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綠饗宴 > 走訪湖畔珍珠,品味日式茶屋的禪風魅力

走訪湖畔珍珠,品味日式茶屋的禪風魅力

沏一壺茶,端坐在稻草編織的疊蓆上,稍稍調整一下雙腳擺放的位置,對,不需要這麼拘謹,在等待茶葉香氣飄散的同時,環顧四周,從拉門、窗格、坐墊、柔和燈光的圍繞中,調整呼吸,慢慢接近寧靜和諧的空間頻率;雙手捧起盛了熱茶的陶製杯身,靠近欣賞那塗上彩釉的紋理質感,再用手指輕輕撫摸,些許凹凸不平的觸感正是手作溫度的完美呈現,深深一嗅,讓茶香充斥鼻腔,然後,啜飲。

在喧囂紛亂的都會裡,平靜,是一種魅力。棲身於內湖有種大隱隱於市的脫俗感,而位於碧湖畔的「珍珠茶屋」,也宛若珍珠般,圓潤無華卻溫柔動人,閃耀著微微光芒。

▲今天,特別邀請到擅長日式空間設計的《玳爾設計》總監朱志峰(Shiho),帶領我們一同欣賞珍珠茶屋的品味美學。

停駐。沉澱。碧湖畔的茶屋故事

還記得多年前,台灣在地的國民飲料「珍珠奶茶」飄洋過海到了歐洲,引起一陣風潮的新聞嗎?在遙遠的異國能夠再度回味自己家鄉的食物,讓台灣遊子們備受感動,外國人也爭相嘗鮮,而引起話題的,正是今天的受訪者─也是珍珠茶屋的店主人─曹智偉。

2013年3月,在巴黎深造多年的曹先生返鄉,與當初就讀北藝大時認識的幾位同學,共同打造了這間位於碧湖畔的珍珠茶屋。一直以來都有在接觸並收藏骨董的曹先生,原本打算將店開在永康街,然而在某個因緣際會之下,來到此處,被這片湖深深吸引,當下決定:就是這裡了!

庭院由數片格柵將馬路隔離在外,半透明的遮棚除了擋雨功能,更將陽光自然引入;擺放了幾張簡單的木製桌椅和長凳,樸實而愜意,從檐廊步入茶屋,彷彿穿越了時光,回到1920年代的台灣。

兒時回憶。重現和洋混血的年代空間

從拉門、窗框到舊木櫃、收銀櫃臺與老家具,珍珠茶屋給人一種復古的年代感。曹先生表示,整個空間的設計概念源自於近百年前的日據時代,當時日本明治維新已結束,正值大量吸收西洋文化的時期,而歐日混搭的建築風格也從東瀛輾轉傳到台灣,像是目前迪化街仍保留的老房子、街景建築立面等。

「我爺爺曾在日本念書,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因為爺爺的關係,住的便是這種和洋混血的兩層樓民宅,當時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直到現在,放眼所及的空間設計不是純日式、就是純歐式,那個年代的東西幾乎看不見了,才驚覺這是多麼可貴又獨特。」曹先生說,一進到茶屋,就有種回到小時候居住的家的感覺。

和室,彷彿將日本大正昭和時代場景,空降到這個21世紀科技城市的一隅。日式榻榻米、木格窗櫺與拉門,我們以閱讀回憶錄的姿態,深深著迷於韻味十足的懷舊風格中;空間氛圍似乎早已透過濾鏡修飾,令人想仔細凝視每一條刮痕與腐朽,到底是真的擁有數十年歷史?還是以仿古手法打亂了觀者的時間軸?

▲仿珪藻土壁材的牆面,是曹先生與同學一起調製漆料並粉刷的。

「因為自己DIY比較有參與感啊!」曹先生笑著說:「除了這面牆,其他牆面也是我們自己完成的。原本是有師傅在抹,但他抹完後我們都覺得不滿意,太平了,因為我想要手作感,所以最後只好自己來做。」

珪藻土是海水和淡水中浮游的單細胞植物遺骸,自2500萬年前開始逐年堆積產生的土,擁有約50~100萬的超多孔質,具備其他原料無法比擬的呼吸性、吸著性、保溫性等功能,是新型的無基質原材料。

朱設計師讚賞道:「他們很重視細節,加了稻稈相當專業。知道珪藻土對我們而言已經不是新聞了,反而是自己創新的東西比較有趣;生手來做熟手的事,樂趣才會出現,而且自己的空間可以主張怎麼做,自己說了算!」

「先有物件,才去設定此空間基調。」曹先生表示,看到一扇舊門或舊窗戶,其實不會先想到要怎麼使用、用在哪裡,而是腦中先閃過「這個好特別一定要買下來!」的念頭,然後再依據手邊有的元素,去拼湊這間茶屋的樣貌。

有意思的是,相較於請專業設計師規劃的商業空間,在珍珠茶屋內,我們看不到什麼「量身打造」的物件,然而每張椅子、每盞燈,到盛裝茶水的器皿,似乎在此落地生了根,將自己的角色發揮到淋漓盡致,一切和諧地好像從日據時代便存在於此。

▲茶屋內沒有一盞相同的燈,這些燈具都是由位於永康街巷弄內的「火金姑」燈藝工作室提供,製燈人楊錕金擅長以水晶盆、樂器、酒瓶、水管、鐵鍋等與「照明」兩字扯不上關係的二手物品,創作出絕妙燈具。

除了檯面上看到的這些作品,地下室也存放了不少造型獨特的燈,每到夜晚,一盞盞燈具擺放在庭院舉辦展示兼拍賣會,經過的路人們都可以來此欣賞,更有人形容,整間茶屋就像湖畔閃閃發光的燈塔呢!

▲在進門處的主要動線上,佇立了一根顯眼的木柱,它不只是空間風格的潤飾,也取用自日本家庭中常見的「中柱」之精神象徵意涵,有激勵人心之意。

朱設計師補充道:「在日本住宅的和室中通常會設一個叫做「床の間(とこのま,讀音tokonoma,又稱凹間、壁龕)」的角落,其中會有像這樣的柱子,也有人稱之為大黑柱,是家中精神層面的支柱。另外,從風水學的角度來看,室內設計常常會避開直角,因為直角是『煞』,而用圓形的木柱裝飾原本的柱腳,可以破解直角所帶來的晦氣。」

▲不習慣盤腿坐的人,大多會選擇在這裡用餐,此區較為洋風,令人聯想到武昌街的明星咖啡館Astoria

▲洗手間位於戶外,除了有檐廊的設計,還加設了雨淋板,將木板層層重疊,順應排水方向釘置在柱樑等主要結構上組成外牆,使排水更容易,並能有效阻隔外部高溫。

珍珠職人誌。手感的契合溫度

該怎麼形容呢?聆聽著曹先生講述茶屋故事,腦中浮現的畫面並非一般開店營業的籌備過程,反而像是回到學生時代,一群人共同為了畢業製作、期末成果發表會而努力的模樣。放眼所及,從空間、家具擺設到器皿與食物,無一不透露著含蓄卻執著的用心,彷彿能在每件物品中,窺見職人們專注的神情。

這間茶屋匯集了許多人的心力,對木工十分了解的盧宇文,不只是合夥人之一,在裝潢設計上也費了不少心力,簷柱、窗格等無一不來自於他的巧手與細心。

▲從推入門扉開始,俯首即是谷源滔的陶作,滴釉到配色,諧趣的造型沾染著樸質的手感氛圍,每一只陶器都散發著誘人珍藏的風騷。

由於曹先生本身就喜歡收藏此類骨董與手感作品,也希望能與更多人分享,因此部分餐具跟陶藝家谷源滔老師合作,讓用餐之餘,不只有味蕾得到滿足,視覺與觸覺也能接收刺激與撫慰。

在茶屋一角特別設了擺放壺杯碗碟的小展示區,不定期也會陳列主題性展品,替整體空間所營造的復古氣氛添加了關鍵的一筆,畫龍點睛。

▲近期正由「日本茶器展」獨挑大樑,優美的書法字可是出自於北藝大戲劇系出身、同為茶屋合夥人之一、現職某報刊主編的南美瑜小姐喔!

每逢週末,庭院會舉辦「珊瑚市集」,小農們從各地的有機農場送來新鮮蔬果,還有波蘭夫妻特製的手工鄉村麵包。從分享出發,連結人與人之間的友善溫暖,用心栽種的美意藉由天然健康的食材傳遞,在珍珠茶屋用餐所享受的真實美味,也可以藉由市集將之延續到每個人的家中。

▲「珊瑚」之名取自於庭園中間種植的珊瑚樹,南台灣原生種象徵「在地」精神,也希望人們能感受到台灣獨有的自然風貌。

木質格柵,實屬日式建築語彙的代名詞,也是朱設計師常用的設計元素。自然紋理使空間營造出沉靜的禪風質感,做為屏障使用時,通透性與隱密性兼具。而珍珠茶屋的格柵特別設計成可移動式,在市集開放時,可以經由上方軌道將其靠牆收納,機動性十足!

我們都在只准前進、無法後退的時間道路上走著,步伐或大或小、或快或慢,然而,總會在不同風景的流逝中,遇見不同的人,碰撞出異中求同的火花。或許有一部分的人與你志同道合,他們在你所不擅長的領域,擁有如魚得水的才華,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將這些夥伴們聚集起來,一起為了相同的目標努力,享受實踐過程的樂趣,多麼美好啊!

跳脫空間風格與天然精巧的食物,珍珠茶屋不只在表象營造出引人入勝的氣質,它背後的故事更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傳遞出某種溫度與訊息。走訪到此,感觸良多:其實不是我們能做些什麼,而是我們「想」做些什麼,然後,就放手去做吧!

【撰文:張憶文/攝影:蔡鴻民】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年輕夫妻不怕黑,愛窩要越黑越好
玳爾設計》和洋相襯,運用嗅覺打造完美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