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位傑出建築設計人的追夢故事】黃聲遠》實現不同可能的建築師本能
導言:“夢想無論怎樣模糊,總潛伏在我們心底,使我們的心境永遠得不到寧靜,直到這些夢想成為事實為止。 ”(林語堂)心懷夢想不斷追尋才有可能達到成功的彼岸,去感受達成理想後從心底升騰的自信和滿足。而所謂成功的本質,即是獲得預期的結果,只要預期的事情達成,就是成功。
本次主題選取的建築設計人士,在不同領域均有建樹,一路付出心力,收取不同的成功果實。而我們將回溯他們在開啟成功大門前的經歷,與讀文的各位分享這一路的追夢故事,也一同來探尋能夠沐浴勝利光明的奧秘。
“比較不像是建築師在做的事情。 ”
在等待黃聲遠來之前,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以下簡稱田中央)的劉黃謝堯建築師和我們介紹正在進行的案子——宜蘭焚化爐的飛灰(Fly Ash)掩埋場時,隨口做了這樣的總結。
接下來是關於大坑抽水站、新護城河、蘭陽女中大樹廊道再生等等項目介紹,寫字板上貼著歷史資料圖片和宜蘭區塊地圖,加之星期六沒有加班的身影,事務所的大部分模型又搬去參加在東京的展覽,我們倒是可以把略顯空蕩的辦公室設想成一間區域發展規劃部門的辦公場所——如果沒有門口的自耕田園,以及窗外一望無垠的稻禾綠浪。
▲位於宜蘭蘭陽女子中學正門圍牆外的人行步道。蘭陽女中和田中央事務所討論後,願意將圍牆退後重建,道路不僅將會拓寬成17米的聯外道路,還能成為學生足以在老樹下悠閒散步上學、回家的空間。
5月採訪王增榮老師時,他提起主持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黃聲遠,說這是一位非常有意思的建築師。
得到日本東京六本木的間美術館(TOTO GALLERY·MA)的青睞,似乎就是很好的佐證。在一年一度引介海外值得關注建築師的展覽上,田中央的“活出場所Living in Place”主題,讓日本建築界的關注聚焦在宜蘭這片田園上。
▲正在東京六本木間美術館(TOTO GALLERY·MA)展出的建築展“活出場所Living in Place”。作為展覽推薦人,TOTO文化推進部資深代表遠藤信行希望透過展覽給更多日本人帶來力量,尤其是經歷“311東日本大地震”後重建區的人們。
成見究竟會束縛住人多少能量?
天賦和時勢都可以影響人對未來職業的選擇,而黃聲遠也的確對三維空間有著天然的領會想像能力。然而選讀建築專業,他沒有花費過多思考,一位同學曾夢想成為建築師,最終卻沒有實現,這讓黃聲遠對未來有了毋多想,先踐行的感悟。
東海大學建築學士、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碩士,這樣的履歷足夠保證黃聲遠成為一位合格甚至不錯的建築師。只是進入工作階段,黃聲遠卻選擇“避開大多數建築師都在做的事情”。離開都會台北,在宜蘭的一塊田地中央創辦事務所。
在田中央的辦公室裡,背心+人字拖是普遍制服,游泳衝浪以及和當地人聊天可以列入工作內容,一反通常印象裡建築師精英+忙碌的形象。
▲發生在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裡的日常。
套用路易斯·康的話:“形式(Form)只是對事物之間不同點的認識。 ”倒是可以撕去世俗貼在田中央身上的標籤——所謂“大膽叛逆”,其實不然。事事皆需人來做,從籃球場到抽水站、護城河,本就需要有人設計規劃,黃聲遠和田中央只是以建築師的身份介入,也因為對另一種可能的執著踐行,所以他們才有機會摘採“推動建築反省,擴及生態、水系及都市多元再生”的果實。
如果一定挖掘這種的來因去果,或許可以去追溯建築師的一樁過往小事。大學以前不曾離開台北,“天龍國”便是他對世界認知裡的投射,直到去了台中:“我以為所有人都知道台北的路,我以為所有地方都和台北一樣,我以為世界就應該是我以為的那樣。 ”
Living in Place, Living in Time
喜歡宜蘭同學的性格,是黃聲遠去宜蘭開始建築的契機,而後將設計紮根進當地的土壤,則要看他的機緣。
做出對當地有感情有溫度的設計,這種抽象的描述被黃聲遠轉換成另一種可執行的實現——變成宜蘭人。在非常“社區化”的宜蘭,少不了和人打交道,做公共工程時要和公職人員一同探討孕育設計願景,可以感受到在職業角色之外,大家作為宜蘭居民對家鄉的關心。
▲田中央用了15年的努力,在宜蘭找到調整都市生命力的一些途徑,面對需要從根源來解決的污水及雨水治理問題,他們發現了至少四段有可能重現天日,但是被禁錮約束多年的水圳。透過借地新建一平行水道,斷面上階梯下降,夠安全就不必有欄杆,包括原有的埋地箱涵還在,可以裝更多水。
這種融為一體的接納,讓田中央可以從小項目做起,現在更是孕育出另一個大目標:對宜蘭河流域的水文系統做些事。並非是完全復原曾有水系,而是希望透過恢復、新增、改造,讓宜蘭的水在當地環境裡產生有利的影響。
劉黃謝堯建築師向我們展示的宜蘭新護城河設計草圖,附在旁邊的便是當地水系的歷史資料,在為當地人奉上清澈的水流以及怡人的廊橋景緻之餘,田中央想要重新設計那些已經被改變成地下暗流的河道,成為可以在洪澇期間增援宜蘭排水系統的法寶。
▲武荖坑石滬,有人文關懷的魚梯以及比較進步聰明的自然護岸。
▲冬山河閘門地景公廁,討論了建築和自然的各自解放界線,讓人們在野放的大地裡,也能身體自在,感受到信任與呵護。
加上曾經建設的武老坑石滬、大坑抽水站,甚至是冬山河閘門地景公廁項目,田中央用接近20年的時間,慢慢將過往的工作串聯起來,露出逐漸清晰的未來藍圖。這種在變化中梳理出明確指向的規劃,也是被宜蘭磨練出來的:當地人不急於做成什麼事情,但只要是能讓宜蘭和宜蘭人受益,他們便非常願意嘗試、等待、並且加入其中。
在另一個框架裡的工作群
“同時是居民和專業者,選擇在台灣宜蘭,是因為那裡有一股難言的悸動,支撐他們擺脫所有束縛,放心的從自己的生活起航、探索……也不必急著用答案來限定未來的發展;只要提供足夠的養分,更多的想像力就可以蔓延、連結、開放,長出不同的枝節,拓展出更多的空間契機。 ” 這是田中央對工作群的描述。
▲田中央大合照。
這些人有不少曾是黃聲遠的學生,也有從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前來工學見學的在校生。抱著對黃聲遠老師的認同,和對自我的探知,聚合在田中央里工作,在當地的宿舍生活,讓這間事務所擁有辦公室及學校的混合模式。
▲在田地中央裡的夜晚學習活動,自發性建築學校是田中央事務所的另一個面向。
工作群裡的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設計負責,也有機會接觸不同項目獲取鍛煉,黃聲遠偶爾參與設計討論,但更多時間他會在一邊旁聽,不時感到欣慰:這群人已經可以獨撐大局。
▲田中央習慣用大模型與宜蘭當地政府人員溝通,年輕人則在從討論中獲取養分。
雖然曾經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建築系任教,回台北後也先後在淡江大學、交通大學等任教,黃聲遠不只在學校裡繼續任教,也在“田中央建築學校”(事務所的另一個暱稱)扮演亦師亦友的角色,但有時候言傳身教未必有工作中實戰來得更真實有效,更何況:
“年輕人,只會從中選擇他有共感的地方。 ”
▲田中央設計的宜蘭員山機堡戰爭地景博物館,他們希望有機會將遺落在宜蘭各處的二戰遺址結合起來,成為可以記憶歷史並推進當地旅遊的場所。
在田中央這間建築事務所&建築學校的多面空間裡,年輕建築師與黃聲遠為宜蘭所做的種種,滲透進宜蘭的日常生活,也在探討設計的另一種形態:建築平民化與生活化。而建築師在這種與宜蘭相關聯的都市設計裡,又將實現怎樣的可能?
受訪人DATA:
黃聲遠,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履歷:
東海大學建築系學士,
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碩士。
曾於洛杉磯Eric O.Moss建築師事務所任項目協理,隨後並於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建築系任助理教授,
曾任教於淡江、華梵、交通大學建築系,1995年起以中原大學建築係為教學重心,持續往返宜蘭、中壢。
【編輯:盧佳穎/攝影:陳婧/資料提供: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