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推作品 > Design Solution瑞典設計展》特派漆任務,專訪「新層次專案」設計師Matti Klenell

Design Solution瑞典設計展》特派漆任務,專訪「新層次專案」設計師Matti Klenell

漆料在台灣現代社會常被視為廉價的裝修材料,常人印象中的「油漆」其實具有非常廣泛的定義,尤其發展於東亞的真漆,更可以說是我們區域限定、流傳數千年的古老工藝,「髹飾」甚至一度被奉為帝王等級的奢侈品。

戰國《韓非子・十過》:「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斬山木而財之,削鋸修之跡,流漆墨其上,輸之於宮,以為食器,諸侯以為益侈,國之不服者十三。舜禪天下,而傳之於禹,禹作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

西漢《鹽鐵論》:「一文杯得銅杯十。」

明《髹飾錄》:「漆之為用也,始於書竹簡,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畫其內,於此有其貢。」

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首檔國際交流展「Design Solution 瑞典設計展」,其中最精彩的亮點莫過於「新層次瑞典眼中的台灣漆藝」(New Layer)專案——國家工藝中心邀請瑞典設計師Stina Löfgren, TAF、Carina Seth Andersson、Matti Klenell來台,透過媒合「台灣國家工藝發展研究所」的漆器工藝師,讓瑞典國際設計師自由詮釋台灣漆藝。

本報導特別專訪參與「新層次專案」的瑞典設計師Matti Klenell,並邀請「CONCEPT北歐建築」總監留郁琪(Doris)體驗展覽、與設計師對話,進一步推廣瑞典設計展的北歐簡約美學!

▲「CONCEPT北歐建築」總監留郁琪(Doris)將於4/10進行瑞典設計展主題導覽「極簡主義作為Design Solution」。

▲瑞典設計師Matti Klenell在瑞典設計展中展出的作品包括編織羅紋瓶、雙子碗、收納鷹架、簍型桌、書架、板凳等。

北歐典範設計師Matti Klenell

來自瑞典的Matti Klenell(b.1972)設計師1999年畢業於瑞典國立藝術、工藝與設計大學(Konstfack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s, Crafts and Design)的建築、室內設計及傢俱設計部門,1997年在哥本哈根的Kunstakademiets School of Architecture學校學習。2000年創立自己的工作室Matti Klenell Studio,同時在幾所設計學校教過書。

Matti Klenell曾被嘉勉為瑞典年度設計師,也曾獲頒無數國內外獎項,2003年獲頒久負盛名、聲譽遠播的Ljunggren Design Prize設計獎,他的作品被許多博物館選為永久收藏品,在瑞典國內與海外都舉辦過數場展覽。

Matti Klenell現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工作,投入各種設計方案,包括系列設計品、限定版作品,以及公共與私人藝術委派作品等。他的設計理念注重形式與機能之間的固有連結,被公認是為典型北歐設計傳統創新未來發展的關鍵設計師。

▲Matti Klenell最有名的設計之一是2006年為丹麥品牌Muuto設計的“Four”,“Four”是上色的透明吹製玻璃花瓶,內部的球型體穿鑿四個尺寸大小不同的孔洞,這些孔洞可安插單支花朵或一大束鮮花。(via

 

▲2002年為Örsjö Belysning品牌設計落地燈Mushroom系列,造型模擬蘑菇,線條簡潔乾淨,或有鮮豔款式可靈活變化。(via

值得一提的是,Matti Kenell受家庭文化影響頗深,父母Ingalena & Ragnar Klenell是玻璃藝術家,自1979年起擁有名為Edsbjörke Studio的工作室,他的兄弟姊妹也都是傑出的文化設計工作者。

▲Matti Klenell的玻璃藝術家雙親於工作室場景,照片由瑞典攝影師Kristian Pohl 為居家設計雜誌拍攝。©Matti Klenell

源遠流長的東亞「漆」工藝

「漆」的定義一直在擴展,有大家熟悉的快乾性溶劑系及合成丙烯酸漆,也有產自印度、東南亞的膠蟲吸食樹木汁液,加工製成的「樹脂漆」,樹脂漆可用於染絲、製作化妝品、黏合固定珠寶,或塗繪表層保護木材、金屬、皮革等材料。

最「真」的漆器,尤指在東亞地區,採用俗稱「漆樹」(學名: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的汁液所製成,原料也可以來自含有「紫膠醇」(laccol)或「緬漆酚」(thitsiol)物質的樹木。這種通常由汁液中包含漆酚(漆的活性成分)的各種樹脂所製成的「真漆」是本次瑞典設計展著重推廣的漆藝。

「新層次瑞典眼中的台灣漆藝」(New Layer)專案專刊。©Matti Klenell

漆之所以珍貴,不僅僅在於他的裝飾潛力,它也抗水、抗酸,以及來自食物的溫度,對創作而言,是一種複雜且耗時的原料,需要花費長時間進行氧化和聚合反應來加以乾燥凝結,如果要讓漆能妥善凝結,溫度和濕度是必需的,漆可以適用於各種材料主體,例如木頭、紡織品、金屬,漆厚度的累積十分緩慢,每一層都可能需要大約三天或者更多天來加以風乾。

漆樹非台灣原生作物,日本人在1921年引進越南安南種漆樹,最後在海拔和氣候適合漆樹成長,且不受颱風影響的南投埔里落腳,1928年日本人山中公開設的「山中工藝美術漆器製造所」生產以台灣熱帶水果、風土民情及原住民圖像的「蓬萊島塗漆器」,因大受歡迎,特別將製作漆藝的工坊改建成漆藝學校,開始培育漆藝工匠,奠定台灣漆藝發展的重要基礎。

1980年代後半期開始,由於塑膠原料及化學漆的出現,加上韋恩颱風重創漆樹產地,漆器產業萎縮為個人漆藝創作與小型工坊。透過工藝中心的培育計畫,以及媒合國際設計師,希望藉此重振漆器產業。

photos by Joachim Bergström(via

Matti Klenell創作台灣漆藝

採訪當天是Matti Klenell留在台灣的最後一天,晚上他就要搭飛機回瑞典了,或許是終於完成歷時兩年多、總共來回七趟旅程的「新層次」任務,設計師看來神色一派輕鬆,當他遠遠看見我們沿著觀展動線走來,便親切地燦笑起身,暢所欲談參與本專案的點點滴滴。

攝影好手,用iPhone紀錄生活

在蒐集Matti Klenell資料時,首先被他簡潔的官網設計與instagram照片所吸引,特別是Matti在台灣的街拍,不得不叫人佩服他兼具設計師的美感與攝影師的眼光。

Matti表示自己常因公出差或渡假旅行,他喜歡用iPhone隨手拍照,並上傳到instagram分享手稿、完成與未完成的傢俱設計品、去過的地方、做過的事,不用很專業的照片就可以輕鬆記錄生命中的片段,透過hashtag還能促進社群溝通,是展現歷程的好工具,這些畫面想當然也成為他獲取靈感的管道,因此將instagram的照片集加上官方網站。

©Matti Klenell

從Matti的街拍中,可以發現他對色彩的敏感度與構圖的簡潔俐落,拍攝對象則以庶民生活為主,Matti表示,他每天都從大街上的事物得到許多啟發,喜歡到東門市場看台灣的日常生活,認為在市場能看見更多一個國家的樣貌。

來台灣後,受色彩應用影響很深,Matti發現台灣的自然風景、城市街景、工作坊機具顏色⋯⋯等,都與在瑞典看見的色彩範圍及應用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這種差異沒有好壞高下之分,台灣繽紛色彩讓Matti感受到文化衝擊。

©Matti Klenell

愛好自然,恬靜的練漆時光

由於多次造訪台灣,Matti Klenell的足跡遍及台北、台中、花蓮,以及工藝中心所在地南投草屯,有時他也跟其他新層次專案設計師一起群組活動,去過越多鄉鎮,對台灣就有越繁複的印象。

Matti謙稱:「我在這裡花了很多時間學習,每次在台停留時間約兩週、十天、四天不等。我不敢說過去幾年來看見台灣有什麼轉變,而是要說是我變了。」

Matti特別喜歡南投、花蓮的自然,享受山的靜默與海的闊達,認為寧靜純樸的鄉村與日常生活更加接近,愛好當地富有生命力的一面,欣賞日常生活相當有趣。

關懷歷史,跨領域的建築設計人

Matti大學畢業後曾在建築事務所工作了幾年,身為建築師,卻沒有做過很多建築案,Matti表示,當時自己二十多歲,年輕躁動,希望事情有快點發展,同時在學校也學過室內設計、傢俱及燈具設計,希望投入相關工作,不久,他成為一所設計大學的系所領導人,獲得開設個人工作室的機會,因此離開建築界好幾年。

▲Matti Klenell正著手進行位於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國立博物館」(Nationalmuseum)整修案,圖為Matti的設計手稿。©Matti Klenell

目前,Matti Klenell正接手進行「瑞典國立博物館」(Nationalmuseum)整修案,他分享:「瑞典國立博物館室內設計案,讓我有機會回到建築設計領域,那也是我期待好一陣子的事,讓我重新連結過去的建築專業。針對建築設計的核心價值,我傾向功能性的、實際的、容易使用的設計,但也不怕裝飾,或抗拒讓設計品變得更美麗,美感也是重要且基本的一環,在大環境中你必須做出讓人驚艷的作品,我希望自己的設計能對材質的開發能包含創新與改良。」

「同時,我在執行博物館室內整修案時,也體悟到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去照顧空間的悠久歷史,瑞典國立博物館於1866年開放,座落在城市中心,是地標,亦是城市的精神指標。整修時要去省思固有材質的主要色彩,再與新元素重新混合,這也是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要與過去有關聯,再改變過去。」Matti說道。

玻璃工藝世家,材質與自我突破

由於父母是玻璃藝術家,Matti Klenell在充滿玻璃的環境下長大,甚至打趣地說家人早餐吃玻璃,Matti坦言,自己一度覺得玻璃很醜陋,但當他成為建築師、傢俱設計師之後,反而想去嘗試如何應用玻璃這種材質。

「這麼說來也蠻好玩的,因為我一輩子都在反抗玻璃這種材質,當我開始應用時,忽然被玻璃的敏感細膩震懾,那瞬間我有成長的感覺,即使從前很不喜歡它,一旦開始接近凝視,開始學習如何製作玻璃,我感到很自由。當我製作傢俱時,我認為機能是重要的,但設計玻璃時,我不以功能或實際為目標,我解放我自己。」

「我到紐約的玻璃工作坊做設計、參觀裝飾藝術,到芬蘭Iittala見習玻璃工藝,我了解每個地區都有他自己的傳統,當你和當地的技師一起工作時,就能察覺其中不同的工藝文化。因此,透過旅行經驗可以見識到不同地區的文化,應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將不同地區的技藝相互挪用,思考一地發現的設計如何在另一個地方發生,你用自己的表現方法,與其他人合作,融合出新的樣貌。關鍵不在改變設計語言,而是將這些語彙透過設計,作出融合之道。」

跟台灣工匠合作有什麼感覺呢

Matti Klenell認為台灣匠師相當多元,且富鮮明的個人風格,不能輕易用三言兩語歸納出共同特質。在還沒踏上台灣土地之前,Matti推測台灣大概是像日本一樣的亞洲現代化國家,直到參與「新層次專案」,深深驚艷每位合作的台灣工藝師傅,其個人設計語言都極具表現力,比起內斂自省的日本文化,Matti觀察台灣顯得活潑外放、生氣蓬勃,隨時隨地想表現自己能做的事,隨時準備出發,生活步調比瑞典快。

▲Matti Klenell拍攝台灣竹木工藝家陳茂輝位於南投的工作坊。©Matti Klenell

未來想挑戰哪種台灣工藝?

漆樹由於講究環境溫溼度控制,在北歐無法發展,注重材質特性的Matti認為漆有微微黏手的舒服觸感,是吸引人的特點,過去他從未做過漆藝,或許之後也不會再有機會嘗試,但在台灣受的工藝影響,相信日後也會出現在他的作品中。

如果有下次跨國合作機會,Matti想挑戰哪種台灣工藝呢?Matti不假思索地回答陶瓷,且多次提及鶯歌地名,Matti認為陶瓷工藝在亞洲有悠久的工藝歷史,陶瓷製品亦相當普遍、興盛,想學習陶瓷知識做為設計運用。

一個轉身,又指向身後的「新層次專案」作品運用到的台灣原住民編織工藝,Matti表示在瑞典很少人知道台灣有原住民,這也是他使用原住民傳統編織的用意,希望可以傳達台灣的故事。此外,也比較瑞典傳統編織與台灣原住民編織,指出圖紋相似,但配色有明顯差異。

▲Matti Klenell分享新層次專案展覽作品。

如何看待Scandinavian Design「北歐設計」?

北歐由瑞典、芬蘭、丹麥、挪威與冰島五個國家組成,Matti Klenell對風行全球的“Scandinavian Design”、“Nordic Design”詞彙統稱「北歐設計風格」表示認同。Matti表示,北歐座落在世界較邊遠的地帶,自然物產並不豐厚,缺乏食物和住宅,人民必需善用當地材料,因此發展出共同設計元素,分享共同設計準則,出落相似的現代社會風貌。

「我同意北歐設計的說法,尤其對芬蘭、丹麥工藝抱持正面積極態度,例如芬蘭國寶設計大師阿爾瓦爾・阿爾托(Alvar Aalto),他是建立芬蘭設計的重要骨幹,且強烈影響北歐現代都市發展,我想這是很多建築師的貢獻與成就,他們形塑了現代化都市性格。」

「設計師的職責是結合文化系統,設計出有機能、有質感的產品。我不喜歡去特別強調風格,強硬制定顏色或材質範圍,因為重要的是社會價值。」Matti Klenell說道。

 

對台灣設計師及民眾有什麼話想說嗎?

Matti Klenell:「我們要回到第一個問題,當你嘗試照相時,你會觀察四周環境,再思考這些人事物風景,同時發現他們的底蘊與潛力。我發現台北的轉變是,這裡有越來越多很棒的餐廳、咖啡館,還有很像電影場景的美麗小書店。」

▲Matti開心地拿出手機與採訪團隊分享他手機裡的台灣街頭攝影,好像在鼓勵我們對自己的土地要有更多自信心。

在台灣你可以做任何事!」Matti Klenell說道。

CONCEPT北歐建築」留郁琪Doris分享

採訪最後,瑞典國際設計師Matti Klenell提問推廣北歐空間設計的Doris——如何引起台灣人對北歐設計的興趣?喜歡北歐風格的業主是什麼樣的人呢?

Doris歸納多年執行北歐空間專案經驗,分享喜歡北歐設計的客戶常帶有一定的主見,對材質和細節的要求很高,比較不會喜歡奢華的裝飾,性格踏實,喜歡材質本身的質感。假設崇尚北歐風格的業主買了一張木桌,不像傳統台灣人會再買桌巾或玻璃保護桌面,而是認為一開始就應該選用理想的材質、漆面,注重細節和實用性,擁有好的設計就是要去欣賞它和使用它。

此外,Doris更讚許Matti觀察陌生環境能用正面角度加以欣賞,看見美,而不是缺點,舉例來說,Matti的父母是玻璃工藝家,一開始雖然討厭這項工藝,Matti卻沒有放棄,最後還是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出玻璃的不同面貌。反觀我們看到台灣的街道風景,常常覺得不堪入目,嫌棄環境的醜陋,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有社會責任去改變它、欣賞它。

Doris認為瑞典設計展能教育更多人如何欣賞,「新層次專案」邀請瑞典設計師來台灣與漆藝工匠合作,既能推動國際設計師欣賞台灣的優點,當他們將漆藝元素加入自己的作品中,也能讓台灣民眾修正花俏俗氣的印象,擁有新的欣賞契機。

▲Doris欣賞Matti Klenell直白的表現手法,例如本次展出的「收納鷹架」(圖右),取用木頭、竹子、漆等材質詮釋台灣建築鷹架印象,造型簡潔,顏色明亮,具現代感。「雙子碗」(圖左)應用木頭、竹子、漆等材質,搭配樸素的原色展現典型亞洲工藝。

▲以木頭、石材、漆藝等素材製成的書架、書擋讓Doris眼睛一亮,Matti Klenell展現花蓮石頭的渾然天成,讓石頭書擋保有材質原有線條和質感,具有北歐純樸自然的精神。

▲針對瑞典設計展展覽會場,Doris分析空間設計昂揚北歐極簡精神,運用瑞典國家色黃、藍打造引導性強烈的鮮明色塊,讓參展民眾明確知道動線,「框架」元素連結年代時間與居家空間概念,整體具連貫性,清楚簡潔。

▲身為室內設計師的Doris對「拉森之家」(Carl and Karin Larsson’s Home)深有共鳴,讚揚藝術家拉森夫妻(Carl & Karin Larsson)兼容並蓄瑞典、法國、日本美學,用簡單浪漫的方式詮釋家居,特別喜歡拉森之家如芭蕾舞鞋的飾繩帶椅腳。展出品包括從瑞典故居借出的夫妻設計餐椅、織品抱枕,以及瑞典國立博物館授權拉森筆下的家庭場景水彩畫三幅。

▲拉森之家打破傳統,跳脫過去奢華庸俗的裝修格調,以異國風尚調和自然元素,呈現明亮、活潑的家居樣貌,引領20世紀的北歐設計。圖為Carl Larsson作品〈A Home--Flowers on the windowsill〉©Nationalmuseum

▲瑞典設計師Carl Malmsten(1814~1886)1916年為斯德哥爾摩市政廳設計的“Stadshusstolen”「市政椅」,透過四平八穩的設計,期許市議員意識到坐在市政廳裡的社會責任,政治人物不該天馬行空,而是腳踏實地為國民服務。(via

▲瑞典有類型相當多元的設計雜誌,特別是家居類,成立於1905年的《FORM》雜誌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設計雜誌,引導北歐設計潮流,目前有英文版跟瑞典版,希望藉由報導力量進行美學教育,將影響力推到國際。

「瑞典民族性是回溯歷史,遵循傳統,再做創新,對過去充滿尊敬,令文化經驗成為自己前進的設計能量。瑞典人看事情的眼光是設計者的眼光,用設計解決生活上的問題,要求美感不嫌麻煩,這種社會責任感是我們可以多做學習之處。」Doris說道。

《莊子・人世間》:「桂可食,故伐之;可用,故割之。」

漆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被先民利用,超越五千年的古老工藝在當代台灣社會卻顯得寂清寥落,透過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新層次—瑞典眼中的台灣漆藝」專案,我們除了可以享受「瑞典風味漆藝」的設計新鮮感,另一層更重要的意義是——如何對自己的古老漆藝傳統加以欣賞、重視,進而傳承?如何用更客觀的態度看待一項工藝的美?如何去開放材質的各種可能性?

莊子闡明:「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拿來詮釋物的機能與形式關係,正好呼應Matti Klenell的設計理念——有時放掉對機能的追求,反而能創造出趣味美感。

設計是一收一放、處理分毫之差的藝術,我們都太熟悉串聯堆疊、保守存撲滿的「加法」,而「減法」往往是得等到累積一定人生經驗之後,才會逐漸懂得的放下與捨得。北歐的簡約之用,或許是我們改變生活態度的開始。

▲瑞典設計師Matti Klenell與「CONCEPT北歐建築」總監留郁琪(Doris)合影。

【活動預告】

4.10(日)14:00~16:00「CONCEPT北歐建築」設計總監留郁琪(Doris)將進行瑞典設計展主題導覽「極簡主義作為Design Solution」。

Design Solution瑞典設計展

展期:3.12~4.10,10:00~18:0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1號倉庫

官網:http://wdc2016.taipei

Facebook:World Design Capital Taipei 2016 臺北世界設計之都

 

Matti Klenell

官網:www.mattiklenell.com

instagram:@mattiklenell

 

CONCEPT北歐建築・留郁琪(Doris

電話:02-2706-5589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二段32巷19號

信箱:service@twcreative.net

Facebook:北歐風格館

官網:www.dna-concept.com

部落格:concept2014.pixnet.net/blog

【撰文:蔡舒湉/攝影:吳佳容/資料協力:Matti Klenell、蔚龍藝術】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時尚個性風格・商業空間設計案例觀察分享
玳爾設計》機動設計,三房兩廳的另一種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