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達人堂 > 【50位傑出建築設計人的追夢故事】何黛雯&林雅萍》催化歷史建築與現代熱情的建築師

【50位傑出建築設計人的追夢故事】何黛雯&林雅萍》催化歷史建築與現代熱情的建築師

導言:“夢想無論怎樣模糊,總潛伏在我們心底,使​​我們的心境永遠得不到寧靜,直到這些夢想成為事實為止。 ”(林語堂)心懷夢想不斷追尋才有可能達到成功的彼岸,去感受達成理想後從心底升騰的自信和滿足。而所謂成功的本質,即是獲得預期的結果,只要預期的事情達成,就是成功。

本次主題選取的建築設計人士,在不同領域均有建樹,一路付出心力,收取不同的成功果實。而我們將回溯他們在開啟成功大門前的經歷,與讀文的各位分享這一路的追夢故事,也一同來探尋能夠沐浴勝利光明的奧秘。



在台北大同區保安街的84號,我們見到了何黛雯與林雅萍2位建築師。

保安捌肆是2位建築師的設計作品,並非全新打造的建築,而是由台灣第一家私​​人西醫診所——謝唐山家族開設的醫院與住所改造而成,經過7年的時光,如今蛻變成為公眾品嚐咖啡、欣賞藝術的生活美學空間。

▲保安捌肆,從台灣第一家私​​人西醫診所改造成為公眾品嚐咖啡、欣賞藝術的生活美學空間。

這並不是何黛雯與林雅萍第一次接觸到的老舊建築,2位建築師將建築的熱情,投注在現代城市中儼然過時的老舊建築,用設計生命來關懷居住者與土地的連結。

2014年她們收穫了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彼時獲獎的作品是位於台北桃園的八德中正堂。 2人花費6年時光,修復破敗殘舊的建築,而八德中正堂也從曾經被周邊居民避之不及的歷史老屋,成為現在深受歡迎的社區活動中心。

▲八德中正堂設計模型。

建築的關懷應該投放在何處



父親是傳統木工師傅的林雅萍,從15歲進入專科學校起,就與建築專業緊緊相連,插班逢甲大學,接著進入成大的建築研究所。

而出身眷村的何黛雯,從小的遊戲就是給小動物蓋房子。雖然在中原大學的三年級才有機會轉入建築系學習,但是她在醫工系的二年級就已經修了相關的設計課程。畢業後的第二份工作,何黛雯在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裡養成了完整的建築設計理念:當時參與在林口的養生村設計,為老年人修建住宅讓她特別注意在建築中維護人與環境的關係。

進入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工作,是2人開啟之後合作的起點。因為工作的緣故,她們接觸了許多歷史建築的維護案,然而消耗公共資金建成後的建築,因為被閒置而成為蚊子的“安樂窩”。這些蚊子館觸動了2位建築師,讓她們在離開都發局成立“一元創合”工作室之後,開始了沒有停步的老舊建築修復事業。

“我們想找到建築在被歸馴化之外的出口。 ”

滿腔熱血的修復

最早接受八德中正堂的修復,何黛雯和林雅萍原本只需要將碎瓦屋頂的破洞修補完全。但是2人卻開始認真翻閱歷史資料,與周圍居民聊天,透過搜尋到的線索,在大腦中還原出一個放映電影時稱為部隊兵哥與居民擁聚的熱鬧中心。

▲八德中正堂修復前原貌。

所以,雖然有限的經費,何黛雯和林雅萍在第一期工作中,對屋頂和室內的木桁結構進行修復,又開始清理八德中正堂的內部環境。在恢復空間整潔明亮的同時,居民們也開始前來打聽她們​​的工作。在這期間,伴隨居民對這棟童年電影院的熱情逐漸升溫,2位建築師與這些當地人共同討論八德中正堂應該修復成哪種模樣。

▲從對屋頂和室內的木桁結構進行修復開始,八德中正堂在一元創合的2位建築師與周圍居民的一道努力下,重獲新生。

隨後陸續爭取到的經費,讓何黛雯和林雅萍得以將八德中正堂修復成心目中最適合的程度,總共3期的設計花費了6年時間,不過2人非常享受過程,畢竟可以探討建築生產的其他可能性。

孵化其他性

老建築的修復,並不是簡單的原型恢復。在何黛雯和林雅萍的理解中,老建築的確應該保留歷史的記憶,但也不要就此停駐在某一段時間點,成為被時代遺忘的過往。更重要的是,融入當地環境,與時間連接,往建築體注入當代的生命力,才能為老建築打開與未來共存的時光通道。

▲保安捌肆裡,場景不再簡單還原歷史,而是透過與時代的合理對接,讓這裡成為人們願意聚攏而來的場域。

在保安捌肆裡,何黛雯和林雅萍不再注重複原,而是用轉換的手法詮釋建築歷史中的“診所”精神,保留診理台的紅色地磚,在人們的想像中築造出一塊無形的歷史場景。針對木結構建築的老舊,2位建築師大膽引入鋼結構進行輔助,保證了建築的安全性。被規劃成舞台的3樓,建築師特地將地板降低,自然形成穿透感十足的舞台,讓這間診所,變成可以與街坊鄰居互動對話的公共建築。

▲位於台北大稻埕的太和堂藥房,建築師在其中探討的是:對於修舊如舊迷思,主張任何修復行為都是屬於現代的,對於物質性的介入被視為新作,對於修復設計詮釋本身則是回到擬仿的本質。

而在老舊建築的修復中,她們還發現當地人對建築的態度,也會隨之改變。所以一元創合特地花費大量精力,準備材料,到不同場所舉辦培力活動,希望藉此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到包裹在歷史建築中的寶藏。

▲在八德中正堂的修復中,建築師不僅保留了部分建築工藝構件進行展示,在修復過程中,也在向居民們傳遞歷史建築的價值。

▲台北第一女高光復樓古蹟人社地理專題培微型行動。

在台北第一女高的校園裡,何黛雯和林雅萍組織同學們去光復樓中尋寶,無論是曾經常見的栗山式隔熱板,還是教室中的電子時鐘留存的痕跡,在今天儘管尋常可見,卻是證明這棟建築曾經出色優秀的證據。在同學們沿著活動的標記找到教學樓裡的歷史寶藏,在建築師的講解中明白古蹟保存的重要,幫助歷史建築在現世留存的種子就在培力活動中,埋進每一個學生的心裡,在未來發芽成長。

而培力活動,也至始至終貫穿在2人的建築設計中:在都市發展局的工作經歷,何黛雯和林雅萍孕育出共同的夢想。當她們在一元創合中,在漫長的歷史建築修復過程中,不曾停止培育自身的設計能量,也才有機會向民眾反饋老建築的保護價值。而思考著建築不能被固定的2人,其實也在做著另一件事:建築師的設計不能被模式固定。所以未來如何,她們沒有絕對的計劃,但是這一路可能遇到的新改變,已經值得期待。


受訪人DATA

何黛雯,一元創合建築師,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博士生。

履歷:

1999年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學系。

曾任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規劃師(2004年~2006年)

目前為一元聯合創研+何黛雯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兼任講師。

 

林雅萍,一元創合建築師。

履歷:

畢業於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1998年)

逢甲大學建築系學士(1996年)

曾任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規劃師(2004年~2006年)

現為一元聯合創研+林雅萍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編輯:盧佳穎/攝影:陳婧/資料提​​供:一元創合】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老品牌轉型的台灣吉野家新生活概念店
【50位傑出建築設計人的追夢故事】邱文傑》孕育建築師的晚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