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達人堂 > GOOD DESIGN AWARD 2016》從參賽者到評審,工業設計大師謝榮雅的貼身觀察分享

GOOD DESIGN AWARD 2016》從參賽者到評審,工業設計大師謝榮雅的貼身觀察分享

今年是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以下簡稱GD)舉辦第60週年,主辦單位日本設計振興會(JDP)特別首度邀請台灣評審前往東京,參與日本參賽者作品的評選工作,見學館編輯團隊專訪了此次擔任評審工作的奇想創造(GIXIA Group)董事長謝榮雅,請他分享參與此次盛會的過程和收穫,為了讓更多人瞭解國際競賽的意義與準備細節,謝榮雅也提供許多寶貴的經驗和建議。

▲見學館編輯團隊也邀請獲得2016 TID Award、也入圍Good Design Award的「博森設計」總監潘龍(右)參與這次採訪,就台灣設計者關注的問題請教謝榮雅董事長(左)的意見。

從2002年起陸續參與國際競賽的謝榮雅,生涯目前累計獲得95座國際大獎,囊括國際最具指標與權威的四大工業設計獎,包含德國紅點Reddot、iF、美國IDEA 、日本GD,其中包含八座金獎,是全球獲得最多國際設計大獎的華人設計師,改寫華人設計師在國際設計界的地位,目前致力於推動華人設計影響力進軍國際。奇想創造在近年內參加GD的競賽,已累積7個項目獲得評審的肯定而獲獎,其中2012年以大同電鍋50年金色珍藏版的經典電鍋、和這款電鍋的包裝設計等兩個項目,同時獲選當年GD的BEST 100的殊榮,2014年更以破壞式創新理念出發,設計出燈具燈泡一體化的塑膠燈具AruMAZE,同樣獲得GD當年度的BEST 100,被譽為台灣設計之光而實至名歸。

▲生涯目前累計獲得95座國際大獎的謝榮雅先生,不只在國際競賽上大放異彩,更於2016年獲得總統創新獎,獲得各方矚目。2015年初與鴻海集團合資成立了「富奇想SquareX」公司,積極整合台灣頂尖創意、設計、技術與製造資源,打造以全球市場為目標之智能家居生態系統,並兼任鴻海集團創新策略顧問, 攜手全球3C科技服務領域龍頭邁向創新升級之路。

▲謝榮雅設計出燈具燈泡一體化的塑膠燈具AruMAZE,同樣入選2014年度Good Design Award 的BEST 100殊榮。

▲這個大同電鍋50年金色珍藏版的經典電鍋,也是謝榮雅獲得2012年度BEST 100的設計作品,以中國傳統「金婚」意念,來象徵大同電鍋與台灣金婚50周年歷久彌新的深厚情感,希望帶給每個使用者永恆的愉悅與幸福。

首次海外評審參與,建立一致性標準的交流過程

見學館編輯:今年是日本優良設計獎60周年,也是首次讓外國評審前往日本參與評審作業,可否請您分享此次前往東京的評審過程與意義?

謝榮雅:

以國際四大工業設計競賽來說,德國紅點Reddot、iF、美國IDEA都是民間組織舉辦,只有日本Good Design Award是具有官方色彩的,由日本通商產業省(現稱「經濟產業省」)所創辦的「優良設計商品評選制度 G-Mark制度」延續而來,這個競賽迄今已持續實施達60年之久,具有相當歷史且知名度很高,連一般日本民眾都瞭解「G-Mark」標章的意義與價值。

因為這是國家級的競賽,縱使複審會場只有日本本地的參賽作品,卻仍高達好幾千件,必須租借東京國際展示場(BIG SIGHT)才能全數陳列與佈展,單是每日的冷氣費用就達百萬日幣之多。這麼多參賽項目被區分為6個層級,每個層級又有許多類別,因此評審的作業有16個組別去對應,每組原則上是五位評審參與。原本以為參賽作品拆分到這麼多組,應該很快就能結束評比,但JDP的流程卻仍舊是排定三天的時間,經過實際參與評比過程才明瞭這樣安排的原因。

GD從五年前就開始討論,是否要讓國際評審參與日本當地的評比作業,前兩年都只是讓國際評審跟著看,無法真正實際參與投票,今年算是首次改變作法,這當然也和亞洲其他國家的設計勢力崛起有關。這樣的調整和改變,不但讓國際評審有很好的學習機會,對日本評審也是不同的交流經驗。但即便國際評審加入本地作品的評選,最多也只是佔該組的五分之一,日本評審的觀點仍舊是主要關鍵。為了遂行海外評審參與,口譯與相關作業得大費周章,額外增加許多成本,但對我們來說能參與這樣的評選討論,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經驗與過程。 

讓國際評審在東京參與複審作業,目的是為了建立評比的一致性標準,要讓這標準也能適用在個別海外區域。但不同國家的參賽作品,基本上是與該地區人們的生活經驗相關,評審要完全融入並理解該產品的設計,有時候其實也有困難度。在東京參與複審時,競賽作品中有一款蕎麥麵刀具,這樣的刀具在我的生活經驗裡不曾出現過,因此實在無法判斷它的優劣,最後只能退出這件作品的審查行列。因為設計與文化息息相關,如何尊重並包容各國不同文化背景的設計,是GD相當強調的適地性價值,也是擔任國際競賽評審的我們必須理解的指標。

▲在東京國際展示場(BIG SIGHT)所舉辦的二次審查會,也同時邀請來海外的各國評審參與。

▲JPD位於丸之內的展覽空間GOOD DESIGN Marunouchi,從8/11到9/11舉辦「私のデザイン」。

▲「私のデザイン」展出此次76名參與評選作業的評審們的「一品」作品,為GD的複審作業暖身。

▲奇想集團董事長謝榮雅也參與「私のデザイン」的展覽,展出SCOOPTHAT! 的設計作品。

從參賽者到評審的角色轉換,國際設計競賽的自我檢驗

見學館編輯:您過去的作品獲得國內外許多設計大獎,此次也獲邀成為日本優良設計獎的評審,能否分享您的心路歷程?

謝榮雅:

我在2003年首次參加德國iF Design Award就獲獎,算是非常幸運。參賽前我做了一項檢討作品的方式, 把自己的設計列印出來,然後夾在國際大賽的作品年鑑裡翻閱,去評估自己作品的水準是否夠資格與其他優秀作品並列。透過這樣的方式,檢驗自己的眼光、品味和各方面的能力,以及對國際比賽的認知程度,觀察自己的設計和得獎作品間是否會有違和感。

這意謂著參賽者應該站在評審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從個人工作室轉換到團隊時,我也是用同樣方式去檢驗團隊的作品水準,創作者同時也是評斷者。我覺得擔任一個稱職的設計師,自己本身就應該遊走在多種角色裡面,因為工業設計的產品領域通常很廣泛,包括給嬰幼兒、老人或女性的用品等,我們能否站在這些角色裡為對方思考,是否有同理心去扮演或融入使用者情境,這是非常重要的檢討過程,參賽者與評審間角色關係的遊走,其實也是同樣道理。當我從評審立場去看待參賽作品時,我會思考如果換是我,會不會創作出這樣的作品。所以我經常告訴年輕一輩的設計師,如果你能設計出讓評審佩服、連評審都無法做出來的產品時,你就一定會得獎。反之,如果你的參賽作品連一般人或評審都能做到,那表示你離得獎之路還有段距離。

能參與評審作業,對我來說是個非常享受的歷程,數千件優秀作品同時等待評選,包括大型機具和交通車輛等作品都被運到現場,這也是為何需要這麼大的場地的原因。當然也有作品原是大型物件,但參賽者用縮小比例的模型和照片,來替代實物展出而參加評選,雖然設計水準也不錯,但其他評審們口徑幾乎一致,認為參賽者不夠尊重競賽,評審過程也就快速略過,這的確是態度決定一切。

▲除了參與評審過程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歷程外,JDP也透過演講會讓評審介紹自己,高度尊重每位評審。

▲此次獲得BEST 100 的這款農業用機器,即使是身長超過34公尺的龐然大物,也被運至複審會場等待評審實查,這是尊重評審和其他參賽者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日本設計振興會JDP也在得獎名單公布後,於六本木的Design Hub舉辦「私の選んだ一品2016」,展出每位評審心目中的「一品」設計。

▲透過每位評審的個別觀點,挑選出參賽作品中的「一品」設計,並寫下對這件產品的評語,對得獎者來說是特別的鼓勵,也是利用不同主題延伸宣傳效益的良好企劃。

人因要素的更多考慮,美感與解決問題並行

見學館編輯:從參賽者到評審的角色,以您的觀察,這幾年國際競賽用來檢驗設計作品的標準或潮流是否有改變?

謝榮雅:

這幾年的確有很多變化,過去在評斷工業設計的參賽作品時,產品的軟體和硬體部分,是很明確區分的。以個人電腦的設計來說,只要外觀漂亮、符合人體工學、色彩搭配良好且質感佳,就能得到評審肯定而獲獎,幾乎不會考慮電腦的作業系統或操作介面。但現今工業設計比賽的規則裡即便沒有這類規範,評審主觀上還是會考慮軟體介面,因為工業設計的領域內原本也包含「人因」(human factors),我認為這是目前評審在國際競賽評選中遭遇到的尷尬問題,因為舊有的價值系統已經沒有辦法規範目前商品的樣貌,或許新的評選標準會產生在中國等設計新興勢力的國家中,畢竟既有的國際競賽有其包袱。

此次GD的評選過程中,評審們都會相互尊重彼此的看法,在某些作品的討論上,我會從材料、科技等等角度為參賽作品提出說明,補足某些評審對此的疑問,讓設計者的心思被理解、作品被評審小組肯定。當然有些時候還是會有各自的堅持,例如一件設計作品是醫院內部用來輸送病例或藥劑的系統,宛如冰箱外觀的機器,利用空氣壓縮原理讓物件被膠囊罐包裹起來,收到膠囊罐的一方必須透過手機才能開啟這設備,透過收件者的身分確認,突破傳統病例在輸送過程中隱私保護的問題。雖然我覺得參賽者的確透過設計解決了問題,但其他同組日本評審幾乎不同意給獎,原因是他們認為這設備的外型不佳,設計美感有待加強。這意謂傳統工業設計的價值仍舊是重要的,縱使參賽者的設計作品的確為社會帶來了新的解決之道,但後續要追求的還有很多,評審的嚴苛其實是刺激參賽者成長的動力。在未來工業設計比賽裡,這類的拉鋸應該會越來越嚴重,當日後解決問題的手段或方法,不再需要硬體思維時,那麼單純只藉由APP解決問題,這樣的設計能否成為獲獎的項目,也是值得探討的。

撫慰人心的作品,設計領域的更多可能性

見學館編輯:東北大地震影響了很多日本人的思維和生活方式,這樣的影響應該也體現在這幾年的設計裡,不只是實體產品應該也包含了精神傳達的部分,可否分享您在此次GD評審過程中就這部份的觀察?

謝榮雅:

此次我所參與的第九組(店鋪・公共產品)中有一件作品,所有評審都無異議地推薦它入選BEST 100。這個產品就只是兩塊金屬板子,在會場展示時並不起眼,但透過輔助影像的說明,讓所有評審恍然大悟,這個產品的設計就是和地震相關。這兩片板子是以不鏽鋼材質製成,上板是個黑色平滑的板材,下板上有無數個以矩陣排列的凸曲面,利用降低摩擦係數的方式,讓在上方的物體不會因為振動而有劇烈的搖晃,這對於降低地震時住家中大型物件倒塌的傷害,有很好的防阻效果。這類防震裝置的設計,在東北大地震後不斷被研發出,地震的影響帶來許多保安材料和防震想法的改變,在此次GD的得獎項目中也有許多相關產品。

此次GD評審過程中,我也利用機會去看了會場所有參賽作品,其中有一個類別的產品讓我印象深刻,這些產品都被列在生活類屬於日用品、雑貨的項目下,是我們所說生命事業會涉及的範圍,產品項目非常多元,有各種設計的骨壺(骨灰罈)和神龕,除了有絢爛優美的蒔絵骨壷,也有以不鏽鋼材質製作、具有非常極簡的外觀,宛如設計精品一般的骨灰罈,還有許多是專門設計給寵物用的,各式各樣非常可愛,他們的設計已經滲透到我們較少涉獵的範圍內,這些撫慰人心的生命事業產品,也是偏重精神傳達的項目。

這讓我想起一件事,我父親過世時,當時他的骨灰罈和墓碑都是我自己設計的,因為既有的產品都是相當傳統的材質和外觀,無法令我們滿意,於是我自己動手設計繪製圖面,前往新北市八里石材場去找尋材料和訂製。當時那家石材公司的老闆帶我去他的展示空間,那裡除了有他們自己的產品外,還有一些客戶特別要求訂製的樣品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褐色木化石的骨灰罈,材質相當漂亮且有著非常特別的外觀,這個骨灰罈外觀貼滿了國外著名精品的金色商標,製作的質感也很好。石材公司老闆說,這個骨灰罈是一位媽媽來訂製的,因為他的女兒二十多歲就過世了,生前非常喜歡這家精品品牌的商品,但市面上當然沒有這樣的商品,所以他想透過訂製做出這樣的骨灰罈給女兒。這些與生命事業有關的設計,不但解決實體產品的需要,也同時撫慰人心,GD參賽作品中這類的生命事業產品,幾乎是我們在擔任國內評審時不曾看見的,這也表示台灣的設計者還有很多可以發揮的空間。

▲由大野屋所開發的骨壺,連續多年的產品設計都獲得GD的獎項。今年以日本當地著名的漆藝技法「蒔絵」,在木製的骨壷上繪製華麗的圖紋,是個能撫慰生者心靈的生命事業商品。

▲包括神龕或神棚等商品的設計,為了順應現代住居的變化,製作容易安裝和親近的款式,也都是許多設計者發展的方向。

▲有限会社静岡木工所設計的這款作品,是以女性也能簡易安裝為訴求,所設計出符合現代小家庭、非常極簡且素雅的神棚。

▲由アイディールブレーン株式会社所設計的這款室內免震裝置,上下兩塊金屬板的總厚度不到3mm,用於醫療現場、博物館、工廠或倉庫等大型機具的場合,能夠有效降低地震發生時設備傾倒所帶來的風險,因而獲得BEST100的殊榮。

藉由對話型審查,讓評審知悉設計發想和細節

見學館編輯:此次GD比賽中,台灣地區有許多作品參賽並獲獎,但也有許多落選者。從您擔任評審的立場,能否針對參賽者的文件資料和相關準備,提供您的看法與建議。

謝榮雅:

日本的GD比賽裡有個非常特殊的機制,就是在複審時能夠透過與評審對話的機會,由參賽者講述產品設計理念,並由評審經過問答來瞭解設計發想或細節,這也是為何評審需要花費三天來做審查的原因。很多作品是透過「對話型審查」的過程,才知悉設計者的原意或背景,因為產品實體或準備資料都可能力有未逮,為尊重每個設計者有充分溝通的機會,因此設計了這樣的對話機制。其中更為特別的是「秘密審查」,是針對未上市的產品所做的保護,確保參賽作品機密資訊的安全性,這是既要滿足與評審溝通且又能機密保全的良好方案。

「對話型審查」的目的,是為了闡明設計過程,或者產品背後所發生的故事,對於釐清與其他產品之間的差異性,有極大助益。在日本進行複審時,參與對話型審查的人員,大抵上可分為幾種類型,可能是公司老闆、業務員或設計師本人,因為對話型審查講求的是概念與設計細節的溝通,如果不是設計者本人,很難當場回答日本評審的問題,反而帶來不利的影響。此次與日本評審一同參與評選作業,我也被訓練出要精準地詢問關鍵性的核心問題,因此這樣的過程不只是測試參與者對自己產品的理解,也同時訓練評審的功力,尤其對國外評審來說是很好的文化交流。

台灣地區的複審過程,雖然參賽產品數量和規模都不像日本那麼大,但所花費的時間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評選過程中有很多場合,是由我們台灣評審向日本評審解釋設計作品的背景,例如建築作品的地形、地貌和人文等資訊,畢竟每個作品的對話型審查時間相當有限,日後參賽者得更有效把握機會去陳述。和日本參賽作品兩相比較下,台灣的作品範疇就比較狹隘,大多是3C電子類產品和建築室內空間為主,因此在兩大類作品以外的文創感質類項目,就非常受到矚目。例如此次參賽作品中的「活印盒」,它所涉及的活字版印刷工藝,因為是日本評審也理解的文化,包括漢字、活版印刷和即將消失的工藝在內,而保存這樣的文化已是普世價值,且緊扣台日雙方評審的共同認知與連結,被所有評審賦予高的評價。

這幾年對台灣的3C產品來說,衝擊算是蠻大的,我也趁這次的機會觀察他們能提出怎麼樣的產品來參賽,老實說我看到一些突破。突破的部分包括幾個層面,其中在技術部分,我在審查過程中看到很多高水平技術的產品,包括宏碁的筆電能夠做到全世界最輕薄,可見台灣的產業能量與技術能力水準還是存在的。其次是一些產品包括華碩的3C產品在內,從他們配色的方式,讓我看到這些新一代設計師對色彩的敏感度,他們將時尚元素融入到電腦領域並與產品做結合,還有部分嬰幼兒產品更已脫離傳統3C產品的影子,成為更貼近生活和精品之間的感質產品,從這些例子中,讓我看到台灣設計師的進化。不過即使有上述的改變,然而產業瓶頸依舊存在,3C產業與生活文創兩個類別之間的鴻溝仍然太遠,似乎還找不到可以架起兩個端點間的橋樑。

▲由高鵬翔設計的「活印盒」,將傳統大型活字版印刷和鉛字,搬移到方便攜帶的紙盒上,可以自由變換內容,又能簡單取用,對於傳承和保存活字版印刷的文化深具貢獻,因而獲得BEST 100的肯定。

▲由陳信宇設計的「台灣觀光百大景點繪圖文字」,將台灣觀光百大景點依整體形狀、部件特徵和象徵物,簡化呈現出繪圖文字,也因而獲得GD評審的肯定。(via 陳信宇設計事務所)

▲宏碁的筆記型電腦Swift 7,是目前全世界最輕薄的筆電產品,重量只有1.1公斤,厚度只有9.98公釐,驗證台灣的技術能力依舊存在,也獲得2016 Good Design Award。

思考參賽的意義,驕傲回歸給產業而非個人

潘龍:對我們這些參賽者來說,參加比賽需要投入許多費用、人力和時間,有些比賽似乎又過於商業化給獎相當浮濫,獲獎者該如何篩選判斷?又該如何規劃得獎後的事宜?您可否給予建議。

謝榮雅:

我覺得思考參加國際比賽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開始參與國際比賽的時間是在2002年,當時台灣處在一個代工環境,只有極少數成為品牌,產品要能被國際看見的機會並不多,因為網路還並不發達。此時透過國際競賽是一個最廉價的方式,只要你的產品設計夠好,就有機會獲獎並與國際知名品牌並列在年鑑上,尤其這對中小企業來說更是彌足珍貴,能被看見就代表有成為品牌的機會。因為如果是在國際展覽上,你的展覽櫃位要設在這些知名品牌旁邊,那你得付出極高的代價,這也是當年為何我們選擇參加國際競賽的原因。

所以參賽者必須體認和思考,當你獲獎被國際社會和更多人看見時,你最終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物?得獎之後的規劃,其實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很清楚知道這個獎項對你的價值,那麼得獎之後將是一切美好的開始。因為獲獎後會擁有更多資源,能掌握部分話語權,你應該善用這樣的優勢去成就更多有意義的事,包括成為良好的品牌、成為更具善念的設計師,設計出更多更好的產品造福人群。當年我得到第一個獎時,才真正明瞭一件事,原來我有能力證明台灣產業加上我的設計,也可以站上國際舞台的高點,我想透過這樣的方式讓許多中小企業的產品躍上國際,協助他們迎向更好的未來,這才是對產業有幫助的事情,因此得獎者應該把得獎的驕傲,回歸到產業面而非你個人。

太多設計師不理解得獎的意義,拼命到海外參加國際比賽,這幾年包括中國也不斷舉辦許多新的國際競賽,找來國際評審參與評選感覺很熱鬧,但有些獎項甚至都只有第一屆而沒有後續,這是因為他們常發生政策改變或領導替換,而不斷舉辦新的競賽。要像iF、Reddot紅點或日本GD這樣舉辦超過60年,真的很不容易,雖然這幾年部分西方的國際比賽,為了爭取關於東方設計的話語權,給予亞洲參賽者比較多的獎項,給人有稍嫌浮濫的商業化感覺,但畢竟他們都是具有良好聲譽與悠久歷史的競賽,相較下不需要太多憂心。

得獎只是一個重要的過程,設計師從得獎之後能不能做更多的事情,其實才是應該關注的焦點,如果只是把得獎當作結果或里程碑,那其實不會發生變化或產生意義,這點其實真的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關於奇想創造

由工業設計大師謝榮雅先生於2010年所創辦的奇想創造(GIXIA Group),各方菁英匯聚,為擁有超過二十年技術研發與產業設計顧問經驗的跨域團隊。精準設計力及全方位的設計思維,使奇想創造在國際競技場上大放光彩。成軍短短一年即奪得2011德國iF金獎、Reddot首獎及美國IDEA金獎,成為年度國際設計金獎三冠王,並締造華人世界唯一在兩年內晉升iF全球百大的記錄。

奇想創造從設計服務出發,匯聚設計創意、技術潛力與產業資源,以品牌顧問、自創品牌、科技投資等各個面向提供服務,刻正以科技創新平台的商業模式,積極開拓新局,開拓台灣產業發展的新局。

http://www.gixia-group.com

 

【撰文:Frances Wang、Chris Hsu/ 攝影:蔡鴻明 / 資料來源:GOOD DESIGN AWARD 官方網站 】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杰瑪設計》揮毫大器,翻新豪宅思維的個性會所
元璋玻璃科技館》專注造作細節,玻璃匠人的奇幻魔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