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達人堂 > 【50位傑出建築設計人的追夢故事】劉培森》不忘傳統與未來攜手成功的設計哲理

【50位傑出建築設計人的追夢故事】劉培森》不忘傳統與未來攜手成功的設計哲理

導言:“夢想無論怎樣模糊,總潛伏在我們心底,使​​我們的心境永遠得不到寧靜,直到這些夢想成為事實為止”(林語堂)。心懷夢想,不斷追尋,才有可能達到成功的彼岸,去感受達成理想後從心底升騰的自信和滿足。而所謂成功的本質,即是獲得預期的結果,只要預期的事情達成,就是成功。

本次主題選取的建築設計人士,在不同領域均有建樹,一路付出心力,摘採不同的成功果實。而我們將回溯他們在開啟成功大門之前的經歷,與讀文的各位分享這一路的追夢故事,也一同來探尋能夠沐浴勝利光明的奧秘。

劉培森的建築事業從設計長庚醫院開始,他的事務所內設有專攻醫療設施的設計小組,能夠準確理解醫院管理方所使用的醫療專業語言,進而轉譯成明確的空間需求,也可以利用豐富的工作經驗,為初入醫療行業的業主提供合理可行的醫院開發意見。

但是劉培森並沒有把設計事業局限在醫院空間裡。圈內人提及他,就會聯想到大型公共工程的設計競標——他多次參與競標並屢獲首獎,最激烈的一次競標,共有兩百多家國際建築師事務所參與,最終劉培森還是贏得了勝利。

▲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的獲獎作品獎項中,許多都來自設計競標。

參與設計競標的建築師都明白,通往得標的道路上,不僅要在短時期內激發靈感,從中找到匠心獨運的設計創意,還要思考如何說服別人認同自己的設計;在落榜後的一段時間內,承受不由自主地持續對設計的自我反省。劉培森堅持重複這種充滿壓力的循環過程,且源於帶領團隊快速成長的決心,以及實踐成為建築師的初衷:做自己喜歡的作品,不惜代價臻至令自己滿意的設計成果。

秉持築夢的心情做建築設計,對現在的劉培森而言,擁有規模可觀的事務所、累積豐碩卓越的設計成果、長期與國際設計團隊的合作,可算是一段成功的歷程。

像海綿一樣吸收知識

二十四年前甫一開業,劉培森即開始與國外設計菁英團隊合作。在他看來,每一次合作都是學習專業知識的機會,尤其是事務所沒有接觸過的領域。 “大家一道合作設計,他們一定會把很多最先進技術的理念分享出來;那時候,年輕的我們真的很開心,對方提出什麼先進的技術,我們就吸收什麼。 ”

劉培森及其團隊宛如海綿一般,不斷吸收國際合作中獲得的知識,透過思考領悟,快速轉換成自身的經驗。最早和法國人一起設計體育館,他們就透過這種學習方式,很快累積了設計運動場館、及規劃大型聚會空間設置逃生避難功能的經驗。

▲劉培森建築師笑稱早年的國際合作都是免費且是瞬間有效的學習機會,在一邊學習、一邊實踐的過程當中,把他人之所長,轉換成自己的知識。

他的合作對像不僅有特殊專業的建築師,還有景觀設計師、照明設計師、指標設計師等,這些國際團隊在自身領域的領先技術經由合作,自然地順勢引入了台灣,讓本地銜接的技術顧問在了解和實踐中獲得提升。往往一個單一項目的合作,就可以帶動劉培森的團隊與本地相關技術顧問群一同成長,並成為未來發展的助力。

▲與妹島和世合作參加台中城市文化館設計競賽,劉培森建築師將項目想像成公園和城市的延伸,跨越由山丘、樹木、微氣候設備創造出的各種氣候區域,讓室內活動與自然環境密切呼應。該設計最終獲得競賽第一名。

用“李安模式”做設計

藉由每一次國際合作,的確可以學習到不同領域的技術經驗,然而這樣的合作只是成長過程中的初步階段。在舊金山看到外國人對《霸王別姬》的熱捧,以及後來李安導演在好萊塢的成功,讓劉培森開始思考新的合作模式。

▲與國際團隊進行設計競賽合作,可集結跨領域的菁英共同讓設計,臻至完善。

在劉培森看來,建築和電影工業有些類似,不同的團隊運用技術相互配合,但一定要有位導演來統籌協調。那麼,在設計經驗日趨成熟的時候,何不由自己發起合作,整合所需領域中最好的力量,而後帶領此般組合完成設計?這就是劉培森構想的“李安模式”——用中國人的頭腦,帶領外國人做事。

他希望這個整合工作由中國人的智慧來完成。多年的國際合作,他有機會與不同領域的菁英進行合作,“直接邀請人家加入你的團隊,有助於建立專業領域的世界觀,累積足夠的經驗,有一天你可能就能融會貫通,培養出獨當一面的能力了。 ”

高雄市圖書館總館即為劉培森建築師對“李安模式”的一次實踐,日本結構團隊竹中工務店、法國的展示陳列團隊、以及英國的交通規劃顧問,都成為他的團隊成員,這個團隊的整合領導正是他本人,設計所採用的構思,是從中國傳統的天井構造所發想出來的。

在設計的內涵裡注入傳統與人文

“要有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發揮的設計也是奠基在中國五千年的人文素養上面,如此,中國建築才能在世界舞台展露頭角。 ”

▲劉培森設計的天津薊縣盤山北少林寺,遵循傳統禪宗寺院的形制,運用對稱格局、建物秩序發揚建築設計,順應地形與自然融合的理念,作為佛教精神向度的實踐,兼具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時代創新的精神,發揮“境教”功能,創造出自然質樸又不失現代功能的環境。

劉培森特別注重中國傳統文化,在北少林寺重建案的討論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築師紛紛用設計理念試圖打動方丈釋永信的時候,劉培森卻發言稱:少林寺不應該馬上建造寺廟。他以陪伴女兒一起看迪斯尼動畫電影《花木蘭》的感悟作為解釋:精彩文化的歷史故事可以被美國人挖掘出來,包裝成影視商品營銷全球。而我們血脈中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精髓,應該由我們來發揚光大;觀念延伸到現實中的少林寺,則應該把真正追求的“禪武醫藝”傳統價值,注入到作為核心品牌建立中,而後才能形塑出外在硬件設施的建築。

▲建立在少林禪宗、盤山架構與方丈的設想,融合傳統寺院建築形體、現代功能,最終建構成響應時代的禪修山林之寺。

在後來與方丈的重建構想交流中,劉培森再度結合了北少林寺建造所在地,天津薊縣盤山的生態環境,規劃出一個屬於二十一世紀,與時俱進、智慧化、高智慧的綠建築少林寺,而不是複制一個傳統寺院建築而已。如此兼具現代與傳統的設計思維,最終讓方丈決定將寺院重建案交給劉培森建築師來完成。

▲談起女兒看了50遍《花木蘭》,除了詫異美國人能將中國文化包裝成商品在全球營銷,還得到國人的熱捧,建築師更加註意到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嘉義長庚醫院

劉培森建築師從小熱愛藝術,重視在設計中註入文化內涵,也不忘提供人文關懷。在醫院設計中,可供發揮的藝術創作空間並不多,劉培森還是嘗試導入人文元素,期能為醫生準備一間休閒吧。在下手術台之後,醫生可以在那裡品嚐咖啡,上網紓解壓力,休憩空間的使用改變醫院工作一貫緊張嚴肅的面貌,也讓醫務人員把醫院回歸為生活平台,在適當的放鬆中享受工作的成果。

▲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內設置的圖書室,隨時提供同仁團隊們建築、藝術、設計類期刊閱讀,以吸收新知。

“倘若你喜歡這個生活平台,就會熱愛你的工作,你的成果就會更好,這是相輔相成的。 ”每兩個星期,事務所即會舉辦一次演講活動,主題內容不僅只於建築設計,更涵括:旅遊、美食、養生、藝術等領域,期挹注多元生活藝術,以激發同仁對於各類興趣與愛好的熱情,並延伸到工作中。

▲事務所內的休閒空間,一改工作空間線條嚴謹的氛圍,窗景廣納台北松山機場和遠程大屯山的自然景色,將彷彿飄進室內的雲朵固定在天花板上,成為員工用餐、下午茶的放鬆空間。

為未來設計的發展續存力量

劉培森對於未來發展,始終抱持明確的目標。高中畢業時,因為看到自己在繪畫和工科方面的長處,故而選擇了結合這二者的建築係就讀;在創辦事務所初期,他亦早早開始對服務項目深化的專業部門進行規劃,事務所在創業之初,即開始培養室內設計人才,隨著業務不斷成長,更擁有了景觀設計、照明設計、視覺藝術、策展計劃等部門。這種規劃可以幫助事務所在一個整體案例中,保持空間內外部設計理念的一致,也有效提升了設計作品完善效率。

▲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團隊合影

劉培森建築師還有一個更長遠的想法——要在事務所內設立“建教合作平台”,有機會提攜建築系所的在校生,利用寒暑假時間到事務所接觸建築設計中的各個環節——他並不想創造校園到社會的無縫接軌,而是希望提前讓學生與實務接觸,理解學校教的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用途,返校後,能更熱情投入學習,並能培養對工作的思考邏輯。他設想著不僅要讓台灣本地的學生參與,未來還能有來自大陸、甚至是國際的建築系所學生加入交流,以達到拓展視野、相互砥礪之目的,略盡他回饋建築教育的棉薄心力。

劉培森曾說:“建築不是一個形式上的表現,有關視覺刺激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實中,還是要探討空間使用內容的本質。 ”當我們剝去包覆在成功光環表面的種種功績,也會發現它的核心是每個人在成長中不斷壯大的目標。在劉培森建築師的身上,這個目標已逐漸從個體擴散開來,深深影響到與其工作的相關領域和周遭人事物,帶領大家向成功邁進。

受訪人DATA

劉培森,“台灣傑出建築師”獲獎人,法國巴黎國立建築學院博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碩士,是台灣少數雙料留學建築師。曾擔任中原大學建築系兼任副教授。在長庚醫療體系的建築設計工作中,把長庚醫院打造成了世界知名的醫療機構。

劉培森建築事務所成立於1991 年,乃由一群對空間環境設計充滿熱情、理想,兼具專業素養與創新理念的建築從業人員組合而成的工作團隊。透過各專長領域的通力合作,以改善環境質量、完成卓越的建築創作為全體最高榮譽。

【編輯:盧佳穎/ 攝影:陳婧/ 圖片提供: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50位傑出建築設計人的追夢故事】潘冀》時代造就的儒學建築師
博森設計》極淨極簡,玩轉空間「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