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室內設計 > 時尚個性風格總論》獨一無二、個性十足的當代品味住宅

時尚個性風格總論》獨一無二、個性十足的當代品味住宅

打破制式與風格居家的設計規則,量身訂做出屬於屋主「個性」的品味宅,以Life Style為設計根本,在百花齊放的當代空間中,「時尚個性」住宅將開啟一波全新的玩味變革。

突破空間硬體的侷限性,「多變」與「彈性」是在現代人美學意識成長及經濟穩定的狀態下,設計師所需具備的最基本訴求。一棟住宅之所以充斥著生動不已的「靈魂」,必定是因為在空間中加深了情感的厚度,於「形隨機能」之外,更是包容與創造了人所擁有的彈性,而能承載這些因不同的業主個性而產生出多變的「需求」,是時尚個性宅的基本論調,亦是其最動人的地方。


以生活經驗的累積、個人品味的刻劃,以及設計的專業所融合淬煉出的空間,將創造出嶄新、前所未有、獨一無二的「風格」,並隨著時間持續發酵與產生變化,「時尚個性」住宅所賦予屋主的幸福感便在於此。

Maranhao apartament ©FC Studio

時尚個性宅 從後現代主義談起

時尚個性風格可追溯到1950年代興起於歐美的「後現代主義」,當時人們對於風行已數十年之久的「現代主義」提出質疑,因不滿意其充滿限制的框架,在藝術、建築、音樂、哲學等各方面開始產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而「後現代」的概念,在1960年代的建築界興起一波大規模的風格改良運動,年輕建築師厭倦「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設計法則,對於只重視機能、外觀卻日趨呆板冰冷的現代主義建築感到不耐,他們從民族與文化特質的角度進行設計思考,甚而表現出戲謔、誇飾、通俗化的審美取向,徹底揚棄既有的建築美學觀。

▲由義大利人 Renzo Pinao 和英國人 Richard Rogers 設計的巴黎龐畢度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以扭曲錯雜的管線、鮮豔的色彩配置、有如工廠一般的建築設計,作為後現代主義下的劃時代建築,在1977年正式向民眾打開大門,也引爆了一股強烈的衝擊。(via

在此之中,出生於1925年美國費城,人稱「後現代主義之父」的 Robert Venturi,是1991年的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他針對現代主義的國際式樣提出「Less is bore」(少即是無聊)的口號,認為後現代建築的元素應是較為混雜、折衷、模糊、有趣,而非純粹、全然或清晰,而這個定義也可概括後現代主義的特質。

▲後現代主義之父——Robert Venturi。(via

Robert Venturi 於1966年出版了具有世界影響意義的重要著作,也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理論的里程碑著作《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在書中 Robert Venturi 強調建築應該擁有不明晰、形式含糊和具有矛盾性(the ambiguity and Paradox)等特質,並提出要創作「雜亂的活力」來取代缺乏生氣、缺乏趣味、單調和刻板的國際主義風格。

▲Robert Venturi 的代表作「Chestnut Hill House」(Pennsylvania,1965)是他為母親設計的私人住宅,此作品在於改變現代主義單調的形式特點,以古典主義的三角山花牆、拱券結構為符號,在三角山花中間開縫,形成嘲諷、戲謔的特徵,也奠定了後現代主義風格的基本特徵基礎。(via

▲Robert Venturi如此描述該建築:「這是一座承認建築複雜性與矛盾性的建築,它既複雜又簡單,既開敞又封閉,既大又小,某些構件在這一層次上是好的、在另一層次上則是不好的。」(via

▲在精簡的立面背後,其實隱藏了複雜、斷裂、模糊、曖昧的室內空間,使得室內與外觀造型形成了強烈的矛盾對比。這幢看來簡單而平凡的住宅,無論從平面佈局還是立面構圖,均有著複雜與深奧的內涵,是後現代主義的經典作品,具有極大的啟發性,同時,於時代意義上,也順理成章地將建築帶入了詭譎多變的後現代多元主義時期。(via

在Robert Venturi之後,建築生產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便在「複雜與矛盾」的操作法則指導下,逐漸地走向片斷化的、異質性的(heterogeneous)及具衝突性的(conflicting)機制系統,並深刻地影響到許多當代建築師,如解構主義一派的代表建築師 Frank O. Gehry。

1929年生於加拿大的Frank O. Gehry,一生獲獎無數,不只是1999年普立茲獎的得主,也是Lillian Gish Award終生貢獻藝術獎第一位得獎人。解構建築承繼了後現代之片斷性形式操作,將建築的形式理論從後現代建築的歷史皮層裝飾帶入至實際建築結構行為上之形式轉換。而Frank O. Gehry的思考模式及建築、設計品一再打破常規,運用不規則線條、曲線、直線不斷切割立體,他喜歡「未完成」的模樣,對於不協調和不合邏輯的體系著迷,懷疑秩序和功能。

此外,Gehry堅持所謂的建築是為人而建造的,同時要能夠喚起人性的情感,不管是怎麼樣的反應,能夠激發人們感受力的,才是建築。而能不能讓人心裡滋長出某種感情,則是他評斷建築的基準。

▲Frank O. Gehry 認為建築應該表達人的感受,必須喚起人性的情感,若只是專注於技術上的完美,感覺上不痛不癢,他認為這不是建築和都市重建應該走的方向。(via

在Gehry所創造的建築中,就像是被藝術所包圍,空間宛如流動的量體,因此許多人認為他的建築就像是藝術雕塑品一般,打破陳規,外觀別具一格,引人入勝。

▲Frank O. Gehry最經典的代表作是位在西班牙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Museo Guggenheim Bilbao)。主體建築覆蓋著鈦金屬薄板,自由流動的曲線,顯得格外耀眼,被認為是解構主義的經典之作。Gehry曾說:「我的視覺語彙是曲線和弧度。」他讓這些流動的線條置入城市的空間,並與人相互感知。(via

▲這座建築象徵著延續了曾為畢爾包帶來繁華的造船工,Gehry的設計往往融合該地的特色,並非只是重複過去,雖然在外觀上有其相似的特徵,但在建築材料及內部構思卻有著隨環境而改變的差異性。(via

當代仍舊有許多建築設計受到解構主義的影響,像是第一位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女性建築師Zaha Hadid。1950年出生的她憑藉直覺,喜歡從現存的秩序中解放開來,設計風格「唯一、不同、充滿原創性」,Zaha Hadid打破既有的幾何建築架構,自由且隨興,以大膽的造型出名,並反映出都市建築繁複的特質。

▲Zaha Hadid 1977年拿到AA(倫敦建築協會學會院)碩士學位,並加入Rem Koolhaas的建築事務所,3年後在倫敦創立自己的事務所。繼2003年獲得密斯凡德羅獎之後,緊接著於2004拿下普立茲克建築獎。(via

Zaha Hadid 的建築作品充滿著「線條」的無限生命力,重疊、分離、再重疊,進而構成一個新的空間,但又沒有既定的模式與清晰的分野,這也是解構主義的威力所在。Zaha Hadid認為,包浩斯秩序原則沒有錯,但有效期已經過了,因為功能隨著工作、藝術、交通等型態的改變而有所不同;這些社會領域要求新的空間處理方式,建築中的傳統類型說法,如圖書館該有圖書館的樣子,已經不再合時宜。因此,Zaha Hadid 一直以來致力於研究新的造型組織原則,期望提供人們一種全新的空間體驗。

▲1993年,Zaha Hadid 推出成名作——位在德國萊茵河畔的消防站「Vitra Fire Station」,她概念性的表達了空間和形式之間的關係,將哲學和建築聯繫在一起,是一座和周圍事物進行連接的橋樑。(via

▲整體建築彷彿是一隻紙折的飛鏢,充滿了傾斜的幾何線條及自由的節奏,而細部則呈現出女性的柔美感。跳脫建築被認為是僵硬、方正的限制,Zaha Hadid 讓建築體多了具有流動性的變化動感。(via

▲位在西班牙的López de Heredia酒莊,表現出Zaha Hadid強韌但感性的設計特質,透過曲線讓建築更加柔軟、流動。她的建築風格總是帶有強烈的視覺效果,打破許多傳統固有的建築邏輯,前衛帶有未來感的曲線設計,使她擠身於世界頂級建築大師的的名單中。(via

接納多元,強調個人特質的個性空間設計

在後現代主義中,我們可以看見許多建築師突破傳統國際樣式的限制,展現出自我風格,此外,也反映了當時已盛極一時的現代主義、極簡主義卻有不符合人性之處,甚至有紐約的藝評家Tom Wolfe在《從包浩斯到我們的房子》(From Bauhaus to our house)書中指出:「要包浩斯(Bauhaus)還是我們的浩斯(house)?!」。

從建築延伸到室內空間,現代主義提倡open-plan的空間缺少隱私性,而過於冰冷的極簡語彙也少了人們生活的痕跡。因此,在當代空間設計中,開始接納風格的多元性,並強調表現個人化的私人特質,將自由度拉高,打破現代主義建築的秩序與嚴肅,替居家設計帶來更愉悅與創新的氛圍。

★個性宅的第一個設計重點為接納多元—從統一、千篇一律和簡潔的國際風格轉變為趨向「多樣性」和「趣味性」。

▲由日本畑友洋 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位在日本名古屋的這棟住宅名為「Complex House」,曾獲得「WAN House of the Year 2011」的獎項。跳脫現代主義建築的方正形象,以令人驚異的複雜幾何形狀表現後現代風格的多樣性與前衛感,也因此建構出與眾不同、充滿趣味的室內空間。(via

此外,像是在材質的應用上,因為科技的升級而讓設計師可擁有多元化的選擇,而與新材料相應而生的則是新的生產技術,再透過不同的設計混搭技巧,能藉此豐富居家空間。

▲「Arquitectura en Movimiento Workshop」的室內設計作品「SDM Apartment」,位在印度孟買市區的公寓住宅。(via

這間新興的建築工作室「Arquitectura en Movimiento Workshop」為了提升大量的室內採光需求,打造出這座具有流線造型與新穎外觀的木梯,將其建立在落地窗旁,並有效利用樓梯間的空隙來加強室內明亮度,設計師融合創意元素,彷彿一座大型藝術品。此外,在其他空間中也挑選了許多獨特的設計與藝術品,妝點出充滿當代多樣性風格的個性居家。

個性宅的第二個設計重點是「表現居住者的個人風格」。

因中產階級的興起,生活美學不再像是金字塔頂尖的富裕階層將其當作是一種彰顯身家或經濟財力的方式,而是轉變為抒發生活壓力,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的管道,也因此讓住家設計更能真實反映屋主對私人空間與生活的渴望,他們的品味與嗜好能透過不同的設計手法表現在居家空間內。

▲色彩擁有非常獨特的能量,為空間注入新的元素與生命。跳脫非黑即白的極簡主義,個性風格可透過空間的用色反映屋主的喜好與性格。此案例為FC Studio的作品,屋主為一年輕時尚男士,設計師以鮮明的顏色表現空間細節。(via

而大家所熟知的LOFT精神也可看作是個性宅的一部分。英文「Loft」有閣樓、樓廂、倉庫、工廠等含義,現今所謂的「Loft」起源於美國紐約蘇活(SOHO)區,特指「由舊工廠或舊倉庫改造而成,且少有內牆隔開的挑高開放式空間」,使用者在開闊的自由空間中,可以盡情地彰顯自我風格而不侷限,尊重原創性。

▲來自俄羅斯的設計工作室「NORDES」的作品,充滿著男性的時尚風格,各類金屬、老舊木頭、皮製沙發讓人目不轉睛,而不上泥作、漆面的原始紅磚牆、裸露樑柱,更是讓LOFT個性彰顯地更自然的手法。此外,自然磨損的木頭,不刻意保養,還有切‧格瓦拉肖像的噴漆塗鴉,處處都充滿著屋主的生活氣味。(via

個性宅的第三個設計重點是強調「設計生活化」,透過家具、家飾、藝術品等Collection彰顯屋主品味,同時經營出獨一無二的居家風格。

在80年代初期,從義大利米蘭開始興起的「Memphis」(曼菲斯風格)將後現代主義推向高峰,他們對於現代主義過於「統一」、沒有色彩與永遠的垂直水平感到厭倦,開始注重設計的個性化及人文思想精髓,以「感官」取代心智理解來看待設計。

▲直至現在仍保留品牌的Memphis團隊,由設計師Ettore Sottsass於1980年創辦。該名稱來自於Bob Dylan的歌詞:“Stuck Inside Of Mobile With the Memphis Blues Again.” Memphis是關於藍調、搖滾的田納西小鎮(貓王的故鄉),同時也是具歷史意義文化的埃及古都,它象徵著把傳統與大眾文化相結合的意思。(via

Memphis可被視為設計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對建築、設計產生的影響廣而浩瀚,亦對時尚投下點點火花,同時也將範圍擴及巴黎等歐洲大城市。在Memphis之後的家具產品設計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各種風格、材質、色彩、型態等,讓越來越多人開始利用家具來表達自己的獨特品味,彰顯屋主自己在文化上的涵養或連結。空間與家具之間的「互動」,成為後現代設計中新的視覺焦點。

而具有造型與材質特色的當代家具,尤其能透過「設計生活化」的觀念讓具有生活品味的設計產品進入到居家空間中,部分人甚至把家具看成是一種藝術品,著迷於收藏工業設計史上的經典大作。   

▲個性風格的住宅,透過家具、家飾等設計產品作為情感的載體,表達特定的文化內涵或隱喻符號。有別於過往習慣用理性的眼光帶入設計領域,「裝飾非罪惡」的觀念已成為審美意識中的一部分。上圖為建築師Diego Revel的作品,該案例中的椅子即為解構主義大師Frank O. Gehry的知名家具作品。(via

▲在當代的旅館空間中,更像是家具、家飾與藝術品共同的展演舞台。像是這間座落在阿姆斯特丹、由荷蘭設計師Marcel Wanders打造的「Andaz Hotel」,在空間內便大量運用設計感強烈的風格家具來妝點空間,像是《Monster Chair》、《VIP Chair》、Maarten Baas 的《Smoke Chair》、Front Design 的《Chess Table》等。(via

▲在旅館大廳可看見許多設計師的有趣點子,像是放大版的鮮紅色《Egg Chair》。(via

表現生活本真與自我品味.「杰瑪設計」的時尚個性風格

「杰瑪設計」總監游杰騰(Jeff)從在學時期便持續深耕設計領域,並於室內設計界以新銳之姿闖蕩出個人的獨特品牌氛圍。他認為室內設計應從生活開始,透過多元的設計手法演繹屋主本真與自我品味,在市場上各式風格之下,刻畫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時尚個性宅。

▲空間風格的形成應不受限於「空間本體」, Jeff擅長透過設計手法與家具、家飾等變動元素的演繹,打造出充滿生活經驗與個人品味的個性宅,致力於營造出充滿藝術與人文的情境故事。

▲「杰瑪設計」的室內空間作品充滿雅致意趣,無處不見品味。尤其相信最好的設計,能讓人體會生活最初及最終的感動。該案例的屋主希望能讓愛貓擁有更自在無束的活動空間,Jeff在重新安排格局之下,給予屋主美好生活的住宅條件。所謂的個性風住宅,應賦予這樣的「幸福感」。※參閱報導

▲以剝落的文化磚意象,表達充滿趣味性、 不落入單一樣式窠臼的當代設計語彙。※參閱報導

因時常在室內空間融入代表品味與生活美學的藝術畫作,Jeff亦時刻關注臺灣藝術圈,累積個人美學的厚度。此外也受到《綠‧建築家》之邀,擔任走訪空間的品味顧問,不僅帶領讀者以專業視角觀看空間,更一同思索當代與未來的設計方向。經由多次的觀察與學習,Jeff將內化的「功力」回歸到自我的設計與創作上,並透過這份成長的果實,釋放到每個屋主不同的生活需求上,打造出因應所求的個性宅。

▲Jeff於2014年的「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Young Art Taipei」。與個性宅的基本理念相同,他認為藝術其實也是源自於生活,主從界線已然模糊,空間與藝術都是處於當代社會上的我們,經驗交流的憑藉。 

而Jeff也多次跟著《綠‧建築家》一同前往日本進行建築見學之旅以充實自我感官的敏銳度,並觀察國際建築的各項細節、手法與專業知識,將設計視野持續延伸,增加深度與廣度。

▲與《綠‧建築家》團隊一同前往觀摩隈研吾位在東京南青山的建築作品「微熱山丘」。Jeff經由實際的建築見學體驗轉為設計養分,善用從底蘊中學習焠鍊出來的能量。

▲Jeff的作品集結於「杰瑪設計」專頁,收錄其這幾年來精彩優質的個性空間作品,以及見學的參訪心得紀錄。不同空間混入不同的個性元素,充滿視覺焦點與品味質感,使得居家設計充滿著隨手可得的生活況味。

杰瑪設計

電話:02-2717-5669

地址:台北市民權東路三段106巷15弄3號

官網:http://www.jmarvel.com

粉絲團:杰瑪設計 JMID個性宅

【編輯:黃聖雯】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叩響樂埔町的大門,日式老屋韶光風華再現
現代風格總論》設計美學總殿堂,持續演變的空間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