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達人堂 > 構築設計 / 聯合治作》日式隱諱哲學新表述,林建華試驗設計大膽越限

構築設計 / 聯合治作》日式隱諱哲學新表述,林建華試驗設計大膽越限

「構築設計 / 聯合治作」成軍於2009年,隔年隨即以坐落桃園的辦公宅「Studio doT」同時拿下2010 TID AWARD台灣室內設計大獎單層住宅類與工作空間類TID獎,創立初始由林建華、 邱俞鳳兩人聯手,近十年的光景,公司發展由「點」(Studio doT)延展為「網絡」(doT & associates),相繼在桃園、台中立基後,於今年三月落腳台北東豐街,東豐街事務所的成立,意味一個佈局的起點,準備由裝修設計提升到與空間相關的多元設計領域,一個嶄新且全方位的品牌服務。

▲見學館特地專訪林建華總監,透過作品、海內外經驗與好書推薦,理解「構築設計 / 聯合治作」的設計哲理。

Studio doT,家與事業的起點

我們想要維繫這樣的豐富空間經驗,讓住家成為延續社區開放空間的視覺通道,把騎樓變成延續社區人性尺度的活動空間,於台灣普遍的住商混合空間,以嶄新的方式詮釋在地性格的生活場景。

「Studio doT」做為兩位創辦人與構築設計 / 聯合治作的第一個家,一開始便從辦公宅的複合用途出發,面對兩側與鄰戶共用壁、縱深長的空間條件,林建華認為自然光是決定空間舒適性的不二參數,故採取左右分法來定位辦公與住宅場域,共享公寓前後的自然採光。分界方式大膽將最隱私的衛浴機能空間做為生活、工作的切換介面,一次解決隔間與獨立機能場所對空間的擠壓,釋出左右兩個完整區塊提供辦公與住家使用,並利用散置的點狀物件家具做為定義空間層次與切換活動的開關,強化彈性。

隱私與公共性混雜碰撞的空間狀態,在台灣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外顯如被機車攤販霸佔的騎樓,內裡如住商混合的居住型態,Studio doT透過靈活的雙面使用邏輯,例如將騎樓轉換為社區公共藝廊、藏書庫身兼Lobby、廚房餐廳闔上牆板即變身會議室等,重新定義工作與生活的空間紋理,不再有擠壓與犧牲。

▲利用牆面量體以及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台灣館參展競圖提案「dot Space∕點陣」設計物件,將辦公室外的騎樓轉型為藝廊,拉近鄰里關係同時美化街道環境。

▲多機能的設計提高複合宅的功用,如藏於櫃體的桌板、收整於牆面的門片、架高台度的座椅等,隨時可依空間需求轉換使用邏輯。©構築設計 / 聯合治作

▲將公、私場合皆會使用的機能置中、做為分界線,達成機能共用也釋放完整的活動空間。

攜日本美學,走自己的建築路

「Studio doT」做為私宅與工作室,是林建華、邱俞鳳事業跟生活的起點,兩人攻讀東海大學M.ARCH1建築碩士時相識。在此之前,林建華的建築設計基礎來自家中長輩,父執輩皆木工出身,從小跟木工機台為伍,對於量體的構造與產出非常有興趣,只是當年的聯考制度,把他送進台灣大學日文系,完成大學學歷後決定勇敢追夢,從頭學習進入設計產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學士後建築碩士組M.ARCH1是替非建築背景者設立的專業訓練的學程,林建華回憶,本來他的志向是室內設計系,但因葉嘉建築師的一句話,把他帶進建築的領域,也因此能運用建築知識針對室內環境二次創造,而事務所優先捕捉「空氣」形貌的價值觀、講究人與物在空間中的互動狀態,亦建構於研究所時期在日本C+A事務所實習、向日本建築名家小嶋一浩習得的理念,「老師說,他不相信電腦的視覺模擬,只有在模型製作才能拿捏內部空間的空氣感,空氣感影響人對空間的好感度,我自己對『空氣感』的解讀是,會讓你想變成縮小的人跑進空間裡面的感覺。」

我們走過的路不會白費,林建華的日文背景其實也是他在設計路上的助力,過去他藉由翻譯日本建築書籍,細細推究日本建築師的設計邏輯,加上對日本文化的理解,逐一內化為紮實的美學力道,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美學》挑動他在幽暗中追求美的傾向,追求光影漸層式的表現;桃園辦公室「Studio doT」乃至台北辦公室「Under The Tree」皆可端詳出習自日本的空間利用術,如何藉由多變的隔間方式創造開放性的流動空間。

▲辦公室陽台以拉稈懸臂結構系統創造庭院,窗邊有如緣廊的椅板,彷彿植入日式屋宅的想像。

Under The Tree,剛柔串連構築與治器

台北辦公室選址於東豐街老舊公寓,林建華看重的是實現空間機能多功與彈性的示範意圖。將老屋住宅格局打掉重練,利用架高台度創造空間的使用區隔,以中島吧台圈圍出辦公場域,同時區隔過道降低工作區的干擾,透過地面台度的提高整合走道與簡易廚房,整體空間又被一棵裝置藝術「樹」串連起來,參數式設計運算出的方鐵折線詮釋樹的根枝,順應老屋的結構有系統地垂墜蔓延,「它同時也是呈現設計試作過程與成品的展示架,會隨著時間流轉與事務所的實作體驗,在這顆樹上結滿豐碩的果實。」林建華感性說道。

▲參數式數位設計與室內裝修的協奏曲,是辦公室最大亮點,樹的型態與街屋周遭環境相呼應,做為載具與空間軸線存在,同時保持整體視覺的通透。

▲谷崎潤一郎對陰翳之美的著迷也深深影響林建華,運用燈光與自然光的切換呈現幽微之間的美感哲學。

我經常藉由Reprograming賦予量體、空間多重功能,玩轉空間機能的定義,改變人對空間的想像,跳脫幾房幾廳的制式限定,將公共空間與廊道連串成一個整體的社交活動空間,在原有生活紋理的基礎上創造新的豐富度。

林建華告訴我們,這樣的概念來自日本文化與建築語言的影響,日本對空間界定是模糊的,空間的領域分界可以是氛圍上的轉換而非明確的界線,如同谷崎潤一郎講述的陰翳之美,是從很亮到很暗、漸層式的美感表現,而林建華喜歡導入此般效果去凸顯空間的體跟造型,創造具有質感的空間與開口關係。如同建築設計案「NIWA x niwa」,移植日本屋宅神韻,在三層樓高的混凝土框架中納入中庭結構,並以內外庭院組織房子時間、空間與活動的連續關係。

▲房子的中庭垂直連結三個樓層,亦造就水平面的光線流動,打破獨棟宅的封閉性,形成生活與情感上新舊之間的通道。©構築設計 / 聯合治作

▲定義為遊戲區的角落串連上下樓的過度場域,加入收納櫃與玻璃開口,模糊空間的單一屬性,並且用溜滑梯創造有趣的對應關係。©構築設計 / 聯合治作

著眼居住趨勢,從定性定量到快拆可變

林建華表示,「輕薄的、變化不定的、快速的」價值觀從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影響人類生存的世界,近年來構築設計 / 聯合治作操作的案例皆試圖回應居住空間如何從傳統LDK的定性定量規劃思維轉向輕巧可變的彈性設計。

其中以參與忠泰「HOME 2025 想家計畫」為例,與新光紡織的合作試圖將金屬纖維織入布中,使布擁有自體結構性,因此可隨意圍塑,同時能輕巧的被收納、攜帶,結構布成為定義空間的新型態,也為空間的區隔帶來更多彈性與個性化。這是設想2025的居住模式即將改變的結果,當人們需要的空間不再是定性定量的LDK格局,而是期望在都市中大量既存的建築結構,找出空間彈性的共居可能,快拆可變的物件或許是一種解決方案。

同樣的概念也延續在「2017構宅青年, 社會青年住宅提案」中,在9坪大小的起居空間架構一組可形變的金屬活動框架系統,搭配可任意塑型的特殊結構布,讓入住者隨意營造適合自己生活型態的居所,提供青年安身小宅,用快拆可變且的重複使用物件,回應共享經濟的時代趨勢。

▲2017構宅青年 社會青年住宅提案,以布跟金屬這兩種系統跟材質構成一個家,利用快拆可變的物件,以適應各種型態的居住空間。©構築設計 / 聯合治作

▲HOME 2025 想家計畫的手稿,可看出構築設計 / 聯合治作對未來居所的大膽想像。©構築設計 / 聯合治作

其實在製造跟設計之間,很多東西不一定能被物質化跟立體化,用思維跟邏輯做出沒有鮮明邊界、標準化的物品或稱之為生活意識。

家必須更有使用彈性,可以包容更多生活的想像。林建華因應時代趨勢提出的空間見解,延伸出「治器doTsuwa」品牌,旨在透過研究與實驗進行器物與空間的對話。從器物製作到專案操演,嘗試用各種途徑描繪空間狀態的模糊處境,例如器皿,加入手作觸感及不確定性以弱化工業性格,去除固定的邊緣、R角只有無規則定律的樣態,是治器的特色,像每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不一樣才美。

「治器」在另一方面也不斷帶領團隊跳脫定型的建築設計,林建華與日本木童株式会社合作,混用軸組工法(註1)與CLT(註2)兩種構造方式,建構出一房兩廳的「house1/2」,在45平方公尺內,總高4.5公尺的空間限制中,輕量思考、快速組裝,提出對基地環境影響最小的構造方式,設計基本與進階的木構模組,讓消費者選擇想要的組合,啟動木構宅的發展可能。

註1:以樑、柱等軸材骨組構成的工法,又稱為在來工法,極高的設計自由度是這種木造結構的特徵。

註2:Cross-Laminated Timber (CLT 多層次實木結構積材),又稱交錯層級材或交錯層積木材,簡稱CLT,是一種新型木建築材料。

▲林建華藉由模型與我們解說house1/2的模組化概念,在使用機能上討論一位或兩位使用者如何晴耕雨讀、跟隨四季遞嬗共同作息。

▲治器結合工藝創作、家飾美型與空間機能等思維,利用珪藻土及紙漿纖維為創作媒材,能調節空氣的濕度,也能讓植物有良好成⻑。©構築設計 / 聯合治作

參與圖書交流勸募計畫,推薦好書

「圖書交流勸募計畫」,是見學館編輯團隊於2017年所推出的採訪企劃,我們將陸續採訪國內外多家建築與設計公司,除了介紹更多優秀作品外,也請他們推薦與分享一本外文好書。透過這項計畫的安排,這些募集的出版物將會形成新的共用資源,藉由社群網路提供借閱與交換,為更多空間設計人提供良好的閱讀參考資料。

▲林建華提供《邁向建築的軌跡2 日本建築家的畢業設計》,並由圖書共用募集計畫贊助單位「緁能國際」Jerry接受贈書。

《邁向建築的軌跡2 日本建築家的畢業設計》是林建華與謝宗哲合譯的出版品,書中記錄10位日本當代建築家畢業設計計的心路歷程與成果,由日本當代建築評論權威五十嵐太郎進行訪談紀錄,除了談畢業作品也談心境,得以一窺建築名家們當初如何面對自己的畢業設計。(購書連結

林建華回憶翻譯該書時,正好是他剛完成論文設計口試之際,對書的內容特別有感,畢業設計對所有曾經念過設計科系的人,都會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經驗,為一件事情挑燈夜戰,投注的熱情與專注是如此濃烈又執著,高松伸建築家曾說:「⋯⋯要超越自己的畢業設計是很難的。」如同推薦序中阮慶岳表述的,因為畢業製作已無關技巧與能力,而是一種朓看世界的自我高度,一種理念的純粹度、精神的乾淨狀態。

「我想用這本書喚起經歷過畢業設計的諸君,當初面對設計的熱情與感動。甚至即將面對畢業設計的人,要勇往直前,做一回讓自己終身不悔的畢業設計。」是提醒他人也是提醒自己,在現實的夾縫之中也要持續鍛鍊自己,保有那年那股熱血跟意志力。

技術材料工具的運用隨時都學得到,但做事情的熱情跟核心思想若改變的話,就回不去了。

「治器」對林建華來說還有另一心理層面的意義,「我永遠記得每次聽黃聲遠建築師的演講,他總是用『莫忘初衷』四個字來結尾。」當時的他聽不明白,但帶領事務所歷經八年風雨,再次領悟這四字的重要意義!當設計宏圖無法在建築空間上開展,治器成為構築設計 / 聯合治作的另一條出路,匯聚創作能量與實驗家精神,持續與市場激盪關於生活空間的無限想像!

doTa 構築設計 / 聯合治作

「構築設計 / 聯合治作」由林建華、 邱俞鳳、謝依珊共同主持,從2009年至今,由點 (Studio doT) 延展為彈性網絡 ( doT & asscoiates ),此擴展不止於人力,亦代表公司服務型態的多元。團隊皆具有設計專業與跨領域學識背景,提供建築、室內設計等空間規劃,也能針對客戶需要進行裝置、器皿、家具、家飾等設計,主張群策群力為多變的未來提出關於空間的設計想像與實踐方案。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東豐街61號2樓

電話:02-2706-3022

官網:www.dota.com.tw

粉絲團:構築設計 / 聯合治作

【撰文:柯霈婕/攝影:吳佳容/資料協力:構築設計 / 聯合治作】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境庭設計》互照心靈之光,宴客精品穿透宅
杰瑪設計》一黑入魂!東區老屋「柱」解光感個性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