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推作品 > Good Design Award 》日本 G-Mark設計獎台灣首展

Good Design Award 》日本 G-Mark設計獎台灣首展

日本民藝大師柳宗理說:「設計的最高目的,就是為了人類的用途。」在凡事以講究展現設計師個性的現在,什麼才是「優良設計」的這個議題已漸漸被各式各樣酷炫的、華麗的包裝給掩蓋了。但這些看似令人驚奇、驚豔的作品,真的是好的設計嗎?如果以柳宗理的定義來檢視,有多少被稱揚的作品,其實並沒有考量到人類的用途,也就是使用者真正的需求?

透過與專精於日式清美學空間設計的「翎格設計Ringo Design」總監潘怡華(Eva)一同觀賞由日本設計振興會(Japan Institute of Design Promotion,簡稱JDP)主導、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館舉辦的「GOOD DESIGN in TAIPEI」台灣首展,讓我們重新思考「設計的意義」與「何謂優良設計」。

▲GOOD DESIGN AWARD的標誌。

跳脫模仿

設立於1957年、與紅點、iF,Idea並稱世界四大設計獎項的「GOOD DESIGN AWARD 優良設計獎」,成立的契機可溯源自1949年,當年日本還未簽訂「舊金山和平條約」(1952年),仍是由GHQ(駐日盟軍總司令)管轄。而當時日本設計的織品,透過GHQ出口,卻遭到英美等國的抗議,認為日本的商品有抄襲之嫌,甚至還演變成為外交問題。因此,日本政府才開始規劃出口檢查與設計的登錄與認定制度。當時,柳宗理曾說:「物品並不是靠設計來打造,而是在打造中產生設計。」在當年那樣的機械時代,戰敗的日本開始全力拚經濟,「設計」根本不是一個普遍的名詞,遑論企業會將「設計」落實在商品製造上。

於是1957年開始在前一年成立的「意匠(設計)獎勵審議會」內,由建築家坂倉準三擔任審查委員長,帶領42名專家在市面上尋找具備優良設計的好商品,舉行「優良商品選定」,這就是「GOOD DESIGN AWARD 優良設計獎」的誕生。

雖然早期獲得「GOOD DESIGN AWARD 優良設計獎」的大多是工業產品,例如汽車、照相機、電視機等,但是物質富足了,人們開始轉而追求心靈的滿足,物品不只要具備效率與使用便利性,也希望過著更有餘裕的生活。在「設計的最高目的,就是為了人類的用途」的前提下,設計當然也要跟著人心一起成長。

「設計的最高目的,就是為了人類的用途」

透過這次在台北的展覽六大主題:生活型態、先端技術、環境永續發展、健康醫療、地域創生和安全防災,約90件的得獎作品,我們看到了日本在設計上所追求的不只是外型的酷炫,更多貼近使用者(人)的需求。因為是以使用者的需求為出發,因此即使是1993年的「桌上用醬油瓶」,今日依舊是許多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

▲桌上用醬油瓶,瓶身上有獲獎的「G–MARK」標誌。

導覽人員解說:「這個木便當盒把飯放進去後,木盒內有設計小孔,讓空氣可以流通同時讓飯也能有木片的香氣。而且設計不同的造型,也可以放飯糰,不像我們的飯糰都是用塑膠袋裝,不僅會壓到變形,野餐時帶出門也很方便。」

除了觀賞,展覽中也規劃了體驗區,讓參觀者可以實際碰觸、使用得獎的作品,體驗這些作品之所以能夠得獎的原因。潘怡華總監也體驗了包括給小朋友彈的迷你鋼琴、可透視的螢光筆、智慧型組合玩具等,對於這些設計驚嘆不已。

對於曾在日本唸書,遭遇過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潘怡華總監而言,展場中最令她感同身受的莫過於「安全防災」與「地域創生」這兩個主題的展覽。看著一群義工在福島災區發動的「災害義工的援救回憶計畫」幾乎哽咽的她說:「當時我真的體會到整個家都毀了的感覺,我是留學生,東西毀了,頂多就帶著一本護照走,但住在那裡的人不行,他們的家就在那裡,而每人的過去可能真的都存在照片裡,義工利用數位化將照片永久保存的方式,可能也是象徵著科技的進步。從這裡可以看出『設計』其實是一種媒介。」雖然人事已非,但利用這個方式,將回憶留在倖存者與所有觀看者的心裡。

當家園毀壞,在不斷受到地震威脅下的日本,在安全防災的領域,不僅講究實用與效率,更發揮了日本天生謹慎仔細的民族性。

設計不只是商品,在「GOOD DESIGN AWARD 優良設計獎」中,概念也是一種設計,例如311大震災後,「災害義工的援救回憶計畫」,從廢墟中搶救受損的照片,透過現代科技重新掃描、復原、臉部辨識技術,讓倖存者可以找回自己的回憶。有形的物質可以失去,但無形的記憶卻依然流傳。

▲防災主題裡的展示作品包括遇到天災斷電時的緊急充電器、可壓縮收納的毛巾、30秒內可充氣的大型場所用路擋等。

▲本身是學習工業產品設計出身的潘怡華總監對這個2013年得獎的拐杖非常深刻。「或許沒有很突出的造型,但是它考量到使用者受傷的狀態,設計得非常輕巧,對已經身體不適的人來說,使用起來不會有負擔。」潘怡華總監說:「設計其實很簡單,就是要配合生活、符合使用者的需求。這應該就是GOOD DESIGN要傳達的概念吧!」

▲在震災後發展出來的刊物「東北美食通信」以介紹當地的食材,透過每天吃的食物,將東北地方的生產者與都市的生活者聯繫起來,協助導覽的人員與潘怡華總監對這刊物的內容與精彩編排稱讚不已。

▲sakura line311。沿著受到海嘯侵襲的海岸線種植櫻花樹也是一種概念的設計,這樣的設計雖然不是商品,卻站在人的情感用途上,成為迷人的作品。

用設計站上世界舞台

如同柳宗理說:「沒有創造就是模仿,不能稱為真正的設計。」日本為了走出模仿,透過從這個「GOOD DESIGN AWARD 優良設計獎」,走了六十年,直至今日發展出各式各樣不論日本或台灣,甚至是受世界肯定與愛用的設計。在這個亞洲最大的設計獎中,台灣是截至2014 年為止獲獎最多的海外國家,至今共有 460 件作品獲獎。獲獎項目不只是過去我們引以為傲的電腦科技相關產品,還包括電鍋、環保杯具、建築、室內設計,甚至是將古字數位化後的字形。其實台灣也花了很長的時間走出海盜王國的陰影,現在也能用設計站在世界發聲。這場展覽的舉行,也是希望吸引台灣更多的設計新秀來躍上國際舞台。

▲台灣設計的環保杯。有不同尺寸,耐熱120度,可使用一萬次。

▲比一些手機還小的投影機,麻雀雖小,投影效果可比美劇院,這也是台灣的優良作品。

現場都是得獎產品,但知名度可能沒有很高,對於這樣的現象,「除了推廣,是否也有思考要為設計者開拓行銷通路?」潘怡華總監提出這樣的疑問。導覽人員說:「目前是以推廣為主,但是我想日本設計振興會的人在佈展的那一兩天裡一定也看到了這個可能性,4月1日重新開幕的『設計・點』商店,邀請到了日本山田遊先生擔任店面改造顧問,裡面也將進駐獲得『GOOD DESIGN AWARD 優良設計獎』的商品。」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問到這些生活用品裡,有哪個是會想要買回去的,潘怡華總監說:「我還滿喜歡這個電子鍋。它的造型其實很復古,有古早便當的感覺。因為日本其實很早之前就強調『一人經濟』,但這個電子鍋非常符合一人經濟概念。而且在收納上,為了要找一個地方藏一個電鍋,其實不容易,但這個電子鍋很小又很好看。」

潘怡華總監說:「不論是有形或無形的設計,都可以看出這些作品是將設計當作一種媒介來傳達想法,目的應該是要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當問到想要設計什麼樣的產品時,一邊看著產場中的生活用品,她說:「我以前想設計的是加了幽默感的一般生活用品,但看完這個展覽,我覺得一來是生活用品那個類型裡的商品太多了,加上我覺得生活用品中應該要加上科技,那樣設計出來的產品應該會更實用,而不單單只是有趣味或是有設計感,如果產品應用了新的科技技術,應該可以讓產品的使用更加多樣化。可能會關係到環保,使用者的舒適度、安全健康,走向多面性的考量。」潘怡華總監為自己的目標找到了新的方向。

▲拿著現場展示的獎盃,期待有一天可以獲得「GOOD DESIGN AWARD 優良設計獎」。

對於台灣在設計上的發展,「其實我們是非常有希望的。」潘怡華總監說。

2015 Good Design Award in Taiwan

展期:2015年4月2日~5月31日

展場:台北松山文創園區 台灣設計館 世界區

門票:免費入場

主/協辦:公益財團法人日本設計振興會/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翎格設計

電話:02-2577-1891

地址:台北市八德路三段126號2F

官網:ringo-design.com

Facebook:翎格設計 Ringo Design清美學

【撰文:Frances/攝影:吳佳容】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清美學設計趨勢》妙用迴游空間,究極無拘束的彈性生活美學
Old is New經典東方新感動》頤宮中餐廳─復刻東方古典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