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達人堂 > 【50位傑出建築設計人的追夢故事】郭旭原&黃惠美》形塑都市的住宅建築師

【50位傑出建築設計人的追夢故事】郭旭原&黃惠美》形塑都市的住宅建築師

導言:“夢想無論怎樣模糊,總潛伏在我們心底,使​​我們的心境永遠得不到寧靜,直到這些夢想成為事實為止。 ”(林語堂)心懷夢想不斷追尋才有可能達到成功的彼岸,去感受達成理想後從心底升騰的自信和滿足。而所謂成功的本質,即是獲得預期的結果,只要預期的事情達成,就是成功。

本次主題選取的建築設計人士,在不同領域均有建樹,一路付出心力,收取不同的成功果實。而我們將回溯他們在開啟成功大門前的經歷,與讀文的各位分享這一路的追夢故事,也一同來探尋能夠沐浴勝利光明的奧秘。

“做設計的時候,想著如果我要來住這間房子,就像是在築造自己的家。 ”

1998年,郭旭原與黃惠美攜手創辦大尺建築&郭旭原建築師事務所,從此開始在房地產領域的設計工作。事務所之名“大尺建築”,意為大尺度的全方位設計,這其中包含了兩位建築師的希望:他們沒有讓設計局限在小尺度的室內設計與向外發散的建築設計上,而是延伸擴展到景觀與環境規劃方面,讓存在於房地產市場中的住宅建築,擺脫“商品”和“私人”的身份,獲得尊重環境的公共性質。

建築一路,他們收穫了台灣建築獎、金點設計大獎、台灣建築金質獎、台灣TID設計大獎、台灣住宅建築獎,以及遠東建築獎的多次入圍,甚至漂洋過海,贏得JCD 日本商業空間大賞及德國IF設計獎。

▲入圍2014年遠東建築獎的“麻布山林”,是明基友達集團位於新竹郊山的員工訓練中心興建案,2004年起委由大尺建築及郭旭原建築師事務所規劃設計,以看似“簡單”的構成,實則蘊含所有參與者夢想堅持的“不簡單”,入圍本屆遠東建築獎。

通過建築師的作品,我們可以窺見他們的內心世界。那麼,透過郭旭原與黃惠美的經歷,我們還可以窺見建築師所淬煉的價值。

另一種在地設計的場所精神

從東海大學畢業後,黃惠美直接奔赴哈佛攻讀設計碩士,在美國的學習環境裡,豐富的知識信息,以及來自優秀同才之間的刺激,讓她的建築修為快速提升。

▲黃惠美建築師

彼時的郭旭原則選擇進入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在實務操作中對設計方向有了切實的了解後,郭旭原辭職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都市暨建築的關聯設計:“都市的生活、歷史、變遷、發展等等,都能與建築相結合。 ”導師麥克爾·丹尼斯在都市涵構主義方面的進一步教導,讓他能夠更敏銳地感觸環境,在設計中更注重把握建築在都市脈絡與環境關係裡的表現。

▲郭旭原建築師

身處美國,反而讓兩位建築師更加深刻地意識到一件事:“建築是非常本土性、地域性,而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都會影響文化環境。 ”出生本地的建築師,或許在為都市添加建築時,能有更為貼切城市的展現。於是黃惠美回到台北開始設計工作,郭旭原也在來年響應她的邀請,開始兩個人的設計創業,以及屬於大尺建築的在地都市設計:

“建築很當代,也很在地。我們很實在地面對當代的問題,並且去解決在地環境問題,呼應在地的需求,這就是所謂在地化。 ”

住宅,形塑城市

當下的房地產市場基本都由資本所引導,在地產的生態圈裡,住宅建築脫離了原本的面貌,被看成商品,大部分設計也以實現資本方最大利益而存在,一般人都會認為這其中毫無創作機會。

▲位於台北中正區的“重疊屋”,所使用到的水平線條素樸無華,顛覆了之前在台北無所不在的豪宅風,建築師特地將住宅內縮,讓巷路不會因新建築而失卻原本的寬敞,更因為利用水道代替圍牆而在視野上得到拓寬。

然而兩位建築師有著不一樣的認知:

“住宅是嚴肅複雜的問題,因為牽扯到社會、文化、經濟、乃至精神、或倫理等各個層面。但是嚴​​肅的問題必須用嚴肅的理論、或技巧去響應嗎?

住宅作為一個人在宇宙間的避難所,應該如同初生兒在母親的襁褓中一樣自然安詳。我們以嚴肅的態度卻希望用最輕盈、最自然的方式響應住宅建築設計。在沿襲所有建築文法之後,能夠小小突破文法;在資本主義怪獸的種種限制下,能夠改變限制。

這樣的響應是小津安二郎式的,是以平常心來體會日常生活況味,是‘保持距離、還要表達深情’,幸運的話,可以在偶然中、靈光乍現的非常片刻去捕捉物質之外的豐厚感動。 ”

▲文山區新光路上的“九歌”建築正面。

▲在“九歌”的背面,建築師用曲線勾勒出內凹線條,讓樓梯呈現向外界開放庭院的姿態,由此照顧到鄰居們的視野。

所以大尺建築的住宅,有著對住戶將心比心的細膩,對建築體內不同位置的採光、通風、窗景都有不同的安排,讓每個入住的家庭都能擁有相對良好的生活狀態;也有著對新建建築遵守都市秩序的恪守:

位於台北中正區的“重疊屋”,所使用到的水平線條素樸無華,顛覆了之前在台北無所不在的豪宅風,建築師特地將住宅內縮,讓巷路不會因新建築而失卻原本的寬敞,更因為利用水道代替圍牆而在視野上得到拓寬。當然,建築師對鄰里的關懷還蔓延到建築的背面,在設計文山區新光路上的“九歌”時,建築師用曲線勾勒出內凹線條,讓樓梯呈現向外界開放庭院的姿態,由此照顧到鄰居們的視野。

給設計加值

20人規模的大尺建築,有著一股輕鬆開放的氛圍。郭旭原與黃惠美2位建築師,把事務所朝著研究工作室的方向經營,除了定期安排建築學者前來舉辦講座,在每週2次的設計討論中,全體成員都將出席討論正在進行的設計案。這源於2位建築師在東海大學的學習經歷:“不僅學生提問設計是為什麼,老師也會反問學生為什麼做出這樣的設計。 ”

▲南崁HVW商辦大樓,集裝箱組合的造型呼應了公司的運輸事業背景。

搞懂為什麼設計的建築師,自然能透過製造活動場域,協助人們進行在社會中的生活,而由此引發人們對都市生活的想像和改造,就是建築師對設計的加值。

在接受友達光電北埔訓練中心泳山館的委託後,大尺建築用了10年時間來完成設計。在無法迴避建築改變自然地景的問題時,建築師從限制設計的角度入手:造型上,採用低調的單斜屋頂,呼應山林形態的起伏韻致;高度上,深灰色的斜尾頂不可高過周圍的樹,讓建築自然隱入山林中。在建造期間,建築師更是移植來超過8000顆樹木,隨著建造過程,逐步還原山林風貌,也讓人造建築與自然環境相互交融與共生。

▲友達光電北埔訓練中心泳山館的設計,在造型上,採用低調的單斜屋頂,呼應山林形態的起伏韻致;在高度上,深灰色的斜尾頂不可高過周圍的樹,讓建築自然隱入山林中。

▲友達光電北埔訓練中心泳山館的室內。

大尺建築能夠這樣進行建造,即有建築師的堅持,也得益於業主對設計理念的讚同和支持。雙方朝著“低度開發和復育山林”的主旨,最終收穫了這件入圍2014年遠東建築獎的作品。

郭旭原與黃惠美一直在強調,建築師要建立自我設計的獨特性,創造設計價值,而這種價值還能為客戶增加有益​​收穫。當然,他們也曾與開發商理念相左,放棄的委託與承接案量不相上下。不過,兩位建築師仍有自己的堅持:“要像文人固守風骨一般,堅持自我的設計信仰。 ”

但是,建築對每一位建築師而言,都應該是作品,而不是產品。

郭旭原與黃惠美的新計劃是,跟隨台北“都市更新計劃”的腳步,選擇那些即將被更新的老舊建築,在尚​​未拆除前改造成可供藝術家展覽、背包客休憩的空間,利用重新修飾的建築面貌,改變台北人對“都市更新計劃”充滿腳架和罩布的記憶。

畢竟建築本就是在探討構造物與人、人造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所謂未來的建築,未必一定要是新建產物,對老屋的複原和改造,都可以是建築師的工作,也可以是建築師的選擇。


受訪人DATA

郭旭原,大尺建築&郭旭原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履歷:

台灣東海大學建築學士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碩士,從事都市暨建築研究

台灣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專案建築師

美國Hellmuth,Obata+Kassabaum, Inc.都市建築設計師

美國Stone Marraccini & Patterson專案設計師

美國Skidmore , Owings & Merrill LLP都市設計師

 

黃惠美,大尺建築&郭旭原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總監

履歷:

台灣東海大學建築學士

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碩士,從事建築室內研究

大仁室內計劃有限公司設計師

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專案設計師

原堂設計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主持設計師

【編輯:盧佳穎/攝影:陳婧/資料提​​供:大尺建築&郭旭原建築師事務所】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老品牌轉型的台灣吉野家新生活概念店
【50位傑出建築設計人的追夢故事】邱文傑》孕育建築師的晚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