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の建築,關西見學》重拾溫暖年代,用設計構築連結的杉本清史建築師
古老的京都、熱鬧的大阪、異國的神戶、古樸奈良,是這些城市的既定意象,然而日本建築正在改變城市風貌,在人群看不到的角落不斷輸送美學養分,灌溉深層文化涵養。見學館秋季前往關西城市,從拜訪當地建築事務所開始,挖掘城市的設計厚度,找尋日式美學紮根的根基,透過深入報導、設計職人的分享,潛心學習並借鏡思考,見識蛻變的力量。
許多人去過大阪後,總說這個城市有種莫名的親切感,這種感覺大概來自於大阪擁有與台灣相似的熱情和豪爽,那直白爽朗的個性,似乎與我們印象中拘謹守禮的日本民族性大不同。這樣的城市氛圍令人忍不住想起描寫日本起飛年代的電影「ALWAYS幸福的三丁目」,電影以昭和中期的東京為背景,當時是二戰結束後,社會進入復原和起飛期,電視訊號開始放送、日本加入聯合國、東京鐵塔竣工,一切都是如此的欣欣向榮。電影中的主角們傳達出大時代的氣氛,那種樸質而堅毅的性情,使人對未來充滿希望,而人與人之間也還沒充斥著冷漠和距離感,那種在大環境中人們互相鼓勵幫助的溫馨情感,打動了許多人的心。隨著時代的進步,東京已經進化並有了新的地標高塔,與電影中描述的樣貌已然不同,但是大阪依然保有變奏的主旋律,那些懷念且溫暖的氛圍營造出大阪令人著迷的一面。因此見學館團隊特別拜訪了在大阪執業多年的杉本清史建築師,期盼透過對談與實地欣賞作品,更加深入了解大阪設計和日式美學。
▲見學館團隊偕同深諳日式設計美學的「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左),拜訪大阪在地建築師事務所「Sync Studio」杉本清史建築師(右),共同針對建築與設計進行一場精彩的國際對談。
杉本清史夢想家園的藍圖,打造溫暖城市氛圍
拜訪建築師時,我們總喜歡問一個問題:「對您來說,建築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從古今中外的眾多回答中,我們可以窺見每位建築師設計的中心思想。對杉本清史建築師來說,建築就是創造「有活力的街道和城市」。在杉本建築師的設計中,建築不只是材料的堆疊,也不只是人與建築的互動,更包含了對一個城市的願景,以及社會和文化等各方各面的關懷,甚至試圖以建築提出社會所面臨問題的解決之道。
以我們這次參訪的「hu+g Museum」中的展示空間為例,杉本設計師提到當前的日本社會人與人之間普遍較有距離感。特別是大城市,即使住處相鄰、天天見面可能也不熟悉,與過去鄰里往來密切、守望相助的關係有很大的差別。但是現在的家庭組成大多是雙薪小家庭,忙錄的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其實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和需要協助的地方,當身邊沒有親戚朋友可以伸出援手時,鄰居就成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由大阪瓦斯所設立的「hu+g Museum」,其中「hu+g」是humen加上gas,點出瓦斯與人們生活間的關聯性;而兩個字首加起來又有擁抱的意思,象徵著人類與能源間互相依存、重視的概念。(via)
因此杉本建築師在設計時,將空間定義為「適合養育孩子的空間」,希望打造出一個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場域。取材於過去獨棟日式建築常見的緣廊,「以前大家都會坐在緣廊欣賞庭院,或是和圍牆外經過的鄰居閒聊,緣廊雖然是屋外的走道,但也是室內空間的延伸,可以說是一個溝通內外的部份,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杉本建築師從緣廊的概念出發,在室內打造出寬敞的平台,「想像一下這是玄關看見的畫面,狹小的門口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寬敞的空間感和舒適的平台,鄰居可以坐在上面聊天,小朋友也可以在這裡玩游戲。用設計影響生活,創造一個人們可以互相關照的溫暖氛圍。」
▲架高的緣廊地板與暖爐相連,運用瓦斯打造出地暖系統,呼應了「hu+g Museum」的主題。
▲將客廳、餐廳、廚房、書房等功能集合在一起,讓家人擁有更多相處時間,這樣的設計也方便父母和孩子間的互動。
另外一個設計重點是「食育」,因為展間的坪數有限,所以杉本建築師選擇呈現廚房加餐廳的部份。參觀時可以看到空間的正中央是一張大木桌,這張桌子結合了餐桌和烹飪檯,烹調者可以讓孩子可以一同參與烹飪過程,讓孩子從小了解食物,懂得珍惜和感恩。同時也打破過去只有媽媽或烹調者獨自在廚房忙碌的慣性,讓全家人可以一起動手做。
▲杉本建築師考量到使用上應符合人體工學,因此烹飪區的地面比用餐區低15公分,保持桌面在同一水平,為使用者打造最輕鬆舒適的便利生活。
從家庭為出發點,杉本建築師希望可以透過設計為日本當代社會所面臨的教育及人際問題尋找一個答案。雖然在「hu+g Museum」中看到的只是一個概念性的展示間,但是這樣的中心思想可以依照每個家庭的狀態去作延伸和變形,打造出兼顧居住者需求和建築師核心思想的空間。
▲除了杉本建築師所打造的展示間,我們也參觀了佔地寬廣的「hu+g Museum」,館中透過體驗和展示的空間,讓來訪的人們感受到瓦斯、能源與生活的息息相關。二樓和四樓分別有廚藝教室,有趣又多元的活動,吸引了許多來訪群眾一同參與。
▲「hu+g Museum」副館長松田健一先生,特別帶領我們來到位在頂樓的都市農田參觀。近年來屋頂綠化結合農田的模式形成一股風潮, 第一期的作物就是在我們眼前的金黃稻禾,「hu+g Museum」以館內污水回收作為灌溉之用,結合農作希望能在環保及能源運用上有更積極的作為。
▲「hu+g Museum」展示了新型態能源的未來之屋,裡頭有許多開發中的概念性想法,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生活將更環保、更科技、更便利。
建築就是替人們解決問題、帶來幸福
從杉本建築師的作品中,除了可以看到溫暖之外,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務實。沒有太多花巧的裝飾,設計是為了需求而服務。本次除了參訪「hu+g Museum」中的展示空間外,杉本建築師也為我們介紹「龜岡保養所」這個案例。
龜岡保養所是企業位在龜岡山中的渡假中心,除了招待重要客戶外,也作為內部員工休憩或活動之用。但是受限於地理條件,原來的龜岡保養所具有日照不足、濕氣太重及冬天寒風刺骨等缺點,所以使用率不高。杉本建築師接手這個案子後,仔細觀察過周遭的環境和地形,將客觀條件及天氣狀況一同納入設計時的考量。
龜岡保養所共有三棟小木屋,依山而建的小屋擁有幽靜的環境和美麗的視野,但是缺點就是日照總是只有半天,秋冬日照短的季節更顯昏暗。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杉本建築師大量運用天窗和密封觀景窗,從不同角度增加採光機會。
與桌面高度相符的觀景窗,不僅有效提升室內亮度,更讓人們無需走出戶外,就可以享受一片靜謐的山景。
▲龜岡保養所二號棟(上)與2015年底甫完工的三號棟(下),都位在風景優美的山林中,但因為地形和環境而產生的一些不便和困擾,就有賴設計來解決。(Credit@ 笹倉洋平)
▲既然房子兩側的採光受限,那就用天窗來補足,由屋頂灑下的柔和光線,讓空間更有情調。(Credit@ 笹倉洋平)
▲L型觀景窗將多變的森林景致引進屋內,為空間增色。(Credit@ 笹倉洋平)
▲挑高的天井搭配兩層樓高的透明玻璃牆,有效的將陽光擴散到屋內的每一個角落。(Credit@ 笹倉洋平)
除了明顯改善的採光問題外,杉本建築師在結構上也做了許多努力,例如架高地板以減少室內濕氣,以及加強耐震系數,還有在牆內隔層施作斷熱工事,讓原來冬季使用率低的龜岡保養所得到新生命。
建築師丹尼絲.史考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曾說:「Architecture can’t force people to connect,it can only plan the crossing points,remove barriers,and make the meeting places useful and attractive.建築無法強迫人們連結在一起,它能做的就是安排一個交會點、移除阻礙,並讓這些聚會之處更方便、更吸引人。」以這段話作為杉本清史建築師的設計註腳再恰當不過,不論是為了解決日本社會當前所碰到的問題,或是為空間尋找更舒適的狀態,最終都是為了人們能夠擁有更密切的聯結,不僅是物質上可見的聯繫,更多是心靈間的交流之處。
見學觀察家: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
因為歷史的交流和地利之便的緣故,台灣對於日式風格總是多了一份親切感,深受那股溫潤與典雅所吸引。深耕日式空間設計多年的「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不僅曾於日本求學,從生活到學術深研日式設計精髓,返台後更不斷融合古典日式與創新,打造出獨樹一幟的新日式風格。
本次朱總監與見學館團隊一同造訪大阪,不只重溫求學時光,更與杉本清史建築師進行設計對談。朱總監對於杉本建築師在「hu+g Museum」中的概念十分欣賞,「傳統日式建築的緣廊是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份,夏天可以乘涼、冬季賞雪,緣廊凝聚了家人的情感。杉本建築師將這個概念轉化成室內設計的一部份,讓現代公寓中已經消失的緣廊重新復出,讓許多喜愛日式老建築的人重溫過往的回憶,也創造出一種新的空間設計模式。」
▲開放式空間設計,可以讓家人之間的隔闔降低,同時也讓小坪數空間更顯寬廣。
緣廊的概念無獨有偶也曾經出現在朱總監的空間設計案中,運用緣廊打造日式風情,搭配院子展現出歲月靜好的四時之景。緣廊同時也兼顧走道的功用,連接起室內空間,將日式的緣廊移值到台灣土地,綻放出新日式風格。
小巧的「hu+g Museum」展示間,讓我們看見杉本建築師對社會和家庭的願景,但要完整了解設計概念,非得從建築案下手。從「龜岡保養所」可以發現杉本建築師的細膩和創意,不只將原有建築翻新,更觀察周邊的環境,試圖用設計解決居住時所遇到的問題,讓空間更進步,創造出令人覺得舒適的氛圍。
朱總監觀察到「除了用開窗方向解決採光的問題之外,杉本建築師也善用人工光源作為輔助,讓日照不足的冬季或雨日,以及夜間時光,都能擁有充足的光線。」
▲運用交錯的樑柱設計線形光源,平均的散發柔和光芒。(Credit@ 笹倉洋平)
▲空間配置有多種不同的人工光源,讓燈飾成為樸實小屋中的焦點,同時增加空間氛圍。(Credit@ 笹倉洋平)
設計空間有了更多不同的樣貌,透過與不同設計人的交流,彼此激盪出更多的創意和火花。縱然吸收了同樣的日式養份,最終卻依照各自的詮釋而有千萬種變化,讓人永遠期待下一個靈感被實現的作品。當我們的關西之行走到尾聲,心裡卻很清楚學習的路途才剛開始,迫不及待的期待下一回的交流,期待更多的新日式風格。
Sync Studio
電話:06-7493-1229
地址:大阪府大阪市北区中津3-26-14
Facebook:一級建築士事務所シンクスタジオ
見學觀察家: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
電話:02-8992-6262
地址:新北市新莊區中華路一段8 號11樓
粉絲團:日式空間設計觀察
風格專頁:和風主義
【撰文:徐婉蓉/ 攝影:吳佳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