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葉學建築計畫事務所》湘南片瀬山之家,斷開與連結間的平衡
2016年首次採訪千葉學教授時,他提及自己最重視建築設計的內外關係連結,當時我們並不完全理解老師說的真意。2017年春天,我們有幸前往富士山的導盲犬綜合中心,以及位在東京市郊的八王子工學院大學參訪,跟著千葉學教授走讀他的公共建築作品後,開始有點懂了老師所說「連結(Connect)」與「斷開(Disconnect)」之間的拿捏分寸,但我們其實也很好奇,這樣的設計想法是否可以全面適用,尤其是我們最常接觸的住宅作品?
▲2018年春天,我們終於有機會前往千葉學老師的住宅作品舉辦見學活動。
▲東京大學工學院千葉學教授(左)與業主岸本先生合影。
懸垂式電車站旁的片瀬山の家
於是我們再度與千葉學老師聯繫,在2018年3月終於有機會前往他的住宅設計作品舉辦見學活動。這個已完工四年的住家,位於湘南海岸附近的片瀨山,整個區域受到地形限制,道路面幅較窄,因此我們選擇搭乘電車前往。
我們一行人從鐮倉站搭乘「江ノ島電鉄線」抵達江之島站,要在這裡轉搭「湘南懸垂式單軌電車(湘南モノレール)」,這個連接「江之島」和「大船」的湘南單軌電車,是非常罕見的薩菲吉懸掛式(SAFEGE system),此種特殊的懸垂形式,使得電車車輪及線路不受雨水、積雪的影響,可安全穩定地在空中行駛,加上因應地勢的高低起伏,讓我們體驗了彷彿雲霄飛車般令人興奮爽快的感覺。
▲江ノ島電鉄線的綠色電車外觀,總是吸引許多觀光客在鐵道旁駐足攝影。
▲連結「江之島」和「大船」站的湘南單軌電車,是非常罕見的薩菲吉懸掛式(SAFEGE system)形式。此次我們見學的住宅作品,就離「片瀨山」站不遠。
從江之島很快就到了「片瀨山」站,這裡是我們與千葉學老師相約等待的地方,不久後我們遇見了「千葉學建築計畫事務所」的同仁,裡面包括去年我們已見過面的台灣、香港籍同仁,還有遠從奧地利前來的實習生。我們很好奇,為什麼周末假日還有這麼多同事從東京來此,這算是事務所的公務之行嗎?其中來自台灣的同仁告訴我們,因為平時幾乎沒有什麼機會可以見學自己事務所的住宅設計作品,此次也是托見學館之福,所以大家都想把握機會,參與這次的 OPEN HOUSE 活動。
充分利用環境條件進行規劃
隨後,我們一群人跟著千葉學老師步行到此次的見學地點,位在道路旁的二階專用住宅,這裡恰巧是片瀨山的最高處。基地面向北側的湘南單軌電車高架路線,另一側則是片瀨山谷地的懸崖地區,下方則是建物緊密的住宅區,再過去不遠處眺望到的海,就是聞名遐邇的湘南海岸,這裡恰是山風與海風相吹拂之處,是個非常迷人和宜居的地區,加上周遭良好的水上活動環境,讓屋主岸井先生一家四口決定從東京搬來此居住。
▲為了與後側庭院的基地達成同一水平,以混凝土結構打造的建物一樓,以懸浮的姿態延伸向前,同時成為停車空間的屋簷。
▲面海的一側下方是有高低差的懸崖,因此建物在視野上不受到阻擋,二樓的陽台成為賞景的最佳處所。
考量基地的傾斜地勢與方位,事務所在規劃本案時,就希望能充分利用這樣的環境條件,達成業主家族的需求。考慮兩個成長階段小孩的需求,能為他們規劃出屬於自己的房間。另外,喜歡大海的屋主希望一樓的客餐廳等起居空間,可以連通到庭院,形成一個開闊的內外使用空間,因此主臥室和兩個小孩房等私領域部份,則全部規劃在二樓,整個細長的建築基地,保留了建物前方的停車空間以及後側庭院,同時也顧及到周圍自然風的流向。
▲右側有通往後陽台的階梯,當家人到湘南海岸從事獨木舟或衝浪等水上活動時,能在此進行設備的保養與清潔工作。
▲山風與海風交會的環境,讓二樓後側的大陽台,同時成為最佳的曬衣場。
和庭院連成一體的起居空間
這棟擁有斜屋頂的二階建物,整個一樓及二樓地板部份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二樓上半部則是以「在來工法」完成的木構造,外觀上並以鍍鋅鋼板包覆整個二樓部份,看起來相當簡潔俐落。由於基地位置在前後高度不一的傾斜地上,事務所於規劃時刻意抬高整棟建築,讓一樓地坪與後側庭院達成同一水平,因此我們從大門進入玄關時,所站位置與客廳地面約有半層左右的段差,這樣的高低差規劃,同時為室內爭取了更大的鞋櫃等收納空間。
步上階梯,來到客餐廳和廚房組成的LDK區域,刻意以灰泥塗佈的地坪,讓室內的視野完全與後側庭院連結成一體,我們的腳下明顯地感受到地熱的存在,也同時理解夏日時冰冷地板所帶來的舒適體感。我們朝天花板部份望去,有著大面積混凝土的部份,則是二樓的臥室、衛浴或走廊空間,而三角形空隙部份,則做為分開這些私領域的區隔。
▲從大門進入玄關,上方是整個挑高的梯間,自然光從上灑落而下。
▲業主希望起居空間與後側庭院連成一體,因此地板只用灰泥塗佈,但加上了地暖設備讓冬日也能感到舒適。
▲後陽台的大面積玻璃窗,讓整個起居室視野獲得延伸,空間也有有明顯的放大效果。
▲千葉學老師認為,居住的舒適度是建築家構思住宅設計的首要之務。
美好光影變化的住家
千葉學老師說,「片瀨山這個地區,不論在氣候或風景上都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這些三角空隙,就能讓自然天光灑落到室內,讓居住者在一樓時也能看見天空,並隨著季節與時間,察知並享受一日中光影的變化。」,因此白天時一樓不需要任何照明,夜晚時則透過間接照明,以及事務所特別精算長度的懸垂式燈具,讓住家充滿和諧適度的溫潤氛圍。
這樣素淨的空間,很難想像是已經居住四年的房子,尤其內部空間如房間部份也是以無垢材打造,面材幾乎也沒有上漆。業主說他們並沒有特別保養,反而是很隨意的佈置,希望能享受空間帶來的生活感,而非只是表面漂亮卻不容易維護的室內規劃。
▲在幾何圖形的縫隙中,光影隨著季節和時間,為室內帶來不同的表情。
▲光影加上玻璃的映射,同時也為住家帶來極有有趣的對稱畫面。
▲事務所特別精算長度的懸垂式燈具,讓住家充滿和諧適度的溫潤氛圍。
▲千葉學老師認為,真正能帶給家族幸福的,並不是漂亮的空間,而是舒適的生活。
三個臥房空間的安排
從階梯走上二樓,廊道處右側是大面積玻璃窗,能望見遠處的湘南海岸線,左側則是所有臥房空間。廊道一端靠近道路側的,是家中小男孩的房間,末端則是長女的臥室,打開窗戶兩個房間各自可看見的風景,也截然不同。行駛中的湘南懸垂電車與海天一色的沉穩場景,分別適合好動的男孩與較文靜的姊姊,這樣用心的設定,著實讓小孩們也都滿意。
而父母的主臥室與衛浴空間,則位在二樓區域的中央位置,雖然與兩名子女的房間以三角形空隙隔開,但藉由開窗位置的設定,讓所有臥室在視覺上是相戶連通的。千葉學老師解釋說,這樣的空間安排算是最妥適的平衡,不僅能讓父母關注兩個處於成長階段小孩的動靜,同時也讓這對姐弟各自擁有隱私空間,這讓我們更加明白「斷開」與「連結」間的巧妙平衡。
▲因為房間安排與開窗方向的設計,家族能保持合理距離與交流。
▲小男孩的臥室,書桌開窗面向著父母親的主臥室,另一側則是可以望見單軌電車的有趣風景。
▲主臥室設在二樓的中間位置,透過三角形空隙與衛浴空間和子女臥室產生斷開關係。
▲面南的長女房間,從可眺望湘南海岸的大窗引入溫暖的陽光,這裡同時也是家中愛貓冬日最喜歡的位置。
合適的距離帶來微妙的幸福感
我們特別問了千葉學老師和屋主,在整個空間設計項目裡,哪個部份是自己最滿意的地方。
「在設計家中有成長階段小孩的住宅時,我們總是覺得最難。因為這個階段的小孩,往往期待擁有自己獨立的隱私空間而不受干擾,這想法又恰巧與父母的期待有落差,因為家長不希望小孩總是關在自己的房間不出來,希望能關注兒女的活動,所以我們在這部份的平衡,花了很多的心思。尤其這又涉及未來小孩成年離家後,這些房間可能變成閒置空間,日後又應該如何安排的問題。」千葉學老師說。
▲千葉學老師說,成長階段小孩家庭的空間需求,其實正是住宅最難規劃之處。
而屋主岸井先生的看法,恰好也與千葉學老師相同,自己也很滿意整個空間格局的鬆緊,尤其是關於私領域空間的配置。在東京從事廣告創意工作的他,有時工作到很晚回家,當打開門進到屋內、坐在沙發時的那一刻,讓他可以不上到二樓,也能感受到家人的存在。「即使保持了距離,但女兒早起時怕吵醒家人輕拉木門的動作,以及小兒子熟睡時的夢話和翻身的輕微聲響,都讓我感受到家族的存在,這是種微妙的幸福感。」
▲從事廣告創意工作的岸本先生,非常喜歡這棟房子的設計,尤其是能帶給他微妙的幸福感。
建築的社會性
「對每個建築家來說,接受委託承接的每個設計項目,不管是公共建築或私人住宅,都是自己的作品,因此想要追求最好的結果表現,幾乎是完全一致的。但每個建物都有業主的存在,如何聆聽業主需求去做出最佳的設計判斷,有時我們也需要更好的學習。以這個住宅案來說,最初事務所的提案考慮,是著眼在周圍美麗的風景,因此把客廳等起居空間置放於二樓,希望讓業主家人聚會時,無時不刻擁有令人讚嘆的景色。但是當我們和屋主提案與討論後,發現這會讓屋主原本的期望落空,客廳變成無法與庭院連成一體,可使用的空間和活動反而因此受限,於是我們改變了自己提案的想法。因為藉由與屋主的討論,讓我們重新檢討自己的盲點,這對身為設計者的我們來說,是很好的學習與進步。」
▲千葉學老師說,在這個案子裡他們把每個小房間都當作是一間小房子,優先進行設計,而不是最後才考慮它。
千葉學老師補充說,這個設計項目在自己事務所作品中,被命名為「片瀬山の家」,但在某次採訪中則以「small house」來提及。「因為在這個項目的設計概念裡,每個房間都是個小房子,過去我們在建造房子時,總是把最好條件放在客廳,而一直在犧牲小房間。設計者總是在格局上先安排客廳等起居空間,設法去表現起居空間的最佳化,而最後才在剩餘空間中設法把房間放進去。過去幾年,日本的住宅建築因為地震災害做了許多檢討,我們也試著想傳達一些聲音出去,希望藉由住宅作品,表達出設計以人為本的重要性。」
不過分用力的設計
在出發來到日本見學前,我們一直在討論「不過分設計」的分寸拿捏,尤其是在住宅案例的規劃上。因此我們特別藉此見學機會,提問了這個問題的判斷關鍵。
▲一同見學的夥伴,非常認真地聆聽千葉學老師的分享,也希望自己的設計能朝「不過分設計」的方向邁進。
千葉學老師回答說,「住宅項目的規劃,主要是為了居住在其中的人們所設想,而不是為了給人看。不管是日本的注文住宅,或是台灣的集合住宅,設計重點是居住者在空間裡是否能感受到舒適?能否察覺到生活在此空間中的細節。就好比我們都喜歡美食一樣,是否能稱為美食的條件,其實不管在哪個地方都大同小異,我們不可能只追求美食的配色與外觀,而忽略其本質。」
從「片瀬山の家」這個住宅案例中,我們聽到了居住者的真實聲音,也從設計者「千葉學建築計畫事務所」的角度,充分理解建築家對於其作品社會性探討的意義所在,對此次所有見學者來說都是很幸福的收穫。離去前,前往參加本地町內會會議的女主人返家了,看著他們與千葉學老師合照時的笑靨,再次感受到這個住宅設計作品帶給岸井家族的幸福。
千葉學建築計畫事務所
建築家千葉學(Manabu Chiba)生於1960年東京,畢業於東京大學大學院工學系研究科建築學専攻修士,2001年設立千葉學建築計劃事務所,擔任東京大學大學院工學系研究科建築學專攻教授,並在日本多所大學擔任客座講師。設計範圍涵蓋住宅、商空、辦公大樓,作品曾獲1998、2008、2013、2014年BCS賞(日本建築業協會)及日本多項設計獎項。
電話:03-3796-0777
地址:東京都渋谷区神宮前3-1-25 神宮前IKビル3F
【撰文:Chris Hsu/攝影:吳佳容/資料協力:千葉學建築計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