木;又如玻璃,現在的玻璃都是機器製作,屋內保留早期的手工玻璃因時間久了產生硫化,厚度較薄。
▲窗戶的木材框架與玻璃可看見新舊時代的結合。
針對工法而言,如榫接問題,從前沒有釘子,樑柱幾乎都是靠費工的榫接,加上文資法規定樑柱要壞超過1/2才能整支換新,遵循「修舊如舊」原則,木作匠師甘弦龍師傅用自己發明的「四面榫」,結合幾何與卡榫原理整修樑柱;又如防水問題,中平路故事館屬於傳統「和小屋」屋架系統,由於白蟻入侵,屋架必須全部換新,新舊咬合不符是修復時常遇到的困難,整修無法做得很平整。為做到足以抗衡颱風豪雨的防水屋頂,整修時先在屋面鋪上交疊的防水毯,再釘上掛瓦木條,屋頂外緣製作天溝,使雨水集中到地面,測試防水功能無虞後,再覆蓋水泥屋瓦,在靠馬路一側,鋪設保存良好的舊有屋瓦。
「木造老房子最怕的就是白蟻,白蟻喜歡的三個條件:黑暗、潮濕、溫度高,也就是天花板的環境。水氣進入後產生黴菌,黴菌會分解木頭的纖維,白蟻就會進來,房子就完了。白蟻不可能除掉,只能跟牠和平共處,像身上的細菌。要控制白蟻,可以拿掉天花板以光線和聲音控制,新的木頭送到工廠塗刷灌藥,得到五至十年防蟻效果。」
▲結合新舊工法的「四面榫」樑柱,木材下新上舊。
▲中平路故事館展示的舊屋瓦。
編竹夾泥牆構造有四層,前置作業是養灰,養灰是將生石灰跟麻絨浸泡在水裡,經過幾星期融合後,再以細繩綁竹片當作牆架,第二層是塗抹加上稻草和稻穀的黃土,乾了之後噴水濕潤,塗上養好的石灰,最後再塗上一層純灰漿,使表面看起來潔白平整。
▲遵循古法整修的編竹夾泥牆。
此外,林志成建築師也出資拍攝成整修紀錄片,參觀中平路故事館時可在館內欣賞本片,幫助民眾對整修老建物有更具體的認知。
「每個材料、工法都內蘊每個時代的文化,我們需要去了解、尊重,而不是做設計英雄,常常看到不懂老建築的建築師,進來後用自己的設計方法把它做得很新,其實是不對的,歷史建築的主角是舊空間,可以加新元素,原則是不要本末倒置、喧賓奪主。」林志成建築師說道。
▲在中壢長大的莊効澄設計師分享中壢的歷史地理,談起一段民族融合與文化變遷的故事,又對客家米食多所推薦。莊設計師表示,從食物的用料與美味程度也能看出時代的民風,懷念一段實實在在的風土人情。
日治時期中壢地區的日式建築為數眾多,主要分佈在中壢車站站前區、中壢分局、中壢國小與中壢家商區域、中壢國中到平鎮國中一帶等為四大區塊,因為遭到大量拆除,目前僅保留全盛時期的三分之一。
「見學館」將持續報導中壢老建築,介紹老城區餘留的精神遺址,讓台灣人更加了解生活周遭被忽視的庶民傳奇。
中平路故事館
電話:03-4255008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復興路99號
Facebook:中平路故事館
官網:www.zhongpingstoryhouse.com
「澄璞設計」莊効澄
官網:澄璞設計
Facebook:養生宅
電話:03-317-1256、03-325-4789
地址:桃園縣蘆竹鄉經國路900號5樓
【撰文:蔡舒湉/攝影:吳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