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綠饗宴 > 漫城台南》昭和食堂台灣味,沈浸「十八卯茶屋」的文化繾綣

漫城台南》昭和食堂台灣味,沈浸「十八卯茶屋」的文化繾綣

叮呤呤~食堂的木造滑門被一群正要進門的客人拉開、才剛緩慢地與門框碰上又被人從裡頭快速拉開,拎著好幾個餐盒準備送去對面的公會堂…櫃台內柳下先生一邊忙著接單、一邊吆喝廚房師傅們與外送小弟,吵雜人聲中帶著客人的嘻笑喧嘩與老闆的招呼聲……

站在「十八卯茶屋」建築物外頭,不禁想像著它在日治時期還是「柳下食堂」的盛況…

▲葉東泰是台南「奉茶」茶店創始人,二十多年前,租下一棟老建築開設奉茶,開始用茶領人認識台南,2012年進駐「柳下食堂」,在80幾年的日式老房子裡賣起台灣茶。

▲《綠.建築家》特邀日式空間設計觀察家——「玳爾設計」總監朱志峰,與我們一同探尋台南日式老宅的故事。

「柳下食堂」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字,日治時期順著老闆的名字取名為「柳下食堂」,爾後文獻記載為「柳屋」料理,政府在1999年修復完成後,先是規劃為旅遊諮詢與伴手禮展售中心,2012年葉東泰接手,將「柳」拆成「木」與「卯」二字,成為「十八卯茶屋」。「卯」台語可讀「ㄇㄠ」,有壞掉的意思;在十二時辰裡是早晨五時至七時,有迎向曙光的寓意,用來表達「毀壞之前的重生」,這是熱愛老房子的葉東泰,對「老屋欣力」下的註解。

▲將不同時期的名字作成木牌放至於門楣,傳達此棟建築跨時代的紀念意義。

葉先生跟我們說起這間房舍的故事:台南很多建設源自日治昭和時代,在抗爭稍微平息的間歇時期,開始有了都市建設,例如在吳園(註1)腹地內新建供市民集宴會所用的台南公會堂與日治時代知名的四春園旅館,進而衍生了此一地區的飲食需求,約於昭和九年,日本人柳下勇三順勢在吳園設立料理食堂,一開始只做外賣,因生意興隆又開闢了室內座位。光復後成了公路局的宿舍,上下兩層樓各住著不同的單位,木造房子加上居住者多,難以維護便隨時間廢棄閒置,沒被列入古蹟的柳屋,卻在「台南市市定古蹟(原台南公會堂含吳園)修復計畫」中,幸運地與公會堂、吳園一同被保留下來。

註1:吳園,創建當時名為「紫春園」,位於台灣台南市中西區(過去臺灣府城的枋橋頭一帶),是清道光八年或九年(1828年或1829年)時,經營鹽業致富的吳尚新買下其宅地北邊荷蘭時期的通事何斌庭園整建而成。與霧峰萊園、新竹北郭園及板橋林本源園邸合稱「台灣四大名園」。(資料來源:wiki)

葉先生在台南老屋與文化方面扎根許久,對於柳屋的修復過程也略為了解,借來許多文獻資料讓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柳屋,柳屋是台南市少數僅存的日治時期食堂之一,外牆雨淋板構造,是日人初抵台灣時引進,曾在各地廣為流傳,但現今已無人使用,此類建築亦紛紛遭到拆除,唯有柳屋保存完整,負責修復公會堂的「曾國恩建築事務所」認同柳屋存在的價值,因此除了古蹟本體(公會堂與吳園),柳屋也被納入修復範圍,為消失的構造留下紀錄。

他還分享了一個小故事:「其實修復這間『柳屋』可說是賭一口氣!」修復初期有個日本建築系教授來評估,認為很多在關東大地震坍塌的傳統日式房舍,都得重蓋了,何況是在台灣的日式房子,「所以我們台南的老師傅跟建築師打定主意,絕對要完成修復工作,不能丟面子啊!」修復計畫主要恢復外觀原貌,並拆除建築物北側雜亂傾頹的增建物,內部壁面以白灰泥為素材,可以幫助濕度控制與隔溫,延續前人的建築智慧。

▲柳屋修復前的模樣。(Photo credit:財團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

▲建築物北側雜亂傾頹的增建物。(Photo credit:財團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

▲外牆的雨淋板構造是日治當時常見的構造技術,經過修復體現當年的日本風味,也見證日本文化影響當地居民生活的過程。

▲建築物內特地裸露一道牆,展示日本傳統建築結構「小舞壁」(こまいかべ),壁面內部以「竹編夾泥牆石灰」粉刷構成,所使用的竹材稱為「小舞(こまい)」。

▲對日式空間觀察敏銳的朱總監表示,雖然房子歷經時間與用途的變遷,仍能從格局痕跡推測初始的用途,「此處前後有兩座門框,推估應是當時的送餐廊道,而內部則是由榻榻米疊成的客室。」應證「柳下食堂」從外賣改為食堂的歷程。

用一杯茶認識台南,重現台南人的復刻回憶

「台南老房子這麼多,就是要讓人家休息使用,不是只有給人家看。」葉先生表示。台南的「奉茶」總店也是一間老房子,曾獲得台南古都基金會的老屋欣力「典範賞」,透過在老建築裡經營茶屋,讓旅人能夠坐下來喝杯茶,利用一杯茶的時間感受老屋,了解台南的「古舊」底蘊,也讓台南人有個地方能夠懷念當年。葉先生回想經營之初,有不少人跑來說他阿嬤年輕時住過這裡、或曾是「住戶」的老爺爺奶奶會來說很開心看到以前的宿舍變新變漂亮了,都讓他感動莫名。能夠重新啟用老台南人過往的生活場景,把他們記憶裡的畫面留下,讓台南多了一個懷念時光的地方。

室內保留了接手時的空間結構,一樓維持原有開敞的空間設置為飲茶區,二樓將三個房間規劃為三個展區,也是舉辦茶道、文創沙龍的場地,葉先生說,這麼做是為了降低餐飲使用的比例,減少餐飲對建築物的損壞影響,盡可能地讓老建物在餐飲經營下維持完好。

在一樓聊完柳屋的身世,我們喝下最後一口茶,腳步移往二樓,目前三間客室各為三個展覽項目,主題都緊扣著台灣這塊土地——懷舊物件的攝影、府城名人的畫作、以台語提的詩句…,在日本房子裡看展喝茶,哼著「思想起」的旋律,彷若於時空穿越的軌道上翻閱著台灣物語,「十八卯茶屋」在日式的骨幹中,滋養著台式內涵,「我們就算住在日本房子裡講的還是台語,我們的生活才是這裡面的主題。」葉先生笑著說。

▲謝敏行「台喃細語」展。以異鄉人的眼界訪問台南專業人士如建築師毛森江、劉國滄、書法家陳世憲等人,運用彩色鉛筆與手工拼貼呈現這些人的生命故事,圖中作品的主角為奉茶老闆葉東泰,以茶車構築的台南人情詮釋他的茶活人生。

▲另一空間展出謝敏行與攝影師鄭亭亭合作的影像作品,由謝敏行選物件、鄭亭亭找背景,一同捕捉台灣的古早印象。

▲在架高的茶室展出金工與陶藝茶具,葉先生因應展覽項目提了首台語詩,試圖傳達此展覽的台灣味。

對於葉先生在文化推廣的用心,朱總監非常讚賞:「不只推廣台灣茶藝,引入與台南在地相關的展覽內容,藉由國外藝術家的視角開啟自己人對自家土地的敏感雷達。」

複雜的時代情感,譜出台灣風味的日式曲調

這間昭和年間落成的屋舍,歷經「食堂」、「宿舍」、「販售中心」等身份轉換,最初的內部結構已不可考,只能根據日治時期的老照片進行外觀的模擬,我們在參訪建築的過程中,朱總監觀察到,此日式空間參和了居住者習性以及在地氣候、環境,轉化成為具有台灣性格的日式空間,所以會看到青色古意的中式窗花、與緣側相似的室內格局、略高略寬的窗戶形式…或許是因應台灣蚊蟲及濕度問題做的改良,意味著建物揉合台灣生活的可能情境。那些看似違和的構件,訴說不同時代異地生活的複雜情緒,兼容交錯的時代格局、因「人」而起的化學變化,共同交織出老房子深刻的時代情感。

▲「從室內的樑柱位置我們還能隱約觀察到當初的格局,低矮的窗戶可見當年的地面均由榻榻米組成。」朱總監說道。窗戶對應吳園的庭院景觀,當年「柳下食堂」地理位置的優勢可想而知。

▲二樓最大的客室,目前為謝敏行的作品展區,平時亦可做為茶道等藝文活動的聚會用途。

▲架高的茶室展區,值得一提的是,每回葉先生佈置展區時,總能找出展覽的核心價值並與現場空間調和相融。

在「十八卯茶屋」我們看到的是台灣精神的體現,而非日本風情的復刻與移植,即便是日治時代留下來的空間,也未必要原汁原味地植入日本文化才叫對味,走一趟「十八卯茶屋」,翻新我們對「日式空間」的既定印象,用開闊的心去觸碰,就獲得不設限的驚喜。

十八卯茶屋

電話:06-221-1218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30號(台南公會堂內)

品味顧問:《玳爾設計》朱志峰

Facebook:日式空間設計觀察

風格專頁:和風主義

Blog:dgdesign.pixnet.net/blog

信箱:dgdesign@ms24.hinet.net

電話:02-8992-6262

地址:新北市新莊區中華路一段8 號11樓

【撰文:柯霈婕/攝影:吳佳容/參考資料來源:台南市市定古蹟原台南公會堂(含吳園)調查研究與修復計劃(財團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出版)】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北海道生態‧建築見學》賞玩歷史名所五稜郭,品嚐百年老店六花亭甜蜜滋味
國際空間X職人觀察》自然而然生態構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