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畝塘・若山》都市造山運動,蛙鳴荷塘上青天
竹北的街道上車輛絕少,高樓如沈默的巨人斂神佇立,只有好奇的樹濤一陣一陣湧往工地張望,葭葦蕭蕭,田嬰點水,遊走蜿蜒石徑,觀看季節與日光如何為自然與建築染色,那些繃在眉間的雜瑣霎那間都輕若鴻毛。
這裡是半畝塘「若山」系列開發案據點,完工的「餘山」旁是施工中的「合山」和「蒔山」。多年前半畝塘發起都市造山運動引發建築界轟動,好奇在地震颱風頻仍的台灣,尤其是風城新竹推動垂直綠化,究竟可行與否?大家都在觀望。
答案在今年揭曉,若山開發案奪下2016年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及2016年台灣住宅建築獎-集合住宅建築類首獎,榮獲海內外的高度肯定。見學館特別專訪半畝塘環境整合研發長顏偉純,並邀請2016年德國iF設計獎得主「品楨設計」總監陳膺信參與見學,偕建築人共登若山,聆聽何謂餘下一塊空間收藏自然。
▲半畝塘所有垂直性大樓皆命名為「若山」,以「彷彿是都市裡的一座山」為設計發想開端,系列建設包含餘山、合山與蒔山。
▲半畝塘環境整合研發長顏偉純與品楨設計總監陳膺信合影。
散步建築,餘下空間留虛寫意
「半畝塘的核心競爭力是『綠』與『光影』,有虛才有辦法填,這才是創造想像,感知打開後,看樹的表情、風的姿態都會不一樣。」
「若餘山」是半畝塘與張德昌建築師合作的住宅大樓作品,在圍繞「彷彿是一座山」的主核心之下,訂立次主題「餘」,探討「虛實、剩餘、留下」。半畝塘研發長顏偉純表示,張德昌建築師追求極致比例分割,線條有圓潤、有俐落,沒有一個角度可以把建築看盡;而半畝塘擅長運用虛空間操作建築,虛即綠,餘是用來容納自然,把實拆開,讓虛空間回到建築發揮生命力,山經過時間循環,顯露年輕氣盛與老邁猖狂,留出人得以遊走四季的「散步建築」。
為了實現在山中遊走,半畝塘捨棄一般公設建案的大平面,採取平面碎化,二樓結合半戶外空間建立公設層,規劃兩間社區客房與社區廚房,支援51戶人家的交際活動,三樓為內退的野島露臺層,四樓以上採左右一戶的錯層,每戶擁有兩層樓高、種樹的陽台,各戶採品字形排列。
「社區公設使用率都蠻高的,尺度剛好,現代人注重隱私,當一個社區活動展開時,希望擁有恰到好處的量體與機能。」顏偉純說道。
▲若餘山模擬群山語彙,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主棟退縮建築線三十米,種植樹林與都市形成緩衝地帶。
▲入口在社區管理室旁,必需走過僅能容納一人的上升小徑,顏偉純表示:「我們希望回家的路不只有一條。」
▲從二樓公設層步下階梯可欣賞下沉的「蕨谷」,拉出建築的縱深,同時呼應山谷意象。
▲留下虛空間,建築才能空出區塊發揮綠意與光影,讓自然馳騁無垠想像。
建立生態,垂直綠化挑戰重重
垂直綠化是世界潮流,但可別以為就是在大樓裡種樹、放盆栽這麼簡單,半畝塘先前往後山、河島、稻田採集植物,進行新竹地域自然調查,又與住戶訂立五年免費綠維養契約,確保每棵種植到若山的樹木花草都能挺過風雨,在自然中循環繁衍,建立自己的生態圈。
「我們慢慢才瞭解,其實不是綠化,而是將自然環境生態帶進都市,建築有生態,住宅裡在陽台上也有微生態。除了談建築,希望用植物塑造出空間,讓生物可以在此生長、移動、棲息,讓這塊量體具備良好的動能,吸引動物從山裡移居至此。漸漸地,老鷹來了,松鼠也來了。」
▲站在頂樓,新竹近幾年開發樣貌一覽無遺,圖為顏偉純介紹半畝塘到後山採集植物,做新竹地域自然調查。
種植櫸木、榔榆、九芎等新竹在地的原生植物,看似是十拿九穩的安全牌,不過,一旦要種進大樓空間裡,就不是查閱資料、進行田野調查,和建立電腦程式分析環境條件就足以掌握的了。「還是要自己種過才知道!」
顏偉純表示,大樓裡實際上面對的條件比大自然還嚴苛,種在覆蓋土壤的人工地板與自然環境中完全不同,樹往上生長跟往下扎根的力量同時展開,必需解決盤根支撐力問題;為了豐富土壤養分,也要培養菌種加入環境;陽台為單一坐向,要確保日照沒有遮蔽;颱風天的防範與事後維護也是綠維養團隊不可輕忽的關鍵任務。半畝塘規劃一年一次建築健診與兩次生態維養,建立植物履歷分級檔案庫,檢查土壤以下與土壤以上是否有健康、足夠的生長環境。
「若山是實驗場、生死場,大樹之外的小生物面對環境更敏感。我們花了很多成本栽培維護,承諾客戶五年維養,今年第三年已經找到方法,先觀察為什麼有些植物長得好,再以此為指標,帶出自然環境,植物像人一樣是相生的。」
▲若餘山入口的櫸木三年前自南投國姓鄉採「全樹冠移植」至此,為防範新竹冬日強風摧折枝幹,綠維養團隊以「疏剪法」修剪主枝,留下側枝條,降低風阻。(©半畝塘 )
▲二樓依傍水池的梅林非原生樹種,乃浪漫的建築人特別因應意境而加,期盼梅花落瓣入流水,水光瀲灧,掩映嫣紅。
▲陽台種樹需解決日照、風阻、土壤養分與盤根支撐力等問題,半畝塘設計錯層陽台,底下有超過90公分立方的根系空間,讓喬木擁有超過五米高的生長空間。
▲貫穿至地下三樓的垂直開口植生牆「蕨谷」,因風及光的通透,敞開地下停車場的黑暗閉塞感。然而,此處生長環境嚴苛,合適的植物物種依然測試中。
維養自然,讓生態自己找平衡
日本優良設計獎評審在評語中提到,要在台灣維持這樣的綠化環境真的不容易,除了實質維護,和居民的契約和溝通也必須是長期的。半畝塘以陪伴引導住戶與社區相容,透過一對多講座與一對一解說輔導認識植物的生理語言。此外,也在買賣契約明訂重視人文藝術與生態環境,禁止使用化學製品養護植物,主張友善各種生物,自然長成都市中的空中森林。
「自然養護自己可以找到平衡,人為干預越少反而活得越好,演替是植物自己找到答案,通常因為要植物長成我們要的樣子,所以才會難以維護,我們用生態觀念操作景觀。因此,當住戶可以感受到空間的美好是動態的、時序性呈現,發現小鳥、螢火蟲、青蛙以『跳島』移居,動植物的自然增生率大大增加。」
自然的美麗在你不可預期,建築的思考脈絡要有清楚的主軸,面對自然就是觀察,無法駕馭,跟建築人思維完全不一樣,只要你讀得懂自然,它的美好會超乎你想像。
▲錯層陽台讓每戶都能同時享有樹下與樹上,體驗相對應的自然關係。
▲穿過橋樑走上野島,感受自然養護、邊幅未修的野生樹林。
水意與石境,溫馨的山中人家
營造山的意象,還得配置柔軟的水與堅固的石。若餘山一、二樓的店鋪是傾斜地面,半畝塘花費許多心思才解決排水問題,確保如此斜度不致土壤滑動。入口生態水池與降下的雨水水瀑為同一系統,兼得灌溉與造景功能;最低處的蕨谷難以與其他水做連結,故為自體循環。B1停車場天井有潺潺水聲在地下室迴盪,潛藏一股生命力,詮釋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建材部分,運用清水模、石材與灰綠色系的石毯等建立自然中的石頭表情,並邀請藝術家以石材製作符合若山概念的藝術品,賦予冷調自然兼有人文的溫暖光彩。
▲入口大面積的生態水池有水生植物,亦擺設石頭藝術品,以階梯造型模擬溪澗河床。
▲清水模與岩石色彩同調,為建築增添沈靜的力量。
▲內部庭院外牆在瓦上覆蓋未填縫石毯,設計的角度促使下雨天產生自然的水瀑。
▲地下室停車場設置流水植生牆,潺潺水聲響徹地底空間,帶來生命力。
▲頂樓的荷花池塘出之淤泥,昂首向青天,別有人間樂土意味。
憶土角厝,砌會呼吸的紅泥牆
半畝塘從建築整合到室內與景觀設計,賦予業主擁有低度裝修的餘裕。在若餘山的迎賓大廳與提供參觀的保留戶室內,都可以看到醒目的紅泥牆,令人懷想古早時代的「古角厝」。
質樸的「泥」是半畝塘鍾愛的材料,纖維肌理豐富的紅泥牆原來混和了紅泥、石灰、糯米、砂與稻稈等材料,經匠師手作成型,再等待時間風乾,漆上天然的亞麻仁油防止粉塵掉落,成就一座會呼吸的紅泥牆。
▲紅泥牆取材自「土角厝」的傳統工法,喚起住戶的古老記憶。
藝文平台,食育涵養美好生活
竹北人文藝術空間稀少,半畝塘在若山一、二樓規劃店鋪,推展閱讀、茶藝、黑膠音樂、生活工藝,提供住戶涵養風格文化基地。住戶除了能在二樓公設的「春分食堂」切磋廚藝,頂樓的茶房亦可供沏茶品酒,如果想被服務或請客人吃飯,店舖便發揮作用。
「我們想像的畫面不是排場,而是生活性。針對食物有兩個面向,一是希望友善環境,一是回歸健康飲食。『若水會館』是所有社區的娘家,擁有健康料理的資料系統,半畝塘先在若水推動『食物森林』,只有自己做過,才能擁有、才知道如何給予。客戶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只是台灣的環境無法有效提供。」顏偉純說道。
▲若餘山一、二樓的店舖規劃藝文平台,作為吸納人文藝術能量的基地。
全面掌控,高實踐所以被看見
顏偉純自逢甲大學建築系畢業後就在半畝塘工作,至今十餘年,見證建築人逐一整合室內、景觀、工程建設的實戰過程,甚至連建案銷售都親力親為,把握每個機會。「賣房子,談感受,從前端就在意如何設計、傳遞給客戶,發展多元的體驗式服務。」
「我們剛開始做開發時知道要給予什麼,但沒有信心,懷疑是否能因應市場嚴苛的條件,走得有點低落。從建築人走到開發商,再從開發商角度回望,發現半畝塘做了很多傻事,每做一個決定,另一端就是面對現實。」
「懂設計的人真的不多,願意拿錢出來請設計師的也很少,100分的設計藍圖如果有實現一半就不錯了。半畝塘的轉捩點在『寶山會館』,把賺到的錢都丟到寶山案子實踐出來,發現實踐度高才可以被看見,心裡夠渴望,這件事才可以完成。」
「如何爭取生長空間?不行再往前,不行再往前!『初心』很重要,簡單純粹,原創要付出的代價一定會有,當你想完整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要顧及的就無法那麼多,在範圍裡面做到極致,就只能這樣想。」
「學設計開始到現在,給我們很大學習的是業主本身,生命的經歷與生活的體驗都比我們更往前,養分仰賴客戶堆疊,專業涵養就在工作環境之中。」
「做事情的意圖要吸引人,若山會得獎不單純是建築體本身,內容最重要,建築物如何擴大精神也是很好的提醒,省思分享共享、社會責任與社會貢獻,建築物未來應該成為什麼樣子。」
半畝塘環境整合研發長顏偉純預告,聚焦大樓垂直綠化後,半畝塘下一步要做「都市農民」,敬請拭目以待!
「品楨設計」總監陳膺信的見學觀察
「品楨設計」總監陳膺信今年以室內設計作品「No Boundaries」,榮獲2016年德國iF設計獎(iF Design Award 2016)的肯定,設計重視運用天然素材與自然環境評估,尤其也曾經在建設公司磨練,聽顏偉純研發長的分享特別有感觸。
「我從寶山開始注意到半畝塘,發現原來有這麼多人渴望回歸土地根本,傳承老祖宗的智慧,遵循節氣,與自然共生,並且從郊區帶進都市,結合住宅大樓重新詮釋。我也待過建設公司,明白用開發商的角度檢視,所有的點子與決定背後都存在高價的時間與金錢成本,你能夠再灑幾次?面對市場考驗幾次?但是你的初衷不變,花很多心思實踐、推廣,細節中的魔鬼與內心拉鋸戰,沒有執行過的人無法體會。做室內設計我也追求事必躬親,因此很有共鳴!」
▲陳膺信設計師對半畝塘的自然建築很有共鳴,欣賞不屈不撓、慢慢實踐的工作態度,參與對談後,發現又比過去在媒體上認識到的半畝塘更加用心。
「在居住空間中加入大自然元素,譬如綠意、紅土、木、石、水、光影,不只是為了關心自然、回饋自然,人應該用更謙卑的態度,感謝自然照顧了我們的生活,減少都市暖化,帶領我們體會生命的美。大自然低調耐看,不同時間看樹木花草與光影流水都有不同的表情,要打開五感去感受環境錯落韻致。」
「若餘山以『剩餘』的概念做有造無,因為有『虛』,自然與人文才有辦法填進來,半畝塘藉由建築表達對生活、環境的想法,建築只是一個工具,教育消費者如何過生活、體會自然。規劃植物照顧講座與五年綠維養,講究長期經營與細密觀察,是很辛苦的過程。即使辛苦,半畝塘還是鼓勵屋主發展自己的陽台,活出自己的味道。設計空間就是要大膽使用,不然只是模型屋,看似完美但沒有特色,我也是這樣鼓勵我的業主。」
▲陳膺信設計師表示,設計空間中講究一氣呵成,其餘留給自然與屋主自由發揮表現。
▲紅泥牆保留「古角厝」的傳統建築工法,在懷舊氛圍中濃縮一段地方文化記憶。
▲做設計一步一腳印,過生活小而巧更能深化意念,拒絕速成,享受過程。
陳膺信設計師執業以來也歷經不少風雨,聽到研發長顏偉純分享,當初半畝塘不急著取綠標章,而是先實踐理想,不為得獎而得獎,內心一陣激昂。
「我今年拿到iF獎其實很意外,因為這個案子不求表現、不外放,反而在眾多作品中被看到,引人駐足品味。就像比賽型歌手與馬拉松跑者的差異,我們回到建築人初衷,不迎合,不一味盲從流行,反思如何提供友善的居住環境,我也是抱持這種標準看待自己的作品,保留餘裕,傳遞生活概念,方能歷久彌新。」陳膺信設計師說道。
若山
半畝塘的第二個住宅開發案,位在竹北高鐵旁的新興開發區,重新思考住宅與土地的關係,以自然生態與人們和諧共好的信念,回應都市需求與環境永續的期許,將都市中逐漸消失的綠找回來。半畝塘以此案獲得2016年台灣住宅建築獎-集合住宅建築類首獎,並同時獲選2016年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的肯定。
半畝塘環境整合
「半畝塘環境整合」自1997年以建築師事務所起家,是一以土地關懷及環境友善為任的建築團隊,業務範圍涵括土地開發、建築營建與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等。半畝塘經過多年實踐,歸納出依循時序季節輪轉的「節氣建築」與「節氣生活」之創造哲學,奉「開發一塊地還給地球更多的綠」為信念,打造任情適性、生態永續的心靈居所。
Facebook:半畝塘
品楨設計
「品楨設計」的作品注重將自然元素帶入空間,希望將居家打造成聯想生態、適合居住的生活場域。陳膺信總監在闡揚鍾情的自然風格設計同時,也重視注入個人的差異化詮釋,領導設計團隊細膩攫取大自然的百變風情,並從建築延伸至室內設計,隨著時間的推展與多種元素激盪融合,創造出與原本定義有些微差異、卻更貼近人性的舒壓環境。
電話:02-2702-5467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瑞安街23巷15號2樓
官網:pjdesign.tw
Facebook:品楨設計 PJ Interior Design、純粹良域
【撰文:蔡舒湉/攝影:吳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