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津美術館》新舊融合之美,歷史的繼承與再生
▲幾經聯繫,我們幸運地能在根津美術館中,聆聽專業導覽。根津美術館學藝部廣報課長所 純子小姐(左)親切地招待,並從歷史、建築、設計各個面向詳細解說,使我們獲益良多。此外,邀請接受日本文化薰息多年、決意將日式清美學及職人精神帶回台灣的《翎格設計》總監潘怡華小姐(右),透過「細膩」的視角,賞析淡雅清麗的美術館風情,讓讀者能更深入瞭解隈研吾大師是如何表述空間的語彙。
我們總是要等到迷了路,等到失去所有、失去世界,我們才開始找自己。
但隈研吾不是。他允文允武內外兼修,甚至是先以「建築評論家」引起人們的注意。他具備綜觀時代的批判與透析能力,不斷地衝撞對於「建築」存在於社會上的反思,並循序漸進地找到自己的建築之路。
隈研吾的「負建築」,從論述至建築設計上皆有展現。以退為進的奧義,以及在「灰色地帶」拿捏得當,讓我們就算是閉上眼睛再轉一次身,都依稀記得隈研吾建築的那份「柔軟的力量」。
「就從事設計的人來說,對於在那種灰色地帶裡的東西,感覺分外有魅力。因為,不論哪一邊都是將毀壞的。由於有可能作法不同而引起大改變,所以下手去做,會很有趣。」——日本當代建築大師.隈研吾
批判之後,療癒「負」建築
離開扮裝時尚的表參道,駛向彎曲之處,繁華便轉為寧靜。在一片現代建築中,我們嗅到了歷史的痕跡,這是位於東京南青山的「根津美術館」。城市總是被塞得太滿了,這一座「負建築」顯得低調樸實,留予我們呼吸的空間。
「根津美術館」於1941年建成,為熱心收集東洋古代美術、已故的根津嘉一郎之遺志,這是他展示其豐富收藏品的空間,亦是根津家的私人宅邸用地。在跨越半世紀後,以改建老朽化的收藏館為契機,邀請隈研吾重新設計改建(2006),他將舊本館解體、改建,歷經封館3年半完成。
2009年10月7日新建的「根津美術館」在東京南青山開幕,涵蓋地下1樓與地上2樓的建築,比原館大上兩倍。在館內的展示空間中,主要分為書畫、漆雕、陶器、佛像雕刻、青銅器、茶具等六個展館,收藏作品則以日本、朝鮮及中國為大宗,近7000件藏品,全部都為根津家族的私人收藏,其中包括7件被列為國寶級的作品、重要文化財87件。
除了展示空間之外,還備有大廳、休息處、商店和講堂。沿著建築體後方的日式庭園往內走,尚有一座由過去的咖啡館改建而成的「NEZUCAFE」。
▲隱身於庭園森林裡,猶如現代茶屋的「NEZUCAFE」。
古今融合的關鍵在於「屋頂」
「這並非單一的建築物,我所意識到的是,如何設計出表參道的『終點』呢?」——隈研吾。
建築物的份量感,往往硬生生地闖入城市中,存在當下,令人無法回望過去。但隈研吾為人所知的便是利用素材的「再發現」、透過「顆粒」的結構產生「安穩」等手法來抑制建築的份量感。在「根津美術館」,做到極致自然的「融合」是當天我們站在建築體下,最深刻的感受。
首先,隈研吾在從入口往本館的動線上下了不少功夫。將南北走向的表參道之軸線向西轉90度,這一道由竹林、晒竹所構成的竹籬笆通道約50m,虛實真假平行相映,不濃不烈,這份「剛剛好」的寫意,輕輕地替旅人劃開了被喧囂染沌的心靈,只剩下微風吹拂葉隙間的靜謐,所純子小姐說:「走過這一竹林道,心情便隨之轉換了。」
接著,我們站在入口處,抬頭望向這一建築體,最令人注目的,即是呈連續三個懸山式的「屋頂」。「屋頂的形狀,是在不管從任何地點看來都能融合的概念下,設計出來的結果。我意識到inflection(屈曲)這個關鍵字。」隈研吾這麼形容著根津美術館的懸山式屋頂。
屋頂的複雜形狀,順利融合了具有都市氣氛的表參道與建地內的日本傳統庭園。此外,採用了和舊館同樣的「欞瓦」覆蓋在屋頂上,不僅承襲了過去的形象,更順利與周遭環境融合在一起。
▲入口處安置了一整排的竹林,模糊地劃分出與道路的界線。而根津美術館的Logo以「屏風」為意像,並取其Nezu Museum的第一個英文字大寫(N、M)來設計。(Photo credit:潘龍)
▲竹林樹陣有次序性地引領著人們的步伐往展覽館前進。
▲三個懸山式屋頂隨著地形傾斜,既連續又分段,各自有不同的表情。
▲在屋簷前端的瓦片下加裝鐵板,賦予其纖細的感覺,讓整體外觀也能與現代都市的調性相融合。
(上圖Photo credit:潘龍)
進入展覽館大廳,室內的設計不輸給建築外觀的精彩。天花板的部分與屋頂同樣以「傾斜」的手法呈現;佛教雕刻的藝術品,恰如其分地成為視覺的焦點;還有那大面積的落地玻璃窗,將城市中難得的日式庭園美景引導入室。坐在窗邊穿著傳統和服的女士,是否也正在細細感受這份洗滌心靈的世外桃源?
▲室內大廳的天花板也以「傾斜」呼應承襲懸山式屋頂的概念。有趣地是,隈研吾將「inflection」的概念將天花板的斜度改變,藉著折曲,使其融入內部環境中。(註:天花板材質為貼了薄竹片的石膏板)
▲踏上鋪著軟木花磚的階梯,就算是穿著和服、無法跨大步伐的女士也能毫無負擔地行走。日本建築師貼心細膩的思考模式,讓人深刻體會到設計底藴的強度。
▲2樓的公共休息區更貼近傾斜的天花板,卻不覺得壓迫,或許是兩邊的大面玻璃壁帶來了通透明朗的視覺空間吧。這裡也能看得見那片最寶貴的綠色庭園呢。
繁華都市內的世外桃源
在東京的時髦之地中,這一片蒼綠的偌大庭園顯得格外突出。和風味十足,讓我們的步伐也不禁優雅了起來。時值早春,陽光飽滿,靜觀這些「大自然的藝品」美妙的化解了建築體低調的灰黑,溫暖的、淡淡的,反倒能讓你往記憶的最裡邊擺放。來到根津美術館,就算沒時間看完所有的藝術藏品,但絕對不能錯過與這座庭園的一期一會。
東京見學觀察家《翎格設計》潘怡華Note
綜觀根津美術館,潘怡華總監認為「新舊融合的相當自然,是隈研吾很高明的地方。」運用天然素材,在「美術館」既定的傳統形象下,賦予建築該有的模樣,並將新的設計手法融入之中。
其中,令潘總監帶有一見鍾情的驚嘆,莫過於根津美術館裡的「NEZUCAFE」。
「天花板貼以和紙來表現,陽光透進室內,將枝葉的光影留在壁面上,感覺特別美!不僅如此,和紙雖然是日本常見的傳統素材,但隈研吾卻把它使用在少見的『天花板』上。加上無邊框的設計,可以看出和紙及線條的表現,相當細膩。」
此外,根津美術館最重要的就是外頭這座傳統園藝造景,建築體圍繞著它而生,庭園與建築是相輔相成的。
庭園造景的留白,適當地襯托出建築的形體,但又透過大面積的落地玻璃,軟化建築的份量感,並將三者連接融合於一體。「因為穿透而感到融合,讓人感覺到空間傳達的溫度。而不僅僅是被它包覆著。」
我們靜靜地站在庭園感受這棟「弱」建築,柔軟的力量安靜地撼動著人心。「柔弱勝剛強」,如同老子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在隈研吾簡潔利落的線條中,根津美術館以一種謙虛低調的方式,佇立在表參道的「終點」。
根津美術館
地址:東京都港区難青山6-5-1
官網:http://www.nezu-muse.or.jp/
設計者:隈研吾
見學觀察家:翎格設計
電話:02-2577-1891
地址:台北市八德路三段126號2F
Facebook:翎格設計 Ringo Design、清美學
【撰文:黃聖雯/攝影:陳婧、柯霈婕/部分照片提供:博森設計 潘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