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談建築 > 伊東豊雄的建築詩歌:人、自然與精神

伊東豊雄的建築詩歌:人、自然與精神

當宮崎駿的機械兵垂坐在綠色叢林裡的時候,你大概覺得它是過去某個懊喪年代的狂妄製品,如同沉沒深海的鐵達尼,屬於人類的回憶皆受水草封印,任憑細魚視為無物,只待時間將挫敗的人力啃蝕殆盡;但機械兵終究揮動著手臂再度站起來行走了,一步步鏗鏘的震撼絕不亞於那座飄浮虛空的城。

許多人不禁質疑機械真的能夠捍衛自然嗎?當全世界都在高呼永續發展與返璞歸真,科技建築該如何與原生自然對話?建築與自然的關係是消耗與競爭,還是依附與照顧呢?

獲得2013年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家伊東豊雄(Toyo Ito)做了最精彩的實驗與反思,不論是仙台媒體中心、東京表參道TOD'S旗艦店、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台大社科院院館、臺北文創大樓......皆試圖釐清何謂「對自然敞開之建築」,伊東豊雄引用西班牙建築鬼才高第(A.Gaudi)的話語:「站立在那兒的一棵樹是我的老師」,表明「樹也是我的老師」。

2013年11月22日當代建築大師伊東豊雄受富邦講堂之邀於臺北文創大樓頂層舉辦「人、自然與精神—伊東豊雄的建築詩歌」講座,「博森設計」潘龍總監恭逢其盛,珍貴的講座記錄,讓我們跟隨潘龍的腳步一同回顧伊東豊雄精彩的大師風采!

▲「博森設計」總監潘龍。(林福明/攝)

▲2013.11.22「人、自然與精神—伊東豊雄的建築詩歌」媒體記者會,由亞洲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謝宗哲擔任翻譯,劉軒主持。

▲「人、自然與精神—伊東豊雄的建築詩歌」講座於臺北文創大樓頂層舉行,由建築家伊東豊雄主講,建築學者謝宗哲擔任主持及翻譯。

▲2013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伊東豊雄(右)與亞洲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謝宗哲(左)。

對應都市均質化,伊東豊雄的自然思潮

日本國際建築大師伊東豊雄(Toyo Ito)生於1941年6月1日,現年73歲,設計理念注重於建築中溝通自然,提出每個建築都該有自己的生命,要做出栩栩如生、自己會呼吸的建築,被譽為「永恆建築的創造者」。

伊東豊雄的設計作品包括長岡音樂廳(1994,長岡市)、仙台媒體中心(2000,仙台)、Serpentine藝廊(2002,倫敦)、TOD's表參道(2004,東京)、ミキモト銀座2(2005,東京)、VivoCity(2006,新加坡)、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2007,東京)、2009世運會主場館(2009,高雄)、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2013,台北)及臺北文創大樓(2013,台北)......等,2005年贏得競圖首獎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目前積極興建中。

伊東豊雄曾說:「20世紀的建築是作為獨立的機能體存在的,就像一部機器,它幾乎與自然脫離,獨立發揮著功能,而不考慮與周圍環境的協調;但到了21世紀,人、建築都需要與自然環境建立一種連續性,不僅是節能的,還是生態的、能與社會相協調的。」

於講座中伊東豊雄也再次重申,現代主義的建築隔絕與自然間的關係,造成世界上每座現代都市都變成相仿的均質環境,失去本身自明性,模糊的識別性讓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們彷彿於方格內被細分,增加封閉孤獨感。伊東豊雄一直思考如何打開這個困境,幫助人類跟自然有更多交往,他追溯人類最原始的居住狀態「不是生活在樹上或洞窟的嗎?」,在回頭檢視自己的創作時也發現和「」與「洞窟」有很大的關係。

▲臺北文創大樓Taipei New Horizon。(Photo via富邦藝術基金會)

確立「自明性」

臺北文創大樓

當伊東豊雄來到臺北文創大樓頂層14樓「臺北文創會所」多功能展演廳演講時,直言對完工後的作品有蠻多地方不是太滿意,伊東重視建築在城市中的存在狀況,他謙卑地反省臺北文創大樓是否與周遭環境及人性有良好的連結關係,建築是否實際符合居民的生活需求。

臺北文創大樓位於信義區菸廠路,基地就在市民大道快速道路旁,周遭有1937年建造的松山菸廠、台北大學與正在建設中的台北大巨蛋,伊東豊雄有感松山菸廠古蹟群是組織當地特有回憶的重要文化財,象徵了昔時世代的生活方式,他決意以調和新舊景觀、創造人性尺度的特色建築環境為概念,重新創造出屬於這個時代的全新生活方式。

作為以藝文活動為主,並複合購物、飲食、辦公室、旅店等多元機能的新文化型態場地,伊東豊雄在設計中重疊好幾個圓圈創造互動元素,伊東表示自己很在意外在元素,當代社會需要的空間在取消唯一方向性後,有利擴大休閒氣氛,直的建築物相對僵硬,他想利用弧線方向性更具彈性,因此設計出的屋頂、舞台、樓層出入口皆沒有方向性,解放了空間封閉感,營造相對理想的物理環境。

綠化也在本案中有卓越表現,在前往表演廳及電影院的入口下沉廣場有挑高兩層樓的地下中庭,大面積的露天植生牆,幽靜清雅。屋頂階梯狀綠帶花園不僅與周圍池塘綠地環境結合,也在逐步向後退縮中塑造綠意向上發展視覺,減低對人的壓迫。節約能源層面,以建築格狀立面塑造遮陽效果,為吸引快速通過的行車,在面向市民大道的立面,伊東豊雄為建築抹上格狀紅橘黃綠繽紛色彩;同時,也利用導光板引進自然光以減少照明設備,各層樓設置排氣窗自然換氣、打造雨水回收系統達到水循環利用,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特性。

伊東豊雄認為21世紀都市策略以工作為核心,結合住宿、購物、休閒等各項生活機能,希望臺北文創大樓能做為創造全新都會文明的重要據點。

▲屋頂梯田式綠帶花園結合周圍池塘綠地,也在逐步向後退縮中塑造綠意向上發展視覺,減低壓迫感。(photo via富邦藝術基金會)

▲伊東豊雄除了設計臺北文創建築體外,更親自操刀14樓臺北文創會所、B2表演廳及電影院的內部裝潢,利用台灣優越的造船技術,以3D立體曲線打造7片鋼板組成會所屋頂,站在偌大的空中花園可眺望大台北盆地,景色相當怡人,伊東豊雄期望這片屋頂綠地能成為都市景觀亮點。(photo via臺北文創官網

▲位於14層的「臺北文創會所」空間沒有特定方向性,裸背式舞台以270度落地窗將室外天空美景延攬入內,白雲似的天花板設計呼應頂樓本質,輕盈而唯美。

「水草」的聯想

◎仙台媒體中心

2001年開幕的仙台媒體中心(Sendai Mediatheque)是一棟複合圖書館與藝廊的文化設施,這件作品將伊東豊雄推向巔峰建築家之列,榮獲2002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終身成就金獅獎,以及2013年普立茲克建築獎,仙台媒體中心在311震災後的優異表現也讓它成為指標性建築,被譽為新世紀建築的代表作。

仙台媒體中心跳脫傳統樑柱等距結構模式,以13根尺寸不一的格狀鋼管結構(steel lattice column)支柱與六層40公分厚的鋼板樓面構成,外觀拼接透明玻璃,清楚呈現裡頭如柔軟海草般不規則的管狀支柱,使這棟樓高七層、地下二層的建築儼然化身巨無霸水族箱,視覺輕盈、自然有機,有「軟建築」之稱。

▲仙台媒體中心Sendai Mediatheque。(photo via Sendai City)

「樹」的隱喻

伊東豊雄發現,樹木透過光合作用不斷分枝、向上生長,這是因為樹受了太陽、風,以及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不斷因應、持續變化自己的形狀,伊東運用這個自然法則創造出系列特色建築作品。

◎東京表參道TOD'S旗艦店

東京表參道TOD'S旗艦店位居日本頂尖時尚區,伊東豊雄發現這條通道上有非常多的櫸木,因此以樹的輪廓做為建築造型出發,將30公分厚的混凝土構造編成9棵樹木,再折成6個立面成為建築外周,簡化出幾何型圖騰,最後再為結構披上光鮮亮麗的玻璃帷幕,釀造具震撼力的視覺效果,因所有垂直鋼筋皆採斜向配置,施工難度非常高。

▲東京表參道TOD'S旗艦店TOD'S Omotesando Building。(photo via Nacasa & Partners Inc.)

◎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伊東豊雄讓自然光能滲透台大社科院建築本體,透過理想的通風減輕空調負荷,穿越樹隙的風也能吹拂教室內學生臉龐,並透過螺旋系統凝聚屋頂構造,支柱疏密不一,漩渦狀書架以台灣名產竹子做成,別致又能表現地方特色。

▲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via

◎台中富邦天空樹住宅

位於台中的富邦天空樹住宅案,伊東豊雄依舊以「盡量把綠地留下」為創作主軸,重要想法包括:善用環境優勢,創造如同住宅中的森林;做出往上不斷生長、充滿生命力的象徵;將自然打開,釋入空氣、風和陽光,讓建築自行呼吸;以雙拼模式做出多段天空露台,建築下部約180坪、中段有240坪,最高樓有最大的280坪天空露台。本建案預計2016年完工。

▲台中富邦天空樹建築設計圖。(photo via富邦藝術基金會)

◎新加坡CapitaGreen

興建中的新加坡CapitaGreen建築設計與臺北文創大樓構想相輔相成,伊東豊雄在建築外部立面及頂樓創造出以綠意覆蓋的高空森林,讓綠回到建築本身,因基地附近已有高達300公尺的大樓,依照新加坡都市計劃局規定,周遭建築需至少高達250公尺,但因都市容積在200公尺處就已經飽和了,因此透過很多手法讓最上方50公尺處發展成立體森林,將建築當成一棵會呼吸的樹加以設計,最上面200公尺處與地表大約相差2~3℃,伊東利用對流原理及外圍綠檯拉下上空冷空氣進入中央虛空間,再流通至各樓層內部,產生良好的空氣循環。

▲新加坡CapitaGreen建築設計圖。(photo via富邦藝術基金會)

「洞窟」的象徵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

2005年伊東豊雄贏得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國際競圖,9年後的今天立面已大致完成,計劃在2014年1月16日拆除鷹架,舉行上樑儀式。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主要位於台中市的公園裡,構造包括大小劇院及屋頂花園,約可容納兩千人,奇特的洞窟造型利用鋼筋混凝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製造出複雜的管狀結構體,就像遠古的洞窟,也宛如一套人體消化系統溝通著建築內外部,施工過程相當艱難。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建築設計圖。via

亞洲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謝宗哲在講座中總結,伊東豊雄不斷嘗試突破自己、累積作品,剛出道時其實走得很辛苦,直到仙台媒體中心完工方才一戰成名,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在漫長的建築生涯中,伊東的心思一直不在如何創作出「伊東式」建築或光彩絢爛的造型,而是思索如何喚醒空間,打造能夠讓建築自然呼吸、對自然敞開之建築,當人住得開心,生活內在舒適度也能大大提升。

關於大師風範,73歲的伊東豊雄戴著白色粗框眼鏡、穿著紅色休閒鞋,裝扮相當時髦,洋溢年輕活潑氣息。伊東在講座中特別提到自己相當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互信,認為只要能讓參與建築的同事認知到「這就是我做的」的職人使命感,就算案子再困難,最後都能順利迎刃而解。

▲伊東豊雄攝於臺北文創大樓屋頂綠地。

品味總編輯-潘龍Note

博森設計」總監潘龍過去曾赴日本參觀伊東豊雄設計的「冥想之森齋場」,對一座生離死別的火葬場竟然可以設計得如此超然感到非常震撼,自遠處眺望,依山勢而生的建築體彷彿隱作一縷輕煙飄浮在空氣之中,似乎暗喻了生命的幻化無常。

自此而後,潘龍開始關注伊東豊雄的設計,並在自己的室內設計案中注入伊東式思維,以博森「鴉天狗」建案為例,潘龍在翻修老屋成多功能藝文空間的過程中,深深思索「自然共生、光影、能源再生」等面向,保留房子舊有的記憶,刻意讓新的鋼板與螺帽螺栓共同存在,促成一場現代與過去的凝視對望。(※「博森設計‧鴉天狗」報導連結:光影般的藝術,與森林共舞

潘龍在親臨伊東豊雄本人風采後,對伊東的「樹木」與「洞窟」有更深層的體會,大加讚譽以擬態重返自然的手法,讓萬物也能融入現代建築,創造真正的和諧共生。 

▲潘龍以伊東豊雄為靈感發想「鴉天狗」室內設計,運用天花裸露管線及水泥粉光地板強化空間藝術性格,表現光影的時空韻味。(林福明/攝)

伊東豊雄的自然建築詩歌,與其說是建築家呼喚返璞歸真,不如說是提倡用更生物性、人性化的「自然」手法,對建築吹一口氣,喚醒靈魂獨立吐息,讓屋宅和人與地方一同居住生長,用更尊重的態度對待萬化。

台灣人將和越來越多建築家伊東豊雄的作品共同生活,下次別忘試著多用身體去感受伊東想說的話,願Toyo Ito的建築永恆,精神也永恆。

※延伸閱讀:

伊東豊雄獲頒2013普立茲克建築獎

臺北文創大樓

東京表參道TOD'S 旗艦店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

高雄世運主場館

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伊東豊雄建築博物館

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

MIKIMOTO Ginza 2

伊東豊雄Toyo Ito

官網:www.toyo-ito.co.jp

【撰文、攝影:蔡舒湉】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建築進化論》英國年度建築獎─RIBA Stirling Prize
博森設計》簡約心空間,乾淨俐落的機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