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改造風格總論》凝聚時間價值,從功能與需求出發的改造之道
從古至今,建築的功能與定義隨著時代的演進不斷被重新標記,從追求一個遮風避雨的容身之地,到各種不同功能與美感加諸的特色建築,人與環境的互動從來不是一個靜止的答案,更多時候是不停思索、不停嘗試、不停前進的一種過程。在希臘羅馬以降的建築美學體系之外,建築師們別開了另一派以功能為主要訴求的理論,強調建築的美學應以功能性為主,將實用與美學做結合,開展出新興且融合的觀點,讓世人逐漸了解,建築之美不僅在裝飾性的圖像或線條,以引起人們的審美情致,還有從實用與功能性出發的機能美,別開改造建築之蹊徑。
改造設計 從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建築開始
◎強調功能性
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1950年由瑞典建築師漢斯‧阿斯普隆德(Hans Asplund)所命名,主要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種強調功能性的建築流派,風行於德國、捷克斯洛伐克、蘇聯和荷蘭,建築主要藉由鋼筋、玻璃、幾何體,與模版表現粗獷無覆蓋的純混凝土外觀,使建築物的材料原狀清晰可見,並能看出設計歷程及建築結構組成關係。
功能主義者頌揚機器美學,認爲機器是「有機體」,認爲合乎功能的建築就是美的建築,20世紀20~30年代還出現另一批功能主義者,認爲「經濟實惠」的建築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築,就會自動產生美的形式。
19世紀80~90年代,美國「芝加哥學派」建築師路易斯‧亨利‧沙利文(Louis Henri Sullivan,1856~1924)反對「學院派」主張按傳統式樣,追求形式、不考慮功能的設計思想,沙利文另闢蹊徑,以「形式隨從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為口號,認為建築設計應該由內而外,必須反映建築形式與使用功能的一致性,功能不變,形式就不變。
▲建築師路易斯‧亨利‧沙利文,人稱「摩天大樓之父」和「現代主義之父」,有「美國最偉大的建築師」美稱的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曾作為沙利文的學徒6年,萊特用德語稱呼沙利文為「崇敬的宗師(Lieber Meister)」。(via)
沙利文是主要從事高層商業建築的「芝加哥學派」代表人物,為了增加高樓的室內採光和通風,創造寬大的橫向窗,稱為「芝加哥窗」,高層、鐵框架、橫向大窗、簡單立面成為「芝加哥學派」的建築特點,以新興材料、結構和技術,解決高層商業建築的功能需求,創造以幾何和自然造型為主的新式建築。
沙利文以高層建築採用「基座、標準層、出簷閣樓」的三段手法聞名,代表作包括紐約州水牛城的確保大廈(Guaranty Building)、芝加哥的會堂大廈(Auditorium Building)、聖路易斯的溫賴特大廈(Wainwright Building)……等。
▲沙利文作品芝加哥會堂大廈(Auditorium Building)建於1886~1890年。(via)
▲沙利文作品紐約水牛城保險大樓(Guaranty Building),建於1894年。(via)
◎兼具功能性與形式美
瑞士裔法國建築師勒‧柯比意(Le Corbusier,1887~1965),強調滿足功能需求是建築設計的首要任務,有「功能主義之父」盛譽,也是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
▲瑞士裔法國人勒·柯比意,集建築師、室內設計師、雕塑家、畫家等角色為一身,被稱為「功能主義之父」,與巴克敏斯特‧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並稱為「國際形式建築派」的主要代表。(via)
柯比意於1927年定居巴黎,同時從事繪畫和室內設計,與新派立體主義的畫家和詩人合編雜誌《華麗精神》,提出「我們的時代正在每天決定自己的樣式」,稱頌工程師「使我們與自然法則一致,達到和諧。」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機器」,鼓吹以工業的方法大規模地建造房屋,「建築的首要任務是促進降低造價,減少房屋的組成構件。」對建築設計強調「原始的形體是美的形體」,讚美簡單的幾何形體。
1926年柯比意就自己的住宅設計提出著名的「新建築五點」(Cinq points de l'architecture moderne):底層架空(獨立支柱使一樓挑空)、屋頂花園(充分利用平屋頂特性)、自由平面(隔牆位置依空間需求決定)、橫向的長窗(提供室內最佳照明與視野)、自由立面(各樓層像是個別存在,不互相影響),著名代表作為薩伏伊別墅(Villa Savory)及廊香教堂(Notre-Dame du Haut, Ronchamp)。
▲「薩伏伊別墅」充分發揮柯比意「框架」設計特點,鋼筋混凝土結構加上簡單平整的白色外牆,沒有任何多餘裝飾,為現代主義建築的經典作品。(via)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柯比意的建築風格從注重功能和工業技術,轉向注重形式及民間建築經驗,被稱為20世紀教堂建築重要典範的「廊香教堂」是代表作,建築設計以造型、光線、空間的對比,達成形式平衡。(via)
◎新陳代謝,隨時可更換的「單元」概念
與建築功能性相關的議題,還有日本二次大戰後最重要的建築運動「代謝派」(Metabolism),這股日本向世界發聲的建築革新思潮,不僅掀起根本性的改革,也奠定日本現代建築基底。
「代謝派」以戰後復興為核心,背景脈絡為1960年在東京舉辦的「世界設計會議」,由日本建築教父丹下健三主導,關鍵人物還包括建築評論家川添登、建築家大高正人、菊竹清訓、黑川紀章、楨文彥、工業設計師榮久庵憲司以及平面設計師粟津潔等人,他們在世界設計會議上提出「能夠進行新陳代謝的建築與都市」理論,認為「建築與都市不能成為封閉的機械,而必須是能夠透過新陳代謝來成長、變化的有機體」,致力於「從廢墟中邁向未來」。
代謝派最為知名的兩種建築型態,一是「在單體建築中也能窺見都市原形」,被稱為建築化的都市的巨型結構體,一是「透過單元建構出如都市般的單體建築」的膠囊建築。
▲日本代謝派建築師代表黑川紀章(Kurokawa Kisho,1934~2007)。(via)
▲黑川紀章設計的「中銀膠囊塔」,由可拆換的模塊組成建築,透過逐漸拆換模塊在多年後也許整棟建築都由新模塊組成,而達成一種動態都更。(via)※參閱報導:日本.代謝派建築》黑川紀章的膠囊塔
▲日本代謝派建築師代表菊竹清訓(Kiyonori Kikutake,1928~2011)。(via)
▲菊竹清訓提出著名的「三段階設計方法論」:Ka(認知)、Kata(方法)、Katachi(造型),並重新詮釋日本傳統建築空間與系統。菊竹為自己建造的東京空中住宅(Sky House in Tokyo,1958)將設備加以單元化形成可隨時更換的「move-net」,具體實現他主張的「代謝派」理念。via
與時並進,貼合居住者需求的住宅概念
從功能主義到代謝派,我們可以看見建築在需求與現狀間不斷試圖達成動態平衡,這樣的平衡點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受到外在條件更動時,隨之變形的一種應對方式。將這樣的理念由外部與結構為主的建築體,深入探討到以人活動為主的內部空間時,更發展出各式各樣以人的生活為主體的改造空間。
★延續歷史建築生命力,永續經營的具體實現
台灣經歷了快速的經濟進程,在發展過程中,為了更有效運用土地及創造大量的居住空間,多半將原有的建築體拆毀重建。但是在許多歐美國家,保留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或街區,在漫長的歷史架構之下,將具有價值與意義的建築透過改造重新崛起、獲得新生命,使非物質的文化與具體存在的物質遺產共生共榮,變成當代一項重要的課題與顯學。
例如英國歷經多年的君主統治,有著悠久且強盛的歷史背景,作為一個強權國家,時代的風格具體表現在建築等物質遺產上。而英國也很早就注意到古蹟保存的重要性,透過官方立法及民間團體(英格蘭遺產English Heritage等)的自發運作,將國內不同時期的特色建築或街區,依照歷史價值與重要性,予以分類保存。這些歷史資產的保存也隨著時代的不同,逐步建立全面且完善的規劃,第一階段依1882年通過的「古歷史紀念遺蹟法案(Ancient Monument Act),將具有重大國家歷史或宗教意義的單一建築為重點,保存時以「限制侵入性的改變(preservation)」為主旨。發展到第二階段,依1967年通過的「城市文化設施法案(Civic Amenities Act),將保護的範圍由單一建築擴大到一個區域,且可「針對必然性的改變(conservation)」對建築加以維修。第三階段依各地方政府訂定與施行的法令,活用古蹟或歷史區域,達到「改變後的永續經營(sustainable conservation)」,意即可在政府監督下進行必要的修繕與改造,並妥善加以運用及保存,創造建築的永續價值。
▲位於英國倫敦的Thornhill Crescent街區,當地建築多建立於1848年,外觀屬於維多利亞式,為了維持街區的歷史特色,外觀不可任意變更或加工。屋主取得這棟建於1860年的公寓後,將內部進行一番改造,拆除多餘的陳舊裝飾,並修復受損的建築結構,融合新與舊的兩種特質,打造出線條簡單而俐落的現代風格,仍依稀可以從天花板或壁爐等細節,看見舊時光的風華。Islington / Listed flat refurbishment by Architecture for London(via)
▲除了英國,在歐洲許多國家都有相關的歷史建物保存與使用法條,例如這棟已有85年屋齡的荷蘭老公寓閣樓,在不更動原有的架構下,設計師將屋內裝飾去除,露出原有的屋樑結構,搭配白色系為主的視覺和穿透性佳的材質,讓原本陰暗的室內增加了自然採光,更符合屋主的居住需求。Apartment in Amsterdam by MAMM Design(via)
▲位在挪威市中心奧斯陸的這棟19世紀公寓,在保留原外觀的前提下,設計師依照屋主需求將上下兩層樓打通,呈現簡約的北歐風格,在屋子中央以線條感強烈的階梯作為視覺重點,將空間的功能一分為二之餘,同時創造出更活潑富有變化性的空間感。Idunsgate Apartment by Haptic architects(via)
★打破紊亂動線,讓空間格局更加直觀自在
隨著時代的進步,在建築材料與工法上也持續推陳出新,過去的限制一一被突破,夢想與創意逐漸被實踐在居家生活中。不論是新屋或舊屋改造,動線與格局的安排往往是最重要的部分,透過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畫分,界定出空間的不同功能,使生活富有條理與秩序。除了明確的格局之外,還有看不見的動線牽動著生活的一舉一動,宛如木偶身上的絲線,如何打造順暢、優雅、最少畸零與死角,創造最簡單俐落的動態線條,往往是一個空間是否讓人感覺舒適的要點。
▲透過改造,將原來零碎的空間規劃重新整合,過去被走道和隔間牆切分開來的空間,被改造成一個方正且完整的區域,搭配透明玻璃拉門,空間的內外疆界也逐漸模糊,讓人可以與自然環境更加貼近。Hawthorn House by Chan Architecture(via)
改變源自於需求,受到當代的美學及價值觀等影響,對空間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受到西方美學的影響,對於開放式空間與中島吧檯等的接受度提升,更多的家庭願意打破隔間,創造開放且交融的生活空間,由此改變了人們對格局與動線的需求。
▲這棟40年的老屋在改造時,將公共空間規劃成結合客廳、餐廳與廚房的開放式空間,以吧檯與餐桌作為空間主軸,將家人共同相處的場域連接在一起,保持通暢的視野,創造出更沒有隔閡的生活環境,進一步引導出緊密的家庭關係。House in Shatin Mid-Level by Millimeter Interior Design Limited(via)
★讓陽光與空氣在家中流動,創造迷人生活
保羅‧高伯格在《建築為何重要》一書中提到「光線的變化無窮無盡,每種變化都會改變你對空間的看法。」,由此可知光線作為一個非具體存在的空間設計要點,對於使用者的觀感仍是有相當大的影響。特別是受自然環境影響的陽光,更是空間設計時的重要元素,自然光因季節、時間、日曬角度等而有不同的變化,為了增加採光時間或引導光線深入室內,許多空間也嘗試做不同的設計和改變,讓建築隨著需求而成長。
▲陽光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增加室內的採光也是改造的重點之一。這個位在澳洲的案例,將牆面改造成活動式玻璃拉門,比起原來在牆面上開窗的形態,能夠引進更多的陽光,讓空間明亮且充滿自然流動的空氣。Birchgrove House by Nobbs Radford Architects(via)
▲除了以通透開放的牆面設計增加採光和通風外,這個改造案運用天窗搭配屋頂的傾斜度,有效的將陽光從另一個角度導引至室內,讓室內增加自然光照射的時間,但不需要擔心陽光引起的熱能問題。Skylight House by Andrew Burges Architects(via)
深研改造哲學的生活實踐‧「權釋設計」的新居家理念!
以「權釋設計」為起點的「創空間」集團,除了在室內設計持續深耕外,也進一步在建築、輕裝修及家具代理等方面多元發展,期盼能提供更豐富、更完整的服務給消費者。現任「創空間」集團執行長,同時也是室內設計師的洪韡華執行長,以多年來的設計經驗,為「權釋設計」發展出低調奢華、現代簡約、現代古典、自然休閒四大風格,除此之外,更進一步提出改造設計的新理念,不論是新屋客變或老屋重新規劃,強調的都是以人為本位,將建築貼合居住者需求的新居家主義。
▲依照不同的需求改變空間樣貌,例如主要作為招待所用途的這個案例,設計師將動線簡化,讓來客可以輕鬆快速的了解空間功能。◎更多內容請參閱報導
現任「權釋設計」的設計總監李冠瑩Ivy表示「改造的精髓,就是從空間開始改變生活。」,例如過去的室內設計大多將空間功能切分開來,相對的動線和居住者在室內的知覺也被切割得較為零碎。如果在改造時可以將公共區域變成開放式空間,不僅在視覺上有放大開闊的效果,在心理上也會覺得家人間的隔閡消失,彼此的情感更緊密,這就是改造空間改變生活的最佳範例。
▲「權釋設計」的精彩案例,透過開放式設計的公共空間,將客廳與廚房相連使視覺無死角,也讓家人的關係更緊密。◎更多內容請參閱報導
▲將光的動線也納入設計考量,挑高的大面窗不僅讓客廳顯得更明亮寬敞,同時運用對內窗的設計,將光線導引進位在二樓的臥房,增加整體空間採光量。
在運用改造提升空間功能與美學的領域中,「權釋設計」不斷的吸收學習、求新求變,透過和《綠建築家》合作的採訪報導,「權釋設計」團隊深入了解台灣精彩的改造案例,例如位在台北車站周邊,商業大樓所改造的「君品酒店」,經過重新規劃和設計,辦公大樓搖身一變成為充滿古典歐洲特色,別緻典雅的商旅空間,在採訪過程中,洪執行長也發揮多年的室內設計經驗,與我們分享舊商辦大樓改造時可能會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以及「君品酒店」細膩又精彩的改造手法。
▲「君品酒店」由於法規限制無法變更樓層高度,設計師改造時便透過鏡面來增加反射,同時營造大空間感。(圖片提供:君品酒店)
除了解析國內精彩改造作品外,更多次參與《綠建築家》海外見學,透過走訪日本各地知名建築,了解更多國際大師手法或優秀案例,例如安藤忠雄所修復的「上野兒童圖書館」,在原有的古典架構上,以新式的手法和素材互相搭配融合,讓老建築綻放出新光彩。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見學,「權釋設計」團隊將設計能量化作自身的底蘊,在每一次的改造案例中展現更具有深度與廣度的創作視角,為改造居家的新主張,帶來無限豐富的可能性。
▲具有百年歷史的「上野兒童圖書館」原始建築物採文藝復興風格建築,安藤忠雄在原有建築物的內側加上玻璃盒子,從舊牆體向外增建,同時為三個樓層創造新的光感廊道,完成新增館內空間的任務。
▲更多精彩的作品介紹及專題報導,都在「權釋設計」專頁,內容集結多年來「權釋設計」精選空間作品,及許多海內外見學分析心得,透過設計師專業的角度觀察,讓讀者深入了解空間背後的設計內涵。
權釋設計
電話:02-2706-5589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二段32巷19號
官網:權釋設計
【編輯:徐婉蓉/內容協力:蔡舒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