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當代前衛建築:謝宗哲X潘龍(上)
無論你是否隸屬於建築領域,是什麼讓你相信建築很重要?建築一旦提昇到美學層次,討論的將不再只是遮風擋雨的機能性或色彩造型的表面皮相,它更多了與其他工藝技術萬法歸宗的核心理念──設計品究竟象徵了什麼意義?傳達給世人何等價值?就好比杜象和沃荷,必需將他們的馬桶和夢露視作對一個時代的回應,凝視設計即是凝視社會,以小見大,見樹還要見林。
在《綠‧建築家》「光影」專題的最後一章節,品味總編輯「博森設計」潘龍總監向大家推薦長期耕耘建築版圖的紮實學者謝宗哲,謝宗哲老師在2013年12月甫出版最新著作《日本當代前衛建築:自然系》,不僅提出新語彙「自然系」,也對過去與中日建築家的交流及曾投入或策劃的建築相關活動做了精彩的統合整理,閱讀本書能感受到一股洶湧的理想正氣,在得到知識之外,更看見建築家的風範及新銳建築師的理想與衝勁。
潘龍的達人學習筆記,帶大家一塊分享!
▲謝宗哲著作《日本當代前衛建築:自然系》書封。(田園城市出版)
什麼是「自然系」?
「自然系」為建築學者謝宗哲教授提出的概念,用以理解日本當代建築的發展現況。在歷經上個世紀的機械年代之後,「與自然共生」成為許多日本年輕建築家的創作核心,這可說是一種因應現實處境的演化過程。
《日本當代前衛建築:自然系》分析的新世代建築家包括:以森林般的建築打破內外分界的藤本壯介(Sou Fujimoto)、從糾結纏繞表現生物秩序的平田晃久(Akihisa Hirata)、探索建築嶄新尺度的石上純也(Junya Ishigami),以及訴諸原初人體知覺的大西麻貴(Onishi Maki)[與百田有希(Hyakuda Yuki)在東京組成o+h建築師事務所。]
藤本壯介、平田晃久、石上純也、大西麻貴,皆著重於人們與所處環境的關係,但又能以獨特的姿態與自然交往,各自展露不同的創作語彙與有機的建築型態,成為繼「代謝派」與「建築雙雄」(安藤忠雄、伊東豊雄)之後,日本當代建築最被期待的現在進行式與未來式。
▲謝宗哲研究提出「日本當代前衛建築系譜」。(點我看大圖)
達人簡介
◎建築|謝宗哲
謝宗哲為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亞洲大學室內設計系助理教授。2006年設立Atelier SHARE綜合計畫事務所,建築作品包括亞洲大學光電屋(Green Belt Hut)、Urban Complex/Housing、Frame House Project、House W2、綠風呂(Mansion: Green Flow)等。
從事美學研究與空間創作之外,謝宗哲也立志作一位建築文化搬運工(interpreter),翻譯大量日本建築相關著作引介日本建築思潮,建立文化交流互動的途徑,也透過與安藤忠雄、伊東豊雄、藤本壯介等建築家的親身接觸與訪談,撰寫評論並發展論述。2010年謝宗哲發起「LPA/Little People Architects」創作聯盟,進一步策劃台日年輕建築師之作品聯展。
主要著作有《Pioneer Forever 建築家伊東豊雄》、《構築的群像:台灣當代建築家訪談集》、《台灣集合住宅的未來預想圖》、《Lost Paradise 失落的威尼斯紙上建築提案》、《建築的開始:東方新意的崛起──2008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見聞錄》……等。
謝宗哲將永遠熱情的建築文化傳播者視為己任。
◎室內設計|潘龍
潘龍為「博森設計bosondesign」總監,自1997年開始投入室內設計領域,2004年春,潘龍成立「博森設計bosondesign」公司擔任設計總監,至今已累積17年豐富的空間美學經驗值。
近年來,幹勁十足的潘龍高振「Less is More」大旗,以簡即是繁為信念,在眾多「博森設計」設計案例中加入簡約、黑白、光影、自然性等元素,同時開立「簡約美學誌」粉絲團,不僅分享自己的心得與作品,更大力宣揚國內外精彩的設計,企圖讓自己熱愛的簡約藝術化作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美好。
「博森設計」精神正如其名,跳躍無垠自然流轉不息的生命力。
▲藤本壯介-House NA。via
祝福建築,先從教育業主的雅量與品味開始!
近年來有大量的日本建築家在台灣留下作品,並開設不少展覽及講座,日本建築家的技術實力與想像力一再驚豔寶島民眾,然而也有一股關懷的聲音提醒業主得多多舉用台灣建築師,質疑台灣建築真的不如日本?
身為資深中日建築橋樑的謝宗哲表示,其實大家都很強、很優秀,台灣建築之所以和日本產生落差,一來由於「富過三代才懂吃穿」,日本比台灣累積較長的承平盛世,有能量和雅量構築前衛創作、欣賞美麗的人文風景;二來也和業主受容性有關。
「最大問題是業主的受容性,有些建築師的發想業主不見得有雅量接受它的存在,日本得到最大祝福是業主可以接受,以一種相對安穩、釋懷的姿態去欣賞創新,教育業主會對後來人有很正面的影響。」
▲藤本壯介的House NA以住在城市之中為發想,構築出完全透明的住家,業主家庭的膽識非凡。via
談及創新,在《日本當代前衛建築:自然系》書中收錄一段來自新銳建築師陳俊言的說法,也很值得提出探討:
●感動VS.創新
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但有創新的見解就是好設計嗎?我想賈伯斯給了很多啟發,電腦不是他發明的,mp3不是,連平板電腦也不是,但他就是有辦法把別人的發明變成令人感動的設計。我仍然認為建築也是如此,新的空間語彙會使人炫目,但解決問題、有創新的見解不見得就是好建築,好的建築是能創造出價值並且令人感動的!
●為賦新辭強說愁VS.命中目標
現代建築已經走了一個多世紀,很多空間經驗都被發展且實現過了,有些設計者不甘於被踩在別人的肩膀上做事,非要找到新的概念來發展新的空間經驗,但往往使人覺得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且「為賦新辭強說愁」的感嘆。我不是反對新的空間經驗,但我想建築師的責任不止於此,我們在設計之前要更嚴謹的釐清「問題在哪裡」,設計時要不斷自問「我要提供什麼價值」,命中目標的設計才是好設計。
●仿生VS.回應環境
有一種傾向是從自然生物尋找空間形式的可能。我同樣讚嘆造物主的神奇偉大,但更因如此,我不認為我們有如上帝創造萬物的能力。建築,至少對抗地心引力永遠是個「硬道理」,不會如生物般有機、柔軟。建築仿生的結果往往把生物的有機型態變成化石般的殼子,哪裡來的有機與彈性?建築更應該關心的是與環境的對應,探討人在環境與社會中的互動,才有可能在硬生生的人為環境中發現有機的生命力。
──陳俊言
對談下篇,謝宗哲老師將進一步舉日本建築家及作品為例,說明何謂「對自然敞開、與環境交往」的自然系建築。
※延伸閱讀:
日本當代前衛建築:自然系,建築學者-謝宗哲X博森設計-潘龍(下)
博森設計
電話:02-2633-9586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金湖路348號1F
謝宗哲
FB:Sotetsu Sha
E-mail:sotetsu1225@gmail.com
【編輯:蔡舒湉/攝影:張憶文/協力:謝宗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