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位傑出建築設計人的追夢故事】張清華》建築綠色的建築師
導言:“夢想無論怎樣模糊,總潛伏在我們心底,使我們的心境永遠得不到寧靜,直到這些夢想成為事實為止。 ”(林語堂)心懷夢想不斷追尋才有可能達到成功的彼岸,去感受達成理想後從心底升騰的自信和滿足。而所謂成功的本質,即是獲得預期的結果,只要預期的事情達成,就是成功。
本次主題選取的建築設計人士,在不同領域均有建樹,一路付出心力,收取不同的成功果實。而我們將回溯他們在開啟成功大門前的經歷,與讀文的各位分享這一路的追夢故事,也一同來探尋能夠沐浴勝利光明的奧秘。
2005年,台北圖書館北投分館建成。
在這之後的台灣,以北投圖書館為代表的綠色建築匯聚成一股潮流,從決定建築形態的建築師,到使用空間的普通民眾,都將追求綠色建築視做共同的社會時尚。
北投圖書館的設計者,是來自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主持建築師張清華。在台灣地區相關“綠建築標章”制度出台前,便已經在這一領域默默耕耘。
▲北投圖書館戶外閱讀區,這座圖書館位於北投區北投溫泉公園內。設計緣起:原小區圖書館結構體因海砂屋問題,需要拆除重建。經過張清華與九典設計的共同努力,成為台灣地區第一座“鑽石級綠建築圖書館”,曾被美國Flavorwire.com網站票選為全球最美的25家公立圖書館之一。
如今的張清華和九典設計,已經可以擔綱台灣地區綠建築的代表。以品牌服務人,以專業領導,以減碳形塑美學價值,成為九典的設計經營理念。那麼這位台南出身的女建築師,是如何透過專業地整合,不停止創新的腳步,走出獨特的低碳美學?
把握到正確的趨勢
在聯考(相當於台灣地區的高考)之前,自然組(理科)的張清華對電機機械類專業不感興趣,而能夠結合藝術與工程一起發展的建築學,就成了她的最佳選擇。
而建築設計的影子,其實一直藏在張清華的生活裡。台南有傳統的閩南聚落、葡萄牙殖民時期的軍士宿舍、日據時代的土地銀行,不同風格的建築成為張清華的啟蒙老師,在耳濡目染中她成為成功大學的建築學專業學士,隨後奔赴賓夕法尼亞大學繼續2年的碩士深造。
▲北投圖書館外觀。
賓夕法尼亞大學同樣是另一位中國知名女建築師——林徽因的母校,張清華在這裡就現代建築設計體係有了更進階的了解。隨後在美國遭遇石油危機的時期,她與同學專門研究了能源建築課題,對自然環境抽絲剝繭地探討後,在建築設計中運用太陽能板和再生能源等,這直接影響了她後來的建築選擇。
1997年時台灣地區就有推行綠色建築的趨勢,儘管其他建築師都在觀望,張清華卻迎頭而生,在設計中嘗試淨化建築對自然帶來的負面影響,讓其中利用到的能源可以對環境改善有所幫助。北投圖書館的設計運用到太陽能板,綠化屋頂上的草坡亦可以涵養降水,使雨水自然排至回收槽,達到綠化與減少水資源浪費的效果。
▲北投圖書館的外型像是一艘木船,因此這座閱讀空間也被譽為“知識方舟”。設計以綠色生態為主題,使用永續的節能手法,運用太陽能光電板、雨水集中池、綠屋頂、透水鋪面以及大量開窗等。
▲圖書館內部。大量開窗幫助建築減少空調使用帶來的能耗。
“建築並不是獨立在這個領域裡進行討論,建築會影響社會,也會帶動時代產生不同的想法。 ”張清華相信正確的趨勢,最後就會變成洪潮,綠色建築也將成為現代建築的最佳歸宿之一。
做趨勢的領頭人
“如果主動提早做這件事情,那麼你可以成為領頭人,如果最後被動跟著趨勢走,你只是一個跟隨者。 ”
北投圖書館曾收穫綠建築鑽石級標章證書、台灣建築獎首獎、優良綠建築設計獎,但是張清華沒有停留在運用太陽能板設計綠色建築的滿足上,每一個案子都要設定一個綠色策略,透過對具體的建築背景展開針對性的綠色營造。
▲李長榮研發大樓。建築與科技的創新結合,外立面的遮陽格柵所使用的材料是聚丙烯管(俗稱PP管)。這種以企業自行開發的有機化合物PP,透過添加特殊配方提高物理性能,使之具有防紫外線、抗輻射線、奈米自潔、高硬度與強度的特性,使用在建築物立面遮陽,可減少太陽輻射高達30%。同時,無毒可回收的PP材料,除了展現企業的永續理念,二維建築條形碼更傳達出企業科技的研發精神。
她一直在觀察各類綠色建築設計的技術,在設計中運用測算軟件,導入建築物所處環境的所有自然條件係數,讓建築能夠成為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從而達成建築與自然共生的理想。
▲李長榮研發大樓的屋頂繼續沿用了太陽能板,為大樓提供清潔的自然能源。
▲李長榮研發大樓室內的樓梯扶手也採用PP管材料。
而事務所也確認了研究綠色材料的專攻方向。在設計李長榮研發大樓時,張清華特別發揮了李長榮集團研發綠色材料的特點,將業主納入設計團隊,一同探討研發合成可回收建材,最終整棟大樓由塑膠管搭蓋建而成,讓這棟化工廠房成為符合台灣地區“綠建築鑽石級認證” 、美國“LEED綠建築標章”的綠色建築。
在成功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的講課裡,張清華依然不忘帶領學生在建築設計領域進行更廣泛的研究,她提議將3D打印技術作為實現建築的新工具,可以減輕機械化建築過程,讓設計想法能更自由地實現。
建築師的責任
說起選擇成為什麼樣的建築師,張清華念了半句杜甫的詩:“安得廣廈千萬間”,想要尋找大庇天下寒士的烏托邦,她從美國回來,便抱著想要將所學所知為貢獻給生活的地方。比起成為傳奇的建築師,或許透過建築來照顧人和環境的模式,更適合張清華。
▲台江國家公園,位於四草大道北側與鹽水溪間之四草魚塭區,用於反映出台江國家公園自然生態、人文歷史、漁鹽襲產等多面向的核心價值特色。
這種觀念,也得到不少學生的認同,這些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在暑期期間到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實習,張清華由衷希望這些年輕人,在信息和選擇都過分豐富的當下,能夠專心做認定的事情。
▲台江公園的行政暨遊客中心建築大量運用蚵殼與漂流木,九典設計希望透過就地取材,創造生態棲地。
而對九典設計的各位設計人,除了安排有“3×3”的 9年培訓計劃,張清華還有一個更大的計劃,想要打散現有組織結構,將九典團隊分成不同的組合分離出去,在小項目中分支發展,在遇到大型項目時再重新聚攏,用這種靈活的方式讓九典以一種“外向”的形態繼續下去。
在和張清華的交流中,並沒有感受到社會責任感的強烈表達,但是她的所有工作,都在細水長流中為這個社會提供潛移默化的改變。在九典設計的介紹裡,“專業訓練啟示我們,透過敬業而慎密的規劃設計,人與環境是可以兼容相生的,秉持對自然、健康及休閒的生活理念,期望創造一個天人合一的美麗鄉土。 ”應該足以概括張清華所承擔的建築師責任吧。
受訪人DATA:
張清華,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履歷:
畢業於成功大學建築學士 (1979)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碩士(1984),
曾任成功大學、台科大及台北科技大學等校兼任教授及專家
美國綠建築協會會員,
部分獲獎及榮譽:
2014年 第36屆台灣建築佳作獎
2014年 第8屆遠東建築獎入圍
2014年 香港優質建築大獎優異獎
2013年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工程美化暨景觀獎景觀環境類
2012年 世界建築展入圍
2012年 香港環保建築大獎亞太區優異獎
2012年 第1屆高雄厝綠建築大獎公共建築類
2011年 世界立體綠化設計施工金獎
【編輯:盧佳穎/攝影:陳婧/資料提供: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