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專欄 > 移動茶室》延續國寶級茶席「如庵」的文化發信意義

移動茶室》延續國寶級茶席「如庵」的文化發信意義

黃世光 / 日作設計

日作空間設計總監,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畢。對建築及空間設計、手作以及台東家鄉的動態訊息保持關注,喜好旅行並樂於分享。

對於做為日本茶道文化傳承的媒介,茶室建築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並且會和當地區域的文化集結相關。例如一間茶室的修建與運營,與木材、茶葉、茶器、和紙、茶菓子、鉄器等器物有密切的關係、而且依據個別地方的特質,又發展出區域特有的文化,因而讓茶室成為複合文化發信的良好所在。這次我們來看一個非常獨特的案例,這間名為「如庵」的茶室,就在數百年的因緣裡移動遷徙著,也蘊積了非常特別的文化意義。

▲日的茶室不僅是傳遞茶文化或技術的場所,同時也賦有文化發信的意義。

如庵茶室建於十七世紀早期,由織田信長的弟弟——茶藝大師織田有樂齋所屬。如庵茶館被視為建築的傑作,最先於1618年在京都的建仁寺建成。它曾被遷址到東京,隨後遷到神奈川,最終於1972年遷到犬山市。「如庵」是日本三大茶室之一,在1951年被指定為國寶,這間小茶室跟京都山崎妙喜庵内的「待庵」、大徳寺龍光院内的「密庵」並稱為「三大國寶級茶席」。

▲位於名古屋的犬山城下町保留著許多傳統建築,並有許多以職人種類為名的街道,是許多人會前往的觀光地帶。

▲「如庵」茶室在輾轉各地之後,昭和47年(1972)時遷移至風景優美的犬山城下,和優美的庭園合稱為「有樂苑」。

▲「如庵」是傳統的入母屋形式,屋頂是柿葺(こけらぶき)方式作成,左側是土間入口,屋頂的破風處則掛著「如庵」兩字的扁額。

「如庵」本身的設計非常素樸,屋頂低矮由木瓦封頂,淺黃色的牆則是當時盛行的竹編泥牆。茶室拉門下方張貼著舊時的古月曆,內部還有用竹子做成的「有樂窗」,以及非常考究的茶室入口等,到處都充滿獨具匠心的設計。武士們進入茶室內需先卸下佩劍放在外部木架上,通過躙口爬行進入茶室內部,在只有四疊半的榻榻米空間中,每張疊蓆都有其機能與意義。

▲「如庵」的設計相當素樸,屋頂低矮由木瓦封頂,淺黃色的牆由竹條構成骨架,再附上膠泥粘土。

▲「如庵」是典型四疊半的榻榻米空間,素樸的空間代表茶文化的本質。

▲茶室拉門下方張貼著舊時的古月曆,同時記錄著這棟建築遷徙的歷史。

▲以篠竹排列做成的「有樂窗」非常特殊,是一種傳統簡陋的窗戶形式。

「如庵」茶室最終回到了織田有樂齋的出生地「犬山」,這個位於木曾川沖積扇樞紐位置的區域,有著肥沃的土壤,因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就彷彿「如庵」不斷遷徙的命運相同,但也因而為各地傳遞了不同的區域文化。大正時期創立的「夜明屋」,是一家位於犬山城下町的老店家,為了讓「如庵」茶室傳遞文化的概念得以延續,與「日本の森再生プロジェクト協会」合作,委託建築師梶浦博昭利用木曾川上游「東白川村」的檜木,設計出純木構造可拆組的「移動茶室」。

▲梶浦博昭建築師以3D模擬「移動茶室」於「東白川村」組立起來的模樣。

▲木構造的茶屋在間接燈的映射下,呈現極為溫潤的光感。

▲比照傳統茶屋形式所打造的躙口,依舊要進入者蹲著身表示謙遜之意。

▲「移動茶室」以榫接工法組立,因此每根角木都有其編號與特定順序。

由於犬山過去是木曾川上游木材集散的中間位置,與東白川村在歷史與地理上有著緊密的關聯,梶浦博昭建築師仿照「如庵」茶室的概念和形式,創造出移動式組立茶室。以傳統神社的木結構榫接工法,讓茶室的屋頂、樑柱、壁面和地板都能透過組裝的方式,快速拆卸或組立,在每個地方進行茶文化表演與展示。

▲以檜木製成的茶室,能帶給體驗茶道的人們最佳的療癒五感。

▲茶室是為了茶道所建的建築。大小以四疊半為基準,大於四疊半稱做「廣間」,小於四疊半稱作「小間」。

這個「移動茶室」在完成後,於犬山市所屬的愛知縣與相鄰岐阜縣內各地進行展示,而根植在犬山茶文化的南部鐵器、美濃和紙、美濃燒等器物,也跟隨著「移動茶室」向外傳播,讓更多人知悉日本傳統器物之美,「移動茶室」成為文化發信的目的,因而遂行。

▲躙口是茶室特有的小型出入口,進出需跪著膝行。

▲「移動茶室」的屋頂、樑柱、壁面和地板都能透過組裝的方式,快速拆卸或組立。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滿室綠意 》水泥叢林中的一抹綠意,灌溉出療癒系的辦公空間