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美學・居家設計案例觀察分享
歲末將至,有人開始檢討今年、有人則是著手計畫明年,建築設計亦如是,需要從過往取得經驗、見學前輩的作品,吸收自省然後精進。見學館編輯部特意邀請擅長日式清美學風格的「翎格設計」潘怡華總監,從近年來令人著迷的清美學居家案例,觀察日本的建築視野,並從日本人細心又聰明的設計中,學習如何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居家生活中,創造優質和樂的舒適生活。
▲接受日本文化薰息的潘怡華,決意將日式清美學及職人精神帶回台灣,多年來致力闡揚樸實直率、淡雅清麗的空間語彙。
阿久比の家/ALTS Design Office
「ALTS Design Office」事務所位在被群山環抱的滋賀縣,延續地理位置的自然信念,事務所的設計一向秉持尊重自然的原則,讓住宅融入生態環境之中。「阿久比の家」獲得2015年第3屆家建築大獎(家づくり大賞),由審査員選定的獲選城市景觀賞,入選原因在於房子的開放式花園與緣側露台對周圍環境的融合性。大平一枝審査員表示,「阿久比の家」由內而外的開放性成為街道景觀的一部分,透過立柱、牆面不僅創造與街景的橫向連結,也保護家的內部空間,賦予房子需要的包裹性。
房舍的建築以傳統日式房舍為概念,置入「緣側」並且試圖透過空間的水平延伸建立一個精彩豐富的生活場域,公共空間使用開放式的規劃,並連結緣側採水平面的方式延展到戶外,使用結構柱和玻璃落地窗做為內外分界,彈性開放的設定讓內外共存,同時滿足日本人最重視的「包覆感」。
(via ALTS Design Office)
山之手の家/佐々木勝敏建築設計事務所
位於愛知縣的「佐々木勝敏建築設計事務所」近年來建造出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住宅——日式老屋改建案「栄町の光溜」,留住傳統房舍的低調古樸也透過中庭、洄游空間界定兩世代的生活空間;狹長型建物「imai」利用高窗帶入大量光線,藉由明亮度來達到空間的擴散作用,也刻意將木材質的色系放淡,營造清透而溫暖的空間視覺。
至於榮獲國際獎項「2014 Design for Asia Awards」的「山之手の家(H3 House)」,是建築師佐々木勝敏留給小孩探索的住宅世界。二樓的屋頂大露台、挑高處的樓梯與層次格柵,成為孩子們的遊樂場所,在這個家居裡尋覓自己的世界。
▲以大地色系構造出直樸與純粹之美,日光總能讓清美學住宅更加動人。
建築師佐々木勝敏提到,他初次看到此住宅的基地時,基地被旁邊六層樓建物的陰影籠罩,因此他利用反L型的建築斷面,將自然光從沒有遮蔽物的北邊引入,透過頂部天窗與側面方窗採集陽光,高起的量體變成佐々木勝敏口中的「收光器」,一部分做為樓梯,一部分安排高低漸層的格柵平台,有效地讓光線滲透下去,也能削弱陽光的直射。
▲內退的反L型結構將南側建築體的引光面擴大,亦創造屋頂露台,把生活空間延伸到戶外。
(via佐々木勝敏建築設計事務所)
中山の家/小松隼人建築設計事務所
出生廣島的小松隼人建築師,其作品特別注重建築物的開口,企圖透過開口創造與街道環境的共鳴,尤其廣島縣三面環山,南邊面向瀨戶內海, 因此對於不同基地條件,小松隼人總能因應現場給予建築物最適合的樣貌。
獲得2015年廣島縣建築文化獎優秀賞、以及2014年住宅能源生態競賽審査員特別賞的「中山の家」,位在廣島山中,呼應基地環境以「寧靜」為主題創造住宅,因此有斜屋頂、木桁樑的元素,來呈現山林幽居的造屋之美。具有層次性的開放設計,運用錯落的結構以及穿透設計,達到每個場域的互通性,甚至連茶屋也採取開放的方式,悠然地存在於庭園與室內之中。
(via 小松隼人建築設計事務所)
コヤノスミカ/mA-style architects
由川本敦史與川本まゆみ設立的mA-style architects,作品不但在日本中部、東海四縣(愛知県・岐阜県・三重県・静岡県)頗具名氣,「光の郭」、「緑縁の栖」、「ありんこの家」不但拿下許多區域大獎(中部建築賞、愛知住宅賞、静岡県住まいの文化賞、JIA東海住宅建築賞等),也廣泛被亞洲媒體報導。mA-style architects的作品喜歡運用清淺的木材質,添加陽光調味,再利用可愛的造型分割或是結構堆疊來變化空間表情。
▲三角形的屋頂與主樓的屋瓦產生對話,顏色刻意一深一淺詮釋兩個世代。
「コヤノスミカ」替mA-style architects拿回許多獎項——2014年 第46回中部建築賞、2014年 Linea Talara ASJ賞、2014年 第5回木質建築空間デザインコンテスト住宅部門賞、2013年 LIXILデザインコンテスト審査委員特別賞。
這間三角屋頂的小屋是日式房舍的延伸計畫,主屋位在農村地區、200平方米的土地上,大房舍將家人聚攏在一起,年輕人也需要輕鬆獨立的生活空間,因而有了拓展計畫——在傳統日式房舍旁另外為年輕夫妻建造屬於自己的生活場所。「單純的擴展能夠提供各自獨立的生活環境,但可能會因此丟失了整個家庭的連結。」mA-style architects建築師說出他們的想法。因此將主要的居住空間(大廚房、衛浴、小孩房、臥房)保留在主屋,擴展的小屋則是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機能同時兼具工作室,達到「保持一些距離又不會完全失去連結」的居住關係。
▲兩層樓的小屋規劃採取開放打通的設計,就連二樓也僅是大量的留白,提供使用上的無限可能!
(via mA-style architects)
バスキッチンの家House Bath Kitchen/鹿内健建築事務所
▲以「浴室跟廚房」為核心,是鹿内健建築師針對學齡前孩子的貼心規劃,體現家人照顧與陪伴的需求。
起家於東京的鹿内健建築師,一直關注著城市景觀以及都會建物的問題,並且試圖運用其建築技能解決都市住宅的現況,「バスキッチンの家」就是鹿内健建築師對於目前日本都會老舊公寓維修成本過高、造成小坪數住宅「一個人住太大、一個家庭住太擠」的問題提出的實驗性解決方案。
面對這間12坪的小單位住宅,鹿内健建築師希望運用四項原則來改變現況:
- "changing the space into one room" ——將所有機能空間規劃為一室。
- "opening and closing by sliding doors" ——藉由門片達到空間的開放與獨立。
- "multi-layered usage" ——多層次用法。
- "live for a limited time frame even though its small"——在不同階段可以選擇短暫居住小住宅。
▲二手公寓重新翻修的創舉,就是打破原有格局,大膽以「一個家=一個房間」的開放式手法創造全家人的互動。
考量家庭成員的結構,建築師認為現階段可以省略單獨房間的需求,因此將原來的格局砍掉重練,集中整合所有生活機能,成為大型開放的空間,再藉由軌道門、高低差、低矮量體界定生活場域、彈性區劃隱私,將12坪的空間打造為複合式的居住空間,同時解決單面採光的問題。
而這樣「將所有生活空間合而為一」的創新概念,讓「バスキッチンの家」這個案子從2013年完工以來,持續在各個建築獎項中獲得殊榮——2013年第4回建築コンクール優秀賞、2013年度Good Design Award、2014年千葉県建築文化賞奨励賞、2015年住宅環境設計獎入賞。
(via鹿内健建築事務所)
食堂付きアパート Apartment with a restaurant /仲建築設計
由仲俊治建築師主持的東京事務所——建仲建築設計,設立於2009年,身為中世代的建築師,作品不斷獲得日本各個大獎的肯定,包括2015年11月才公布的第16回JIA環境建築賞優秀賞。他的作品經常透過動線與格局的重整,達到社會化的目的性,例如回應小型經濟家庭、複合式居住型態或是身心障害者的友善住宅。
「Apartment with a restaurant」此作品堪稱仲俊治建築師的代表作品,自2014年拿到Good Design Award的金賞後,分別受到住宅環境設計獎、JIA優秀建築選、吉岡賞等獎項的肯定。能夠取得各評審認可的原因,在於建築師將老公寓換上「共享」的新生命,本來是一幢平凡的老宅,屋主與他的兒子決定推翻單一住宅的形式,與建築師互相激盪出複合性的建築空間——涵蓋食堂與工作室的住宅。將房子分成三個部分,一樓是開放式食堂也是居住者的餐廳廚房,二樓及地下室則為工作室及居住單位, 因此在整體的設計及使用機能、動線都必須相當縝密,考量居住者的使用跟隱私、以及消費者用餐的環境感受。
(via建仲建築設計)
軒下の家/y+M design office
由三宅正浩與吉本英正設立的神戶建築設計事務所y+M design office,自2006成立以來,歷年來完成的作品量驚人,每個作品幾乎都在參賽中取得亮眼成績,其中原因在於創造住宅、環境與居住者的共好狀態,運用不同結構形體或是動線開口,形塑快意居心地。
隨著時代改變,現代家庭組成日益多元,傳統家固定的樣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隨性、自由的生活態度。三宅正浩建築師的「軒下の家」有著各種參差不齊的空間堆疊,讓屋簷下的不同空間,隨著空間使用人不同的生活型態,大走「各自獨立又開放」的忠於自我路線。
「軒下の家」案例,是三宅正浩建築師獲得「2014住まいのインテリアコーディネーションコンテスト優秀賞」、「Design for Asia Award 2014 GOLD AWARD」、「2015 Pen 理想の家グランプリ」的得獎作品,位於京都郊區、兩代家庭的共居住宅,父母與一家四口的生活空間藉由一條布滿植栽的隱晦通道劃分兩間房舍,再透過重疊屋簷將兩間房子的人緊緊相連,開口對應著開放起居空間,讓風與光伴隨親情縈繞兩間屋子。
▲「軒下の家」設計出兩間獨立生活空間卻比鄰連成一間大房子,利用植物穿插屋內,搭配高低差弱化空間的分割,也讓住宅更為通風、享受陽光!一間大屋下的兩個小房子,滿足兩代家庭的共處與私人時間。
(via y+M design office)
木箱・久我山 71/100/葛西潔建築設計事務所
葛西潔建築設計事務所以「木箱212構法」專利工法,在各項建築競賽中獲得評審關注,由葛西潔建築師發展出的結構與機能空間,透過傳統木造的結構與工法,為屋主建構擁有大量收納機能的良好住宅。其作品均使用此種結合收納與結構的工法,其中「66/100 木箱・阿佐ヶ谷」、「65/100 木箱・四葉」、「56/100 木箱・深大寺」、「71/100 木箱・久我山」等作品更是諸多獎項的常勝軍。
其中獲得2015住宅環境設計賞入賞的「71/100 木箱・久我山」,藉由「木箱212構法」打造開放舒適的生活空間,將整面牆以一格格木板搭建出充足的收納空間,暖活愜意的木材質為住家注入溫度,搭配充足的採光,即使全室或高聳的木結構也不覺壓迫,不只實用性高也具裝飾效果與設計特色,是超具經濟的設計概念。
(via葛西潔建築設計事務所)
cow house/moon at
▲從老宅主屋延伸出的新住宅「cow house」,也是回鄉生活、照顧長輩的例子,建築師伊月善彦在德島老家旁新建宅邸,空間設計兼具傳統與現代美學,是此案獲得「2015年第一回JIA四国建築賞——住宅部門優秀賞」的原因。
「cow house」是德島的建築師伊月善彦的老家擴建案,把自己住的房子比喻成「小牛的屋」,象徵新生的房子無法脫離主屋的依偎關係。獲得「2015年第一回JIA四国建築賞住宅部門優秀賞」,根據評審的講評,伊月善彦建築師讓兩間新舊住宅彼此和諧地存在,相似的結構表情、不同的建材與深淺,協調亦互補的依存牽引著彼此,新住宅生動地凸顯了老家的淡定與悠然,而內部空間也透過家具與屋間形式回應主屋的日式原貌,一再地流露建築師對誕生自己的老家的情感。
做為年輕夫婦的居住空間,「cow house」除了現代化的設備機能以及生活形式,建築師巧妙透過動線的佈局、開口與空間框架等手法,融入老宅的熟悉感,適時地將傳統住宅建築享受的「陰翳」美學融入新建房子,兼顧老傢俱在屋內的協調性,讓兩棟新與舊住宅創造幽美的互補。
(via moon at)
Moon/阿曽芙実建築設計事務所
第十屆関西建築家新人賞得主阿曽芙実與其作品「Moon」均散發著淡淡的溫柔氣質,她的設計蘊含著童趣,不論是外觀的線條或形狀還是內部圓弧跟造型,都能夠感受到女性專有的細膩跟溫柔。「不刻意、自然而然地營造幸福快樂的住宅」是阿曽芙実建築師的設計哲學,無須刻意的設計,用最自然的方式擁抱光線與空氣,打造平凡而單純的住家空間,
「Moon」是雙薪小家庭的住家,考量到孩子可能比父母先回到家,阿曽芙実在房子裡加入童趣與探險元素,透過層次感與留白,製造不同的空間感受,充滿生活感的家,即使獨自在家也能感到飽滿的愛,不覺得封閉孤單。打破居家格局動線的規劃,轟立的牆面變成溫柔包覆的弧形、方正的門框多了三角屋簷宛如城堡、放射狀的木頭天頂讓空間像宇宙般無限擴展、一個又一個的開口也把平凡的居家走動變成探險,阿曽芙実試圖透過他的設計讓生活空間更有溫度,也更加感性。
(via 阿曽芙実建築設計事務所、Credit @Kenta Hasegawa)
趨勢觀察家・翎格設計|潘怡華
就今年清美學案例的整體觀察,潘怡華歸納了「錯層空間運用」、「空間的垂直延伸」、「在室內種樹」、「創造開口與借景」」等四個重點,其中亦察覺到兩個有趣的改變——「內外分界的模糊」及「二世代家宅模式的水平轉變」。
◎錯層空間
延續2015年冬季前往日本參訪「無印良品の家」的觀察,潘怡華認為錯層概念的運用能夠讓空間產生更多元的變化,如同無印良品「空間產品化」的概念,組合式的空間設計能夠因應基地環境以及使用目的不同,讓每個場域的區隔性更靈活。
▲利用錯層空間能夠讓空間的延伸感更好,創造空間的變化。「錯層空間的每個單位使用面積不會大,但整體視覺是寬敞的,而且能讓空間更立體。」潘怡華分享。(via y+M design office)
◎室內種植樹木
日本住宅重視庭園,也是傳統日式建築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回歸到現代社會的大都市,當日本人有幸獲得一塊小小土地可以蓋自己的房子,即使狹長、即使窄小,也都會盡可能請建築家協助置入庭園綠景。然而考量基地條件,有時並不允許另外再區劃庭園,因而衍生出「室內種樹」或是「樹天井」的規劃。
▲ALTS Design Office的另一個作品「小舟木の家」,在目光所及之處種植樹木,利用芬多精來療癒心情,打造一個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住家。(via ALTS Design Office)
◎空間的垂直延伸
與戶外連結的方法慢慢從水平延展轉移至「向上延伸」,潘怡華表示, 佐々木勝敏建築設計事務所的「山之手の家」就是將室內外做垂直連接的最佳範例,屋頂不再只是個房子的天頂軀殼,透過結構內退的手法將屋頂變成露台,或是設計成為觀景平台,讓住戶感受更深刻的四季更迭。
▲尤其小朋友特別喜歡屋頂陽台的新做法,爬上屋頂,似乎是每個小朋友的勝利舞台。(via佐々木勝敏建築設計事務所)
◎創造開口與借景
借用室內的生活場景成為居家風景,是日本住宅常見的手法,「日本建築家常常在某些開口之中蘊藏哲理,從某些特別的角度視線來營造獨特的空間感。」潘怡華說道,她繼續解析: 「『山之手の家』個案裡, 建築師佐々木勝敏在瘦長型的空間利用高低漸層的開口創造縱深,同時又用水平格柵發揮橫向視覺的拉伸作用,所以我們不會覺得這個空間好窄好擠,反而會被若隱若現的曖昧畫面吸引目光。」
▲「Cow house」則能看見建築師伊月善彦運用開口保留傳統和室的靜謐之美。(via moon at)
隨著大環境的改變,日本的民族性以致住宅建築型態也產生變化,從以往偏向「外冷內熱」的建築形式(請參閱——隱蔽又開放:外冷內熱的居家空間)開始出現「內外共用的概念」,區劃內外的界線越趨模糊,「阿久比の家」甚至願意藉由檐廊與外部環境串接,少了封閉,多了開放,視野可及之處也變得寬廣。
▲少了以往內外分界的絕對性, 「阿久比の家」不再以低調的姿態默默佇立,而是透過「縁側空間」化解與外界的隔閡。(via ALTS Design Office)
此外,潘怡華也發現有趣的現象,都會中心建造的二代宅多半是採取上下分層的生活空間,而『コヤノスミカ』與『cow house』則是在傳統主屋旁新蓋一間現代住家,讓二世代在同個平面下共處。位在神戶的「軒下の家」是兩代家庭的共居住宅,y+M design office也讓兩幢獨立空間比鄰連成一間大房子,「省去上下樓的動線,這樣的好處是兩代的往來可以更頻繁緊密。」潘怡華分享她的看法。
▲「コヤノスミカ」脫離主屋另闢一處結合起區空間的工作室,運用木元素構築藝廊型態的設計,讓空間顯得格外清新脫俗。(via mA-style architects)
▲神戶的「軒下の家」是新蓋的兩代宅,利用被樹木圍繞的隱晦通道區劃兩個世代的獨立生活空間。(via y+M design office)
清美學空間觀察家:翎格設計
電話:02-2577-1891
地址:台北市八德路三段126號2F
粉絲團:翎格設計 Ringo Design、清美學
【撰文:柯霈婕/協力:翎格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