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談建築 > 寬和建築》台灣最美的鄉公所,打造三星鄉綠色生活行政中心

寬和建築》台灣最美的鄉公所,打造三星鄉綠色生活行政中心

車子駛入三星鄉,空氣充溢甜甜清香,稻田與蔥田連綿,上將梨旗幟沿途飄揚,偶見花稍的獨棟別墅鶴立田間,襯著遠山,稍顯張狂,擾動了樸實閑靜的蘭陽地景。像三星鄉這般典型的農鄉,大環境的變化使舊建物不敷使用,新建築也不見得與環境相融,就像一隻剛進入換毛期的小鴨,混雜著新舊,亟需梳整出生長的基礎。

以宜蘭為據點的「寬和建築」在拿下「三星鄉公所」設計案後,不只單為一棟建築物做設計,連同周圍自然環境、產業經濟、休閒活動的可能性都一併加入規劃,訂打造「綠色生活行政中心」為目標。見學館特別專訪兩位核心建築師劉崇聖、吳龍傑,帶領讀者審視三星鄉與這座開拓新局的鄉公所。

▲寬和建築作品「三星鄉公所」從歷史、農業、觀光、社區連結各角度著眼規劃建築案,表現都市設計與環境永續的理想。建築造型取梯田層層之意象,表現水平層板與折線線條。

▲「寬和建築」主持建築師劉崇聖,高雄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畢業,在中原、淡江、東海、成功等大學任教建築設計,並擔任宜蘭縣景觀顧問。

▲「寬和建築」協同建築師吳龍傑,台北人,淡江大學建築碩士。

向居民開放,連結人與活動

舊三星鄉公所於民國52年3月竣工,因廳舍老舊、空間機能與面積不足,遂在轉角的基地建立新的鄉公所,居中的建物是黃聲遠建築師1999年設計完工的「三星展演場」(蔥蒜棚),劉崇聖與吳龍傑過去皆曾在黃聲遠建築師事務所+田中央工作群擔任專案設計師,正好恭逢蔥蒜棚的建設階段,趁著本次興建鄉公所的機會,重新整飭這座活動中心,讓模擬名產三星蔥的柱式與寬闊開放的空間本質,得以再次被欣賞與活用。

劉崇聖表示:「三星鄉有很多農業活動,如名產三星米、三星蔥、上將梨,其他果菜小農也很需要更多開放場域。」延續蔥蒜棚的三合院概念,新的三星鄉公所同樣掌握農業鄉鎮的本質,以回應三星農業地景為設計目標之一,希望居民能夠在行走過程欣賞山景、農田、蔥蒜棚、土地公廟,自然而然地穿梭,用小小的「闖入」與鄉公所建立連結。

「三星鄉公所設計重點是農業、地景,以及人與活動的連結,建築物不是強調建物本身,而是連結活動,戶外可讓民眾自由進入。創造更多開放空間,製造更多停留,歡迎民眾來使用。」吳龍傑說道。

▲黃聲遠1999年設計的「三星展演場」(蔥蒜棚),柱式與顏色模擬三星蔥,其開放性、蔥綠色調,以及線條語彙延續到一旁的三星鄉公所。

▲蔥蒜棚設有貓道,可透過不同角度、高度觀看建築物與山的紋理,也是欣賞三星鄉公所建築造型的絕佳據點。

▲三星鄉公所延續蔥蒜棚的灰綠黃色調,以色彩引導動線。

▲考量政府公家機關重視大門門面,也擔心青少年聚集,遂增加玻璃隔柵,方便管理。

向自然開放,回應山脈與水

三星鄉位在蘭陽平原的西部,因與山地接壤,自古以來即是族群衝突與融合頻繁的地帶,也因地勢較高,時常繚繞雲霧,東北季風強,一年僅一穫,收稻時白鷺鷥會跟在割稻機後低飛吃穀粒,入秋後田地放水,「蘭陽八景」之一「沙喃秋水」亦用來形容水稻風光。

寬和設計從歷史角度切入,參考平埔族噶瑪蘭族聚落的配置,讓三星鄉公所的坐向坐北朝南,重新面對山與水,天氣好的時候,甚至可以在屋頂眺望龜山島。建築結構模擬梯田的折線,特別隱藏樑柱,凸顯水平延伸的層板,再運用木頭增加不同層次,光線進入高高低低的折板,加上兩個挑空天井,醞釀出舒適多姿的光影效果。「鄉公所調整成坐南朝北、面對山水,能享受絕佳的通風採光,建築本身也能感受到與環境的關係。也考量以後沒有鄉的編制,空間越開放越平等越好。」劉崇聖說道。

▲蘭陽平原三面環山,三星鄉公所取法噶瑪蘭族聚落配置,重新面向山與水。

▲寬闊的頂樓只有一間檔案室,平台可遠眺龜山島,深刻感受宜蘭的自然好風光。

材料則從梯田以石塊堆砌得到靈感,大量應用卵石、洗石子,轉換大小石子呈現三星地質。另外,三星景觀有大量的欒樹,寬和建築將原來公所種植的欒樹移回,並在建築結構內部庭園平台種植名物三星上將梨樹。為了增進舒適性與休閒氛圍,延伸的陽台設有座椅,外部樓梯也能讓公務員與當地居民體驗遊走建築的趣味,盡情徜徉開放性,與大自然連結。

▲「石」是重要的表現材料,回應三星鄉多卵石,以石塊砌築梯田的地域特色;平台庭園區種植三星上將梨樹,反映當地具代表性的農產品。

▲外部階梯在遊走過程可跟木平台、社區、自然景觀建立良好互動,又不致干擾內部辦公人員。

▲陽台設計小書桌,是欣賞風景、閱讀與午休小憩的好所在。

串連路徑,整理荒廢與隔絕

寬和建築更思考未來會發生的事,順應地方的變化發展,從都市設計角度著手改善社區的活動架構,例如鄰近的傳統市場髒臭、悶熱、陰暗,偌大的空間只剩三個攤販,居民不敢進入。寬和建築爭取市場整建案,以改善光線、通風、排水為主要目標,外牆漆成綠、灰色調,希望將來能被有效利用,建立良性社區連結。除此之外,也規劃腳踏車道,串聯路徑及社區資源,讓公園化的三星鄉公所成為觀光中繼站,發展為複合多元機能的旅遊中心。

▲傳統市場整修前晦暗封閉、悶熱髒臭,攤販與居民都在外部空間活動,期望透過改善通風、採光、排水,再度被有效活用。

常駐訓練,長時間接觸環境感受觀察

寬和建築設計三星鄉公所至今接近完工約四年時間,幾乎每天都會來工地察看,相當重視在設計案所在地常駐觀察,透過實際生活摸清當地的自然與人文,此舉不僅是為了打造一棟舒適的房子,也希望透過長時間接觸重整大環境的內部連結,甚至是設計者本身的思想與態度。

劉崇聖表示:「雕刻家朱銘影響我很深,朱銘的太極系列體制龐大,在雕刻前他會先用保麗龍試做,一邊雕刻一邊修整,動用眼睛與身體觀察如何創作。建築也是,必需先觀察身邊的事物,同時去互動,例如每天看模型、把模型放現場,思考紀錄方式、創作想法。將觀看與思考的方式做徹底,才能設計出深刻的建築。」

▲「寬和建築」專案設計師倪文浩,新竹人,在宜蘭三星鄉公所設計與建設期間長駐在地達三年半,見證設計讓環境變開放的力量。

參與圖書交流勸募計畫,推薦好書

「圖書交流勸募計畫」,是見學館編輯團隊於2017年所推出的採訪企劃,我們將陸續採訪國內外多家建築與設計公司,除了介紹更多優秀作品外,也請他們推薦與分享一本外文好書。透過這項計畫的安排,這些募集的出版物將會形成新的共享資源,藉由社群網路提供借閱與交換,為更多空間設計人提供良好的閱讀參考資料。

《CIUTAT VELLA DE BARCELONA:UN PASSAT》於2003年出版,由Joan Busquets Grau編纂,內容以巴塞隆納舊城區為中心,詳加分析過去的歷史文化,預見城市的未來性。綜合研究自19世紀中期開始,都市如何從築有城牆的老舊古城,逐漸進行轉型,針對城市遺產發展出不同導向的價值分析,鉅細彌遺地剖析新的環境與空間價值,並對中期行動提出建言。本書並列加泰隆尼亞文、西班牙文與英文三種語言。

▲《CIUTAT VELLA DE BARCELONA:UN PASSAT》由Joan Busquets Grau編纂,分析巴塞隆納舊城區的都市發展。

劉崇聖推薦的《CIUTAT VELLA DE BARCELONA:UN PASSAT》,是甫創立工作室時期,於巴塞隆納求學的朋友所分享,這也是他教學採用的重要參考文本,深深影響他的建築設計與教書模式。從中可學習如何觀看都市紋理,訓練觀看建築物的歷史與脈絡,從都市改造的經驗中,察覺真實生活的威脅,由此冶煉專業設計 。

「最近幾個案子,我們透過幾個建築物重新修正、整理都市狀態,將小建物放大到都市脈絡,思索如何回應尺度,希望透過建築設計讓城市重新回到對的脈絡與秩序。」劉崇聖說道。

▲《CIUTAT VELLA DE BARCELONA:UN PASSAT》書中貼有當初朋友在西班牙學習留下的中文筆記。

英國出生的澳洲建築師Glenn Murcutt,於1992年獲頒阿爾瓦爾・阿爾托獎(Alvar Aalto Medal)、2002年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設計注重建築與環境的關係,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Glenn Murcutt : A Singular Architectural Practice》於2002年出版,由Haig Beck、Jackie Cooper共同編纂,內容收錄Glenn Murcutt遍佈都市、鄉村、海岸、山區與沙漠地帶的設計案,呈現手繪設計圖、自述設計哲學,與兩位編纂學者的專業評論。

▲《Glenn Murcutt : A Singular Architectural Practice》由Haig Beck、Jackie Cooper共同編纂,介紹2002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Glenn Murcutt的設計作品。

吳龍傑推薦好書《Glenn Murcutt : A Singular Architectural Practice》,欽佩Glenn Murcutt以手繪釐清環境與建物結構關係,用手畫也是告訴年輕人不必凡事求快、求方便,在一筆一畫過程重新思考建築的價值與因素,並反思設計者本身的狀態,閱讀Glenn Murcutt的手稿會有泫然欲泣的感動。此外,Glenn Murcutt在澳洲以設計小型建物為主,說明不用一定要做大案子,只要專心做好一件事,就能想得很透澈,慢慢發掘其他事物。

「建築設計和心靈狀態息息相關,越放鬆就越自在,時間拉長能思考更多事情,發現更多不同可能性。我們不會只看短期結果,合夥,就是為了把它做好。」吳龍傑說道。

劉崇聖、吳龍傑來自南北最大城市,他們遵循自己的生命節奏,選擇蘭陽平原為設計依歸,與公部門合作培養出良好默契,也越發喜愛腳下的土地。凸顯了宜蘭的慢活不是漫無目的,而是有計畫地建立脈絡、串連人與空間,遂得自在和諧。

寬和建築

事務所座落於宜蘭市舊城及新城的交界處,成立於2010年,是一個關心土地環境、都市議題與在地文化的建築環境規劃團隊,以劉崇聖、吳龍傑二位建築師為核心,並致力於規劃設計以順應環境為主的住宅、景觀與都市公共空間,同時帶領年輕工作團隊常駐設計基地與深入社區環境,如宜蘭蘇澳、南方澳、三星、高雄鹽埕埔及旗津、鳳山新舊城區與美濃等地,以提供更具地域性且永續性的生活性空間。

電話:03-9329063

地址:宜蘭縣宜蘭市國榮路14號

官網:www.harmony-arch.com

【撰文:蔡舒湉/攝影:吳佳容】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CONCEPT 北歐建築》回應對自然光的渴望,賦予老屋全新生活樣貌
杰瑪設計》玩轉空間,用線條摺出優雅內斂美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