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美學風格總論》直樸淡麗,兼具機能與人性溫暖的清透設計
「我沒有自己的子女,所以把所有我設計的建築作品當成小孩來照顧。」
──谷口吉生(節錄自《20 JAPANESE ARCHITECTS》一書)
建築不僅僅是將空間置入框架的形體,也並非只有遮風避雨的價值,而是為了因應人類生活所誕生的巨大藝術品。就像谷口吉生將建築作品當作小孩疼愛一般,清美學風格在空間中注入人性的良善與真情,「以人為本」的設計充滿機能性,兼具實用與美感並渴望親近自然,強調陽光與空氣共存的健康價值,崇尚簡單而美好的生活體驗。
清美學風格 從日本建築(Japanese Architecture)談起
日本建築的歷史悠久,早期大量受到中國的影響,建造了不少神社、佛教寺院、離宮等建築;明治維新過後,越來越多西方文化注入日本,和洋融合的設計特色也在建築上展現,發展出自我獨特的風格。「人們對於自然環境的關注、對傳統文化的堅持,以及東西方風格的平衡」造就了日本建築在世界上呈現突出亮眼的深刻印象。
起源於日本的清美學風格,除了部分融合傳統日式建築之特徵,絕大多數則隨著西化後的日本而受到現代簡約主義所影響。二十世紀中後期,多位建築師奠基了日本近代建築發展的必然性,其中,以崇尚自然原型、追求非線性建築形體之設計手法聞名的日本當代的建築師─伊東豊雄(Toyo Ito),作品中充滿人性與輕透感,與清美學風格不謀而合。
伊東豊雄(1941年6月1日~)曾獲得日本建築學會獎、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與普立茲克獎,1971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原先稱為「URBOT」(Urban Robot:城市機器人之意),在1979年正式改名為「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此後推出了許多重要的日本建築作品,從早期如1976年的中野本町之家(White U)和1984年的銀色小屋(Silver Hut)作品中,帶有現代主義理性的線條,到後期大量的玻璃穿透效果,風格相當明顯。
▲代表作「風之塔」(Tower of Winds)將伊東推向國際當代建築師之列,此作品呈透明圓柱狀,是日本國鐵橫濱線的北幸地下街通風口,夜間照明相當有巧思,會依據噪音、風速等數據變化。於2006年榮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金獎(RIBA Royal Gold Medal),並被列為1990年代重要的建築作品之一。via
▲仙台媒體中心外觀全採用透明的玻璃拼接,並能清楚看見裡面如海草般不規則的管狀樑柱,使原本堅硬的建築外觀,變成了如水族箱一般柔軟感覺,亦有媒體稱其為「軟建築」的代表作。via
伊東認為:「20世紀的建築是作為獨立的機能體存在的,就像一部機器,它幾乎與自然脫離,獨立發揮著功能,而不考慮與周圍環境的協調;但到了21世紀,人、建築都需要與自然環境建立一種連續性,不僅是節能的,還是生態的、能與社會相協調的。」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為伊東豊雄近期新作。via
師承伊東豊雄的日本女建築家妹島和世(Sejima Kazuyo),同樣以「穿透性」風格受到世界矚目。
妹島和世(1956年~)的作品重視與環境因素的融合,彷彿去掉了人工味道,讓人錯覺這建築物本身就是從這片土地自行生長的感覺;時常大量使用玻璃外牆等材質,讓建築呈現輕而飄浮的穿透感,被稱為「流動式」建築。妹島在1981年進入伊東豊雄的事務所工作,14年後,與西澤立衛成立了SANAA建築設計事務所。2004年,兩人以「金澤21世紀美術館」贏得了當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2010年,SANAA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
▲「金澤21世紀美術館」以兩大主軸為設計方向:一是美術館內的空間必須要有依展覽而變化的彈性,且要是一個綜合空間,彼此之間要有強烈的關聯性。二是美術館注重「人與環境」的價值,不論是訪客,學者,美術館館員,其活動範圍(包括館外空間)都必須被詳細考量。via
「我覺得建築本身不自然,是一件違反大自然的事。」妹島和世總是企圖與環境連結,用輕薄通透的建材,削弱人工的物質化意象,讓建築回應空間本質。
▲Dior表参道旗艦店充分展現了妹島作品中無所不在的「透」的特徵,從晚間照明亮起的同時,整棟建築彷彿由一層層水晶堆砌而成,耀眼迷人。via
以前衛建築概念揚名國際的年輕建築師藤本壯介(Sou Fujimoto),在作品中時常探討建築與周圍環境的共存性及互動性,繼承了伊東豊雄與妹島和世的設計理念,將自然元素融入其中。
藤本壯介(1971年~)出生於北海道,2000年成立了藤本壯介建築設計事務所,儘管與目前知名的建築大師相比,年紀較輕且資歷尚淺,在世界各地卻已經有不少引人注意的作品,像是東京垂直建築House NA、集合住宅Tokyo Apartment、2013年的倫敦蛇形畫廊臨時展館……等,其作品中帶有明亮輕透的意象,並強調如何將自然環境和設計結合,使生活回歸到原始面貌,與自然共存。
▲位於東京郊區的「House NA」是藤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樹」為概念發想,結合了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性,整棟建築就像是由一個個方盒子堆砌而成,交互錯落在不同高度,營造出豐富多元的室內空間體驗。via
▲蛇形畫廊臨時展館(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於2013年在倫敦揭幕,希望傳遞人造物與自然互相融合的全新理念,宛如雲霧的結構體在自然中展現親和力,並強調與觀者的互動關係。via
從建築到室內 將「以人為本」的機能美學融入空間
將融合了自然元素的簡約建築結構延伸至室內,越來越多建築師和室內設計師重視「人在空間內生活」的基本概念,從動線、隔間與家具擺設的安排再次表現人與環境的互動。在日本,這樣的生活體驗逐漸發展出現代日式室內設計風格;清美學風格亦從此範疇延伸,加入了從女性視點出發的想法,專門設計體貼女性屋主需求的高機能性居家,為符合女性吹毛求疵的完美主義,並同時注重美感的追求,以設計出「樸、直、淡、麗」的清麗空間為目標。
▲無印良品の家系列─「縦の家」。
「空間只需使用簡潔的裝飾即可。避免讓許多物品都顯露於外,真正的舒適應是將能見度降至最低。」
──MUJI無印良品
無印良品創辦人兼藝術總監原研哉提出「這樣就好」的概念,希望人們運用自己的理性取得平衡,從真正的需要、實用性與質感層面出發,而不是一味追求奢華精品或廉價製造品。如同MUJI的理念:「徹底排除無謂的浪費」,清美學風格強調建材原本的特徵,以及實際生活上使用的手感,在簡單純粹中營造舒適的氛圍,將空間定義提升到對生活真正有助益的典範,而不只是裝飾性的容器。
▲從「縦の家」中得以觀察到,清美學風格強調收納的重要性,甚至將收納變成居家藝術的展現。
「提出具體的生活概念,讓消費者親身去體驗,這就是慾望的教育。」原研哉表示,創造需求比滿足需求重要,室內設計也一樣,並非等案主提出需求才執行,而是從一開始便設身處地替居住者著想,打造最適合居住的生活空間。
清美學風格的設計手法中,最主要的就是線條簡單並重視機能性。
從Camp Design inc.的作品「袖壁の住宅」中,我們可以看見除了木地板和白牆,內飾沒有使用其他花俏繁雜的顏色,而家具也走簡單卻實用的路線,用木板搭成的櫃子在細節上可以調整間距,並結合梁柱增加了區隔空間的功用。
▲袖壁の住宅(Wing Wall House)/Camp Design inc.。via
在材質的使用上,清美學風格喜愛木質與混凝土白牆的搭配,由於注重自然光的引入,從天井天窗、落地窗到一般常見的方窗,使用了大量的玻璃帷幕,利用透明材質營造空間的輕盈,讓人置身其中彷彿毫無障礙般,能恣意在家中遊走。
▲阿久比の家/ALTS DESIGN OFFICE(アルツデザインオフィス)。via
ALTS DESIGN OFFICE的作品皆充滿生活與居家感,可稱得上是清美學風格的表徵。木質建材能令人感覺與自然連結,而清美學風格較常使用淺色的木紋,營造樸質溫和、舒適放鬆的居家環境;不會特別強調混凝土的原始質感,而是將牆面漆成白色,純淨純粹且令人心情爽朗,也適合與任何其他色系做搭配,表現出乾淨明亮的正向力量。整體空間在保留原本的特質下,以淡色為主色調,透過中性灰階加一點濁色,調和出無壓力感的清爽色彩。
此外,清美學空間的重點皆從「以人為本」的概念出發,重視「人在空間內生活」的基本經驗,從動線、隔間與家具擺設的安排再次表現人與環境的互動。
▲LT城西/成瀬・猪熊建築設計事務所。via
成瀬・猪熊建築設計事務所的作品「LT城西」是一棟合租公寓,從各地來此的人們互相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寬敞的公共區域增加了房客們的互動,而每個人又保有自己的隱私空間;自由放鬆的居家氛圍驅散了異鄉人的孤獨感,也充分表現出空間的無限可能性。
清美學風格大致可將空間重點分成三大特徵:大地感、穿透感與視覺一致性。屋內一定要有空氣和陽光,因此必須想辦法將這兩項引入室內,創造一個開闊明亮的生活場域;打破傳統牆面隔間思維,利用材質、色調或高低差區分使用空間,創造視覺遼闊感;強調視覺一致性,使用同一種視覺重點貫穿屋內每個角落,不會讓人覺得客廳、餐廳、房間等空間是錯綜複雜且相異的感受。
▲畑友洋建築設計事務所之作品「ATLAS HOUSE」從設計手法、空間重點和使用材質上,完全表現出清美學風格的特質。via
只要保有以上特質,無論北歐風格、現代極簡、自然休閒等各種元素都能融入清美學空間中,不受拘束、也沒有一定的設計規則;注重居住者的實際感受,企圖打造舒適安全、接近自然、能充分促進家人間的互動、質感美感兼具的居家生活態度。
樸直淡麗.翎格設計的清美學風格
《翎格設計》總監潘怡華(Eva)高中畢業後即留學日本神戶藝術工科大學(Kobe Design University)攻讀工業產品及空間設計,特別強調人性化設計,提倡型隨機能,在客廳、餐廳和廚房等空間勾勒出豐富底蘊。接受日本文化薰息的潘總監,也決意將日式清美學及職人精神帶回台灣,多年來致力闡揚樸實直率、淡雅清麗的空間語彙。
設計作品走實用氣質路線,在簡約中帶有溫柔的生活美感,潘怡華總監表示:「通風與採光是居家空間最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強調以自然採光代替燈光,盡可能開設窗戶,為空氣預留通道,活化環境的自然元素,也讓長期居住於此的人們更健康。
室內經常使用屏風、拉門或櫥櫃等取代隔間牆面,創造空間通透感,並將收納的智慧與機能美學融入其中,讓居家空間的每一分每一寸都能充分被利用。
▲靈活的中島餐桌為屋主的第二起居室,可以在此喝咖啡、看書、上網或工作,只要把餐桌尾端桌面架起,又能與更多人一起用餐,多功能用途非常適合現代人口不多的小家庭,也能維持家人間情感交流。(Photo credit:翎格設計)
▲彈性規劃將榻榻米空間做為客廳和臥房兩種用途,隔間的拉門平時不用可以收進櫃子裡,創造寬闊無阻的穿透視野。(Photo credit:翎格設計)
▲質感與美感兼具,簡單的居家空間被舒適與溫暖包圍,讓人每天都好期待回家。(Photo credit:翎格設計)
在《綠.建築家》專題「女子職人の溫柔革命」中,潘怡華總監引領讀者拜訪了許多在不同領域中追求卓越、認真做自己的女性職人,像是茶道老師祝曉梅、工業產品設計師徐景亭、珠寶設計師龔遵慈、插畫家楊謹瑜Vita Yang和服裝設計師陳季敏等專業的老師們,從設計與藝術層面出發,聊美學、聊生活、聊對設計的堅持與執著,並從中發現,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女性總是擁有寬容圓滑、細心專注的特質,對自己的作品用心,人們才能感受到其珍貴的價值。
▲潘怡華總監(右)與龔遵慈老師(左)輕鬆愉快地以半聊天半對談的方式,分享彼此在美學感受、工作與生活上的點滴故事。
▲與《綠.建築家》團隊一同前往日本東京進行建築見學時,攝於東京木材會館之照片。
曾於日本留學的潘怡華總監,執業多年仍不斷學習、充實自我感官的敏銳度,不只在生活中喜愛觀察每個設計細節,也時常前往日本充電,將當地如何使用建材、如何規劃空間動線等知識大量注入腦膜,將自己投入於持續前進的浪潮中,接受挑戰、提升技能與品味,並將所有感受發揮到自己的作品中。
▲翎格設計作品《清美學》電子書記錄了潘怡華總監的室內設計作品,看看她如何將日本流行的清美學風格領進台灣,創造優質溫馨的舒適居家;本書內容還包括潘總監與職人們的對談報導,以及前往日本見學的豐富故事。
翎格設計
電話:02-2577-1891
地址:台北市八德路三段126號2F
Facebook:翎格設計 Ringo Design、清美學
【撰文:張憶文/攝影:蔡鴻民/圖片資料來源:Web、翎格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