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の建築,關西見學》総合技術研究所,大和房屋工業的智能技術
古老的京都、熱鬧的大阪、異國的神戶、古樸的奈良,是關西城市的既定意象,然而日本建築正在改變城市風貌,在人群看不到的角落不斷輸送美學養分,灌溉深層文化涵養。「見學館」於2015年秋季前往日本關西,從拜訪當地建築事務所開始,挖掘城市的設計厚度,找尋日本美學的紮根基礎,透過深入報導、設計職人的分享,潛心學習並借鏡思考,見識蛻變的力量。
早期日本的房子均屬木造,隨著時代演進,容易在地震或轟炸時著火的木構造房舍逐漸在二戰後被淘汰,水泥鐵構住宅取代傳統木造形式,除了日本政府積極引進西方建築技巧與材料,日本國內的營造工業也不斷開創茁壯,「大和房屋工業」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跡。(注:「大和房屋工業」主要營業項目包含住宅、商用不動產等的開發與營造,以及環保節能方案等。「総合技術研究所」是企業的技術研究實驗室與展覽館,同時也開放民眾見學參訪。)
◎此行關西見學,「見學館」特地前往「大和房屋工業」位於奈良的「総合技術研究所」參訪,見學導覽專員 山本藍子小姐為我們安排90分鐘的見學行程,並由「博森設計」潘龍總監擔任見學觀察家,分享他的觀察。
開創性的營造思維,企業茁壯的基石
「大和房屋工業」創立於1955年,創辦人石橋信夫在二戰時曾被當作俘虜在俄羅斯集中營勞動(活該),苦寒的天候讓他意識到“生活”的重要性,回國後決心從“食、衣、住”三方面架構出優質生活,並推廣「快速建成的耐用住宅(すぐに建てられる丈夫な住宅)」,成為企業早期的發展主軸。
建築上使用鋼管,是石橋信夫的首創,也是日本最早的鋼管結構建築。因為輕便,工費及運輸費較為低廉,也加速施工落成,成為「大和房屋工業」發展壯大的起源。接著「小型住宅」誕生,是為了提供小孩專屬房間而發展的計畫,低預算又快速完工的作法,合乎當時的經濟需求,「三小時建起11萬日元的家(3時間で建つ11万円の家)」帶動一時風潮,進而發展出「預製裝配住宅」,先在工廠將建築的模具完成生產,運送到基地現場組裝即可完工,開啟住宅產業化時代。
▲企業文物館內展示創業商品「組合屋」以及被視為工業化住宅起點商品——「三小時建起11萬日元的家(3時間で建つ11万円の家)」。(via)
專研技術實驗室,追求高性能的建材與建造技術
以建造工業起家,「大和房屋工業」期許自己運用各式各樣的工業技術為社會創造更優質的居住未來,因此成立專門的技術實驗室,開發與驗證新的建築技術。主要分為四大研究重點——環境保護技術、應對持續性社會發展技術、應對高齡少子化技術、食品安定生產技術。並透過三項實驗類別落實——構造實驗、環境實驗、防耐火構造試驗與其他;並針對研究項目引進各種專業儀器與實驗機,模擬實況打造分析室與試驗屋,像是藉由振動台、反力壁、反力床確保建築結構的耐震性;熱環境實驗室則是模擬自然環境,企圖在在建築技術上因應日曬、溫度、濕度開發出合宜建材,能夠化解因自然條件造成的居住不適。從齊全且專業的實驗設備,我們看見「大和房屋工業」追求進步與深研專業的企圖心。
▲「防耐火實驗爐」以高達840度的高溫試驗外牆對高溫的承受度,以及防火結構材能否成功將溫度抑制在可燃溫度之下。同時也以「屋內外溫度差・劣化試驗機」進行日照與溫差對外牆建材產生變色、變形的影響試驗。 (via)
七大企業理念,研發建造技術的根基
「安全安心」、「舒適節約」、「福利」、「環境」、「健康」、「農業」、「通信」這七項要素組構出「大和房屋」的建造理念。為了落實住宅的「安全與安心」,全面發展建造技術,包括免震住宅模擬實驗、增強地基的施工法(D-TEC ECO+)、鋼結構剪力牆、屈曲約束支撐體系(D-TEC BRACE) 等;設計出「地下檢驗機器人moogle」,可掃描基地結構狀況並且即時回報,增加探測效率,達到「舒適節約」的目的;「福利」則是為創造老人與小孩的友好住宅,導入無障礙以及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透過蓄電鋰離子電池、保溫隔熱透氣外牆、太陽能發電系統等,表達企業愛護「環境」、珍惜地球資源的意念;另外也藉由溫度與空氣的控制來排除過敏原,同時納入居住醫學,落實「健康」住宅的理想;也應用建築技術研發移動栽培溫室“agri-cube”,透過自行種植蔬菜解決食安問題,尋求糧食的穩定供應,挑戰農業工業化;最後則是將所有技術串連科技、結合通訊技術,提供更為便利與智慧的生活提案。
▲除了建築結構的安全性,「大和房屋工業」亦重視室內設計的友善度。(via)
▲「大和房屋工業」也不斷創造居住的舒適度,像是通風與隔熱技術的再提升。(via)
見學參訪,實際體驗技術の創新
不斷致力於研發建造技術的「大和房屋工業」,特別在奈良開闢三萬平方公尺的綜合技術研究所,除了技術實驗室亦另蓋兩個見學館與創辦人石橋信夫紀念館,開放民眾見學參觀,讓更多人了解建造性能的重要以及居家安全與舒適的發展潛能,也向眾人展示他們的努力。在「技術藝廊(テクノギャラリー)」規劃七個研究活動區與四個體驗平台,展示先進技術的研發成果;「D博物館(D’ミュージアム)」則是「大和房屋工業」的企業文物館,擁有豐富的科學技術展示素材,亦說明了日本的營建發展歷程,已在德國自然科學博物館(German National Science Museum)登記為重要科學技術資產,民眾可透過影片、模型陳列來認識企業的發展史。
▲「D’ミュージアム」除了回顧昭和30年至今的創業歷程,3樓亦展示全球的環境共生住宅。(via)
90分鐘的見學課程,山本藍子小姐先從「D博物館(D’ミュージアム)」為起點,引領我們認識「大和房屋工業」;而「技術藝廊(テクノギャラリー)」的體驗項目共有四大類別,「抗震與耐震」、「友善設計」、「舒適生活」、「智能住宅」, 現場除了可藉由模型樣品了解其技術根本,亦可透過實際體驗感受成效。
▲「大和房屋工業」的抗震結構。
▲防夾手的居家友善設計。(via)
▲「大和房屋工業」於花博紀念公園的「住宅展示場」樣品屋展示外牆的隔熱建材。
▲強調「舒適家居」的「大和房屋工業」運用模型說明屋頂隔熱構造。
▲潘龍總監表示,他眼前這台電能儲存裝置——鋰離子蓄電池系統能讓發電與儲能達到良好配合。
▲「大和房屋工業」的太陽能發電呼應日本政府提出的“構建低碳社會行動計畫”,並且有兩種模式可供選擇——單片形式(屋根置き型)以及融合屋頂建材形式(屋根建材型) 。(via)
見學觀察家:「博森設計」潘龍總監
總是能夠將每一場見學的觀察做到串聯的潘龍總監回憶,今年四月前往泰國曼谷見學的「SCG Experience」是母集團SCG(Siam Cement Group暹邏水泥集團)創立的實體服務站,(注:「SCG Experience」是泰國第一間整合建築空間設計元素、施工知識,並結合科技將經驗技術商品化,由平台展示給民眾的體驗中心。), 「『SCG』跟 『大和房屋工業 』都是以品牌的核心專業為基礎,再進一步投入該領域的應用與研發,例如從蓋房子延伸到制震、隔熱、隔音等技術,不只做深也做廣,才能持續讓企業品牌茁壯。」潘龍表示。
「同時我也察覺到企業成功的特質——除了專精於核心技能的堅持,讓眼界超越於既得利益之外,思考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反而能使品牌獲得認可。」潘龍繼續與我們分享,例如『大和房屋工業』持續深耕居住環境的提升,另外成立見學體驗館的目的也非商業,「SCG」亦然,兩者都透過整合將經驗與知識視覺化、體驗化,並開放給所有人,提供學習和尋找靈感的機會 。
大阪住宅展示場,觀摩設計變化的可能
由於「大和房屋工業」的見學過程是禁止拍照的,因此「見學館」特地安排「大阪住宅展示場」的參觀行程,實際感受建設公司的住宅設計,其中「大和房屋工業」於展示場規劃了兩間樣品屋。潘龍總監表示:「現代的居家空間仍具有傳統日式房舍的影子,整體動線不斷運用迴廊概念傳遞居家的隱晦與內斂,同時又繪製出家人的互動畫面。」
▲在玄關迎接歸人的是中庭,潘龍表示:「往左進入和室、往右則進入居家的主間,不論是迴廊動線設計還是借景手法都能創造靜心與沈澱的效果。」
▲潘龍很欣賞「大和房屋工業」的格局設計,開放空間串聯了家人,藉由高低差區劃場域界線,讓家富有層次,不顯單調。
▲潘龍觀察道:「強調家人互動之於,開放式的空間設計充滿日本人的細膩思考。像是書桌前的帶窗,不僅能為工作舒壓,也能望見外頭玩耍的小孩。」
▲「総合技術研究所」導覽大使山本藍子與見學團,於石橋信夫紀念館前合影。
大和房屋工業総合技術研究所
電話:0742-70-2111
地址:〒631-0801 奈良市左京6丁目6-2
官網:大和房屋工業総合技術研究所
見學觀察家:「博森設計」
電話:02-2633-9586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金湖路348號1F
官網:博森設計
Facebook:博森設計 bosondesign、簡約美學誌
【撰文:柯霈婕/攝影:吳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