瀬戸内国際芸術祭|秋 序章:跳島旅行,生活冒險
身為海島國家出生的台灣人,對於大海不陌生,卻偶有懼怕,懼怕她深不見底的未知。但她所蘊含廣大生命體的美麗世界也總是勾起人們的好奇與嚮往。
就在地理位置離台灣不遠的日本,三年前(2010)展開一場十二座海上小島的藝術與生活冒險,稱為「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讓旅人終於有機會真正親近海洋。
瀨戶內海位於日本本州、四國和九州之間,在過去是船隻頻繁往來的海上交通要道,因為只能靠海路聯繫各個島嶼,因此那份獨特的海島文化得以被完整保留到現在。
(上圖由瀬戸内国際芸術祭官方提供)
當時,由藝術策展人——北川フラム(Fram Katagawa,北川富朗)與經營瀨戶內海直島多年的福武集團(即卡通「巧虎」的發行商)——總裁福武總一郎所策劃,第一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吸引約九十三萬名觀眾到訪,那次的成功經驗讓其確立了「三年展」的形式,也可一窺想要長期持續舉辦的決心。
▲北川富朗生於1946年,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有多項藝術展覽策劃的豐富經驗,包括1988年主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策劃之「Apartheid Non! 國際美術展」,為日本194地展出的巡迴展;以及2000年發起,被視為世界最大藝術活動之一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皆可看出他充滿草根及社會性的藝術理念。via
▲隸屬四國的香川縣直島町,人口近4000人。福武總一郎承接父親福武哲彥欲打造直島成為藝術島的夢想,花費二十多年建造直島文化村,並於1992年請來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出兼具美術館與住宿功能的「Benesse House」(上圖)、1998年則啟動家屋計劃(Art House Project),可稱作是瀨戶內海以藝術活絡島嶼的起始。via
時空轉變,瀨戶內海過去的海運價值日益消失,甚至因工業移植、礦產開採形成廢棄島,或者成為病患群聚的「隔離島」。年輕人移居城市,人口老化(許多島嶼平均年齡高達75歲)的小島群充滿蕭條與寂靜,「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為他們帶來的充沛活力。島民從懷疑觀察,到改變接受,最後決定融入參與,許多空屋、民家、廢校有了新風貌。藝術能促使如此巨大改變的力量,或許是我們都不曾想過的。
▲幾乎失傳的傳統製船工藝,透過本次藝術祭重新復甦。(上圖由瀬戸内国際芸術祭官方提供)
《綠.建築家》很榮幸邀請親自前往見學走訪「2013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玳爾設計》朱志峰設計師,身為日式空間觀察家的他,帶著開放學習的心,吸收飽滿的能量回國後,以藝術及建築探訪的角度與我們分享這場精彩的跳島旅行!
▲《玳爾設計》朱志峰設計師(右一)與本次團長—建築講師王增榮(右二),以及同行夥伴於犬島合影。
序章:人、環境與藝術的共同脈動
承載旅人期待的心,船隻隨著浪潮前進,踏上島嶼土地的第一步,深吸一口只屬於海島的空氣。跟著朱設計師的視角,我們即將看到來自全世界的藝術家,將以瀨戶內12座島嶼為舞台,展開與環境共生的藝術活動。
參與這場藝術祭典,不再是處於封閉空間的靜態欣賞,而是要備有足夠體力,用雙腿步行,搭乘船運,闖過一座座島嶼,以冒險的心態一睹藝術與建築的精彩。藝術不只是供奉於殿堂的作品,而是必須打開五感親臨體驗,海、島、生活、藝術、人相互融合的另類饗宴。
醤の郷—小豆島
第一站,小豆島。面積約153平方公里,是瀨戶內海中僅次於淡路島的第二大島。由土庄町和小豆島町所組成,約3萬人居住在此。
自古被稱為「紅豆島」,在「古事記」中建立的時間僅次於岡山的兒島。小豆島擁有高低起伏的地形,自然資源也相當豐富,在豐臣家滅亡後使用小豆島出產的石頭來修建大阪城,因此島上留下許多石頭遺跡。而在江戶時代出產外銷島外的鹽、醬油、麵線,至今醬油和麵線仍是小豆島的特產。
▲用醬油做的布丁,「嚐起來依然是『甜』的!」朱設計師笑著說。
▲《小豆島社群藝術計劃》,由建築師山崎亮帶領旗下的studio-L和小豆島町民共同參與製作而成。這一透著金色光芒的耀眼牆面,其實是將便當盒裡使用的小醬油瓶,混合醬油及不同比例的水,創作出不同濃度的色階並排列黏貼而成。(上圖由瀬戸内国際芸術祭官方提供)
約100年前,小豆島是日本首次成功栽種橄欖之地,又被稱為「橄欖之島」。自江戶時代開始盛行戲劇表演,全盛時期有30間劇場。此外,1954年木下惠介執導的日本經典電影「二十四瞳」以昭和時代戰亂背景的小豆島為舞台,從此聲名遠播。
▲本次藝術祭作品——韓國藝術家崔正化《太陽的禮物》。靈感來自「橄欖之島」,將橄欖樹葉作成一頂桂冠,臨近一看,葉子上還雕刻著島民對於未來夢想的文字。(上圖由瀬戸内国際芸術祭官方提供)
小豆島之光/王文志
在小豆島上,朱設計師推薦必訪的作品之一為台灣藝術家王文志團隊,以及中山村民、小豆島町辦公室及義工小蝦隊等合力完成的《小豆島之光》。
「島嶼幽靜的面貌少了些許活力,因此王文志希望能透過這個作品帶給村民及土地代表希望的光芒。」朱設計師說,夜幕下的《小豆島之光》璀燦亮麗,廊道上佈有七彩LED,光明奪目的樣貌,被人們稱之為超大型的「夢想之屋」。或許《小豆島之光》之名便是因此而來。
▲《小豆島之光》矗立在溪谷及梯田之中,王文志以編織建築藝術聞名,他利用5000根當地竹子製成,厚實飽滿的竹編外型充滿特色又不失其在地性。
▲竹編甬道銜接主體,緩緩步入接收從間隙灑進的光源,形成人、作品與光影之間的對話。
▲中間為一個巨型的圓頂劇場形式,藝術家在頂端開了引進光線的圓洞,為陰暗處帶來光明,亦象徵著「希望」。人們或坐或躺的在此處休憩,享受竹特有的清涼感受。
◎世新新聞專訪王文志《小豆島之光》
◎TVBS新聞台走訪《小豆島之光》的影像記錄
葺田八幡神社休憩亭/西澤立衛,2013
來到小豆島,朱設計師還推薦另一處建築迷必看的公共藝術作品——《葺田八幡神社休憩亭》,創作者即是享譽國際的新生代日本建築師西澤立衛。
這項公共藝術作品設置於廢棄校舍改造而成的「福武之家」旁,西澤立衛特地為其打造由兩片弧形鋼板結合而成的露天休憩區,充分展現強調與當地互融的理念。
▲西澤立衛利用上厚約6厘米、下厚約19厘米的弧形鋼板連接而成。
▲下方放置的長凳可容納20多人,參觀者有秩序地拖鞋入內參觀。
▲百年老樹理當原封不動保留下來,鋼板則挖空穿過老樹,反倒使樹葉成為最天然的屋頂。在建造過程中,沒有使用任何一根柱子,它就這樣低調地隱身在大自然當中。
這個作品恰好連接福田小學與古老神社,不僅可作為遊客的休憩區,翹起的鋼板也呼應了神社的屋頂,「那巧妙的鋼板弧度就像是軟布垂吊般,相當自然!」朱設計師讚賞道。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所要傳達的精神,也在此作品當中體現。它不只是一項藝術作品抑或是建築物,而是揉合當地環境、歷史、人民,具有生命的公共空間。
戀戀山城—男木島
遠遠望向另一座即將前往的島嶼,聯想到台灣山城「九份」,是朱設計師踏上男木島的第一份感觸。
船隻停憩的港口休憩所是第一件遇上的藝術品——Jaume Plensa的《男木島之魂》。
(上圖由瀬戸内国際芸術祭官方提供)
「玻璃屋頂上寫著各國語言,利用文字排列所映照出的影子相當具有藝術效果。」朱設計師談到男木島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就是這一座光看影像便震懾住我們目光,如藝術般的建築體。
男木島面積1.37平方公里,人口約160人。因少有平地,整座島以高低交錯的階梯,以及在斜坡密集處建造的民房構成。重疊的風景,隨著細長的坡道連接到頂部,藍天與小島的銜接處充滿綠意盎然的景色。爬上細窄的路徑、曲折的坂道,途中與裝置藝術及居民的邂逅是旅人所期望的驚喜。
(上圖由瀬戸内国際芸術祭官方提供)
▲這是藝術家真壁陸二的作品,朱設計師說「當燒杉遇到色彩,就是建築與藝術的美好邂逅。」
其中,朱設計師特別談到與推著「ONBA」居民的偶遇。疑惑小車的用途,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被稱為「乳母車」的島上特有用具。由於男木島的山路曲折狹窄,搬運貨物或日用品爬坡相當吃力,因此「乳母車」便用來取代為迷你的運送工具車。
▲2009年有一群香川縣居民,將這些乳母車改造為藝術品,並成立ONBA FACTORY。圖中看到的「ONBA」已變成色彩繽紛、造型俏皮趣味的展示藝術品。(上圖由瀬戸内国際芸術祭官方提供)
策展人北川富朗曾說:「我期待藉由藝術祭的舉辦,讓都市人親近久違的自然與清新純樸的人際關係,也希望藉由藝術的介入讓在農村生活的人們能夠享受當代藝術。」
「藝術在這裡也許是一種手段,但是藝術卻結合了都市與農村的人們,並且激發人們更多的想像力與熱情,人類透過藝術得以再次省思人類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序章到此告一段落。編輯真心建議請繼續踏著步伐看下去,尚有四座因藝術重獲新生的島嶼等著朱設計師引領大家觀賞。
※延伸閱讀: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13
Setouchi Triennale 2013
官網:setouchi-artfest.jp
FB:瀬戸内国際芸術祭/ART SETOUCHI
【撰文:黃聖雯/資料提供:玳爾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