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達人堂 > 幼葉林藝術創作工作室》一生懸命竹作,王文志深植土地台灣情

幼葉林藝術創作工作室》一生懸命竹作,王文志深植土地台灣情

瀨戶內海的小豆島上,住著中山村與肥土村的兩村村民,兩村居民感情不睦。直到藝術家王文志踏上小島,為了完成屬於當地的創作,找來兩村村民與幼葉林團隊合力施作,隨著竹枝架起「小豆島之家」,居民也築建起彼此的情感。

▲踩著嘉義的山林長大,受到原住民編織魅力的吸引,將竹與編織技藝融入現代藝術。其作品受到國際矚目,曾在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完成台灣館。

王文志用竹編出創作與地方連結,這次他來到台北市立美術館,藉著休館期間,以心靈的庇護為旨,搭建出一處令人放鬆、淨化、閒適的自然場域,邀請所有過路旅人,進到空間裡。他說,要讓人在裡頭感受到「所有的時間都停止了,一切都回到原點。」

▲見學館與「杰瑪設計」總監游杰騰(右2)、「境庭設計」總監周靖雅(右)、「澄璞設計」總監莊效澄(左),前往造訪「庇護所」,協同見學館專訪藝術家王文志(左2),於談天說地中瞭解他如何以竹子,或其他天然素材為材料,翻轉藝術的觀賞用途,使人可以進到作品裡與之互動。

竹作空間,誠心打造心靈庇護所

當北美館迎接營運30年來,首次長期閉館整修,王志文因此在戶外場地,建構起「庇護所」,他說:「美術館是藝術品的防空洞,而這個作品,是人們心靈的庇護。」身處都會裡車水馬龍,四周圍繞著方格子水泥建物,所以希望透過一方有機空間,達到療育人心的效果。

我希望人們可以進到作品裡,與自然或者是周圍的人互動,並在其中享受,聆聽自己的心靈。

▲在北美館休館期間,「庇護所」成為來客的休憩場所,以庇護心靈為旨,回應美術館對藝術作品的守護。

▲王文志的作品常使用通道作為進入空間之前的前奏,在蜿蜒的長道中,起到儀式性作用,為人靜心凝神。

▲隨著日照變化或星光閃爍, 竹藤的線條透過光線,轉印出千百種美麗的光影姿態。

隨著腳步踏過長廊道,陽光穿過交織的藤編,化為光點落在前方,也彷彿洗滌了心靈紛擾。從通道走進來,是一個宛若宇宙的巨大空間,上方有洞,讓空間內的人可以接近天空。竹榻中央也有一個凹陷的洞,大小剛好足夠乘載身軀,窩在裡頭彷彿回到母體子宮,塑造安靜、安全的體驗。

▲在圓頂的巨大空間裡,最上方有一個洞,王文志說,建築物是為了遮風避雨,而他的作品,是為了讓人接近天空、親近自然。來自四方的訪客,在此卸下身心包袱,赤腳或躺或坐於沁涼的竹榻上。

▲在天洞的下方有一個地洞,大小可以乘載一個人的身軀,是為了提供感到安全的體驗,模擬一個人在未誕生到世上來之前,待在媽媽子宮裡的安心與安定。

庇護所還有另一件作品:瞭望台,兩件作品不可分割。相比圓頂作品的圓潤,瞭望台則以野性的表現方式,充分展現竹材的本能。站在作品最高處,一覽整個創作的全貌,也收盡日光變化和星辰軌跡。

▲在第二階段施工中完成的瞭望台,以充滿野性的架構,及看似無章法的排列中,表達竹子的張揚個性,也突顯了韌性與生命力。

▲彷彿展開大冒險,再次灌注童心與樂趣,延著階梯向上攀走,迫不及待一覽最高處的美麗風景。

▲除了可以一眼看盡圓頂作品與北美館的全貌,從裡邊俯瞰,也能感受到竹子高挑俐落的風姿。

王文志以「募衣計畫」,邀請民眾帶著舊衣,來交換布卡。布卡裡印上設計草圖,現場還有裁縫師,教導有興趣的民眾製作小布袋,達到互動效果。舊衣則成為瞭望台上的妝點,在微風輕拂下,色彩飄揚。

 

▲庇護所是心靈的庇護,而衣服是身軀的庇護,因此誕生募衣計畫,用布卡向民眾交換舊衣,並再利用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以故鄉為養分 熬磨台灣藝術靈魂

為什麼多數選擇以竹為材料?王文志回想早期創作時,為了一件雕塑品,需要砍伐木材,源於破壞才得到成果,令他在展覽後喪失信心,無法創作。因此他回到故鄉嘉義,從「生活」開始,回溯自我本源,尋找台灣的語彙。而隨手可得的「竹子」竟是答案,台灣農業社會時期,不只器皿由竹所作,建築亦是,以竹為媒介,足以撐起一方土地的文化精神。

▲曾經沉寂三年無法創作,於是王文志回到嘉義,開始專心生活並從中尋找材料,在從小玩耍的竹林遊樂場中,發現最適合自己個性的材料就是竹子。

對於竹材是否會產生破壞環境的疑問,王文志解答,竹子是當世紀的重要永續材料,若放任竹林野生成長,其實會逐漸枯黃,適度的砍伐反而可以讓竹林保持綠意。相比塑膠、鐵件等物料,砍取竹子後經過三年,再回到原地,竹林又會是一片鬱鬱蔥蔥,由此王文志為作品找到源源不絕生機。

▲曾經見學「格子設計」竹工藝的游杰騰表示,植物編織的觸感能讓人心靜,透露著一種自成秩序的細膩。

另外也從原住民的編織技巧,衍伸出竹編空間,將傳統竹器放大,變成台灣的象徵。坐在庇護所的竹榻上,視線依循著編結被引導向上,感覺心如大海平靜,這便是因為在編製的程序裡,把傳統工藝融入當代藝術,創造韻律的美感。至於穩定性,王文志說孟宗竹的竹節直徑由根部到頂部逐漸變小,適用於做直立架構;桂竹則粗細平均,因此用於排列成緊密的介面,也會與結構技師配合確保穩固性,「但前提是結構技師也要很理解竹材」王文志逗趣地點出建築、藝術、工藝的鏈結在於相互信賴。

▲向原住民師傅學習編織技法,並轉化成設計養分,用藝術傳承土地的記憶。

連結在地情感 創作也凝聚新互動

無論國內或是國外展覽,王文志總是帶著遠從嘉義而來的工班,現地施作,如此作法難道沒有成本考量嗎?王文志說,因為作品巨大,需要大量人工才能完成,又喜歡找小時候在鄉下的玩伴,趁農閒時期匯集成工班,通力合作進行作業,不只選材從故鄉出發,連人力運用也溯源情感。

▲帶著來自嘉義的工班,前往日本參加瀨戶內藝術季,並招募當地志工加入勞作,過程中開始彼此認識建立情感。也使原本小豆島上互不往來的兩村村民,放下隔閡,共享完工的喜悅。(Photo credit:幼葉林藝術創作工作室)

他進一步分享,作品從兩個層面創造情感互動。一是作品施作階段,除了來自家鄉的工班,若展覽地點位於國外,王文志會招募當地志工,與幼葉林團隊齊心協作。例如因為「小豆島之家」,小豆島上中山村與肥土村村民建立友誼,還有來自日本其他地方的志工,在建構作品的過程裡,也編結出情感網絡;第二次參加瀨戶內藝術季時,時隔3年竹林再次茂密,抵達小豆島時,兩村村民已經準備好竹子材料,等待王文志團隊開工。

▲「小豆島之家」成為村民們的集會所,重現許久未見的和樂融融。(Photo credit:幼葉林藝術創作工作室)

第二層面的情感互動展現在完工後,進到作品平台,在巨大的開放空間裡,原本彼此不相識的陌生人,有了相談的機會。王文志笑道,一如今日見學館眾人來到庇護所,因為採訪所以締結新緣分,而一切又皆起因於對創作的初衷:設計一個精神性的空間,引領他人可以躺下、聆聽心跳、享受自然,是多麽美好的一件事情!

從功能需求出發 讓藝術品說故事

對於藝術,應有故事意義為基礎去建構作品,離開現地材料就只是材料,當材料匯集到故事地點加以塑造,則會變成完整的藝術品。王文志分享,參加澳洲音樂祭,因場地入口距離舞台遙遠,於是他造出「編織天幕」的長條通道,引導觀眾先淨心再賞樂,也化解了排隊等待驗票的枯燥,更有許多人因為作品體積龐大,而激發對音樂會的興趣,由此改變澳洲音樂季的操作規則。

▲於入口買票後便進入通道,在穿越竹織走道的過程中沉澱思緒。(Photo credit:幼葉林藝術創作工作室)

▲再次參加澳洲音樂季時,王文志說:「打造一個澳洲庭院吧!」於是有了「浮雲」,民眾可以在巨大空間裡欣賞景觀或休憩,減少排隊等待驗票之苦。(Photo credit:幼葉林藝術創作工作室)

見學觀察家:「杰瑪設計」總監游杰騰

曾多次前往日本,實地參訪隈研吾作品的游杰騰表示,「弱建築」師法自然的概念,王文志與其不謀而合,同樣著手於天然材料、應地而生,反覆運用同樣的材料、同樣的工法來呈現設計,將建築結合藝術也化身藝術,讓游杰騰更為欣賞的是,王文志的設計中蘊含著台灣味與人情。

▲以北美館庇護所的瞭望台為例,不只人可以走到作品裡,最讓游杰騰認同的是,在創作過程中,周圍的里民也因為募衣計畫,將生活與感情隨著衣服布料一齊融入庇護所。

還有一項與隈研吾的共通特點,便是敬重傳統工藝技術。王文志表示:「台灣無論竹工藝或是原住民的編織技藝,都是文化的重要資產,是來自故鄉的記憶,也是自我價值的重要一環,卻可惜傳統工藝無法發揚光大。」游杰騰與見學館近兩年來因採訪來接觸不少工藝師與工藝設計師,他與王文志都觀察到其中關鍵問題,在於台灣缺乏相關組織或公會,現有的好技術,無法獲得進一步的研發創新,即使有優秀的設計作品,也因沒有人脈、資源管道,而無法量產銷售,這是最讓兩人惋惜的現況。

王志文除了率領一眾老師傅傳授竹籐工藝,也熱衷四處學習相關知識,他分享參訪位於峇里島綠色學校的經驗。「Green School」從建築到家具皆取材才自當地的竹子,令人難以想像創辦人約翰·哈迪(John Hardy)的原來身分,是一位珠寶設計師,為了傳達環境的可持續性,約翰·哈迪從在當地設立竹子工廠開始,逐步摸索設計、實作。

▲峇里島上並沒有竹子製造產業,因此約翰·哈迪便從建立竹工廠開始,逐漸完成竹造的綠色學校。(via

▲自然材料創作巨型作品的困難處為何?王文志回應游杰騰的提問,是經驗與數字計算的落差,有時候計算結果為否定時,不代表想法不可行,其實經驗價值也是實踐依據。

▲最後王志文告訴我們,他的理想就是帶著竹子走到世界各地,創作與地景相容的竹編空間,透過藝術作品,可以和人互動玩耍,讓竹子不只是設計材料而已。

對於台灣傳統工藝的現狀,王志文說:「小確幸很好,但有沒有想過,我們如何再做更多、發揮至更好的階段呢?」他傾注全身力量,追求竹藝的深入發展,並用藝術連結人情與土地,從確立自我價值開始,找到可以走得更長、更遠的路。

幼葉林藝術創作工作室

王文志成立國際藝術團隊,以竹材為藝術語彙,向全世界出發旅行。以「讓人進到作品裡」為初衷,融合地景與風土民情,讓每一次的藝術創作,都蘊含著說故事的力量。

信箱:mwt008@gmail.com

官網:yylart.net

粉絲團:王文志國際藝術團隊

杰瑪設計

「杰瑪設計」由沉潛於個性空間設計的游杰騰主持,認為空間風格的形成應不受限於「空間本體」, 並專注為不同個性的客戶滿足住的需求,擅長透過設計手法與家具、家飾等變動元素的演繹,打造出充滿生活經驗與個人品味的個性宅,致力於營造出充滿藝術與人文的情境故事。

電話:02-2717-5669

地址:台北市民權東路三段106巷15弄3號

官網:www.jmarvel.com

粉絲團:杰瑪設計 JMID個性宅

【撰文:黃嘉馨/攝影:吳佳容/資料協力:幼葉林藝術創作工作室】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ENJOYWORKS一級建築士事務所》以共創打造閒置空間利用的新平台,立足鐮倉的地方創生團隊
KOTT》循環型木造住宅,打造傳承三代的房屋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