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綠饗宴 > 日作空間設計》生活是居住的體現,黃世光的設計平衡實踐

日作空間設計》生活是居住的體現,黃世光的設計平衡實踐

從在台北5坪不到的工作室,拓展到目前10個人的設計公司,日作空間設計的發展軌跡,給了許多年輕設計人創業借鏡的目標,他們近期內更計畫在「學學文創」舉辦課程與大家分享,見學館特別前來採訪兩位年輕設計人 - 黃世光與李靖汶。

▲「日作空間設計」由黃世光與李靖汶兩位年輕設計人創立,他們從默契十足的工作室夥伴,成為室內設計公司的經營管理者,設計作品深具潛力,近來亦備受矚目。

白、木、灰的中性柔調空間

走入「日作空間設計」位在桃園中壢的辦公室,很難想像門口是進出桃園工業區的主要幹道,川流不息的大貨車並不影響室內的作息及講話聲音。由於業務拓展的速度相當快速,他們決定從台北遷到桃園,改造李靖汶家族擁有的老屋,為團隊量身訂做一個更舒適的工作空間。

「這原本是老舊街廓的店面。」黃世光表示,因此擁有挑高及長型空間特色,便依公司需求畫分為前面兩大區塊:前面為架高地板的會客室,後方則為工作的辦公室,並在入口處規劃一隱藏廊道兼建材收納室,一方面當會議室有人使用時,方便員工可透過此廊道進出,另一方面若在跟客戶溝通時需要看建材時,也可透過此廊道取得。 

以白色為基調的會客室,空間配置十分簡單,門面以大片透明玻璃落地窗引光,窗邊也安排了小型植栽和飾品,強化綠意與生活感。除了一張大型的檜木長桌外,另一個視覺焦點就是後段的大理石中島檯面,將所有用水及收納機能集中,而中島吧台後面則是開放式層架,陳列一些設計模型、以及剩餘素材再利用的設計產品。側邊具備收納機能的白色牆面,裡面隱藏了電視和櫥櫃雜物空間,讓整個會議空間看起來更加具有秩序感。

辦公室部分保留原始粗獷的空間結構,於是有了裸露天花設計、燈管及空調管線交錯其中,僅在牆面增加收納機能,除了每個人所需的櫃體收納外,在端牆則設計一落地書牆,放置相關的參考書籍。以走道為動線軸道,一分而為二,左邊為員工的工作場域,包括專職設計師及行政、財會人員,右邊則為管理職,也就是黃世光與合夥人李靖汶的工作領域,其中為感念兩人創業時的精神,更保留當時訂製的辦公室延用至今。而因為李靖汶工作時喜歡盤腳而座,因此其座位區則設計臥榻方式,方便她思緒沈澱。

▲黃世光強調「日作空間設計」的設計哲學,就是決不過度裝修,即使空間有大量留白,也有妥切的方式可以讓空間充滿美學與生活感。

▲維持通透明亮與便利機能,從「日作空間設計」辦公室設計中也可見他們的作品理念。

▲挑高的辦公室部分一改原本的店舖格局,拆除天花板後裸露出原始粗獷的混凝土結構。

▲李靖汶的工作區域座位區則採臥榻設計,方便她思緒沈澱。

不過度裝修,尋求平衡實踐的設計

談到「日作空間設計」的理念,建築與室內設計背景出身的黃世光和李靖汶,特別強調「不過度裝修」的重要性,他們的設計作品總是充滿生活感,企圖把住宅應有的空間感,重現到室內裡,裝修工作反而是重新把白留出來,然後再透過居住者把空間感填滿。簡單來說,就是用空間引導人們在裡面說故事,因此設計師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被限制住的框架內,盡力去找出基地本身好的條件及對生活的想像。同時,再利用一些細膩的設計手法,去做有「感覺」的細節設計,是能真實感覺到便利有用的設計,然後把它記錄起來,並時時觀察,隨時依情況及需求調校它,便是「平衡實踐」。

事實上,關於「平衡實踐」,黃世光舉出剛完工的桃園賴宅「草原之家」為例。業主為年輕夫妻,因為工作需要而從台北的小套房住家,搬至桃園購買坪數較大的中古屋。有趣的是一開始會談,業主就陳列了詳細的需求表,於是黃世光就請業主用五星級來評比這些需求,例如:中島,男主人覺得還好,就給三顆星,但女主人覺得很重要就給五顆星;在音響方面,男主人覺得很重要,就給五顆星,但女主人覺得還不錯,就只給四顆星…..等等之類。

同時為感受業主之前居住空間的習性,還特地約個時間至台北拜訪位在華城的小套房,才發現原來之前,二位年輕夫妻僅居住在20坪、客廳是三片的榻榻米空間裡,外面有山景,望出去還可以看到山城居民散步、跑步及溜狗等閒適生活。當下能理解桃園基地的山景,就是夫妻兩人想延襲在台北山城居住的心情,再搭配其職業及生活習性,應該幫忙規劃一個像草原或高原的平台空間,讓他們去生活。

▲第一次提案時,黃世光打破傳統用手繪稿方式跟業主說明未來空間規劃的想像。

▲等確定了想法,才開始在平面圖上規劃空間。

因此到了第一次提案時,黃世光打破以往傳統用相片去說服業主的方式,改採用手繪的方式,將心中想像空間畫出來,也將夫妻兩人對未來生活的具體描繪,讓業主了解。例如:業主喜歡跟朋友在家裡聊天或辦活動、有投影機及布幕看電影、喜歡山景綠意等等,因此建議拿掉一道牆將公領域放大,並讓戶外窗景自然融入室內,把界線軟化模糊。同時看電影時或聽演講時,大家不一定要正襟危坐,可以或躺或臥,所以規劃一架高大地板平台,並將舊家的台南老師傅三塊榻榻米嵌入地板中間,做為靜心沈澱的區域。將廚房打開與中島連成一氣,同時也才能將南面充足的採光光源引進室內。

書櫃利用活動拉門設計一磁鐵黑板漆的回憶牆,可以留言同時,又可以將電視隱藏起來,在辦活動時,人們不易被電視分心,反是靠溝通來帶動,靠語言、表情及動作來延伸感染,而不是靠電視來傳達。

而走道端景的實木格柵門廊意象,除了修飾視覺效果,使空間有層次感,讓公領域及私領域有漸進式的演進,用轉境的方式做處理,同時也不會阻隔光影進入廊道。從生活實質描繪,再到精神層次落實,於是當一切搞定時,再將業主的收納需求一一擺入。

「特別是音響的規劃,在門口角落不太留意的地方,搭配在走道端景、與平台交接處的牆面喇叭。當音樂開啟時,聲音會從中央慢慢流瀉出來,充滿空間各個角落時,會勾起人們的回憶,並將思緒帶到另一個空間裡,像風一樣,慢慢吹進來徜徉著。」黃世光說。

就如同日作在「草原之家」的文案寫的:倚著山、偎著風,縱然從山野移居都市,仍要用最自然無束的姿態繼續生活。

工作的進階,設計人角色邁向團隊管理

從2012年成立設計工作室迄今,「日作空間設計」從兩位合夥人的分工,邁向目前十個人的團隊經營,黃世光開始體會必須透過組織協作,公司才會有好的發展可能。「從工作室到公司才發現,很多時候事情不能一個人扛,要學會分工,把不同專長的人放在適合位置,事情才會盡善盡美。」,因此他們把設計與管理工作分開,交由專職的同仁來負責,藉由標準作業流程SOP的制定,讓每項工作都有系統性,把事務所的本質從感性轉向兼具理性。

▲管理工作鉅細靡遺,大到項目卷宗歸檔,小如螺絲尺寸的分門別類,都對設計工作的效率十分有助益。

此外,為了給業主最好的服務,許多材料和設施都必須由他們自己親身使用過,確保品質。黃世光甚至強調,自己的辦公空間也就是設計實驗場,訂購的產品、建材及零件、家具都先由他們自己測試,才知道是否好用,能否推薦給業主。例如會議室地板是用EPOXY,但廁所地板卻用類似的硬化地坪,不斷實驗各種材質的耐用度。又如之前中島廚房曾安裝過感應式飲水機,由於電流不足使得出水量太小,經過他們更改後就變得好用許多。「因此後來我們都會自己設計廚具,再請工廠實作,以便更貼近業主的實際生活習慣,才能顧及許多生活細節。」

愛惜物件與資源,與團隊共同成長

管理工作除了體現在對所有建材的確認外,黃世光和李靖汶也非常重視材料的再利用,並為業主把關每項支出的合理性。「能用的絕對不浪費!我們儘量會從業主的立場出發去思考,去珍惜裝修過程的每項支出,能夠保留的物件不論是透過修復或改用,最終都能獲得最佳的結果。 這些不同尺寸的餐盤,是中島廚房吧台剩餘的大理石製作的,只要透過設計巧思,就能讓更多素材延續不同的使用面貌。」黃世光說。

▲黃世光從實際使用去思考廠商的設計優劣,進而透過自己的再設計,為廚房設施創造最好的機能性。

▲事事講求快速的時代,"過去"反而變得珍貴,因為"過去"只會離我們越來越遠。關於老東西的情感,有時並非直接繼承,而是來自於一種莫名情懷與熟悉感,非關潮也非文青。年輕屋主數年前在耳聞某眷村即將拆除工程,當下就把這只國軍通訊連老木箱搶救下來,改變了它原本行將摧廢的命運。數年後換屋主搬遷新居,雖告別舊屋,仍將國軍木箱視如家人,一同遷往新家。而日作團隊,便著手重新清理木箱的碎石、舊土、殘漆,並以最低破壞度的方式,不打磨也不壓漆,近乎完整地保留國軍木箱的時間感,再次給予重生。

▲不同尺寸的餐盤,是中島廚房吧台剩餘的大理石製作的,只要透過設計巧思,就能讓更多素材延續不同的使用面貌。

「日作空間設計」的同仁在黃世光和的李靖汶帶領下,也經常舉辦見學或參與一些交流活動,另外也會安排大家到個別設計同仁的工地現場,舉辦實際見學以及小型簡報,磨練同仁們的口條與實際應答。在2016年底隨著新辦公室的落成,他們也在內部舉辦聖誕花圈與木卡片的手作課程,讓全部的同仁都能體驗生活美學,也凝聚團隊的向心力。

▲同仁共同參與春節新年賀卡的手作課程,讓大家收穫滿滿!

▲喜歡花藝的李靖汶,擔任聖誕花圈製作小老師,為新辦公室帶來不同的裝飾與面貌。

▲「日作空間設計」經常舉辦見學或交流活動,讓團隊成員能共同成長。

參與圖書交流勸募計畫,推薦好書

談到對於建築與美學吸收最豐盛的時代,並非大學建築系時,反而是在休學半年準備轉學考的那段日子,每天窩在書店裡看超過12小時以上關於建築及美學的書籍。畢業後,因工作所需,也養成他對這方面書藉的搜購。其中,由日本エクスナレッジ在2011年出版的《日本の住宅をデザインする方法:建築家が語る「和」の極意》深受他的喜好。

▲黃世光設計總監分享《日本の住宅をデザインする方法:建築家が語る「和」の極意》。

「我記得這本書並沒有在市面上書局販售,我是透過郵購買的。」黃世光說,當時想要了解日本建築的結構,於是買來參考,雖然是全日文,但因為書裡面有詳細的平面圖及細部圖面說明,因此即使是不懂日文的人應該多少也能理解。

它收錄七位日本建築師,分別為泉幸甫、川口通正、竹原義二、手嶋保、服部信康、堀部安嗣、横内敏人所設計的日本傳統建築作品,並一一將它拆解,透過繪圖方式說明,讓人能更了解日本傳統建築的設計理念及意象,以及外在環境及室內空間配置規劃的影響。

▲黃世光正指出書裡的細部圖,及工法說明在他思考設計空間時助益良多。

尤其是看到這本書對於日本建築空間裡,十分講究室內與室外的協調,並在滿足居住機能後,才會將細節及線條收尾。當人工線條少了,外面自然的東西便會跑進來,空間裡的「和」就會被帶出來。雖然,日本傳統建築有許多工法,無法一一去實踐,但在設計過程中,卻可以提供設計師參考它的做法,應用在實際建築裡面,例如窗戶的設計,不但要安排外牆與內牆的高矮比例,最重要的是不單單要做出乾乾淨淨的牆面,裡面其實有許多細節去考量及規劃,了解內容後才知道其設計的必要性存在,及如何把線條收乾淨的做法。又如天窗的做法,除了讓光影照射進來,並不是直射進入室內,而是透過一個設計手法將光線做繞射的方式,讓進來的光線是柔和的,並隨著時節變化而有自然的調光。除此之外,還有會客區、玄關、吃飯的區域、走廊、屋頂、樓梯、庭院、家具、燈具等等的,雖然彩色圖片不多,但透過黑白照片及一些電腦或手繪的平面圖,讓人一看明瞭,十分推薦。

▲習慣用模型為業主勾勒出家的格局與動線,「日作空間設計」的建築作品也正在進行中。

當然,如同安藤忠雄說的:「旅行,成就一個人。」看再多的參考書及圖片,黃世光仍期許自己能在工作忙碌之餘抽空至世界旅行,探訪建築大師的作品。而面對想要從事室內設計或建築工作的年輕學子,他建議不一定要專科畢業,只要有熱情及好奇心,自然就有學習動力,經驗可以來日作這裡吸收。

日作空間設計

成立於2012年的日作空間設計,公司名取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主要是希望日作兩字能帶給別人有正向、陽光的感覺,並在空間設計裡帶點手作的痕跡,也有對設計想法與執行的落實與堅持。對於空間,主張用日子來打造,再用日子來細細品味。尤其是空間的構成,存在著許多細節與態度,擁有純粹本質,是生活最簡單也最難的體悟。因為除了陽光、空氣、水滋養了生命,還需要居所的呵護,而空間中的哲學、工學、美學,都將是詮釋個人生活軌跡最重要的語彙——如果生活也是設計呈現的一種面向。

電話:03-284-1606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龍岡路二段409號1樓

官網:http://www.rezo.com.tw

https://www.facebook.com/rezo.cp

【撰文:李寶怡、Chris Hsu/攝影:吳佳容/資料協力:日作空間設計】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有肉 Succulent & Gift 》把興趣當作創業契機,最佳的多肉植物推廣平台
兜空間設計》打造世代共居的現代合院,魏子鈞建築師的「景與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