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達人堂 > 山崎健太郎設計工作室》順應環境、貼近人性,身體記憶的空間好感

山崎健太郎設計工作室》順應環境、貼近人性,身體記憶的空間好感

山崎健太郎建築師站在自己的作品はくすい保育園門口,任真瀟灑地向來自台灣的見學團隊揮手,自從2014年竣工至今,這座托兒所已囊括五座以上國內外關鍵設計獎項,成為東西方幼教空間的重要指標。設計師常說要聆聽使用者的心聲,然而當主人翁是幼兒或無法自理的患者時,又該如何著手呢?山崎健太郎提出「用身體學習、自然反應」的建築。

見學館編輯與設計師團隊特別前往日本千葉縣佐倉市,在山崎健太郎親自帶領解說下,剖析日本現代社會托兒實況,體會設計對人與環境的溫厚關懷,精彩案例值得設計師與家長借鑑,反思何謂真正的教育與保護。

▲日本建築家山崎健太郎(Yamazaki Kentaro)1976年生於千葉縣,工學院大學大學院建築學畢業,2008年設立山崎健太郎設計工作室。

▲建築家山崎健太郎為見學館編輯與設計師團隊導覽千葉縣佐倉市「はくすい保育園」。

環境剝奪身體學習,待機兒童遲鈍化?

日本社會將雙薪家庭無法得到照料的孩子稱為「待機兒童」,因為待機兒童越來越多,日本政府鼓勵多蓋合法的托兒機構,佐倉市的「はくすい保育園」(Hakusui nursery school)便是在這樣的背景應運而生,建造經費有3/4來自國家給的補助。山崎健太郎表示,拿國家的經費有致命的缺點,必須在三個月之內完成所有設計並通過審核,時間被壓縮致使許多建築師拿同一套設計在各地建造,托兒所往往大同小異,他認為應該要讓家長有選擇的機會,那麼幼兒需要怎樣的學習環境呢?

「我希望他們能讓身體記憶風、雨水,長大後知道以身體感受自然變化。」山崎健太郎說道。

▲はくすい保育園小朋友在木質空間沐浴陽光享用美味午餐。Photo by booksweet

「日本現代建築很難感受到自然的變化,譬如水的滴落、風的穿梭,可是這些感覺深藏在人身體裡,環境對了還是有機會去感受,像我這一輩身體裡還有兒時記憶,現在的小朋友無法體會,實在很可惜!另外,也缺少在大房子裡跟人共同生活的經驗,當代國家社會難以提供這樣的環境,影響到人與人相處的距離感。」

他舉曾經發生在日本的實例,有媽媽因為擔心小孩跟陌生人打招呼而被綁架,向社區管委會反映倡導孩子都不要打招呼。覺得失禮、莫名其妙嗎?結果很多長輩都樂觀其成。山崎健太郎體諒家長積極保護幼童的用心,但也不免憂心,不管是托兒所或住宅,如果為了安全都造得壁壘分明,孩子從小生活在區隔的空間裡,對陌生懷有敵意,習慣成自然,人際關係養成薄弱,未來還能感受人情的溫暖嗎?

傳承古老建築智慧,訓練幼兒感知環境

榮獲2015日本優良設計獎Design for the future award、2016東京建築賞優秀賞、2016 JIA優秀建築賞、2016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Awards、2017德國iF設計金獎的「はくすい保育園」位於千葉縣佐倉市,基地擁有非常豐富的天然環境,山崎健太郎透過兩大建築手法詮釋自然環境的優點,一是順應坡地地勢,設計出層層上升的開放式階梯大教室;一是善用北高南低的南北坐向,搭配大屋頂的灑水器、雨水排放與水池設計,運用重力換氣讓南風的流動性更加通暢、清涼,在徜徉自然同時兼收盎然的遊戲趣味性。 

▲千葉縣佐倉市はくすい保育園建築利用坡地地勢與南北坐向兩大天然優勢開展設計。攝影:黒住直臣

▲大屋頂蓋著黑色的灑水器,雨水與降溫的灑水順著坡度向下流,如同溪流水瀑,不使用排水管避免落葉堵塞。

 

▲屋後的小水池是小朋友的遊樂設施,也可以盛接灑水器與雨水的水量,當南風由南往北吹,風也會更加涼爽。在建築南面設置水池乃京都寺廟常見的典型,為日本傳統建築智慧。攝影:黒住直臣

山崎健太郎希望大家在保育園裡可以不依賴空調,大人動不動就開冷氣,但小朋友真的對冷熱這麼敏感嗎?

「現在日本儼然用空調決定環境的冷熱,身體已經習慣空調環境,主要由老師決定小朋友會不會熱、需不需要開空調,可是小孩子的身體適應力很強,夏天稍微流點汗小朋友也不會那麼在意,南風與水池已經可以達到降溫效果,冬天因為很多玻璃,採光充足,室內很溫暖,給孩子沒有空調的環境,他有辦法適應。」

▲室內木質空間順應坡地地勢採階梯狀層層上升,年齡配置自5歲向上遞減分配,共可容納60位學員在共同的大空間裡。

0~5歲的幼兒生活作息不同,需要封閉的空間才有安全感,一般日本保育園依年齡層分開管理,山崎健太郎闢建打通的開放式大空間僅以階梯拉開距離,彼此能溝通聲音與視線,也可以彈性分組變化。「以前的人共同住在大房子裡,一旁玩耍的哥哥發現弟弟在睡覺自然而然聲音會放小,如果可以在環境中讓小朋友學會尊重也不錯。」

保育園隔壁的老人養護中心為財團法人社會福利機構,孩子常在窗戶與老人家對看、揮手,園方也透過夏日祭典、冬天搗麻糬等活動,讓小朋友與老人家互動,在群體生活中與各年齡層個體建立人際關係,兩處機構彷彿一個大家庭。

▲對外牆皆規劃落地玻璃窗連通戶外自然,如果沒有階梯間距,看起來就像一間大體育館,有間距能保持開放又能營造安心穩定感。攝影:黒住直臣

▲空間使用至今,地面鋪設軟墊保暖、牆面張貼海報、階梯邊緣也加上以防萬一的安全網,山崎健太郎希望這個空間可以承受各種運用,完全不介意這些改變。

▲左側設置主要走道,階梯為一般方便行走的高度。落地玻璃窗可與隔壁養護中心的老人家打招呼互動。

保育園室內垂直、傾斜的木柱宛如林立的小樹,教室地板間距以體感舒適的1.8公尺為一個單位,每階層約高35公分,小小朋友稍微施點力就可以爬上爬下,難道不怕小朋友遊戲時摔倒碰撞,不夠「安全」嗎?

山崎健太郎舉傳統日式建築「檐廊」為例,「似乎沒聽過小朋友摔下來吧?家長會將孩子送到送到這所保育園,就表示已經了解、接受建築環境,希望孩子在此自然地流汗、戲水、玩土堆,也願意承擔風險。」

はくすい保育園園長表示:「在日本的保育園中,我們的建築算是非常特別的,比較生態,也有很多柱子,我們將建築特色直接應用在教育上,讓孩子從小在生活環境中累積經驗學習,切身感覺到什麼是危險的事,用走的才不會滾下去、撞到柱子會痛下次就不敢了,小朋友的適應力都很強。」

▲無牆、多柱、階梯狀、打通的空間在日本保育園界實屬特別,園方也利用建築特色教育孩子透過經驗學習。

當地人見怪不怪、外地人最感驚訝的遊樂設施,非北邊廣場的「古墳小山」莫屬!原來該地區有許多古墳,居民早習以為常,既然古墓不能挖,就在上面堆土、挖隧道,孩子非常喜歡圍繞這座土堆嬉戲,攀爬、滑行、竄隧道,百無禁忌。 

▲北面的古墳小山是孩子最愛的遊樂場,不怕髒、不怕摔、不怕禁忌,盡情享受泥土的天然魅力。

「身為建築師,我用自己的方法將舊式房屋的優點帶到作品中,在空間應用古老的建築知識,身體會喚回感覺。每次來聽到小朋友問候午安,都會覺得很幸福。」山崎健太郎說道。

極致開放家庭型態,幸福的形狀無限

居住型態不僅影響成員互動,劃定的格局也直接限制家庭未來的發展型態,山崎健太郎認為,建築師不該強加定義、侷限住宅空間及傢俱的可能性,千葉縣柏市「未完的住宅」(Unfinished house),在與業主經過透徹的溝通後,規劃出宛如娃娃屋剖面的極致開放空間,交付「未完成」留待屋主一家持續不斷為住宅發展新定義。

「每個案子都要與業主一起研究,不該替業主決定家庭型態,在溝通過程提供業主發現想像的機會。建築師不是給答案,而是讓業主思考。」

「這個案子業主是一對年輕夫婦,討論時還沒有小孩,後來太太懷孕開始提出新需求,希望全家人隨時隨地都在一起,未來小孩長大也可能需要自己的空間,做這樣的設計可以視狀況隨時調整,又不會影響房子的整體感受。日本房市主流的三房兩廳與LDK,等同限制夫婦最多只能生兩個小孩,建築必需有一定的自由度與靈活性,不加框架侷限幸福的形狀。」

▲柏市「未完的住宅」木造兩層樓建築以極致開放格局凝聚家人的每一刻,設計保留更改格局的最大彈性。攝影:黒住直臣

▲挑高開窗設計妙抓角度,採光明亮豐沛,社區綠樹一覽無遺,營造既開放又保有隱私的住宅空間。攝影:黒住直臣

學習與喘息,人性空間關懷生命教育

榮獲2015日本優良設計獎、2015美國IIDA Global Excellence Awards的「さやのもとクリニック」(Sayanomoto Clinic),位於佐賀縣佐賀市,是主治身心醫學科失智症患者的診療所,山崎健太郎在設計階段率先與診所醫生討論空間使用者,包括醫護人員、患者、家屬,究竟需要怎樣的環境與物件?

「醫生告訴我很重要的觀念是,失智症患者本身很辛苦,但更受折騰的是照顧他們的家人,在臨屆患者臥病插管維生階段,最終都要由至親家屬決定由誰拔管、是否關掉機器結束生命,家屬必須事先學習、思考人的生命是怎麼一回事、希望生命最後是什麼樣子,可是社會沒有提供我們這樣的訓練,儘管有很多關於失智症的書籍,但往往越看越悲傷。」

他回到人性基準點,考量等待患者診療的候診室是家人唯一可以放鬆的時刻,規劃一面書牆展示療癒系讀物,另一端為可沐浴陽光、親近綠意的玻璃落地窗,希望透過建築設計賦予正向力量,讓患者、家屬都能學習與放鬆。捨棄以「進」建造補充彈藥的戰略基地,選擇用「退」闢建撫慰人心的避風港。 

 

▲佐賀市Sayanomoto診療所,候診室有一整面書牆讓失智症患者與家屬得以放鬆、沐浴玻璃窗外的自然綠意。攝影:黒住直臣

▲招牌採用間接照明,夜間恍如汪洋中的燈塔,營造溫暖、安心的氛圍。攝影:黒住直臣

參與圖書交流勸募計畫,推薦好書

 

「圖書交流勸募計畫」,是見學館編輯團隊於2017年所推出的採訪企劃,我們將陸續採訪國內外多家建築與設計公司,除了介紹更多優秀作品外,也請他們推薦與分享一本外文好書。透過這項計畫的安排,這些募集的出版物將會形成新的共享資源,藉由社群網路提供借閱與交換,為更多空間設計人提供良好的閱讀參考資料。

《写真でみる日本生活図引》(暫譯:寫真綜觀日本生活圖引)由須藤功編纂,弘文堂出版社於1989年發行初版,全套共8冊加一冊別卷,內容蒐羅約800幀照片紀錄日本高度經濟成長以前的昭和生活文化,每張圖片皆仔細註解包含名稱、型態、材質、用途、機能、歷史背景等豐富的文字資料,為逝去的庶民傳統留下鮮活生動的人文風俗群像,本套書榮獲日本地名研究所風土研究賞。

▲山崎健太郎推薦須藤功編纂的《写真でみる日本生活図引》系列套書。(via

「《写真でみる日本生活図引》類似百科全書,用照片與圖說介紹昭和時代(自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 月7日)的日本生活樣態,這些老照片乍看之下會以為是兩百年前,仔細一算,昭和時代共約70年的時光,大概是一個人一輩子的長度,從這套書可以發現短短70年間竟讓日本有這麼大的改變,經過戰爭慢慢找出最適合日本人的房屋型態與生活習慣。」

山崎健太郎總結,呼應方才導覽保育園時提到的,有些傳統風俗日本人或許已經忘掉了,但身體還留存這些記憶,做設計不見得要豪華,倘若能善加傳承老祖先的生活智慧,這種直接用身體感受環境、因應變化、串綰回憶的設計,才能真正觸動人心,也是他由衷憧憬的人味空間。

▲「畦端で一服」昭和34年秋田県湯沢市大島。弘文堂・写真で見る日本生活図引より(via

▲見學館編輯與設計師團隊與山崎健太郎建築師合影。

無論是保育園、住宅、診療所,山崎健太郎回歸人性、應用傳統的開放設計,也許讓生活在都市的現代人感到不可思議。他的態度是,設計必需聆聽使用者的心聲、保留空間發展的餘裕,無論是建築師、家人、師長、管理者都不能用自己的眼光去強逼他人接受,學著敞開胸懷、放手交給大自然,自由的環境將淬煉出最堅強、智慧、感性的人格,這才是他真正想做出來的。

山崎健太郎設計工作室

山崎健太郎(Yamazaki Kentaro)1976年生於千葉縣,2002年畢業於工學院大學大學院建築學,2008年設立山﨑健太郎設計工作室,曾在工學院大學、東京理科大學、明治大學擔任兼任講師。作品曾獲2011、2013、2014、2015、2016年度JCD DESIGN AWARD,以及2013、2015年度Good Design Award、2014 IIDA Global Excellence Awards、2014 Design For Asia Awards、2017 iF DESIGN AWARD等諸多獎項。

電話:+81(0)3-6661-9898

地址:日本東京都中央區東日本橋3-12-7鈴森ビル4F

網站:http://ykdw.org

E-mail:info@ykdw.org

Facebook:山﨑健太郎デザインワークショップ

【撰文:蔡舒湉/攝影:吳佳容/資料協力:山崎健太郎】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好室設計 HAO Design 》美好生活的構築,老巷弄間的一點留白
楊莉莉青花工作室》投資自己義無反顧,開拓當代青花登國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