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台 > 【IN專題.生態樂活造居】人與自然間的橋樑

【IN專題.生態樂活造居】人與自然間的橋樑

「有時我們看不到的,或許只是因為站得不夠高。」電影導演齊柏林在紀錄片《看見台灣》曾說了這句口白,他從各種不同的視角去深究台灣的生態景觀的破壞,電影中台灣生態的美與不完美, 在質樸的文字與壯麗的景色中陳列,只見那綠意翻飛了整個山頭,撩撥起一片蓊鬱。乘著風,如鷹的視角去俯視,只見蘆葦花紛飛的時節,白雪皚皚的山頭上,樹叢桀傲不遜地在每個岩壁上攀比著,仿彿可以伸手觸及天際。

via

電影中胼手胝足的小人物們,在勞動間,大多只貪餉飽餐一頓的美夢,而城市中的人們許多貪婪地只想在擁有後獲得,獲得後擁有,無止盡地競逐經濟發展,無視於環境孱弱的呼喊。電影中山崩、土石流、地層下陷等環境反撲的畫面讓人怵目驚心,而「建築」做為人居住的根本,對於環境的影響更是首當其衝,台灣與世界各地對於生態建築皆日益重視,《綠建築家》特別在精選了來自韓國、保加利亞、比利時、加拿大、瑞典等地的特色生態建築,欣賞各地居民如何與生態相生相惜的智慧,或許我們能從中體會與自然攜手的可能。

空間觀察家品楨空間設計陳膺信

這次《綠建築家》邀請來當國際空間觀察家的是「品楨空間設計」的總監陳膺信,「品楨空間設計」今年才剛搬遷到新辦公室,因採訪的關係我們有機會到辦公室一探究竟。

一走進「品楨空間設計」的辦公室,只見窗邊的水塘漂流著藻荇,植栽在屋子的四周舖綴,牆面特別鋪設了能吸附濕氣的硅藻土,輕柔的音樂與薰香在屋樑間繚繞著,讓人彷彿置身在自然的樂章中,從辦公室的設計即可窺見陳膺信尤為擅長將人文美學與環境做完美的融合。

陳膺信對於生態建築有長期的觀察,他曾與《綠建築家》團隊共同走訪北海道見學,深入探究北海道在生態與建築上的特色和努力,除此之外,長期旅行於世界各地的陳膺信也和我們分享著他遊歷各地建築的見聞,尤其對於歐洲地區長期致力於「生態建築」的發展極為推崇。「德國是致力生態建築最積極的地方。」陳膺信大力讚賞:「他們會主動將風、光、水等乾淨的能源做收集與利用,一般家庭的水和電可以自給自足。」他也推薦北歐、荷蘭等地域:「雖然北方國家的日照時數較台灣等赤道地區少,但其建築所收集的風與太陽能等資源不僅能自己利用,甚至還可以賣給別人使用。」

在開始這次的國際案例的解說前,陳膺信簡單地為生態建築做一個定義,他從20世紀上半葉美國自然風格建築師始祖「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的有機建築「落水山莊」(Fallingwater)說起,他認為「低耗能」和「低破壞」是衡量生態建築的一個指標,這次《綠建築家》所精選的國際案例也都有這樣的特色。

在這次的國際案例中,他特別推薦保加利亞Ignatov Architects所設計的「大樹屋」(Tree House),「最好的結構力學就是一棵樹。」他引述西班牙建築師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i)的話,說明「大樹屋」以大樹為形狀,從樹的根部(地熱)、枝幹(真空管)到樹冠(溫室花園)都是模仿大自然的智慧,該建築自廢礦石場重生,就地取材等也都是建築尊重大自然的表現。

透過真空管線的傳輸,把來自地熱的空氣壓縮再利用,讓屋子能自給需要的能源。(photo creditIgnatov Architects

另一個被陳膺信認為是生態建築很好例子是韓國的「E+ Green House」,他提及柯比意(Le Corbusier)的理念「形隨機能而生」(Form follows Function指出像「E+ Green House」的特殊凹槽就是為了收集雨水使用,「廢水回收」、「雨水利用」等都是生態建築中「主動」節能的手法。除此之外,該建築設計也留意到了日照的角度,在頂樓栽種植物、開窗等降低室內溫度,事前必須有非常充分的準備和調查工作,因此陳膺信認為他們的精神非常難能可貴。

(photo creditUnsangdong Architects Cooperation

融入地景、成為自然的一部分是生態建築常用的手法,由「AST 77 Architecten」建築事務所設計的「竹屋」(Bamboo house)利用了有良好的吸附和淨化功能的竹子做為建材,還利用玻璃倒映了周圍的生態風景,將自然納為建築的一部分。陳膺信舉了知名建築師貝聿銘的作品「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為例做對照,兩個作品皆是利用玻璃的反射,向周圍的景觀致敬。

(photo creditAST 77 Architecten

《綠‧建築家》邀案的國際案例皆是以建築為主,但陳膺信認為室內設計也同樣重要,雖然室內設計師不能像建築師可以去選擇建築物的所在地點、光照、周圍環境等天然條件,或利用建築手法主動去接收太陽能、風力、水力等,但是陳膺信建議,室內設計方面仍可以透過許多方面來降低耗能做努力,譬如「自然通風」、「良好的採光」、「良好的動線和隔間」、「節能家電的選用」等,自然就能減少開燈、開冷氣等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積極的層面還可透過在屋頂上加裝太陽能板等方式主動爭取與自然生態合作的機會。針對其中「良好的採光」的項目,位於加拿大的國際案例中有良好的詮釋、

加拿大建築事務所「 Altius Architecture」在陡峭的懸岩花崗岩建造了一棟屋子,做為一個遠離城市生活的偏僻居所,且無外部電力設施,如何讓屋主擺脫所有的牽絆,自力更生於杳無人煙的峭壁上是建築設計的重點,他們特別設計了挑高的天花板和大片的玻璃幕牆,讓外面的湖泊波光和自然天光得以映射入房屋內,讓屋內光線能更加通透。

(photo credit Altius Architecture

分享完了精采的國際生態建築空間觀察,陳膺信設計師也由國際案例,延伸到對於台灣生態建築的探討與建議,他認為比較起歐洲等國家多以石頭為建材,亞洲國家可以發揮在木頭建材上的優勢。像「北投奇哩岸石」、「淡水觀音山石」或「澎湖咾咕石」等都是台灣特殊的生態建材。「海水發電也是台灣應該試著發展的。」陳膺信認為台灣應該把握自身海島的優勢。而在台灣生態建築的認證方面「台灣也有綠建築標章,嚴苛度也有逐年提高的趨勢」陳膺信分享他的觀察。

訪問的最後,設計師帶我們來到他公司後方點綴滿綠意的露天後陽台,他說當初就是因為喜歡上這個地點就是因為良好的的自然環境,在都市的嘈雜擁擠中,仍有一片草木蔓生的淨土。或許大自然離我們從來都不遠,只看我們有沒有用心認真去觀看。

2014.12.22 IN專題生態樂活造居,敬請期待!

【撰文:黃品嘉/攝影:黃品嘉/圖片提供:AST 77 ArchitectenUnsangdong ArchitectsIgnatov ArchitectsAltius Architecture Inc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專題】淬鍊極致,簡約。一場重尋純粹本質的旅程
空間見學Case Study》高CP值空間設計,一體成型的全系統家具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