僕人建築空間整合》山影隨形,李靜敏的襲園美術館學習場
「圖書交流勸募計畫」,是見學館編輯團隊於2017年所推出的採訪企劃,我們將陸續採訪國內外多家建築與設計公司,除了介紹更多優秀作品外,也請他們推薦與分享一本外文好書。透過這項計畫的安排,這些募集的出版物將會形成新的共享資源,藉由社群網路提供借閱與交換,為更多空間設計人提供良好的閱讀參考資料。
此次見學館編輯團隊來到桃園青埔拜訪「僕人建築空間整合」李靜敏設計師,同時做為事務所與私人美術館的「襲園」建築,共構於四層半清水模建築裡,以「山影隨形」寄寓自然情懷,而基地周圍環境仍是等待建設的綠地,零星錯落若干別墅與大樓,對比之下,襲園的存在就像河床上的珠貝,顯得格外耀眼脫俗。隨著一波波推出的藝術展演與課程活動,李靜敏團隊讓這處僻靜的小社區猶如溪水沖滾的卵石,溫柔卻有力地淘洗出生活的質感與動能。
「我從退伍到現在無間斷地做了十幾年設計,發現大部分同行都在做硬體,我一直在想如何突破社會對空間設計的想像框架,日本職人和藝術家精神給予我很大的刺激,尤其在京都看到很多傳承十數代的家族企業,發現人文藝術可以更深入地接觸到人,而傳承關鍵來自如何經營生活。」李靜敏設計師說道。
▲2012年完工的四層半清水模建築體,是李靜敏的設計公司「僕人建築空間整合」與「襲園美術館」的美學基地。(©僕人建築空間整合)
▲李靜敏為「僕人建築空間整合」的領導人,設計以自然、人文、藝術、平民化為依歸,好閱讀、書法、茶道、旅行,闢建襲園美術館推廣多元生活藝術。
設計預留伏筆,標榜職人精神
開業十餘年來,李靜敏從個人工作室,逐步將空間設計事業納入更大的美學聚落計劃,他形容自己是被浪潮不斷往前推,慢慢才確定想把空間設計當一輩子的事業,於是開始找土地蓋房子,發展成室內、建築、景觀、藝術策展的空間整合公司。公司名稱「僕人」來自退伍後帶團契的經驗,影響李靜敏思考如何運作團隊,「最小就是最大,一念之間而已。」
李靜敏設計主張的自然,意指符合地域性、時代性,他形容「像一顆種子掉進懸崖裡」,生長狀態受環境影響。此外,也講求「掩」的藝術,把設計藏起來,不讓人一次看透,而是透過親身體驗慢慢看清楚,強調預留伏筆的設計才有意義,單純的感官刺激,最後也會讓人不知所以然來。
▲僅容一人通過的樓梯通道彷彿行經狹仄山壁,藉由壓縮身體感受放大踏出洞口時的豁然開朗,營造戲劇化效果。
▲襲園美術館有許多牆體,開放明亮,但無法一次看透,必需經過穿梭體驗才能看清空間真面目。
「年輕時,我把自己的行業當作改革批判和與客戶間的相互教育,嚮往簡約、體現自然狀態的設計,就像京都的老房子,結構經過謹慎安排,如同蜻蜓翅膀自然呈現的結構美學。」
「源自傳統的經驗,加上當代的材料、技術,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設計準則,有時代感才符合邏輯,最重要的是要讓業主知道房子是要乘載自己的生命,需像傳統中國庭院一樣成為主人心境縮影、投射自己的價值觀,而不是當作誇耀政經地位的符碼。我把設計師定義為『媒介』,透過引導、調整、扭轉,讓使用者在生活中長時間地蛻變這棟建築,因此,我們會留下很多伏筆。」
▲李靜敏喜好操作混凝土,標榜簡單快速,與時代性相合。
對於工程團隊,李靜敏尊稱為「匠人」,尋求跟有職人精神的公司合作,模式偏向全方位、平行發展,而不單單是設計。
「我十幾年前就跟工程團隊講,你不要當自己是工人,而是匠師,衣服穿好,工具放好,不要叼煙、打赤膊,做到這些其實不難,先自重別人就會尊重你。抱持『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最好』的職人態度,也許步驟很多,但那是很重要的!」
▲曾在襲園展出的日本書法家若杉叡弘(Maaya Wakasugi)攝於襲園美術館。(©僕人建築空間整合)
山影隨形,襲園美術館學習場
2007年李靜敏開始投入興建青埔襲園,從選地、購地、建築營造至室內設計,矢志用超過一百年的視野規劃建設,命名為「襲園」寄託承先啟後之寓意,四層半的清水模建築,僅B1是僕人建築環境整合的設計基地,其他空間皆為與社區居民共享的襲園美術館,透過藝術家駐村、移動式美術館、假日圖書館、廚藝教室等計畫,幫助台灣本土藝術家策展,打造常民的學習園地與圓夢舞台。
會將工作室與美術館合而為一,李靜敏表示想法源自於旅行,從野口勇工作室與鄉下小而美的美術館得到靈感。「大都市的美術館都很相似,我喜歡鄉下的小型美術館。以前去高松市參觀『野口勇庭園美術館』,他的美術館是有靈魂的,因為野口勇將工作室與生活結合,啟發我把生活的軌跡放進設計裡。」
「20世紀的大師都很認真過生活,無論是建築師、室內設計師,我們是實用藝術、實用美學,但如果跟你的日常生活脫節,設計無法做長久。」
▲認真過生活才能將生命的軌跡融入設計,讓材質、織品、器具、建物、光影一一甦醒。
李靜敏再舉東京「根津美術館」為例,在企業家、東武鐵道社長根津嘉一郎的故居,展出他豐富的美術收藏品,2009年根津家族又敦請建築家隈研吾修館整建。李靜敏有感而發,華人在儒家思想之下培育出樂於回饋鄉里的仕紳文化,但後來卻無法延續這種美德,實在可惜。此外,也提醒唯有私人企業或私人家族才有心力好好維護,聘請專業人士才有機會妥善經營,但切莫利用美術館沽名釣譽。
襲園美術館只要預約,歡迎所有人參觀,李靜敏刻意將辦公室放在地下室,希望這棟建築物能親近街坊鄰居,就像他童年時受眷村叔叔伯伯照顧,是一處沒有架子、沒有距離感的美術館。漸漸退縮的建築體設計許多錯層與牆壁結構,讓切割的空間得以互相聯繫又能夠獨立,功能可交疊使用,故名「山影隨形」,象徵形隨機能與自然風格設計。
▲白色的襲園美術館建築模型吊掛在清水模樓梯牆面,標示「山影隨形」的設計意涵。
▲B1辦公室在諸多面向開放院子與中庭,通風採光良好,綠意盎然,置身其間感覺不出是地下室。
▲襲園收藏的圖書類型涵蓋建築、室內、景觀、藝術等,透過策劃「假日圖書館」,期望可以啟發年輕人。
▲書架前都設有閱讀區,圖前毛線編織娃娃為藝術家張麗真展出中的作品之一。
▲2F會議空間可透過玻璃落地窗欣賞雕塑家張也的作品「愛貓的女人」。
▲3F以錯層規劃多功能空間,本區擺放古琴與茶具。李靜敏諳古琴彈奏,好中西方古典音樂,喜歡請唱片行老闆介紹有創作力的好音樂,衝擊古今。
▲通往閣樓的木梯就藏在天花板裡,統一色的壁面也隱藏收納櫃,處處充滿驚喜。
▲衛浴採開放式格局,以機能定義空間,面窗地帶還可以在自然光影中沐浴泡湯。
▲樓梯牆面隔出的畸零角落是幽靜的靜心小天地,玻璃窗納入舒服的自然光影,另一面可探視樓梯間垂直動態。
▲李靜敏寫得一手好字,除了抄經,也常在宣紙寫下散句箴言,規整地夾入書腹。
▲用餐時間,可以在貫穿四層樓的龍骨樓梯聽聞料理的香氣與聲響,就像在家裡吃到媽媽用感情入菜的好味道。
▲1F開放式中島廚房,是料理buffet員工餐與開設廚藝課程的活動基地。
▲僕人建築空間整合就像大家庭,一起工作、用餐,運行共同生活的軌跡,李靜敏說,這樣做出的設計會比較真實。
▲襲園廚藝教室推廣食物天然原味,示範烹飪技巧與美味訣竅。(©僕人建築空間整合)
嚴謹含情,京都何以令人感動
青埔襲園為台灣本土藝術家的舞台,日本工藝主要在新竹若山館推動。為了策劃展覽與邀請藝術家駐村,李靜敏時常遠赴京都拜會職人、藝術家,經過繁瑣的程序與細節溝通,才把書法、和紙、金工、燒陶、鋼絲細工、玻璃、膠彩……等日本工藝帶回台灣展覽,同時舉辦職人座談分享寶貴經驗,以實踐美學傳承。
「我接觸很多日本藝術家,他們住在京都外圍鄉下,像古時候的禪師、和尚,身體力行蓋房子、製作生活道具,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傳承數百年,譬如黑谷和紙已傳承800年,至今仍保有手工抄製技術。」
「跟日本職人合作策展的經驗很特別,他們認定你是外國人不會懂得他們的文化,如何能辦展?我把自己當做半個京都人,到遙遠的鄉下登門拜訪溝通,再請職人、藝術家過來台灣看,一起思考可以怎麼做。我也要求分享,一定要把藝術家從日本請來演講,請翻譯、順流程、彩排演練,透過投影片分享經驗。完整細密的規劃,人家也會覺得得到尊重。日本人做事嚴謹又充滿熱情,準備非常豐富的內容,大家反應也都很好、互動性強。」
▲襲園美學講座「2013京都百年工藝」介紹開化堂茶筒、金網細工、朝日燒陶藝,社區居民踴躍參與。(©僕人建築空間整合)
李靜敏分析京都的人事讓人特別感動,是因為信念與價值觀,「他們把服務提升到對自己的要求,這是體貼的最高境界。」
「做設計的人愛講體貼,但常常搞不清楚體貼是什麼,譬如茶道中的體貼是當你還沒想到時,已經幫你預想。因為跳脫目的性,所以能產出意料之外的耀眼成果。追根究柢就是一個『情』字,尊重自己、他人、自然界,做出有形的作品或無形的服務,才會深刻動人。」
▲襲園美術館於竹北若山館舉辦「陶瓷器繪畫雙人展」,展出日本陶藝家城進、畫家高田竹弥作品。(©僕人建築空間整合)
用人重質,外跨提升自我價值
重視傳承的李靜敏對培育設計團隊抱持開放態度,欣賞高自主、樂於分享、勇於往外探索世界的人才,期許員工可以透過自己的生活改變業主與身邊的人,保有理想性,全方位接觸、學習,不藏私。
「每年寒暑假,學校都會派學生到公司實習,我喜歡看著他們。人的本質、價值觀、態度是最重要的,但專業技術一定要累積,不然砌不上來,要充滿熱情,樂於探索事物、與人分享。不管你的原生家庭是哪種領域,或處在怎樣的人生階段,你一定要很懂得生活,千萬不要被工作填滿,填滿就被框住了,很可惜。應該要很自由地往外看、往上走,提升自我價值觀,設計才會有張力。」
參與圖書交流勸募計畫,推薦好書
1997年開館的「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位於日本滋賀縣信樂町的自然保護區,由新興宗教「神慈秀明會」的創始者小山美秀子創辦,展覽秀明家族逾兩千件藏品。美術館委託貝聿銘設計,建築體有80%埋藏於地下,室內開放明亮,與周遭自然山林融為一體,喻為人間天堂「桃源鄉」。
李靜敏設計師2008年於京都入手官方發行的專書《Miho Museum》,造訪美秀美術館無數次的他,在書眉貼有若干標記,書腹或夾入御守護、楓葉片,心之所向則從架中抽出翻閱,潤澤記憶的鱗片。
▲書中夾有京都金閣寺門票「金閣舍利殿 御守護」,票券本身即是御守。
「同一個地方跟不同人,在不同季節、天氣去,心境都會不一樣。我喜歡人煙稀少的時候,或在特別節氣去體會氛圍。」
「Miho Museum這個案子非常成熟,是貝聿銘大師的作品,專書不同於建築家、文學家的視角,以類攝影集模式從自己的角度呈現純粹美學,是啟發者,也是專業者,所有讀者都能欣賞,太棒了!我特別喜歡它的自然人文環境攝影,喜歡翻這些書的紙張,近幾年買書越來越講究書的製作。」
▲李靜敏設計師分享《Miho Museum》,圖書共享募集計畫贊助單位「緁能國際」代表接受贈書。
採訪尾聲,李靜敏設計師與我們分享他構思已久的美學聚落大計,他規劃未來將設計團隊搬離襲園美術館,讓藝術家得以進駐,再認養屋前的公園綠地做戶外裝置藝術展覽,打造童年記憶中的社區美術館。搬出的設計團隊移往較偏僻的地方建立工作室,以30人為核心團體,外圍環繞燒陶、木工、金工等匠人,再外圍為小農、藝術家,最外圈為安家計畫,與退休人士聯繫脈絡。空間則採平房或生態建築模式,以自然農法契作農地,形成平行發展的互助聚落。
「其實很多企業都可以這麼做,我希望在幾十年工作裡找到有共同方向的人,凝聚共識,讓這塊土地可以延續。」李靜敏設計師說道。
襲園美術館以自家為起點,將聚光燈逐一打在國內外秀逸的職人與藝術家身上,舉辦的活動紀錄剪影,未曾看見文質彬彬的李靜敏標榜自己的名號,而是默默地與民眾一起席地而坐,仔細聆聽工作坊的互動與分享,臉上笑得滿足、燦爛。將生活藝術渲染至周圍的人,再慢慢輻散出去,這是李靜敏設計師的畢生職志,在他腳踏實地的實踐路上,我們也都感染到這份感動了。
僕人建築空間整合
李靜敏於2004年成立「李靜敏空間設計」,2012年更名為「僕人建築空間整合」,服務範圍涵蓋室內設計、建築設計與特殊機能整體規劃。設計秉持「自然、人文、藝術、平民化」四大原則,反映屋主人生觀與價值觀,讓住屋空間變得有意義。用設計自宅的態度面對每件委託案,也以家人般的非制式主從關係傳承職務,闡揚「創造一個自己的舞台」之設計初衷。
電話:03-453-3886
地址:桃園縣中壢市青埔九街57號
Facebook:襲園美術館
【撰文:蔡舒湉/攝影:吳佳容/資料協力:僕人建築空間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