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談建築 > 水美奇岩》山水之間的美麗逗點,朱弘楠的住宅原風景

水美奇岩》山水之間的美麗逗點,朱弘楠的住宅原風景

奇岩重劃區,東承丹鳳山系蒼勁峰景,西延關渡平原豐柔濕地,是一塊靜靜守在陽明山腳下的純淨土地。習慣了被陽明山系環抱的士林、北投一帶,即使進入台北都市之肺的「大安森林公園」周遭,也仍覺擁擠,或許是被大自然豢養出的挑剔毛病吧,我們要的自然,必須很天然。

奇岩重劃區是北投溫泉商圈的鄰居,早期受硫磺水浸蝕,大片農地不得已只能廢耕荒置,台北市府在2001年開始區段徵收、重新規劃,著手「生態社區」改造計畫。相較於其他重劃區,奇岩重劃區的面積相對小,約16.88公頃,但超過1/3的面積卻都是綠地、60%高綠覆率,呼應周圍群山環繞以及磺港溪相伴,不僅保留老樹群讓土地呼吸,更規劃五座生態復育公園與溪河繁生共榮,純住宅規劃及低密度開發,維持生態原相對建築高度也有所限制,每252832公尺的建築限高,減少大樓密集的壓迫感,而當樓房高度不再競逐,人們便能好好欣賞山巒層疊的天際線。

專注集合住宅設計的朱弘楠建築師,接受水美開發集團委託進行建築規劃,聚落情感串繞山色雲彩,將搖曳柔性力量的有機美學,置入於奇岩重劃區,名為「水美奇岩」。

▲朱弘楠建築師長年耕耘台灣集合住宅設計,以建築連結人的存在與集居脈絡,2007年迄今於「金以容建築師事務所」擔任設計合夥人/共同主持人,現於實踐大學建築系兼任助理教授。

▲朱弘楠特別邀請見學館前往水美奇岩見學,舉辦Open House見學參訪並邀請「樸枂空間設計」陳雁萍總監擔任見學觀察家,一同理解朱弘楠在集合住宅設計所下的美學功夫。

把建築種在自然裡,削弱邊界親近芳鄰

都市重劃區更該重視建築的互動性,將區域裡的建築比喻成生物的話,整個重劃區應該要像個植物園,如同各類植物彼此共生,而非各展風采的動物園。

朱弘楠說,當每個人都在說話,就很難達成美妙和聲,建築之於都市亦同,尤其重劃區的新興會吸引許多建築師大展身手,只是太過爭相表現、突出自我反而影響重劃區的共體性。奇岩重劃區做為山水之間的美麗逗點,政府能出手限定建築尺度維護環境原相,卻無法規範建築樣貌,只能仰賴每位建築師與業主的共好意識,朱弘楠與業主達成共識,從手上的建築做起,做為磺港溪第一排的建築標的,用含蓄樸實的跳層韻律,以不爭鋒的姿態,構築一座與土地親近的友善建築。

根據朱弘楠的聚落觀察,集居狀態關係城市良窳,他希望城市與人的關係,是和善而不防衛、不築起高牆製造內外藩籬,因此他的設計格外注重「邊界」。

「人在認知公共隱私的時候,門是很重要的保護線,即使兩邊都是透明的、只要門是實的,就會讓人覺得被保護,這是心理領域中很微妙的認知。」水美奇岩有公園第一排的戶外環境優勢,橫向基地佔據了兩個街角,因此一樓立面除了大門,正立面的大廳公設與左右兩側的店舖均使用玻璃做圍牆,讓建築物跟街道存在著舒服親密的關係。

朱弘楠告訴我們,關於一樓的規劃其實有個小故事,原先業主希望在一樓規劃住家,但有居住就有隱私,必定連帶出現隱私性的圍牆,使得都市轉角變成私有,因此朱弘楠說服業主將一樓規劃為商業空間,如此便能去除圍牆,還能退縮轉角創造公共休憩區,不只藉由玻璃的透明性讓室內外流通,也確保了轉角的公共性,消除涇渭分明的領地性,拉近建築物在都市中的親和力。

▲一樓的室內外關係是透明的,很少有集合住宅願意「敞開」,朱弘楠說服業主,既然基地位處公園第一排,何不將立面透明化,讓建築更親近綠地。

築一道意識邊界,歡迎你回家

建築跟街道的邊界可以淡化,但在城市空間裡的形體則需鮮明。

我常常在想,到底什麼是回家?人走到哪個地方、看見什麼東西,會讓你感覺到「我的家要到了」?

記得有一位住在天母的朋友告訴我,每回外出返家,只要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圓山飯店就能讓她安心,因為她知道當她看到那座建築標的,表示她的家就要到了。這是專屬於她的回家邊界,朱弘楠利用建築物創造的回家意象,有著同樣的心理意義。

「回家不一定是進入到室內,可能是走到某條街道、聞到熟悉的味道或是吃到某樣老家才有的食物,回家可以是不同層次的意義。如何透過建築定義生活的領域,對建築師而言是重要的。」朱弘楠說。

於是他連結水美企業的純淨柔軟,引進義大利有機陶磚乾掛於建物左右兩側的轉角,橘紅色的陶磚界定出建築領域,搶眼邊界向上延伸,落實在整棟建築的轉角,人還在遠處便可從密集的都市量體找到棲身標的,產生回家的感覺。

陽台側板的燈也同樣具有指引回家的意義。「陽台的燈光除了傳統來自天頂的作法,來自陽台兩側側板的光線也會很有意思。而且光源要微弱,才能製造夜間守候的安心感。」這個做法不只將陽台變成一座幻境小島,夜間的螢光音符也成為回家的光引。

▲水美奇岩的建築外觀透過兩側轉角的陶磚,找到在城市群體中的自我定位。

▲而一樓立面則透過淡化建築邊界,達成與都市關係的友善關係。

▲側板的燈飾順應北投櫻花樹,不規則方向的燈條藏有落櫻繽紛的意象,從小面積的側板延伸至立面中央,點點螢光,成為夜間建築物的踏實意象。

▲陽台的設立是為了吸引人走出室內,在陽台不只能欣賞美景,透過建築錯落的巧思,也可以看到某一部分自己的家的樣貌。

生命隨著時間演變會越來越豐富,建築亦同,朱弘楠認為,臺灣常為了擔心建物變髒變老反而會喪失材料的選擇性,汲取周邊自然與水美周董事長的柔性特質,在水美奇岩嘗試使用有機陶磚,與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的陶磚同一家製造商,色彩也是與製造廠特調製成,不若傳統偏紅的陶磚,調高明度、色相偏黃讓陶磚色彩更為年輕活潑。特意選用有機陶,他說明:「聖母百花大教堂的陶磚承載了歷史跟時間,能夠輕易令人覺得平靜舒服,有時間性的材料會隨時間老化、演變出另一種生命樣貌。」能與時間共舞的建築,她的美會更加深刻,這或許是建築師想要送給都市,一份名為時間的禮物吧。

▲陶的吸水率高,加上自然窯變在表面產生豐富自然的色彩變化,增加自然更迭的詩意。同時空縫乾掛的工法減少矽利康,建物能自然通風,排除雨水速度相對較快。

陽台當主角,舞出立面生動韻律

建築物藉由水平開窗呼應水平延展的公園,然而人在同一個水平面上看不到公園,必須讓人走到外面來,視線才能連接戶外綠地,同時陽台也成為整棟建築的視覺語彙,錯層陽台譜出形式上的韻律,也提供鄰居垂直交流的機會。對朱弘楠來說,陽台不單是室內或建築造型的一部分,真正的目的是要落實一家一景的概念。

基地的西向與公園相對,是水美奇岩的優勢,但也有相應西曬的問題,朱弘楠表示,把基地的最大水平面面向公園是合理的配置,利用一米雨遮與複層中空LOW-E玻璃,防止紫外線與輻射熱,一米深的雨遮不只替建物避開西曬的強烈日照,也成就立面的豐富性。水平面寬的基地形成兩棟並排大樓的建造形式,兩棟樓中間運用格柵串連,做為連接整合的視覺元素也減少了高樓風。

▲整個大立面採用凹凸窗表現量體造型,外凸陽台與平面玻璃窗帶動立面的律動感,也賦予水平開闊的視覺延展。

▲立面使用大量玻璃反映藍天與天空, 藉由垂直面反射柔軟的風景,降低建築物僵硬的線條。

空間無界,景深無限

「若將集合住宅設計比喻為『無菜單料理』,我會把水美奇岩看作一道義式料理。」朱弘楠說。

義式料理的特色在於每一樣食材新鮮獨立都是主角,透過醬汁串連彼此交響出新的滋味,依然保有各自的美好。水美奇岩則因兩個光盒連貫虛實空間,同時創造出各種層次的光線,如絲如縷串繞整個大廳及公共設施,渲染出變化萬千的空間光彩。

座落在大廳的兩個光盒,誕生起於建築量體的限制。因應每一棟建築量體的對角線不得超過45米的限制,發展出由兩個大樓量體整合為一的建築型態,因此一樓大廳的主要任務,是整合兩棟大樓以及大樓量體所夾出來的虛空間。

「兩棟大樓中間的長型過道反而是個設計機會。」面對難題,朱弘楠反而越能激盪出設計能量,他解析,擷取樓間過道的前後兩端、在連接室內的三個立面以玻璃銜接大廳,結合亮面帶有雲母的黑色大理石包覆大柱,如此一來便在大廳中央創造出兩個光盒,而這兩個光盒中間透過室內廊道連貫左右,虛實交錯的手法將原來不相干的三個空間整合成為一個大空間,無形中拉大大廳尺度,但實際上這兩個光盒將大廳切分出四個獨立空間,安坐在四方穩定角落,不互相干擾視覺上又能彼此聯繫。

▲利用兩棟大樓過道創造出的光盒成為大廳公設的天然隔屏,引用來自大地的光跟綠,是最無壓的領域界線。

 

▲玻璃結合帶有雲母的黑色亮面大理石,連同戶外的綠帶跟水池,使光的映照更有戲劇效果,走過時總令人忍不住佇足停留。

集合住宅的建造對朱弘楠而言還有個隱藏版的任務,他常說,集合住宅將原本沒有共通性的陌生人帶到同一棟大樓成為生活相連的鄰居,是奇妙的緣分,只是人跟人的界線無可避免地存在,但可以透過設計空間脈絡照料人際關係,製造交流的緩衝地帶與增進互動的平台。以水美奇岩的大廳為例,開放的空間透過光盒製造隱形分界,在安處四個角落的公設之間劃出剛剛好的人際邊界,打造疏而不離的關係,「這樣的邊界能令人安心,創造交誼不等於不做任何邊界,適度的邊界反而可以讓人留下,知道你是你、我是我,久了就會踏出這條線。」和睦的住宅社區在於人,但朱弘楠相信空間設計或多或少可以出一點力。

▲兩個閱讀交誼廳分別處於兩側,有過道做為自然分界,打造舒服適當的距離,又能享有視覺寬闊。

▲大廳整合公設的優點是綠意共用,位於大廳一角的多功能閱讀區,附加吧台與簡易廚房也提供多元的使用機能。

▲獨立一室的健身房,將格柵語彙拉入室內,利用大面明鏡創造綿延的空間感,連帶蔓延戶外綠帶。

▲為了實踐親近都市以及友好芳鄰的建築信念,朱弘楠在頂樓規劃戶外交誼區,如同飯店頂樓的Lounge Bar的場景,伴隨都會的美好風景。

見學觀察家:「樸枂設計」陳雁萍總監分享

陳雁萍(Ada)長年與建設及代銷公司合作實品屋設計,本次應見學館邀請一同參與朱弘楠的建築作品「水美奇岩」見學,一直以來從事建案實品屋規劃而進出不少集合住宅,陳雁萍回憶,當她走入水美奇岩,整體大廳環境給她一種回家真好的親切感覺,這是現今講究大器的集合住宅設計中少見的環境氛圍。

「一般大廳會為了創造氣勢而選擇挑高,但朱弘楠選擇與一般室內居家同調,不刻意拉高天花板同時以線性語彙延展水平面,自然產生開闊的空間感。」陳雁萍分享,最令她難忘的是兩側連續楔型排列的牆面,幾何工整的序列一路延續到戶外水景,妙用深淺陰影凸顯出楔型的立體,每一筆設計都讓人的視線不自覺地向外。

▲建築大師法蘭克·洛伊·萊特說過,火爐是家的中心,因此朱弘楠特意在大廳規劃一座嵌入式電子壁爐,搭配木材質的楔型牆面,家的溫暖從這裡開始蔓延。

▲陳雁萍觀察到,朱弘楠為了延續牆的整體感,以門框界定出入口,讓楔型語彙持續排列,做為連貫虛實的設計手段,而楔型的立體也因為光影變化各種趣味。

移步戶外,朱弘楠解說外觀時提到,加入模矩可以使量體龐大複雜的建築變得和諧秩序,但必須適時變化以避免呆板,陳雁萍觀察到,水美奇岩的立面固然使用許多材質、色彩與凹凸塊狀的語彙,但藉由錯位以及模矩的整理,形成完整且比例優美的建築立面,搭配柔性圖騰與燈光設計,讓建築外型藏有纖細的人文美感。

▲陳雁萍非常喜歡朱弘楠處理陽台與建築立面關係的方式,利用陽台收齊結構樑在視覺上拉高陽台高度,並加入一段飽和色彩的橘黃色立面跳躍視覺,穩定水平面的玻璃材料,同時呼應轉角的陶磚。每個陽台都植入一株朱弘楠自己挑選的白水木,以植物做為前景呼應外頭的綠意。

巨大的建築設計,始於細節落實

當天見學朱弘楠帶了好幾本厚重的工地製造圖,他說,設計不是透視做完就好,重點在實際落實,諸如預算、構造邏輯、美學、環境……等細節,在建造階段才見真章,因此他親自審閱營造商畫的製造圖,重視親身到工地現場與專業技術者保持良好互動。「水美開發集團有自己的營造廠,所以在這個案子我們可以不斷嘗試材料跟工法構造等細節。例如樑下的白色金屬為了避免藏污,刻意向外脫出小小簷口,同時增加造型跟光影反射。這些細節都是在製造過程慢慢調校出來。」

▲設計是抽象的,要有這些精細的石材、金屬細部等製造圖,才有辦法落實製作。上面還有朱弘楠手寫的眉批。

當天我們於傍晚聊到天黑,在朱弘楠的解說下我們了解一棟建築的模樣,未必完全是為了造型,如同中國字,每一筆每一劃乃至字的結構皆含有深意,建築的雨遮、陽台、格柵、側板小至簷口、螢光燈飾,在建築師的筆下都別有寓意,是賦予天候共處的實際機能,也可能蘊含人與家的意念。

引用前一次採訪朱弘楠所說的話,替此趟見學畫下溫韾的句點:「建築的美存在於現場,照片、文字、語言都無法完整傳達。用心做一樣東西,上面會乘載心意。」

金以容/林弘壹/朱弘楠建築師事務所

事務所除住宅房地產外,近年來亦積極發展如熟齡設施、辦公大樓、旅館及購物中心等休閒商用建築之規劃設計,目前金以容、林弘壹、朱弘楠三位建築師共同執業。

電話:02-2776-2868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21991

樸枂空間設計

「樸枂空間設計」成立於2015年的,名稱寄託將樸實的設計態度注入生活住宅建築,而「枂」也間接挪用月的姿態轉化到不同的空間表現。總監陳雁萍(Ada)長年與建設及代銷公司合作實品屋設計,累積作品上看百件,專擅修飾原始空間無可避免的缺陷,進一步佈置人性化溫馨場景,賦予所有購屋族具體的未來居住畫面。設計美學注重融入自然環境,營造和諧空間關係,增添人文生活想像,譜出感動大眾的靈魂共鳴。

電話:02-2892-3555

地址:北投區中央南路二段12-13號18樓

Email:myia.design@msa.hinet.net

Facebook:樸枂設計

【撰文:柯霈婕/攝影:吳佳容】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貼近心靈溫度的居家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