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綠饗宴 > 藝遊饗宴:設計師 x 米開朗基羅展

藝遊饗宴:設計師 x 米開朗基羅展

「米開朗基羅是個工作狂,經常不眠不休地工作,睡得少、吃得少,幾個星期穿著同一套衣服,穿鞋睡覺。」

16世紀文藝復興時代的全才型藝術家──米開朗基羅(1475~1564),雕刻是他的最愛,一生自居雕刻家,但在繪畫、詩文、建築上也有不凡成就。

只不過若單從首段描述下判斷,你大概會認為他的人生很可悲?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Michelangelo a dull boy?

我們常用「經典」二字詮釋藝術凝結出的永恆感,本文特別邀請以「經典」作為風格主軸的《權釋設計》──Ellen與Sky兩位設計師一起看《米開朗基羅展》,從空間設計角度回頭詮釋文藝復興巨匠。

▲《權釋設計》左至右分別為Elen與Sky設計師。

《天堂‧審判‧重生 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巨匠再現》

於1月26日開始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天堂‧審判‧重生 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巨匠再現》特展,由國立歷史博物館、旺旺中時-時藝多媒體與義大利米開朗基羅故居博物館(Casa Buonarroti Museum)共同策劃,共商借到保險價值超過11億台幣的14件大師真跡手稿來台展出。

特展呈現米開朗基羅的一生,包括米開朗基羅的形象、私生活、藝術家工作室、雕刻、建築設計、濕壁畫、文藝復興王者之爭:達文西vs.米開朗基羅、故居博物館真跡手稿等八個主題,讓民眾從藝術家生活出發,一步步體會大師的蛻變。

▲《米開朗基羅胸像》,由本名里查瑞利(Daniele Ricciarelli)的米開朗基羅密友弗泰拉(Daniele da Volterra)所製作。

▲謝巴斯提尼繪製之《少年米開朗基羅與輝煌者羅倫佐的相遇》(Michelangelo Meets Il Magnifico by Tommaso Sebastiani),一旁擺放畫中的農牧神頭像,據說出自米開朗基羅之手,原作於二戰期間遺失,展示品為原作翻模。

人稱「輝煌者」的羅倫佐‧梅第奇(Zorenzo Medici)是佛羅倫斯最有權勢的人,建立「聖馬可庭園」(The Garden of San Marco)供養詩人和藝術家。圖中黃衣男子為青年期米開朗基羅,正將農牧神雕塑拿給羅倫佐看,並接受批評,將原先過於整齊的牙齒打掉幾顆牙。米開朗基羅覺得不合理的要求,也會拿著鑿子和沙子去假裝修改。

人家都知道我就是「米開朗基羅‧薄那若提」!

藝術家天生才華,充滿使命感,創作生涯近70載的米開朗基羅自知有天份,更加倍學習、投入大量時間把作品做細,未滿30歲就雕出《聖殤》、《大衛》兩件曠世巨作,西斯汀禮拜堂的天蓬及壁畫也讓他永垂不朽。

對米開朗基羅來說,他想盡全力發展雕塑長才,但當領受繪畫或建築設計命令時,也都能有輝煌的表現。

「我所謂的雕塑,是由削減量塊來完成的那類,而藉由增添材料組成的那一顆,則接近繪畫。」

「雕塑是減法,繪畫是加法。」

▲《三種菜單》,米開朗基羅親筆寫給僕人準備的菜單可見生活勤儉,在文字旁還畫有不同菜色的簡單速寫,包括:麵包、鯡魚、義大利水餃(Tortelli)及唐多酒(Tondo)等。

一生最愛:雕刻

▲特展期間立於歷史博物館大門的《大衛》像,高達7公尺,採原作翻模複製,模具為19世紀製作,不合比例的頭和手讓雕像放在高台上時,由下往上觀看能有完美比例。

▲《大衛》(1501~1505)表現即將與巨人哥利亞(Goliath)戰鬥的聖經英雄,線條健美、眉頭緊皺、眼神銳利、青筋浮出、捲髮看起來富彈性。

▲高度專注的敵視來自米開朗基羅的改良技術,藉由愛心狀深瞳孔補捉光影變化,不管站在哪個角度都覺得被大衛緊盯。

▲《羅馬聖殤》(The Rome Pieta),是米開朗基羅在24歲完成的第一件大型圓雕作品,描述聖母懷抱死去的兒子。從衣紗皺摺、基督皮膚底下鬆弛的肌肉等細節觀之,刻工相當細緻寫實,這也是米開朗基羅唯一簽名作品,在聖母胸前束帶刻有大師的名字。

▲仔細看耶穌右手掌,有釘痕喔!

▲《酒神》(Bacchus)(1496~97),為米開朗基羅第一件真人尺寸雕像,酒神因醉酒,肌肉曲線較顯鬆弛,一旁吃著葡萄的孩子是長著羊腿的小薩堤爾(Satyr),為酒神同伴。

▲米開朗基羅於1505年受命設計教皇朱力烏斯二世(Juliu II)陵寢,他在卡拉拉山花了一年多挑選最上等的大理石,沒想到教皇卻中途反悔,計劃夭折後接到教皇指派的新任務──畫西斯汀禮拜堂。

宗教經典繪畫:西斯汀濕壁畫

義大利傳記作家瓦薩里曾書寫:

「濕壁畫是所有繪畫技法中最具英雄氣質、最有男子氣概,最果斷明確,也最恆長持久的一種。」

Fresco-濕壁畫,原義為「新鮮」,顏色上在仍然潮濕而「新鮮」的灰泥上,一接觸到空氣,組成灰泥的熟石灰與水便會結晶化為堅硬的薄膜,同時黏著住顏料,溼壁畫只有在灰泥潮濕時才能運作,作畫時間有限,藝術家每次只能畫一小區塊,繪製過程上而下,左至右,以避免顏料或灰泥噴濺。

米開朗基羅於1506年受命繪製西斯汀禮拜堂天頂壁畫《創世記》,穹頂中心描繪《舊約‧中‧創世紀》的九個氣勢恢宏的場景。

▲濕壁畫大師安東尼奧.德維托(Antonio De Vito)特別在展場表演《創造亞當》(Creation of Adam, by A. De Vito)濕壁畫Live秀,從準備草圖、調製顏料,歷經約兩週時間,以500年前文藝復興古法完成。

《創造亞當》極具張力的接觸手勢是西斯汀頂篷壁畫的視覺焦點,代表亞當即將領受上帝神聖的禮物──靈魂。

▲《最後審判》(the Last Judgment),米開朗基羅接受新教皇委託在西斯汀禮拜堂聖壇牆面上繪製濕壁畫,不過因為天堂與地獄共存在同一畫面,所有人物也赤身裸體,讓部份人士相當憤怒,甚至企圖摧毀作品,最後教皇拜託畫家弗泰拉為人物畫上衣物,才結束爭端。(點我看大圖

▲《曼徹斯特聖母》局部(Detal from The Madonna of Manchester),原作藏於倫敦「國家畫廊」,擅長表現肌肉線條的米開朗基羅在本作刻劃溫柔的男性形象。

3D建築,拍照站定點

米開朗基羅第一件大型建築計劃是為布魯涅勒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興建的聖羅倫佐教堂做門面設計(San Lorenzo Façade),其他還包括文藝復興廊柱拱門,以及米開朗基羅所設計的康比多利歐廣場圖騰。

為表現米開朗基羅的特殊光線設計,「米開朗基羅3D建築區」特別邀請台灣3D藝術家Ash以透視特效重現聖彼得教堂圓頂內部視覺,觀展群眾可於展場標示的「最佳拍攝點」,感受3D立體透視特效並拍照留念。

▲「3D建築區」以透視特效重現聖彼得教堂圓頂內部視覺,請就標示定點欣賞拍攝。(via)

敵手篇:被畫進拉斐爾的作品裡

想知道自己的功力境界,不妨看看誰把你當成對手。同期的文藝復興天才藝術家拉斐爾又是怎麼看米開朗基羅的呢?

1508~1512年之間,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都在梵諦岡工作,當時米開朗基羅正在繪製西斯汀禮拜堂頂蓬的濕壁畫,儘管兩位藝術家關係並不融洽,也沒人可以靠近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禮拜堂所搭設的鷹架,拉斐爾仍在自己的《雅典學院》(La scuola di Atene)中加入哲學家赫拉克里特斯(Heraclitus),並根據米開朗基羅陰鬱容貌繪製完成。

▲拉斐爾《雅典學院》局部,或許想向敬佩的大師致敬,拉斐爾將哲學家赫拉克里特斯(Heraclitus)畫成米開朗基羅的容顏。(點我看大圖

樸拙越見真情,鑽研後歸真

王國維《人間詞話》形容人生的三重境界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的作品《隆達尼尼聖殤》(Rondanini Pieta)也可見證相同理念。「聖殤」一直是米開朗基羅從青年到老年熱愛詮釋的主題,因為這個主題超越愛與死亡,但工法也逐漸從細膩走到率性,展現反璞精神。

▲《隆達尼尼聖殤》(1556~64),他希望在自己的墓雕刻一件聖觴雕像,直到過世前6天仍在為這件作品努力,作品線條不像從前那般精細、講究寫實,率性鑿痕讓人感受到藝術家滾燙的赤誠。 

《權釋設計》X米開朗基羅

十年設計生涯以來,《權釋設計》推崇的「經典」是一種耐咀嚼的化繁為簡,以及返璞歸真。

Elen強調「返璞歸真」很重要,人還是想親近大自然。《權釋設計》前期追求精緻和細膩,之後逐漸傾向不過度裝潢的「低調奢華」,主張「創作應該用腦袋,不是用雙手」,運用減法將室內設計概念化。

以本展為例,設計師認為雕像較適合擺放在辦公空間;文藝復興盛行的「拱門」建築則適用於空間與空間的轉換;合併中西元素,例如在天花板、門框立面或傢俱妝點東方窗花,更能喚起傳統經典印象,增加感動。

「藝術有一個重要元素沒辦法馬上完成的就是『時間』,設計我只做到八成,剩下兩成留給居住的人在時間裡完成。近年盛行的「北歐風」,因為做到留白、單純,設計創意傢俱,因此廣受歡迎。」

「如何重整經典,例如從米開朗基羅的曠世巨作中萃取出設計靈感,在有限空間把起承轉合講清楚,規劃流暢、完整動線,這些都是作設計不可忽視的重點。」

──《權釋設計》

 

我們在米開朗基羅作品中重新咀嚼經典意涵,除了不斷努力、注重細節、嚴選素材、回歸初心......

你還領略到什麼樣的感動呢?

 

※延伸閱讀:

《天堂‧審判‧重生 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巨匠再現》特展開箱記者會


《天堂審判重生 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巨匠再現》特展

展覽時間:2013年1月26日(六)~2013年5月12日(日)

展覽地點: 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市南海路49號)

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日09:00-18:00

活動官網:www.mediasphere.com.tw/michelangelo

粉 絲 團:文藝復興巨匠再現-米開朗基羅特展

【撰文:蔡舒湉Lakeisha/攝影:張志豪Vic】

★同步刊登《i設計APP》,隨時隨地享受手機最佳化閱讀!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小春日和,建築師佐藤大的體貼設計
聊經典:設計大師的跨界演出-Philippe Star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