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也藍染》打造山林中夢想之地,鄭美淑的彩色人生
阿波藍、琉球藍、台灣藍,這些美麗名字代表的意思,是經過層層渲染、漂洗才誕生的。想要得到這種充滿變化又魅力無限的色彩,則需要倚靠一種特殊植物—藍草。雖然台灣北部的夏天總是又濕又熱,彷彿置身蒸籠一般令人難以忍受,但這樣暖濕的氣候條件,卻讓藍草得以暢快生長。
在藍色化學染料出世之前,藍草是藍色染料(藍靛)的主要原料,因為台灣的藍草質與量俱佳,製出的藍靛色彩飽滿,成為當時第三大出口貿易品。優質的染料加上台灣人口增加,對布料的內需上升,帶動了台灣的藍染工業,在艋舺(萬華)、三角湧(三峽)、鹿港、新竹皆有藍染工坊出現。然而受到化學染料及大規模種植其他經濟作物的影響,藍草和藍染轉眼間便從台灣沒落,一直到1990年前後,才開始踏上藍染工藝復興的第一步。隨後陸續有許多人接棒將藍染在台灣的版圖擴大,而「卓也藍染」創辦人鄭美淑與先生卓銘榜,在苗栗三義買地種植藍草、開設染工坊、經營民宿與專賣店,進一步開創出從原料、加工到成品銷售的產業一條龍模式。
因為本身農學專業的背景,鄭美淑從復育藍草開始,以苗栗三義為據點,種植大面積藍草、製作藍靛,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藍染路,將在台灣沒落一甲子的藍草與藍染工藝開展出一番新面貌。見學館編輯與設計師團隊特別前往苗栗三義「卓也小屋」,拜訪鄭美淑的藍草園及藍染工坊,透過實際參訪與對談,深入了解藍染復興的心路歷程。
台灣工藝,翻轉與重生
台灣有許多百年工藝正被現代人遺忘,僅有少數人堅持著、持續找尋重生轉型的契機,往前邁進。
「台灣工藝,翻轉與重生」,是見學館編輯團隊於2017年所推出的採訪企劃,我們將針對國內工藝職人與品牌展開採訪,並邀請空間設計職人共同見學交流,透過此項計劃,讓更多設計者、消費者認識工藝之美、運用於現代生活的新可能,以及觸發居家設計產業的永續價值。
▲鄭美淑生於嘉義市,從教育現場退休後開始投入藍草復育及藍染工業,目前於苗栗三義經營「卓也小屋」民宿與藍染工坊,致力推廣藍染工藝。
▲「台灣工藝,翻轉與重生」計畫邀請空間設計職人共同參訪,由左起為「博森設計」總監潘龍、「卓也藍染」創辦人鄭美淑、「境庭設計」總監周靖雅與「杰瑪設計」總監游杰騰。
復育藍草、再現藍染,展現產業一條龍
藍草在台灣種植的記錄始於荷蘭統治時期,經過長期的發展和合宜的氣候輔助下,台灣的藍草種植及藍染產業均有極佳的成果,生產的藍靛品質頗佳,具有染後不易褪色且能泛出閃亮光澤等特色。台灣的優質藍染料在清末是重要的出口貿易品,這樣的情況一直到化學染劑出現才改變,化學染料的優點是價格低廉,染後色澤深不易褪色,自此之後化學染料在世界風行,嚴重衝擊天然藍靛產業。台灣藍草的種植及天然藍染產業快速沒落,只剩下一些與產業相關的地名存留下來,例如:林口的菁埔過去以種植藍草為主;陽明山的頂菁礐、中菁礐、下菁礐等地名,便是因當時本地有製作藍靛的池子而得名。藍草田的荒蕪與藍染工坊的沒落,只剩下地名提醒著人們曾經有過的風光年代。
所幸台灣的藍染產業再次於島內復興,「台灣北部的氣候很適合種植被稱為山藍的大菁,種出來的葉片大、顏色飽滿,製成的藍靛色澤特別好。」鄭美淑運用農學專業在多霧濕氣高的三義山區進行藍草復育,通過一次次的試種找到適合的種植方式,如今除了園區內的藍草田外,更與周邊農家以契作的方式合作,大規模種植藍草。「藍草是陰性植物,喜歡多濕陰涼的環境,種植時會用網子遮陰,這樣種出來的藍草葉片大且色澤深,製作成藍靛顏色也會比較好看。」
採收下來的藍草會立刻以山泉水浸泡,等待發酵後取出枝葉去蕪存菁,僅將泉水導入菁礐池,加入石灰乳並打入空氣促使其氧化,接著排除上層廢水,封存沉澱的藍靛,而需要使用時再於藍靛中加入鹼水與麥芽糖發色還原,這一連串的步驟稱為「建藍」。完成的藍靛色澤美麗,我們所熟知的「青出於藍」典故便是引用自此,取靛青出於藍草,色澤更勝於藍草之意。跟著鄭姐的腳步了解建藍過程,看似簡單的幾個步驟,均是耗時耗力的工作,每一個流程,職人都以最虔誠的心一步步完成。
▲藍草浸泡後會將色素釋出,剩下的爛葉可以作為田地肥料,化作春泥更護草。
▲菁礐池是將帶有藍色素的泉水轉化成藍靛的重要地點,寬且深的池子運用比重的原理,使得藍靛與廢水自然分離。
▲工坊中將建藍與染色的步驟以圖畫的方式說明,方便參觀民眾快速且清楚的認識藍染。
▲加入鹼水發色還原後的藍靛方可作為染布之用,鹼水嚴格規定必須是酸鹼值12以上。而染料上層帶著金屬色澤的泡沫十分珍貴,撈起曬乾便是「青黛」,是一味中藥材,也可作為國畫顏料,是藍染發色的主要成份。
漫漫復興路,培養新世代工藝師
如果以為建藍是最耗時的,那麼染布則需要加倍的時間,一遍遍的將布料浸泡在染缸中、反覆用清水沖洗,最後晾曬氧化,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時間的蘊釀才得以完成。手工藝獨特的地方就在於難有完全一模一樣的作品,在藍染的世界中更是如此。氣候、建藍過程中的變因或是浸泡的次數等,都會讓染出來的布呈現不同的顏色。
▲布浸在染料中是綠色的,氧化後才逐漸轉變成藍色。
▲染好的布需要透過晾曬氧化固色,因此隨風翻飛的藍色波浪,成為工坊中最美的風景。
▲手工繁複的嵐絞,得名自染後如風雨飄飛的花紋,鄭姐為它取了個更容易記的名字叫「水波紋」。
在兩層樓的藍染工坊中,有許多的工藝師正聚精會神的進行自己手中的工作,一眼望過去大多是年輕的面孔。在手工藝的產業中,普遍存在著缺乏年輕世代傳承的困境,但是在卓也卻看不到這樣的情況,「我給年輕人很大的空間,讓他們可以自由去嘗試不同的染法和風格,也會不定期的舉辦講座和交流,創造不斷學習的環境。他們都來自不同的學校,在這裡互相競爭互相學習進步。」
▲染工坊位在地勢最高的地方,坐擁滿山美景,附近毫無遮蔽物,方便晾曬藍染作品。
▲要成為一位合格的藍染職人,扎實的基本功培養不可少。每一位新進工藝師都需要參與藍草採收及徒手染布至少三個月,透過親手操作,才知道拿在手中的成品,是多少的時間和辛勞所換來的,會更珍惜每一塊布,每一件染織品。
▲這幅孔雀蠟染是鄭姐姪女的作品,與繪畫時將顏色疊加上去相反,畫上蠟的地方不會吸收染料,所以最先畫的地方顏色最淺。
從台灣到世界,開拓植物染新視界
在鄭美淑的計畫中,不只要復興藍染,更要將植物染推廣出去。學農出身的鄭姐,對於什麼樣的植物該以什麼樣的方式種植了然於心,採訪當天帶領著我們走進她精心收集、照顧的植物園,一一向我們介紹這些不只是美麗,更充滿實用價植的染料植物們。貼心的鄭姐為了讓參觀者都能更進一步的了解這些染料植物的特色,定做了許多說明牌,運用QR Code技術,參觀者用手機掃一下就可以看見更深入的介紹。鄭姐的眼神閃著光告訴我們,先搜集一個染料植物標本園,下一步計畫和周邊的農民以契作的方式合作,慢慢打造出心目中的「彩虹村」。
▲鄭美淑有心推廣植物染,走在植物園裡,掃描QR Code就能認識各種染料植物。
▲植物園裡處處是寶,多達40種以上的染料植物們,等著大家去認識。
「染料植物的種類有很多,除了藍草之外,黃色有福木、水梔子、黃薜,紅色有紅花、散沫草、茜草根,黑色有墨水樹,紫色有紫膠蟲,可以創造出很多不同的色彩。染料植物的共同特點就是防蟲、抗菌、消炎,用在物品中也有同樣的效果,像是以前的經書都是用黃薜來染色,用來防蟲蛀。」天然的染料植物除了運用在物品上,更可以用來染髮或食用,像是黃色素的薑黃、紅色素的甜菜根等,鄭姐使用染料植物變化出有如彩虹般夢幻的湯圓和糕點,讓大眾了解添加色彩的食物也可以吃得安心。
▲一邊是黃色的福木一邊是藍染,中間交會出漸層的綠。
在植物染的這條路上,鄭姐不斷的精進學習,同時也跟其他國家的手藝職人互相交流。例如五月中來台舉辦手作工坊的日本德島藍染團隊Buaisou.,同樣從種植藍草到染布一手包辦,在活動之餘也來到三義拜訪卓也小屋,了解台灣藍草種植、製靛及染色的情況。
▲日本藍友禪大師橋詰清實,與鄭姐一家深有緣份是多年好友,個性率真的橋詰大師來台時,會抽空指導卓也藍染的年輕工藝師。
▲來自印度的Subrata Bhowmick大師,在紡織、環境及設計等領域備受讚譽,擁有超過65項國家級和國際級獎項,在享譽國際的印花棉布紡織博物館、位於艾哈邁達巴德的印花棉布設計中心擔任設計總監。本次來台擔任「2017A+創意季」評審,並抽空造訪卓也藍染,進一步交流織品染色等經驗與技術。
先顧品質再談銷售,重視每一份手藝人的作品
鄭美淑的用心不僅體現在藍染作品中,更在卓也小屋的每一個細節裡。走進卓也小屋便看見滿眼的綠,讓絲絲暑氣蒸散在蟬鳴中,採訪當天是非假日,但民宿和來訪的客人仍駱驛不絕。強調生產、生活、生態這三點互相平衡的「三生農業」,是卓也小屋民宿的中心理念,當初因為三義的自然生態而決定落腳於此,便決定與自然和平共處,而非為了人們一己的方便去破壞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
▲漫步在園區中,可以感受到悠然的生活情調。
▲園區餐廳就在小池邊,有青山綠水環繞,遊客可以在此品嚐卓大哥自種的有機蔬菜,以及鄭姐以染料植物入菜的餐點。
參訪的最後一站,鄭姐帶著我們走進園區內的專賣店,她說:「其實我不急著銷售產品。」看著每一件用心染出的成品,鄭姐語氣堅定的表示「在銷售之前,更重要的是品牌,是品質。」店面裡的產品種類不多,但每一件都是藍染職人的珍寶,一些小的產品由工藝師自行設計製作,大件的衣物則與專業設計師共同合作。除此之外也與口碑好的布料廠商合作,運用不同材質的布料染色,創造出更多不同風格的藍染作品。
「如果單看商品可能會覺得價格偏高,但是知道生產背後是多少的努力和付出,就不會覺得貴了。」知道只有用品質說話,才能創造深受信賴的品牌,所以卓也藍染嚴守每一道染色工序,染一次洗一次絕不馬虎,更引進超音波振盪器排除多餘的染料,增加布料的固色。對於藍染產品,許多客人最擔心的就是「褪色」問題,在銷售時會盡量向客人說明植物染的特性,產品售出也絕對會再次提醒消費者關於藍染清洗的「二不一需要」—不可使用洗潔劑、不可使用洗衣機,需要單獨洗滌。因為化學溶劑的洗潔精容易讓染料釋出,造成褪色等問題,藍染產品只需以溫水清洗即可。
▲各色繽紛的植物染圍巾,染料成份天然,工序繁複不馬虎。
▲卓也小屋提供藍染體驗課程,想進一步了解藍染的過程,可以親自來嘗試看看。
▲為了推廣藍染產業,鄭姐用心籌辦「山藝宴Mountain.Art.Banquet」活動,吸引更多人了解美麗的藍染。
見學觀察家:「杰瑪設計」游杰騰分享
「杰瑪設計」總監游杰騰擅長運用不同的元素,打造出具有特色的空間,將屋主的個性融入日常,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樣貌。這次參訪藍染工坊,覺得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獨一無二性,不同於化學染料可以大規模生產同樣顏色的成品,藍靛受到許多變因的影響,即使是一點小變化,也可能帶來很大的不同。這種迷人的地方就像室內設計融入了自己的個性,每個人的喜好和興趣不同,所以無法複製和再造,每一個不同的案子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樣子。
▲藍染產品相當適合台灣氣候,天然的防蟲抗菌效果,為使用者帶來舒適感受。
游杰騰總監表示「色澤鮮豔的藍染很適合用在空間DECO,只需要一些畫龍點睛的單品,往往就能改變空間的氛圍。除了藍染之外還有顏色多樣的植物染可以選擇,加上植物染防蟲、抗菌的特點,用在貼身或皮膚會接觸到的物品,例如抱枕、座墊等都很適合。」
▲藍染窗簾為夏日帶來一絲清爽感,也將惱人的蚊蟲隔離在外。
「對鄭姐的觀念和理想印象很深刻,品牌的經營是一個長期計畫,重視品質而不是眼前短期的利益而已,要為了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傳承做準備。在幾次台灣工藝系列的採訪中,卓也藍染的商業模式是最有規模、執行力最透徹的,從原料生產、成品製作到銷售,都有自己的想法並徹底實踐,讓工藝品獲得應有的價值。對工藝人材的培育也相當用心,即使位在交通不便的山中,工作可能也單調且辛苦,卻能吸引年輕人投入,很多傳統或手工產業都有斷層問題,但卓也沒有這個困擾,讓人期待新一代的藍染職人們,會帶來什麼樣的作品。」
在鄭美淑的身上我們看到遠見和踏實,這兩種看似相背的特質,卻是相輔相成。用每一小步確實的前進,走出了藍草的再生、走向了藍染工藝的現代風格,如今朝著更大的夢想出發,期待植物染的產業之路,越走越寬。
卓也藍染
坐落在苗栗三義的卓也小屋,結合民宿、餐廳、藍草園及藍染工坊,從農業的「生產」開始,與「生活」連結,和「生態」達成一種平衡狀態,這是「卓也小屋」信仰的「三生農業」。從接觸藍染開始,鄭美淑一頭栽進植物染的世界樂此不疲,2005年開始嘗試復育藍草,幾經挫折後於2008年種植成功,自此以一條龍的產業模式經營藍染工坊。共有苗栗三義本店及宜蘭傳藝中心店兩處銷售點,均提供藍染體驗課程。
電話:037-879198
地址:苗栗縣三義鄉雙潭村13鄰崩山下1-5號
網站:卓也藍染
Facebook:卓也藍染 Indigo Dyeing House
杰瑪設計
「杰瑪設計」由沉潛於個性空間設計的游杰騰主持,認為空間風格的形成應不受限於「空間本體」, 並專注為不同個性的客戶滿足住的需求,擅長透過設計手法與家具、家飾等變動元素的演繹,打造出充滿生活經驗與個人品味的個性宅,致力於營造出充滿藝術與人文的情境故事。
電話:02-2717-5669
地址:台北市民權東路三段106巷15弄3號
【撰文:徐婉蓉/攝影:吳佳容/資料協力:卓也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