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局長劉維公導覽「台北城市設計展」
也許這個早上你才剛踏過濕漉漉的市場抵達公車站牌等車,這一路上有肉攤菜販,有蒸騰的豆漿和熱燙的饅頭,再混雜鮮花清香與醃漬物的鹹腥,豐沛熱鬧相當,台北市最可愛的地方是,即便一抬頭就看得見斗大氣派的Taipei 101罩頂,側過身你依舊能穿進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
台北市彷彿一塊同時包裹繁華與樸實的五花肉刈包,好吃!但不夠多人知道它的好,或者應該說──不夠重視自己的價值。
▲台北市文化局長劉維公導覽「台北城市設計展」,右為《大雄設計》總監林政緯。
今年八月宣布台北市是世界上唯一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通過入圍的城市,國內出現兩派反應,一是狂喜繼續積極準備,當然也不乏驚訝質疑、揶揄莞爾之輩,不曉得正在讀文章的您作何反應?
《綠‧建築家》X《大雄設計》採訪「台北城市設計展」當天,特別提問親自導覽的文化局長──劉維公,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 Design,Icsid)世界設計之都執行委員會代表(加拿大籍秘書長Ms. Dilki de Silva及丹麥籍的理事Mr. Nils Toft)於9月11日抵台兩天訪察重點是什麼?劉局長將捲成紙筒的展覽文宣往掌心一敲,答覆:
「設計的價值!」
接著朝向展場播放台北市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的影片布幕回想兩年來的籌辦過程,再順著講到如何挑剔影片製作。
「我知道說太多都沒有用,做了最重要!」
當天局長將1小時導覽聚焦在如何拉出參展設計師的想法、如何重新審視大家在台北不以為意的小設計大思維、如何讓傳統文化也得到應有的重視等層面上。
「2016世界設計之都」絕對是把台北市推上國際的大好機會,也是提昇台灣人視野、增加自信的大好舞台。舉辦「台北城市設計展」目的除了展示給外國朋友看,也是替國人加油、提高士氣的重要展覽,因此《綠‧建築家》特別邀請文化局劉維公局長領軍《大雄設計》林政緯總監觀訪「台北城市設計展──不斷提升的城市(Adaptive City)」,帶領大家一起重新認識台北市的價值。
◎申辦影片|2013德國紅點設計加持
有別於一般無趣的公部門宣傳片,這支由台北市政府與「仙草影像」合作製作台北市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申辦影片」一舉榮獲「2013紅點傳達設計大獎(Red Dot Award: Communication Design 2013)」,德國紅點設計獎(Red dot design award)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四大設計獎之一,大大替台北市的國際吸睛力助長一臂之力!
全長7分鐘的申辦影片製作團隊花費長達兩個月實景拍攝、6個月動畫與後製,內容共有22組人物訪談、47個拍攝地點,除了各界具代表性的優秀場域、文化人物(如書法家董陽孜、舞蹈家林懷民、雕刻家朱銘、服飾創辦人王陳彩霞、平面設計師蕭青陽、服裝設計師陳劭彥、建築設計師陳瑞憲……等),更帶入台北市庶民生活常態,強調「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
文化局長劉維公表示,自己在審核影片時特別要求重低音,希望除了影像內容與視覺印象之外,也能透過音效設計上促進影片觀賞過程的互動交流。
淵源&主題|Adaptive City
2013年為支持台北市邁向「2016世界設計之都」,由經濟部工業局主辦的「台灣設計展」特別結合「台北設計城市展」合辦「2013台灣設計展暨台北設計城市展」。
「台北設計城市展」策展人為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龔書章及archicake design,策展團隊以「不斷提升的城市」(Adaptive City,簡稱AC)為主題,呈現台北申辦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的理念與訴求,其主張包括在有限資源下保持城市旺盛創新力、謙卑面對地球生態環境、靈活處理複雜的城市問題,並運用公民智慧激發集體參與的改造力量……等,展覽邀請設計師與大眾一起發揮創意,倡導推動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打造美好生活。
▲「2013台灣設計展暨台北設計城市展」主視覺運用多彩配色、向量圖像擬3D打造「設計」建築,並融入潘洛斯階梯(Penrose stairs)概念,呼應「不斷提升的城市」。
▲「台北城市設計展」不斷提升的城市(Adaptive City)展覽主視覺。
舞台|從虛擬到實體的展示互動
為有效發揮主題「不斷提昇的城市」,台北設計城市展從點、線至面的互動空間著手佈展,其策略除了實體展館(以松山文創園區的4號與5號倉庫為主,4號倉庫展示台北議題及設計能量,5號倉庫規劃市民參與互動空間;另有桃園機場出口廊道影像展),同時發動以網路為平台的主題行動「CHANGE TAIPEI」,以「我是台北人,我改變台北」為口號,號召市民分享改變城市的想法,提出具體行動方案。
▲4號倉庫展區共介紹12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熱血設計師,陳列設計成品、創作工具、親筆手稿等。展場「學習桌」除了平面圖文、立體展示品,更內嵌螢幕播放解說影片,整體環境呈現在光影調和下有如神聖的設計殿堂,有助沉澱思慮接收資訊。
▲網路平台「CHANGE TAIPEI」,號召市民提出具體行動方案,分享改變城市的想法。
策略|打造「宜居城市」
一踏入4號倉庫,首先被牆面巨幅常民生活攝影所吸引,這是最開門見山的揭題:如何用設計實現市民生活願景。
文化局長劉維公提到,或許很多人會質疑究竟「設計」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抑或只是花稍又昂貴的高級品?在幾年下來實際接觸國內外設計師,及深度觀察城市現象之後,劉維公發現「設計」的確能解決問題!(譬如交通、環保等社會問題,或發展實現生活願景的工具)因此,希望透過展覽讓民眾看到台北發展的成果及未來可能性。
如何呈現台北正朝「宜居城市」目標前進呢?策展團隊以常民視角切入網路智能生活、交通系統、文創品牌、都市景觀、創意導入空間、都市再生、老人照護、族群融合、資源共享、永續經營、設計種子等重要課題,強調所有設計持續變動,展覽空間機能除了實體與網路展示平台,更安排閱讀空間、休憩空間,企圖與民眾作全面性接觸。
▲牆面巨幅攝影透過攝影師陳敏佳的鏡頭凝視台北小市民的故事。
▲小朋友指著看的一張張小卡片,難以想像現在皆由一張大家習以為常的悠遊卡或ibon裝置,有效整合社會性功能。
▲「小智研發」為以3R(減量、回收、再利用)原則的全方位公司,廢棄物轉化的創新環保科技(如廚餘回收後改造成酒精)深受環保局重視。劉維公表示,當民眾瞭解自己做的事更有社會意涵時會更加投入,故致力專業與大眾間的溝通互動。
◎「小智研發」相關報導:
▲「日星鑄字行」(粉絲頁:Ri Xing Type Foundry)為保留傳統鑄字產業,用心轉型為精緻工藝,是社會設計傳承、創新的典範。(via)
▲劉維公表示台北市的文化能量絕不亞於巴黎!以建造都市林蔭大道為例,由民間發起的「林蔭大道由我們決定」(粉絲頁:TGBdesign 林蔭大道由我們決定),匯集地方人才共同發動社區改造力量,值得嘉許鼓勵。
▲仔細觀察現場會發現許多腳踏車元素展品,除了無碳城市為國際趨勢,也從「微笑單車Ubike」、客製化腳踏車設計等層面證明單車文化已深根台北市文化。
▲對過站不停的公車生氣又無奈嗎?《奇想創造》謝榮雅(Blog:jungya.blogspot.tw)翻轉設計思維,發想以市民為優先、通知司機前方有乘客的裝置,以及整合所有交通號誌、紅綠燈到同一路牌等有趣概念。本圖為台北城市交通即時聯網系統路燈情境。(via)
▲為展現台北市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的決心,團隊使出渾身解數打造精湛傳統工藝「龍鱗裝競標申請書」,集台北市文化設計之大成。(via)
申請書包裝櫃盒運用本地盛產孟宗竹與花蓮特有墨玉精工打造,裝幀以傳統中國「龍鱗裝」技術層層堆疊,以5冊主題封面、23張圖表、47道申辦題目、342張照片勾勒台北城市進化的路徑,各冊封面分別為董陽孜「切磋琢磨」墨寶、故宮典藏文物、幾米畫作、陳瑞憲誠品書店空間設計圖,及山水綜覽台北全圖,從裡到外渾然天成,意涵深厚飽滿!
▲文化局長劉維公與《大雄設計》林政緯對談背景為「閱讀台北」區,由社會觀察家詹偉雄精選12本剖析台北文化設計的關鍵書籍,並安排懶骨頭提供歇息交流。
實踐|溝通開放,不要低估自己!
「我是一個公共政策的決策者,所有公共政策都有其匯整過程,台北市申辦『世界設計之都』必定有其專業考量,如果真要論過程甘苦談,最大的困難是如何溝通整合專業的意見與大眾的意見。」
文化局長劉維公有感而發台北是被高度低估的城市,事實上台北市是對「設計」非常友善的城市,同時也相當重視「對人友善」的設計,創意本來就要互動聽不同的意見,就設計師而言,必須找到自己的理想性與創作方法,按部就班發揮專業,並進一步彼此影響,擴散城市文化氛圍。
「當外界有質疑、有疑慮的時候,我反而會更加要求設計師去發揮自己的專業,我也會發揮自己的專業,去做藍圖、政策的規畫、去說服議會把經費拿下來、去跟各機關主管負責人溝通,簡言之,設計就是一連串的溝通,大家都做該做的事,就算現階段看不見成果,也要播下種子、發展雛形,讓這些小孩子將來看得到。」
▲文化局長劉維公認為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情,深耕文化設計需注重專業與溝通。
另一方面,著眼發展「現代設計」與「第二自然」的《大雄設計》總監林政緯則表示,無論科技如何革新,其目標即是解決生活問題,林政緯特別推崇融合市民參與的林蔭大道企劃,鄉野民間臥虎藏龍,彼此帶出有趣現象、強調記憶,並拉升為城市特色,深化都市內涵,屬於人和環境的片段就能夠被傳承下來。
新時代有新的定位,但在介紹台北市最精彩的地方時,最能引起共鳴的還是文化記憶,老文化接新記憶,不只站在國際大師巨人的肩膀上,更可以透過小設計公司百家爭鳴,以小單元凝聚大能量,從點狀變成網狀,揮灑設計師對未來的想像。
▲《大雄設計》總監林政緯表示,政府應發展支持年輕設計師的健全機制,讓更多設計可以發生,讓文化設計有更多可能性和多元性。
「台北不能只是談多元,必須要談一個『怎麼樣的』多元,例如極小化差異,或是差異極大化,才會有差異足以代表台北。
台北需要動詞,說出我們要做什麼,而不是一種用形容詞,反覆訴說我們已經有的東西。」
──「2013台北設計城市展」策展人‧龔書章
以溝通表現誠意,以行動表現進步。
不斷發展的城市Adaptive City,邀請市民及專家一同為未來努力!
2013台灣設計展暨台北設計城市展
WDC Taipei 2016 - 臺北邁向2016世界設計之都
FB:Design Taipei Cheers! 臺北邁向世界設計之都
【撰文:蔡舒湉/攝影:洪翎凱/協力:台北市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