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專欄 > 2018菊島微型藝術祭》大風吹,吹起澎湖新舊相遇的浪漫唯美

2018菊島微型藝術祭》大風吹,吹起澎湖新舊相遇的浪漫唯美

柯霈婕 / 島嶼星光文製所

自由寫手兼媒體人,現為見學館主編以及島嶼星光文製所負責人。對空間著迷,對故事執著,是一個愛玩愛對路的文字工作者,寫建築、空間、人物、土地,愛用鏡頭說話也熱愛美拍,目標是一直在工作中旅行!

你是不是跟我一樣,每到夏天就想去海邊?想在白淨的沙灘上踏浪、觸碰都市久違的星空、在鹹鹹的海水裡與日光來場肌膚之親?

這是屬於多數人的夏日嬉遊,也是離島澎湖最吸引人的地方。

然而每年過了中秋,澎湖就會開始起風,東北季風讓水上活動進入休眠期,也宣告著秋冬季節的降臨。曾經有位澎湖在地的好朋友告訴我,冬天澎湖人基本上都開車,因為風實在太大了,大到騎不了摩托車,甚至只要東北季風超過十級以上,就有停班停課的可能。回想起小時候最喜歡玩的團體遊戲「大風吹」,吹起符合指令的人、在圓圈內跑呀繞呀掀起一陣嬉鬧玩笑的小炫風;然而真正的大風吹起,擾動的是澎湖潮汐、討海人的作息;改變的是餐桌上的佳餚風景、捕魚的漁法(註1);也增加了淨灘(註2)跟尋滬行程(註3)。

▲這次藉著海外藝術家來臺,主辦單位也安排了淨灘活動,讓藝術家們真切地與澎湖的土地互動。(攝影:陳柏翰)

今年秋冬,風島的風有些不同,鹹鹹的風中多了藝術、手作、創意飲食的新奇。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舉辦的「菊島微型藝術祭」,邀請三位來自臺灣、馬來西亞、波蘭的藝術家與在地師傅共同創作了與海風互動的地景裝置,協同各路在地夥伴、社區媽媽,加入在地風俗,讓人情與精緻調味,透過藝術美感的轉化,轉譯澎湖的海洋生命經驗。

2018菊島微型藝術祭在秋冬之際乘風而起,把我們吹進澎湖秋冬的真實生活裡。

大風吹,吹什麼?

我們想要透過地景裝置,讓工藝藝術跟在地互動,要如何做呢?答案是「海風」。

臺灣工藝設計師范承宗的「風膽」,延續他對竹藤材質的理解,以傳統鷹架的構築方式詮釋澎湖最常見的海生動物「海膽」。「海膽看起來是靜止不動的,卻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活動著。」於是范承宗在竹藤結構間裝設了許多金屬片,它們會隨風搖擺旋轉,除了發出聲響也隨時序映射出不同的時間光彩,透過設計摹寫他對海膽的觀察。

▲范承宗的創作「風膽」。(攝影:陳柏翰)

來自波蘭的藝術家揚·安可斯坦Jan Ankiersztajn,工業設計底子深厚,曾以「飛行吸塵器Aeroball」獲得伊莱克斯設計大賞Electrolux Design Lab的肯定,擅長運用電子動力結合設計,本次在澎湖駐地創作的裝置藝術「翼」也不例外,運用空氣動力學原理,將飛機透過機翼形狀在起風時上升的概念,將風的度量工具轉化為地景藝術,在海邊不僅吹吹風也觀察風向。

▲揚·安可斯坦的裝置藝術「翼」。(攝影:陳柏翰)

另一位馬來西亞藝術家沙里爾·費薩爾Shahril Faisal同時也是一位家具設計師,他的設計俐落簡約,喜歡透過線條表現結構的立體感,曲線、弧線、粗線的轉換,讓物件乾淨卻具有份量。這次在澎湖的創作「螺」,取用童玩陀螺為靈感,以竹、木、不鏽鋼、金屬軸承材料,形塑3D立體的陀螺,設計中注入他對澎湖地景、建築的觀察,葉片圖形取材自石滬、閩式古厝的在地元素,形體則似燈塔佇立,更塗以夜光漆在入夜後產生夜光,象徵守護群島的燈塔。

▲沙里爾·費薩爾的駐地創作「螺」。(攝影:陳柏翰)

▲駐地創作少不了當地師傅的協力,在製作過程中,又是新的交流與碰撞。(攝影:陳柏翰)

▲三位藝術家用藝術創作在觀音亭草坪上,借用澎湖的風與土地互動。(攝影:陳柏翰)

吹起澎湖孩子的自信心!

三位年輕藝術家在駐澎湖期間,也走進校園跟在地師生互動,與地方進行藝術與文化的相互刺激。從此次的創作特色延伸規劃出具有美術與科學教育意義的工作坊課程,帶孩子們從動手做的過程中理解創作原理,位於觀音亭的裝置藝術,不再是和他們無關的大型展示品,他們親手製作了迷你版本,同時將自己對土地的熱愛也放進了這一個一個小模型。

▲沙里爾.費薩爾的「風力殘影陀螺工作坊」在蒔裡國小進行。

 

▲每一件作品都能看見孩子對澎湖的熱愛,除了熱情邀請大家去澎湖,還有一位學生把自己爸爸的電話寫上去,問他為什麼要留電話?「推廣(傳統)啊!我爸爸是做牽罟的,蒔裡只有兩個人會,我爸爸是其中一位!」言語之中感受到孩子的驕傲,也欣慰著,對傳統的認同感能在這麼小的孩子身上發生。

 

▲九月還有一場工作坊,由揚.安可斯坦和孩子們分享飛機透過機翼的造形,被風吹時能夠升降的原理,帶著大家一起製作風吹時能夠升降的小模型。

吹熱愛藝術、嗜吃美食、喜歡旅行的人

(攝影:陳均祐Sam Chan

一手催生「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公益財團法人福武財團理事長福武總一郎曾說過,「經營事業是達成目標的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必須是文化,經濟是文化的僕人。」

三年一次的藝術祭,吸引世界各地70萬以上的人來參觀,成功地讓直島人口加訪客的總人數,從幾千人增加到50萬。福武總一郎用現代美術當武器,讓過度發展、受到污染又沒落的小島復原。

如何讓地景藝術融入當地,變成有效益的觀光資源,常常是以文化藝術帶動地方觀光的考驗,2018菊島微型藝術祭結合特色旅行,串連社區特色產業,希望邀請更多人來認識秋冬的島嶼風情,負責旅程規劃的陳亦琳表示:「過去的活動中,我們希望帶大家回歸自然、接近傳統生活,但這次,我們希望在傳統與現代之中,創造新的交集與可能性。」於是她與澎湖返鄉青年楊馥慈一同策劃了特色在地小旅行,品嚐私廚應用澎湖在地時令農漁產打造出的餐桌風景,淺嚐調酒師濃縮澎湖風味的創意飲品,沿著小島的傳統智慧,學習老澎湖人與自然共處的態度。

▲特色旅行也安排了澎湖傳統漁法「牽罟」的體驗,此次的漁獲也算豐收。

▲湖東社區媽媽的釜鍋便當,是澎湖農村的古早味,吃得到自產的花菜干、地瓜刨絲日曬的蕃薯籤飯,也吃得到海味,石鮔曬乾燉肉、蔥爆小管、海撈魚脯⋯⋯有潮間帶抓的、海中捕的、自家菜宅中的,最後用銀合歡染的手工方巾包裹著,最愛這種農村質樸的美。

其中一個亮點活動「大地餐桌」,找來人氣私廚「老傢私房」的主持人林景民,以海風、夕陽、沙灘、月光為背景,就地取材的花藝創作搭配在地食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餐桌體驗,以法式料理重新詮釋澎湖滋味,將澎湖絲瓜挖空內填高麗菜酸,高麗菜酸是澎湖家常醃菜,拌炒過的內餡降低了酸度,配上炸過的絲瓜,吃出絲瓜的清爽脆度、高麗菜酸的溫潤也在齒頰留香;又如望安島上阿姨手工做的黑糖糕,外裹一層灑了花生的鮮奶油,是臺洋交融的新滋味。

吹起老澎湖的新滋味!

找來同樣也是返鄉創業的「玖·午貳沏咖啡」與「草根果子」主理人沁汶與士恩,進行澎湖時令調酒會,以沙丁魚乾為題,加入不同的當地物產提煉澎湖風味,共有三款分別是Lady Grandma熟成女人香、Fisher’s Mercy討海郎的歸來與Offspring of the Island島嶼的後代,每一款調酒調的不只是澎湖滋味,更是自己與家人的故事。

▲浸泡過風茹茶包取其野草辛香氣的鹹焦糖咖啡奶酒,丟入老薑切片,讓些許薑的辛香去腥同時加深奶酒的深度,魚背的強烈腥風味會在奶酒沖刷過變得柔和,如同待在岸上等出海丈夫歸來的阿嬤,喝的是一種堅毅的溫柔。(攝影:陳柏翰)

▲選用甘甜清香的米酒搭配肉質較為軟嫩的魚腹,杯口的海菜霜鹽在嘴裡沖刷出的海水風味,像極了討海養家的阿公、每次出海歸來滿身的鹹水煙,一口烈酒下肚再放入柚子果肉,讓清新明亮的酸甜洗刷味蕾,就像親情舒緩了討海的疲倦。

▲充滿複雜辛香料、蜂蜜、番紅花釀造的香料葡萄甜酒為基底,調和浸泡過玫瑰花茶包的蘭姆酒、仙人掌果醬、氣泡水加強風味結構與香氣。多元又複雜的香料隱喻離開小島闖蕩一番又回歸的澎湖後代,有挑戰傳統的膽量,卻也有創新與傳統之間的糾結時刻。

酒會的場地很特別,選在一間澎南老字號的曬魚場,酒席的佈置用的全是在曬魚場裡找到的各式老件,借這些經過時間洗禮的工具,拼成一張澎湖的畫面,邀請客人走進懷舊的景框裡。在親手敲魚乾、取出骨刺清理內臟、體驗澎湖的人力漁業加工之後,品嚐充滿新意的調酒作品,是值得乾杯的一刻!

(攝影:陳柏翰)

13:澎湖人靠海維生,因應不同的季節發展不同的漁法文化,猶如一本漁民曆。其中像是石滬,這裡有一句諺語說:「中秋過後即是石滬的饗宴。」秋冬才是尋滬的好時機。

2:因澎湖位居臺灣與大陸之間的水道,垃圾很容易過境而卡在澎湖;也因季節風向不同,海漂垃圾冬季多累積在北岸,夏季則堆積在南岸。再者,強烈的東北風讓全世界漂流而來的海廢垃圾捲上澎湖沙灘,因此冬季是淨灘的好時機。

2018菊島微型藝術祭「大風吹」

期間:2018.9.2711.3

特色旅行:1057日及101214日兩梯次

報名連結:https://goo.gl/8wwywu

【圖片資料協力: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攝影:陳柏翰、柯霈婕】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由小見大、層疊複寫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