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約風格總論》以簡單純粹為設計原點,誕生恬然優雅的輕靈語彙
「極簡建築」即以簡潔自然為表現方式,將空間元素極少化,使用平衡簡化的幾何圖形、材料和顏色來達成簡樸質感,藉由內斂的設計養成,彰顯生命更多的可能性,而這就是簡約風格建築的開端,及其一切精神內涵的發展指標。
在藝術文化的發展進程上,從現代主義對於巴洛克風格的反動,開始去除各種裝飾造作,建築界則有德國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提出「Less is More」,而興起以「簡」為設計手法的概念,強調線條與形狀的精簡,結構則昇華為建築藝術的一部分,自此在各國的設計領域投下影響的種子,同時為將來的簡約風格奠定表現與延伸的厚實背景。
簡約風格設計 從極簡建築(Minimalist Architecture)開始
將繁內斂成「簡」的風格表現,應溯源至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提出「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革命性名言,從20世紀前半葉逐漸開創極簡的建築形式,其原意是為了防止空間被以重疊、堆砌的方式闡述,而形成違背本質的誤解,因此他認為「少就是任何多餘的東西都不要」進而成為此一風格始祖。
曾擔任包浩斯校長的密斯.凡德羅, 出身於德國,把在納粹底下無法實現的理念,帶到美國大力推廣。以「Less is more」作為建築宗旨,主張去除不必要的裝飾、不必要的隱喻,唾棄一切資本家虛矯的繁文縟節,以簡單、簡潔為最高原則。締造鋼架結構和玻璃幕牆的表現樣態,在手法上則強調「流動空間」的新概念,是他在設計上做出的回應,也因此為極簡建築樹立了新標準。同時,他認為建築物應依循它的機能以及建築材料,自然地呈現自我,或根據使用者的需求,功能決定後外觀自然就產生了。
1929年所設計的巴塞隆納世界博覽會德國館(Barcelona Pavilion),即此風格建築的第一波代表作品。直線是其表現特徵,來自於每個細部包括線條與形狀都精簡到極致。直白露出的骨架結構,和玻璃材質的運用,則體現極簡語彙中的整潔、通透,以輕靈的量體創造裡外連續流動的空間。
▲「巴塞隆納世界博覽會德國館」除了直線條結構與通透手法運用,也使用大量石材規劃對稱的平衡空間。via
▲密斯.凡德羅設計的德國柏林「新國家藝術畫廊」(Neue Nationalgalerie)本身即為鋼件與玻璃組合成的簡化藝術,以最少的柱體支撐整個正方型建築,同時因透明玻璃完成極開放的流動空間。via
密斯.凡德羅在建築上的減法概念,對英國建築師約翰.鮑森(John Pawson,1949-)則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約翰.鮑森表示在一次拜訪密斯.凡德羅建造於美國伊利諾理工大學中的教堂後:「注意到樓面與結構之間的平衡對稱規劃,往往他人多在細部出現遺漏,只有Mies才有辦法做到如此精緻的作品。」(原文:I remember noticing how the floor grid precisely bisects a stainless steel rail. Mies can get away with this sort of exactness that elsewhere tends to produce a sort of tension, because his work is perfect.)他驚嘆如此完美而細緻的建築過程與結果,因此成為他追求極簡中精確的源頭。
▲英國建築師約翰.鮑森除了繼承極簡主義精神,又因曾到東方旅行,深受設計大師倉俁史朗的影響,作品體現出東方禪風寫意的思想,而在其極簡風格建築中添加了感性的體驗。via
▲密斯.凡德羅建造於美國伊利諾理工大學中的教堂(Robert F. Carr Memorial Chapel of Saint Savior)。via
被封為英國極簡主義大師的約翰.鮑森認為「越簡約,越能看出事物本身的面相。」對他來說,任何事物皆可以追溯到最根本的「建築學」,包含:質量、體積、表面材質、比例、幾何學、和光影等。而空間中的「簡」並不是將各種元素刪除或單一化,而是整體、純粹地提煉出事物中最濃烈的本質。
▲量體造型由直線構成,並以大小不同的方窗收入大自然美景,而整體白色外觀更增加了透徹、純淨的氛圍。此為國際著名極簡設計大師、深受東方文化及禪風寫意影響的John Pawson作品——「Palmgren House」(2006~2013, Sweden),堪稱為Pawson最經典的設計。via
▲諾伊恩多夫別墅(Neuendorf House)用隱匿手法使牆只剩下牆的呈現,破除材料紋理、色彩等因素對空間的干擾,並讓光影在這完美正交幾何的量體中盡情展現,約翰.鮑森曾說「當物體的所有組成部分,所有細節以及所有的連接都被減少壓縮至精華時,它就會擁有『簡化』特性,這就是去掉非本質元素的結果。」via
而與密斯.凡德羅早期擁有相似經歷,又突破現有極簡風格建築,再創簡約形式高峰的另一位大師為安藤忠雄(Tadao Ando,1941-)。
密斯.凡德羅年輕時原本以石工手藝為職業,甚至沒有正式的高中學歷,而生於日本大阪市的安藤忠雄,早年則是以木工維生,並未受到正規建築教育。他透過出國實地勘查建築大師作品,自行摸索在建築設計中的道路,並投入鑽研屬於基本工法的清水混凝土,而後渾厚大器的清水混凝土作品,成為其簡約風格的經典呈現。
安藤忠雄強調理性、直線、幾何、對比等形式,並在秩序中呈現淨化的美感。材料上,以清水模工法將混凝土使用得出神入化,讓材料退到量體之後,真實呈現原本的空間感受。他重視自然元素的引入,正如他所表達「建築要能與自然交談,讓周遭環境可以更好地與人連結。」(原文:You have to absorb what you see around you, what exists on the land, and then use that knowledge along with contemporary thinking to interpret what you see.)將親近環境的意念以簡約手法呈現,展現此風格中的質樸內涵。
▲「Langen Foundation」座落在德國,曾是前北約組織的軍事基地。在1993年廢除使用後,被一位收藏家Karl-Heinrich Muller收購,隨即整地開發,銳變為文化藝術公園。「Langen Foundation」由安藤忠雄設計,延續混凝土、光、水等元素,將參訪者帶入更強烈的自然元素中,營造出和平寧靜的文化殿堂。via
▲「水上教堂」(Church on the Water)位於北海道TOMAMU 星野度假村內,安藤忠雄引河水入建築基地,並以兩個重疊的立方體構築整體,在自然的包圍中讓造型擁有純粹的形式,而教堂上方的牆體,則用大面玻璃創造與世界溝通的途徑。via
裡外皆是 以簡約關鍵實現室內美學
而簡約不只屬於建築的表現範疇,建築師們也將風格精粹延伸至屋內,使之符合生活對簡單的要求,讓空間以簡單線條與少量色彩,表現自然光影的躍動,型塑簡約居家概念。
▲Farnsworth House/Ludwig Mies van der Rohe。via
簡約風格的居家設計中,捨棄綴飾、呈現光影為一重要元素。
密斯.凡德羅所設計的「Farnsworth House」又被稱為玻璃屋,以玻璃取代實心牆面,引入光線帶進風景,化自然天工為室內最好的設計。在Farnsworth House裡沒有多餘的裝飾,把空間的舞台留給自然光影,讓光影以簡單的組合在室內做出各種變化。儘管這幢玻璃屋因完全開放設計,而頗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此為「Less is more」的最佳代言,突破複雜表象而以簡單光影為居家氛圍。
▲范斯沃斯住宅(Farnsworth House)是密斯.凡德羅在美國所蓋的私宅,可說是最能體現密斯名言「Less is more」的作品。這棟房子沒有牆,四面都是玻璃,通透明亮,毫無贅飾,呈現出一種詩意的幾何結構之美。via
▲《Inside MNM: Minimalist Interiors》作者Jaume Nasple和Kyoko Asakura具有室內設計學術背景,並為各大設計相關刊物撰稿。在本書中以經典案例為主軸,呈現簡約風格的居家設計概念,其通則為用「最少」完成「需求」,使光影在整潔的視覺中成為主角,而更能令人感到放鬆舒適。via
日本「atelier SPINOZA」建築設計事務所的作品「池上之家」,亦優美地展現了光影與建築的對話,在開放的布局以及簡化裝飾的情形下,以明亮的空間展現超越理性,以及光線賦予的安定感。atelier SPINOZA其他住宅作品亦受到業界與媒體的關注,如「梅丘の家」、「美しが丘の家」等,作品總是能以濃淡適中的方式,囊括自然界最美麗的光影幻化。
▲四邊的上下各處設了許多大小不等的窗戶,讓一整天隨著太陽的移動,在室內投射不同的光影。(Photo credit:atelier SPINOZA)
色彩簡化也是簡約風格的設計要點,整體以白、灰色為視覺呈現主軸,表現無性格的內斂感。
▲《Minimalist Spaces: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中收入各種國際簡約設計案例包括公寓、商業空間等,為讀者展示以少量色彩突顯空間層次的設計關鍵。via
「Pawson house」為約翰.鮑森為自己設計的私人住所,以白色為基礎,地板則呈現輕木色,空間的調色板上用兩種顏色表現純淨的張力。他表示:「白色至少可以創造出50多種的顏色變化。」(原文:There are 50 different color shades of white.)指白色在自然光影及室內照明中,能夠深化、拓展一個顏色的溫度情感,透過簡化色彩運用,讓空間更能回到本質。
▲白色即約翰.鮑森的視覺重心,在空間留白的條件之下,白色能透過光線賦予空間穩定、沉靜。via
位於里斯本的DNSJ.arq建築事務所設計之「3 Houses in Meco」,也在一片盡白中,表現因簡約色彩而擁有的歷久不衰之魅力。案例落址於葡萄牙南部小鎮Meco,從建築外觀到室內牆體,毫無裝飾的純白在陽光下閃耀,屋內地板則以混凝土的質樸灰色,詮釋出另一種簡約率性。
▲室內將牆面漆成白色,搭配混凝土地面,創造簡約素雅風格。(Photo credit:DNSJ.arq)
簡約風格的第三個重點,為空間設計與家具選擇上維持俐落線條。
以簡單的幾何形、直線條組合為居家規劃首選。例如天花呈現原有結構,以油漆材料取代雕花線板呈現質感;家具設計線條緊貼使用需求,一氣呵成的結構更加乾淨純粹。在安藤忠雄的作品「House in Sri Lanka」裡,經過精準的計算,將窗框的線條簡化到極限,而樓梯扶手由鐵件寬距橫豎交錯,創造開放的空間感。家具如桌椅,因各種方形的組合排列,達到視覺平衡的效果。
▲位於斯里蘭卡的House in Sri Lanka家具線條簡單俐落,僅由直線方形組成。via
西班牙建築設計公司Borja García studio也是簡單線與條形狀的追隨者。其作品中幾乎看不到裝飾性質的部分,每一個線條都有意義,不論是家具或建築,都是穠纖合度、令人玩味的。除了建築作品之外,Borja García studio還有許多家具與家用小物的精彩設計,所設計的密封餐盒,優美的造型與實用的功能,更曾榮獲2011年德國紅點設計大獎。
其住宅設計項目「House in Ontinyent」則曾是間紡織工廠,經過Borja García studio翻新設計後,在收斂的線條中,變成簡約風格的美麗居家。屋內階梯由一塊塊長方體堆疊而成,側邊牆面上的內凹槽,則取代了外裝扶手,家具物件的共通性為外型俐落,將各種生活功能以最少量的線條表現,展示簡約風格凝練之要旨。
▲House in Ontinyent門無門框而保留門的原型,從空間規劃到硬體選用,都將功能收斂在簡潔的線條中。(Photo credit:Borja García studio)
簡約美學.博森設計的簡約風格
博森設計的潘龍總監,即是在空間中實踐簡約風格的職人。以「職人」二字形容再是貼切不過,除了透過相機鏡頭追逐純粹的光影,更是全心致力在室內設計領域追求此風格的深造,帶領其設計團隊持續構築更好的簡約居家。
設計作品多以簡約風格為主軸、擅長調配光影技法,傾心日本攝影大師杉本博司作品的的光彩炫影,追逐建築家安藤忠雄的清水模簡約元素,醉心於妹島和世的「流動、漂浮與透明」,於是在每一次的觀察與實作中,潘龍逐步地打磨自己的「設計本質」,也不斷見學琢磨這幾位日本大師的建築空間作品,用盡心力將自己的設計提昇到另一個層次,逐漸受到設計圈同業和客戶的肯定,也在市場上產生顯著的品牌區隔成效。
除了參訪簡約風格大師的作品外,在自己的工作實務中,始終在減法設計裡摸索前進的潘龍,則對於簡約空間說故事的方式也產生了疑問,「即使如安藤忠雄先生遠離形像的表現手法,是如何儲存對話能力呢?」。在拜訪國內建築學者徐純一老師的採訪中,徐純一老師給了很好的答案。「除形象也是一條路,但更有其艱困之處。」在光之教堂裡,連光都棄絕,只剩下十字架的符號浸透出光線,相對的黑相對的白,這是無與倫比的經典。安藤忠雄的設計,完美藉由建築量體的排拒型態,闡述人、環境與空間及其背後的情感故事。於是,潘龍更加篤定了。簡約設計的關鍵,光影只是技巧,空間中想要彰顯的,無非是這量體內的人物和存在意義。
▲徐純一老師的學者風範以及理念解疑,給了潘龍很好的設計啟發,很棒的學習經驗。
▲色彩上以簡單的黑、白、灰三色為主,把舞台留給光影去表現,即使時間在此刻停頓也能擁有靜態的張力,結合不同角度的光線照射,讓空間演繹多變的光影之美。(Photo credit:博森設計)
▲以伊東豊雄為靈感發想,運用天花裸露管線及水泥粉光地板強化空間藝術性格,表現光影的時空韻味。(Photo credit:博森設計)
對於「簡約」設計,潘龍認為不能以風格將其限於框架,它其實是面對世界的態度,更是許多人終其一生追求的境界。儘管建築設計範疇的簡約,是從西方國家開始有完整的理論,但其實早在西元前六百年中國已經有此精神開始發芽,此即是老子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原本是解釋自然道法的一段話,但究其精神並以設計角度觀之,不就是空間無華的內涵嗎?
總體而言,空間裡的經典簡約是以簡潔的表現方式,達到使用者對室內環境感官的、本能的、使用的需求。潘龍分享到:「室內設計裡的簡約風格亦強調『Less is More』,剔除不必要的裝飾元素,以兼具簡潔造型與愉悅色彩為原則。」即用最直白的語言表現空間,並善用家具營造沉澱的氛圍,進而賦予其本質性的個性。為什麼簡約的家最好?他說:「感覺純粹、直接的空間,最能讓人卸下心防,而簡單卻不簡單的設計精粹,正是讓人為此深深著迷的原因。」
▲以可旋轉鐵件電視框,打破電視被固定在同一角度的方式,而從白色櫃體延伸出來的黑色餐桌,則能視使用人數再拉出變成大餐桌。空間在滿足生活需求的條件之下,才能表現簡約的乾淨俐落。(Photo credit:博森設計)
▲在安藤忠雄之福武堂與「沉思之壁」,安藤忠雄串連「過去」與「現在」,建築包含著抽象的「時間」,「龐大的衝突,不刻意避開,也不是含蓄的面對它。」而是這麼乾脆直接地將「歷史」擺在現代味如此濃厚的建築之前。但這反倒為他帶來另一個反思的契機。他漸漸懂了,安藤忠雄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
▲潘龍親攝於由安藤忠雄設計位於日本東京的21_21 Design Sight。
▲「用建築把人記憶起來。」,參訪毛森江的作品「毛院子」,非常認同毛森江的想法,建築是人每天生活、存在的地方,其所留下的各種痕跡,都將經由時間的變化,成為令人回味的歷史。
為了分享對於簡約美學空間的觀察,也與同好有所互動,成立臉書專頁「簡約美學誌(https://www.facebook.com/white.boson)」,將豐富的創作經驗與見學觀點記錄於之中,展現最經典的簡約空間技法。他將與「博森設計」繼續在簡約美學的路上探行鑽研,與更多人分享簡而美的純淨空間。
博森設計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金湖路348號1樓
電話:02-2633-9586
官網:博森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粉絲團:簡約美學誌
【撰文:黃嘉馨/圖片資料來源:Web、博森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